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麗萍(1998)。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淑俐(2006)。人際衝突的化解與預防。載於張德聰等合著,人際溝
通的藝術(頁67-8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王琳、林美珍、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
知覺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5,221-250。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
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汪珊妃(2001)。具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之生活形態分析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
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
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佳穗(2005)。學齡前幼兒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標
與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
園。
李介至(2001)。青少年同儕衝突之問題分析。中等教育,52(6),172-185。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
用:Graphic & Basic。台北:心理。
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與諮商研究所,高雄。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
何英奇(1989)。精熟學習策略配合微電腦化S-P表分析診斷學生學習
效果的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91-214。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二刷)。台北:五
南。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瑞雯(200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嘉義。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 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五南。
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1999)。親職教育。台北:
啟英文化。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洪正彥(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
義。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
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
孫淑琴(199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台北。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台中。
許瑞蘭(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屏東。
許惠萍(1996)。幼兒氣質與問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初版四十一刷)。台北:東華。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度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465-504。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
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
所,台南。
黃財尉(2005)。內外注意係數指標決斷值的建立與檢視。嘉義:濤石。
黃財尉(2006)。B*&W*內外注意係數指標討論筆記。未出版手稿。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二版)。台北:五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
高雄。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
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嘉義。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5-10。
嘉義市政府教育局(2007)。嘉義市教育概況。嘉義:嘉義市政府。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英台(1986)。國中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暨「人際問
題解決小團體輔導方案」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劉雅瑩(2002)。人際衝突與合作。載於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
合著,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頁131-166)。台北:心理。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劉焜輝(1984)。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台北:
天馬文化。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
導學系碩士班,屏東。
盧志明(2004)。Guttman型指標異常作答偵測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盧志明、黃財尉(2006)。W*&B*指標程式。未出版手稿。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謝順吉(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蕭世慧(2006)。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鵬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
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
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
蘇玲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嘉義。
外文部分
Adams, R., & Layrsen, B. (2001). 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Marriagr & the family, 63, 97-111.
Aunola, K., & Nurmi, J. E. (2005).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6, 1144-1159.
Biddle Consulting Group (2005). Test Validation & Analysis Program. Folsom, CA: Biddle Consulting Group, Inc.
Chung, T. Y., & Asher, S. R. (1996). 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1), 125-147.
Crockenberg, S., & Lourie, A. (1993). Conflict strategies: Parents with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pe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8924)
Diamantopoulos, A., & Siguaw, J. A. (2000).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Gay, L. R. (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rtup, W. W., Laursen, B., Stewart, M. I., & Eastenson, A. (1988). Conflict and the
friendship relations of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9, 1590-1600.
Huang, T. W. (2002). The power of the Beyond-Ability-Surprise Index and the
Within-Ability-Concern Index for detecting person/item aberrances: A Monte
Carlo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Johnson, H. D., LaVoie, J. C., & Mahoney, M. (2000). Young adults' peer conflict tactics: Associations with interparental conflict, family cohesion,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15, 459-471.
Klein, D. M., & White, J. M. (1996). Famil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P. H. Musse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lm, B., & Löfgren, H. (2006). Teacher competence and students' conflict handling strategy. Research in Education, 76, 62-73.
McDowell, D. J., & Parke, R. D. (2005). Parental Control and Affect as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Display Rule Use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Social Development, 14, 440-457.
Moore, S. G.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group compet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6992)
Ohbuchi, K. I., & Kitanaka, T. (1991). Effectiveness of power strategies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mong Japa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1, 791-805.
Ohbuchi, K. I., & Yamamoto, I. (1990). The power strategies of Japanese children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target.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1, 349-361.
Palmer, J. (2001).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Social
Studies, 92, 65-68.
Ricaud, D. H., & Zaouche, G. C. (2003). 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in children: A father-child co-constr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8, 157-169.
Rigby, K. (1993). School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families and parents as a function of peer relation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4, 501-513.
Shantz, C. U. (1987).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8, 283-305.
Shaffer, D. R. (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 (林翠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4)。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7)。人格理論(車先蕙、李璨如、帥文慧、陳正
文、劉南琦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4)。
Schultz, D., & Schultz, S. E. (2004)。人格理論(第二版)(車先蕙、李璨如、帥
文慧、陳正文、張明玲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8)。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曾瑞真、曾玲珉譯)。
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