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賡蘭
研究生(外文):Ken-Lan Ma
論文名稱:我國老榮民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台東縣為例
指導教授:朱景鵬朱景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台東縣生命意義自我概念榮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6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資深榮民,受當年歷史事件的影響,輾轉遷移定居台灣已超過半個世紀。歷
經生命中的波折,究竟在他們的心中,對自我及自我存在的價值,持何種觀點?
內外在環境因素是否對台東地區資深榮民之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基於
此,本研究之目的是在探討:(1)台東地區資深榮民的生命意義感;(2)台東地區
資深榮民的自我概念;與(3)資深榮民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相關性。
研究使用「生命意義與自我概念問卷」對台東地區250 位老榮民實施測試,
獲有效樣本212 份,除量化資料的蒐集之外,並以個案訪談深入現場了解受試對
自身生命意義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1)受試自我概念分數較低,可能受到健
康狀況不佳以及台東較封閉的生活環境所影響;(2)受試自我概念明顯受到家庭
因素、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及自覺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以上因素越佳者,其
自我概念分數越高;(3)同樣的因素也影響受試生命意義感的建構,健康良好、
經濟狀況佳及與家人同住者其生命意義感也較高;(4)受試之自我概念各層面與
生命意義感各層面間之相關皆達顯著性,其相關係數介於0.3 ~0.6 之間,是為中
等程度之相關;(5)在個案訪談中發現受試多半比較關心目前生活上所遇到的問
題,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對於己身生命意義的探尋不感興趣。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1) 加強單身、獨居老榮民的照顧工作,
特別是居住在台東偏遠地區缺乏醫療資源的獨居老榮民;(2)多做運動、維護健
康。研究顯示受試身體健康的程度與生命意義感息息相關,可以提倡社區老人各
種運動活動,以提升其生活品質;(3)加強大陸配偶輔導;與(4)結合社會資源,
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包括台東地區的(慈善)機構、學校及企業界對台東地區的老
榮民從事計劃性與階段性的關懷行動。
Affected by historical events, veterans originated in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have
living in Taiwan for more than half century. How they think about themselves after
theses years? And how they think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meanings of the senior veterans’ life, their self-concep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of life and self-concept among senior veterans. The researcher will brings
out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that could be referred by government, veterans
themselve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250 senior veterans living in Tai-tung. The researcher used “senior
veterans’ self-concept and life meaning inventory” as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subjects’ attitude toward themselves and life. The results indicate:
(1)The average of total self-concept score is low. It could be resulted from
isolated living condition and old age.
(2)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in the levels of education,
the military ranks of the veterans, childlessness or no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health
condition.
(3) There a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life in the levels
of education, the military ranks of the veterans, childlessness or no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health condition.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s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anges from .30 to .60.
(5) The findings from depth interview suggests that senior veterans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alking about meaning of life, they are more concern about things
happened in the present.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1)to integrate resources of Tai-tung including schools,
IV
institutes, social workers and hospitals. (2)pay more attentions to senior veterans
living alone in remote areas of Tai-tung. (3)to promote more health activities for
senior veterans in the communit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自我概念7
第二節 生命的意義25
第三節 資深榮民的特質39
第四節 老年心理發展與生命意義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52
第三節 研究樣本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3
第五節 深度訪談55
第六節 研究程序57
第七節 資料處理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61
第一節 自我概念結果分析61
第二節 生命意義調查結果分析65
第三節 生命意義與自我概念之相關性探討76
第四節 個案訪談結果分析77
第五節 本章小結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5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建議86
參考書目87
一、英文部分87
二、中文部分88
附錄 資深榮民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問卷93
圖次
圖2-1 自我的結構圖18
圖3-1 本研究之架構51
表次
表3-1 有效問卷統計53
表4-1 自我概念總分及各分量表分數統計(N=21262
表4-2 返鄉探親與否等變項對老榮民自我概念t檢定結果63
表4-3 教育程度等變項對老榮民自我概念F檢定結果64
表4-4 生命意義各分量表之描述性資料(N=212)66
表4-5 返鄉探親與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N=212)67
表4-6 不同教育程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N=21268
表4-7 不同的教育程度之老榮民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之差異情形70
表4-8 有無宗教信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71
表4-9 不同婚姻狀況之老榮民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之差異情形72
表4-10 有無子女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73
表4-11 不同居住狀況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74
表4-12 不同經濟狀況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之差異75
表4-13 不同的自覺健康狀況在生命意義各層面上之差異76
表4-14 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相關性分析77
一、中文部分
朱慧凡(民89)。台灣榮民住院利用之分析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
士論文。
89
江淑美、吳伊勻、翁士勛、劉育雯(民89)。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報告—個案研
究(Case study) 。 http://web.ed.ntnu.edu.tw/~panhu/casestudy.pdf。
何英奇(民75)。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
,75-97。
林美珍(民89)。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林秋芬 (民88)。老榮民的家庭關係初探--以配偶罹患精神疾病於玉里榮院長期住
院者為例。慈濟大學:碩士論文。
林 素 霞 (民9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 影響國中學生 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
意義之實驗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大學:碩士論
文。
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呂應鐘(民90)。現代生死學。台北:新文京。
沈亦元(民92 )。弗蘭克意義治療理論其於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碩士
論文。
李森珪(民91)。生盡頭的駐足回首—從社會建構過程探討台灣當代老年之生命
意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沈如瑩(民92)。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碩士論文。
邱霓敏(民90)。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紀玉足(民92)。生死教育對某技職校院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商業
設計系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侯冬芬(民93)。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
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90
侯雅齡(民87)。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碩士論文。
胡台麗、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洪若和(民8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評量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若和(民84)。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 ,6 ,91-134。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六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
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洪光遠、鄭慧玲(民84)。人格心理學,356。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仁峰 (民92)。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
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黃富順(民81)。成人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黃富順(民84)。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彥(民85)。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滿意及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和死亡焦慮
之間。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黃國彥(民75)。老人的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科學發展月刊 11,12,1641-1645。
黃俊雄(民93)。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程紋貞(民8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
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李綢(民7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
93-100。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91
張玉潔、胡志偉(民83)。中國大學生的自發性自我概念:內容向度及向度重要
性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33,11-21。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
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郭為藩(民85)。自我心理學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董皖昱(民91)。從個人性到超越性孟子與馬斯洛思想之比較研究。華梵大學:碩士
論文。
趙可式(民91)。心靈需求的內涵。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生命教育中心靈成
長教育研討會。
趙安娜(民90)。鄉村社區老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美(民90)。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
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中正書局。
趙珮琁(民92)。老榮民自覺健康狀況、憂鬱狀態及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探討。中國
醫藥學院:碩士論文。
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蔡坤良(民93)。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
學:碩士論文。
蔡明富(民83)。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顏倩榕(2002)。老人生死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所碩士論
文。
劉香妏(民9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
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劉香美(民94)。世界觀、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之相互構築一個以重複受災地區
92
成年人的敘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劉淑娟(民88)。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護理研究,
7(4),294-306。
謝高橋(民75)。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謝麗惠(民93)。台灣地區天主教兒童宗教教育: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檢視與展
望。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鄭書芳(1998)。傅朗克意義治療法在老人生活意義教育上的探討。國立中正大
學 成教所碩士論文。
賴倩瑜(民89)。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生活適應與其主要照顧者教養方式之
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碩士論文。
盧欽銘(民69)。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特質之分析。測驗年刊,27 輯,
33-34。
盧強(民75)。山地國中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林素雯(民96)。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c3.ht。監察院公報2565
期(96 年11 月18 日)。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A4%BD%B3%F8/95/095000034256
5_%A4%BA%A4%E5.doc。
二、英文部分
Baumeister, R. F.(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Burns, R. B.(1984).The self–concept:in theory,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Csikszentmiglyi, M,(1991).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NY:Harper
Perennial.
Damon,W.,&Hart,D.(1982).The development of self﹣understanding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53 ,841﹣864.
Epstein, S.(1973).The self-concept revisited:Or a theory of a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404-416.
Fabry(, 1980).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Boorstein(Ed.),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o Alto,CA:Sciene and Behavior Books.
Fitts, W. H. (1965). Manual of Tennessee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self concept scale.
Neshville:Tennessee CounselorRecording an tests.
Frankl,V.E.(1986).The Will to Meaning:Foundations and logotherapy .New
York:Vintase Broks.
Frankl,V.E.(1988).The Will to Meaning: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2ed.).New York:American Library.
Froehle,T.C & Herrmann,M.A(1989).Meaning and the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1 ,9.
Hedlund, D. E(1977). Personal meaning: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55 (10).
Hurlock, E. B.(1978).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 -Hill.
88
Liora,B. & Rivka, S.(2001).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for young and old Israeli
Jews and Arab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5(3) ,253-269.
Markus,H.,&Wurf,E(1986).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 ,38 ,299–337.
Marsh , H. W(. 1990).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concep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 ,77-172.
Okun, M.A. & Sasfy, J.H.(1977).The self-concept,and formal operation. Adolescence,
12 ,373-381.
Purkey, W. W. (1998). An Overview of Self-Concept Theory for Counsel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4 630).
Reker, G. T., Peacock, E. J., & Wong, P. T. (1987).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well-being: A life -sp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44-49.
Shavelson,R.J.,Hubner,J.J.,&Stanton,G,C.,(1976).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Review of Educationl Research,46 ,407-441.
Taylor, S .E. & Crocker, S. J.(1981). Schematic bas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T.Higgins,C.Herman,& M.Zanna(Eds.),Social cognition: The Ontario
symposiu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Hillsdale, N J:Erlbaum.
Tillich, P. (1957 )。Dynamics of Faith。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Woolfolk, A. E.(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3rd e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Yalom, I. D.(1980).Existen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