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2006。《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0。《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2002。《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卝京市:時事出版社。
───。2006。《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課題組編。2005。《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2001東亞戰略概觀》。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王士祿與王國平。1998。《從東協到大東協--東協30年發展研究》。 北京市: 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子昌。2004。〈東協自由貿區與東協合機制:東協合作機制變遷的社會學考察〉。《東南亞研究》(6):29-33。
王子昌與郭又新。2005。《國家利益還是地區利益:東協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正毅、M. Kahler與高本誠一郎。2007。《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建設、安全合作與經濟增長》。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正毅。1997。《邊緣地帶展論:世界體系與東南亞的發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英強。2003。〈警愓!海上恐怖主義浪潮〉。收錄於《國家安全通訊》,國家安全通訊社編,9-25。北京市:國家安全通訊社。
王軍。2001。〈也論差猜時期泰國的印支〉。《東南亞》(1):20-35。
任曉。2000。《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市:長征出版社。
朱聽昌編。200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何勝與張學剛。2007。〈當前東南亞形勢淺析〉。《現代國際關係》 (3):51-62。
吳金平、陳奕平and秦珊編。2006。《美國與東亞合作》。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吳祖田。1998。〈「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37 (8):35-49。宋秀琚。2006。《國際合作理論:批判與建構》。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一平與莊國土編。2005。《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文。2006。《東南亞: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啓蒙與反思》。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效東編。2006。《世界軍事發展年度報告-2005》。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莉。2001。〈東協地區論壇與預防性外交〉。《江南社會學院學報》3(4):12-15。
李殿仁編。2005。《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李學保。2006。《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杜清華與石常亮。2003。《冷戰後東南亞「逆裁軍」問題初探》。晋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3):200-206。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煦。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若雩. 2006. 東協共同體與東亞安全:建構主義的觀點. In 第四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 edited by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 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
武桂馥與郭新寧。2004。《新世紀初亞太戰略縱橫》。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哈利勒扎德, 扎勒米. 2001。 《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和兵力態勢》。 滕建群與林治遠 譯。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段小平。2004。〈東盟方式與東協的〉。《湖北社會科學》(9):110-111。
胡志勇。1999。〈東盟防務合作及其前景〉。《東南亞縱橫1999》(1):39-41。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編。2006。《世界軍事年鑑-2006》。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
韋民。2005。《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東協研究新視角》。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韋紅。2006。《地區主義視野下的中國-東盟合作研究》。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韋健鋒。2003。〈東協建立信任機制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東南亞》2003(4):21-24。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夏建平。2006。《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學剛。2005。〈東盟國家海上安全合作〉。收錄於《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課題組編,259-280。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秦亞青。2005。《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秦亞青編。2006。《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6。《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5-2006)》。 北京市: 時事出版社。
———。2007。《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6-2007)》。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2007。《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6-2007)》。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國防部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康紹邦與宮力。2006。《國際戰略新論》。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
張振江。2005。〈東協方式:現實與神話〉。《東南亞研究》(3):22-27。
曹雲華。1995。《東南亞區域合作》。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曹雲華。2003。〈在大國間周旋-評東協的大國平衡戰略〉。《暨南學報》25(3):11-21。
曹雲華。2007。〈東盟再認識〉。〈東南亞研究〉(4):12-17.
曹雲華與唐羽中。2005。《新中國-東協關係論》。卝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梁守德編。2004。《新形勢與新國際觀》。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郭承天。1996。《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奕平。2006。《依賴與抗爭:冷戰後東協國家對美國戰略研究》。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寧。1995。〈東協國家的擴軍與軍事合作〉。《東南亞縱橫》1995(3):42-55。
陳鴻瑜。1991。《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市:渤海堂文化公司。
陳鴻瑜。1997。《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陸忠偉編。2003。《非傳統安全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喻常森與方倩華。2005。〈東協「和平、自由和中立區」戰略構想探討〉。《南洋問題研究》(122):29-35。
喬林生。2006。《日本對外政策與東盟》。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編。1998。《SIPRI年鑑1998: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 編。1999。《SIPRI年鑑1999: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 編。2004。《SIPRI年鑑2004: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 編。2006。《SIPRI年鑑2006: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程廣中。1999。《地緣戰略論》。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華留虎。1998。《東協軍事瞭望》。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楊成緒。2006。《國際大格局》。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楊武。2006。《當代東盟經濟與政治》。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楊潔勉。2007。《國際體系轉型和多邊組織發展》。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趙世興。2007。〈2006年美日情報合作的內涵與特點〉。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趙晨。 1994。《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卝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劉建飛與林曉光。2002。《21世紀初期的中美日戰略關係》。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劉恩照。2006。《國際恐怖主義》。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強。2005。〈當今東南亞地區反恐態勢〉。收錄於《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李一平與莊國土編,263-73。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蔡東傑。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論文精華網. 新民族主義 2006 http://www.66wen.com/03fx/zhengzhi/guojizhengzhi/20060818/19671.html.
輝明。2004。〈簡析東協的大國平衡戰略--以東協和中、美、日三國關係為視角〉。《社會主義研究》(6):169-171。
閰學通。1999。《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略走向》。卝京市:時事出版社。
閻學通與金德湘編。2005。《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聯合報。1996。〈菲南和平協議草簽26年動亂結束〉。《聯合報。8月31日》。
薛君度與陸忠偉。1995。《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謝淑媛與蕭全政。1996。《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蘇浩。2003。《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顧長永。 2005。《東南亞政治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顧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新店:左岸文化。
Acharya, Amitav. 1992. Regional Military-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Relevance and Limitations of ASEAN.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9 (1):6-21.
Acharya, Amitav. 2004。《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王正毅與馮懷信譯。上海市:人海人民出版社。
Aron, Raynond. 1966. Peace and War. New York: Doubleday.
ASEAN-Secritariat.1971. Zone of Peace, Freedom and Neutrality Declaration. http://www.aseansec.org/3629.htm
.———. 1976.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Bali, 24 February 1976. http://www.aseansec.org/13103.htm.
———. 1992.Singapore Declaration of 1992, Singapore, 28 January 1992. http://www.aseansec.org/1163.htm.
———. 1994. The 1st ASEAN Regional Forum (ARF), Bangkok, Thailand, 25 July 1994.http://www.aseansec.org/2105.htm.
———. 1995. Concept Paper o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1995). http://www.aseansec.org/3635.htm.
———. 2003a.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II (Bali Concord II), Bali, Indonesia, 7 October 2003. http://www.aseansec.org/15159.htm.
———. 2003b. Press Statement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9th ASEAN Summit and the 7th ASEAN+3 Summit, Bali, 7 October 2003.
———. 2003c.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6th Annive.
———. 2004a. ANNEX for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Plan of Action.http://www.aseansec.org/16826.htm.
———. 2004b.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Plan of Action. http://www.aseansec.org/16826.htm.
———. 2007a.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64.htm.
———. 2007b.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SEAN. http://www.aseansec.org/13103.htm.
Baldwin, David A, ed. 2001。《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Chalmers, Malcolm. 1996.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38 (3):79-94.
Collins, Alan. 2004。《東南亞的安全困境》。楊紫函譯。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Deasi, Sar. 1994. 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Derian. J. D, ed. 2003。《國際關係理論批判》。秦治來譯。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Donnelly, Jack. 2002。《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高德源譯。臺北市:弘智文化。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2002。《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 閻學通與陳寒溪譯。5版。北京:世界知識。
Dupont, Alan. 1996. The Australia-Indonesia Security Agreement.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24 (2):187-210.
EEPSEA, and WWF. The Indonesian Fires and Haze of 1997: The Economic Toll 2003 http://www.idrc.ca/uploads/user-S/10536124150ACF62.pdf.
Ellings, Richard J., and Aaron Friendberg, eds. 2002。《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余忠勇等譯。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Haacke, Jűrgen. 2003. ASEAN'S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Culture -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Hasenclever, Andreas, Peter Mayer, and Volder Rittberger. 1996. Interest, Power, Knowledg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Mershon Inernational Studies Revew 40 (2):177-228.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2001.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Jones, Dvaid Martin, and Michael L. R. Smith. 2002. ASEAN's Imitation Community. Orbis-Journal of World Affair 46 (1):90-101.
Jorgensen-Dahl, Arnfinn. 1982.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Order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Karniol, Robert. 1996. Singapore, Thailand to Improve Defence Links. Jane's Defence Weekly August (7):5-20.
Katzenstein, Peter J., Robert O. Keohane, and Stephen D. Krasner, eds. 2006。《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秦亞青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Keohane, Robert O., ed. 2002。《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郭樹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Khalilzad, Zalmay, Cavid Orletsky, Jonatha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 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 2001.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RAND.
Klare, Michawl T. 1993. The Next Great Arms Race. Foreign Affairs 72 (3):130-151.
Klen, Lawrence R., Fu-chen Lo, and Warwick J . Mckibbin. 1995. Arms Reduction :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a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Kubalkova, Vendulka, Nicholas Greenwood Onuf, and Paul Kowert, eds. 2006。《建構世界中的國際關係》。肖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Leifer, Michael. 1989. ASE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sst Asia. London: Routledge.
———. 1996a. The ASESN Regional Foru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6b. Indochina and ASEAN : Seeking a New Balanc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5 (3):274-275.
Ramcharan, Robin. 2000. ASEAN and Non-Inference: A principle Maintaine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pril:60-88.
Risse-Kappen, Thomas. 1996. Collective Identity in a Democratic Community: The Case of NATO. 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ed. P. j. Katzenstei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ad-Filho. A, and Johnston.D, ed. 2006。《新自由主義:批判讀本》。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Saravanamuttu, John. 1998. The Sou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Phenomenon Revisiter: From Flying Geese to Lame Ducks. Pacific Review 10 (6).
Serewicz, Lawrence W. 2001.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ea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3 (1):186-189.
Snyder, Craig A. 1997. Building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ian Perspective 21 (1):51-62.
Soesastrt, Hadi. 1997. On Southeast Asia in A New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tting. Chapter Ⅱ. Jakarta: Jakarta Press.
Sokolsky, Richard, Angel Rabasa, and C. R. Neu. 2001。《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高一中譯。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United-Nations. 1996。《聯合國裁軍年鑒(1995)(中文本)第20 卷》。 New York:United Nations。
Wagenmakers, Ambassador Hendrik. 1993. The U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A New Instrument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ms Control Today 1993 April:9-24.
Wah, Chin Kin. 1987. Singapore: Threat Perception and Defence Spending in a City -State. In Defence Spending in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C. K. Wah.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Wendt, Alexander. 2000。《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