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1: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志豪
研究生(外文):Hsu, Chih-Hao
論文名稱:運用遠距視訊在跨校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昆蟲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Distance Education using Video Conferencing for Interschool Teaching─ A Subject on Insects in a Fourth-G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rea Taught between Two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陳美如陳美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ei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遠距教學視訊會議跨校教學協同教學
外文關鍵詞:Distance EducationVideo ConferencingInterschool TeachingTeam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7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運用遠距視訊以跨校方式在相距約13公里的兩所學校,進行兩班級的主題教學探究,上學期進行視訊協同教學策略的草創與試探性課程教學,下學期進行昆蟲單元主題教學探究。
教師團隊推展視訊教學需要學校行政的支持與援助,教師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滿足支持教學研究持續不斷,教學策略提出以探索及體驗增強學習動機,教師扮演引導學生的角色,跨校遠距視訊教學提升不同學校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透過視訊觀摩學習、彼此激勵,以改進主題報告,展現出小組間同儕合作的情誼。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me-based learning via distance education using video conferencing between two elementary schools, approximately thirteen kilometres apart. In the first semester, the emphasis is on developing team teaching strategies via video conferencing, and creating exploratory curriculum. In the following semester, a subject on insects was carried out in a them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tting.
The teaching team had th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of the schools’ administration when implementing this project.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was able to continue because the teachers felt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the midst of it. In the various teaching strategies considered, the teachers adopted “exploratory teaching” and “discovery learning” was introduced to the students. Thi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ir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the teachers served as facilitators to guide them in the process. The distance learning utilising video conferencing also promoted interaction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two schools.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observ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which also resulted in them encouraging one another to improve on their project reports. The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schools’ students in this peer-learning project also developed friendship amongst the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解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遠距教學…………………………………………………………7
第二節 遠距協同教學……………………………………………………14
第三節 專題導向學習……………………………………………………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簡介………………………………………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4
第四節 資料的分析與檢證………………………………………………37

第四章 班級遠距視訊協同教學草創與嘗試……………………………43
第一節 初生之犢的合作夥伴關係………………………………………43
第二節 兩班級初次見面的相見歡………………………………………54
第三節 摸索前進尋訪師生的桃花源……………………………………59

第五章 昆蟲單元主題探究歷程…………………………………………71
第一節 歷程………………………………………………………………71
第二節 校園昆蟲探索課程教學策略……………………………………101
第三節 教師社群專業對話………………………………………………114
第四節 學生科學學習表現與成長歷程…………………………………124
第五節 建構遠距即時互動的學習環境…………………………………1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學校視訊教學的推展……………………………………………155
第二節 跨校間遠距課程的教學策略……………………………………158
第三節 教師角色及問題解決策略………………………………………162
第四節 學生互動歷程……………………………………………………165
第五節 學生學習成果表現………………………………………………1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169
二、英文部分 …………………………………………………………… 172
附錄
附錄一 課程計畫表………………………………………………………77
附錄二 遠距教學各種狀況的作業流程…………………………………180
附錄三 VNC介紹…………………………………………………………183

圖次目錄
圖3-1-1 研究流程圖……………………………………………… 20
圖3-1-2 昆蟲主題探究教學單元規劃…………………………… 23
圖3-2-1 果林國小、樹林國小、新竹教育大學衛星相距圖…… 27
圖3-2-2 現場遠距即時互動教學兩端硬體設備分布圖………… 27
圖4-1-1 問題解決歷程圖………………………………………… 52
圖5-1-1 樹林學生校園探索……………………………………… 75
圖5-1-2 樹林發現的甲蟲幼蟲─雞母蟲………………………… 75
圖5-1-3 樹林發現蟬的幼蟲……………………………………… 75
圖5-1-3-1 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描繪………………………………… 77
圖5-1-3-2 蟬的幼蟲………………………………………………… 77
圖5-1-3-3 甲蟲的幼蟲─雞母蟲…………………………………… 77
圖5-1-4 學生畫出禪的幼蟲並標示部位………………………… 78
圖5-1-5 學生畫出雞母蟲並標示部位…………………………… 78
圖5-1-6 學生作品雞母蟲2……………………………………… 78
圖5-1-7 學生作品雞母蟲3……………………………………… 78
圖5-1-8 學生作品雞母蟲4……………………………………… 78
圖5-1-9 學生作品雞母蟲5……………………………………… 78
圖5-1-10 學生作品雞母蟲1……………………………………… 78
圖5-1-11 學生作品蟬幼蟲2……………………………………… 78
圖5-1-12 學生作品蟬幼蟲3……………………………………… 79
圖5-1-13 學生作品蟬幼蟲4……………………………………… 79
圖5-1-14 學生作品蟬幼蟲5……………………………………… 79
圖5-1-15 學生作品蟬幼蟲6……………………………………… 79
圖5-1-16 學生作品蟬幼蟲7……………………………………… 79
圖5-1-17 學生作品蟬幼蟲1……………………………………… 79
圖5-1-18 學生作品蟬幼蟲8……………………………………… 79
圖5-1-19 兩端學生分享探索的成果……………………………… 80
圖5-1-20 樹林分享作品…………………………………………… 80
圖5-1-21 樹林分割畫面呈現蟬幼蟲……………………………… 80
圖5-1-22 樹林學生說明作品……………………………………… 80
圖5-1- 23 三端視訊的課堂__果林端……………………………… 86
圖5-1-24 三端視訊的課堂__樹林端……………………………… 86
圖5-1-25 三端視訊的課堂__竹教大端…………………………… 86
圖5-1-26 學生輪流上前發表彙整的答案………………………… 88
圖5-1-27 側方攝影機拍攝學生書面資料………………………… 88
圖5-1-28 對於蚯蚓的質疑………………………………………… 90
圖5-1-29 小白板直接將討論內容傳給對方……………………… 90
圖5-1-30 兩端學生小組相互對話討論果林端…………………… 91
圖5-1-31 兩端學生小組相互對話討論樹林端…………………… 91
圖5-1-32 兩端學生小組相互對話討論實況……………………… 91
圖5-1-33 學生在獨角仙專家解說下學習………………………… 100
圖5-1-34 學生觀察到獨角仙的交配……………………………… 100
圖5-1-35 果林參加的學生………………………………………… 100
圖5-1-36 樹林參加學生…………………………………………… 100
圖5-1-37 透過遊戲拉近兩校學生的距離………………………… 100
圖5-1-38 參觀後學生訪談………………………………………… 100
圖5-2-1 校園昆蟲探索遠距協同教學模式……………………… 101
圖5-2-2 影片清楚的呈現學習內容……………………………… 102
圖5-2-3 學生專注的觀看教學影片……………………………… 102
圖5-2-4 影片在原來撥簡報的畫面進行………………………… 103
圖5-2-5 小白板提供各組討論問題並書寫結果………………… 103
圖5-2-6 小組討論問題由紀錄者紀錄…………………………… 103
圖5-2-7 教師引導討論並澄清觀念……………………………… 104
圖5-2-8 學生比較圖畫與照片提出許多的意見………………… 104
圖5-2-9 學生畫蜻蜓身體構造胸與腹部不清楚………………… 105
圖5-2-9-2 課堂上蜻蜓的比較圖…………………………………… 105
圖5-2-16 瓢蟲眼睛不對、腳位置不對…………………………… 107
圖5-2-16-2 課堂上的瓢蟲討論……………………………………… 107
圖5-2-11 蝴蝶胸腹未區隔、翅及腳位置不對…………………… 110
圖5-2-11-2 課堂上紋白蝶的討論…………………………………… 110
圖5-2-15 螞蟻的腳位置及身體比例不對………………………… 111
圖5-2-15-2 課堂上螞蟻的討論……………………………………… 111
圖5-2-20 課堂提出昆蟲身體部位的正確示範…………………… 112
圖5-2-20-2 課堂提出昆蟲身體部位的正確示範…………………… 112
圖5-2-14 蜜蜂的針不會無故露出來……………………………… 113
圖5-2-13 蒼蠅眼睛比例及翅膀均不對…………………………… 113
圖5-2-10 學生畫蜻蜓身體構造比例不對………………………… 113
圖5-2-12 毛蟲刺為向四方放射非同一方向……………………… 113
圖5-2-17 蜘蛛腳位置不對………………………………………… 113
圖5-2-18 蝸牛身體缺腹足………………………………………… 113
圖5-2-19 蚯蚓身體環節未顯現…………………………………… 113
圖5-3-1 小組獨立學習_探索校園………………………………… 125
圖5-3-2 小組無法完成成果的窘境……………………………… 125
圖5-3-3 小組雖未完成看板仍鼓起勇氣報告…………………… 125
圖5-4-1-1 學生發表在k12的歷程檔案…………………………… 131
圖5-4-1-2 68蜜蜂的問題…………………………………………… 132
圖5-4-1-3 教師提醒注意網路資料引用出處……………………… 132
圖5-4-1-4 174映廷〈研究日誌〉不滿被抄襲……………………… 133
圖5-4-1-5 220研究日誌k12的便利……………………………… 133
圖5-4-1-6 221研究日誌_5_14學習分享………………………… 134
圖5-4-1-7 222教師回饋…………………………………………… 134
圖5-4-1-8 279研究日誌_放假請親友協助查詢蟋蟀資料………… 135
圖5-4-1-9 277研究日誌 _放假請請表哥協助…………………… 135
圖5-4-1-10 研究日誌060508_1獨角仙觀察…………………………… 136
圖5-4-1-11 研究日誌060508_2獨角仙觀察…………………………… 136
圖5-4-1-12 343研究日誌5_27抓昆蟲回家………………………………137
圖5-4-1-13 360研究日誌6_3同學相互幫忙………………………… 137
圖5-4-1-14 341研究日誌5_25不要打擾獨角仙……………………… 138
圖5-4-1-15 344研究日誌5_27甲蟲盃足球賽有感_引用出處……… 138
圖5-4-1-16 358研究日誌6_1_勿消費大自然………………………… 139
圖5-4-1-17 362研究日誌6_3_勿消費大自然………………………… 139
圖5-4-1-18 研究日誌 060515_不會輕易放棄………………………… 140
圖5-4-1 教師引導成果發表……………………………………… 141
圖5-4-2 學生成果報告視訊畫面………………………………… 141
圖5-4-3 學生進行發表前小組討論……………………………… 141
圖5-4-4 學生進行發表前小組討論……………………………… 141
圖5-4-5 學生成果報告1………………………………………… 142
圖5-4-6 學生成果報告2………………………………………… 142
圖5-4-7 學生成果報告3………………………………………… 142
圖5-4-8 學生充滿自信報告流利………………………………… 142
圖5-4-9 需看文件報告…………………………………………… 142
圖5-4-10 學生緊盯著看板報告…………………………………… 142
圖5-4-11 學生緊張不看資料不看觀眾背完報告內容…………… 143
圖5-4-12 學生緊張目視他處……………………………………… 143
圖5-4-13 學生緊張說錯話………………………………………… 143
圖5-4-14 夥伴彼此協助引導……………………………………… 143
圖5-4-15 夥伴提醒報告內容……………………………………… 143
圖5-4-16 夥伴在一旁支持………………………………………… 143
圖5-4-17 內容豐富的看板………………………………………… 144
圖5-5-1 即時視訊連線架設模式圖(許志豪、徐衍正設計)…… 145
圖5-5-2 即時音訊連線架設模式圖(許志豪、徐衍正設計)…… 146
圖5-5-3 即時視訊會議教學教材同播模式圖(許志豪、徐衍正) 147
圖5-5-4 兩端VNC連線方式(徐衍正、許志豪)………………… 148
圖5-5-5 平板電腦即時手寫VNC連線模式圖(徐衍正、許志豪) 148
圖5-5-6 教學互動模式-跨校班級教學互動基本模式(徐衍正 許志豪設計) 149
圖5-5-7 三端即時互動的教學基本模式(許志豪 徐衍正設計) 150
圖5-5-8 兩端遠距即時互動教師研討視訊會議位置模式(徐衍正 許志豪設計) 151
圖5-5-9 三端遠距即時互動教師研討視訊會議位置模式(許志豪 徐衍正設計) 1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尹玫君(2003)。融入資訊科技的另一種教與學的形式:專題學習。網路專題學習與多元動態評量模式發展趨勢研討會,頁149-171。
王華沛、徐衍正、許志豪(2006)。白血病學童居家遠距學習之個案研究。載於北京清華大學舉辦之「第十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GCCCE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瓊德、郭允文(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科學教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第29卷第8期。
吳正己、陳書于(1995)。程式設計的電腦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第49期,頁33-37。
吳芝儀譯(2001)。質性和量化方法的交互運用,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吳芝義、廖梅花(譯) (2001)。Strauss, A. & Corbin, 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吳美真(譯)(1999)。Tracy Kidder著。學童紀事(Among Schoolchildren)。台北市:先覺。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李茂坊(2000)。美國遠距教育推展概況。民93 年9月27 日,取自:http://www.edu-fair.com/reports/US-DistanceLearning.html
李昆翰(1999)。遠距輔導對國小自然科在職教師之專業成長研究:從網路使用看遠距輔導。現代教育論壇,4,319-343。
李俊嶧(2005)。分散式視訊會議服務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建興(2001)。遠距教學之特性與展望。社會教育年刊,49,6-12。
李春芳(1998)。教學技術。教學原理。185-254,台北。
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7,13-19。
周文斌(2001)。E世代的教學—網路教學。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0,22-28。
岳修平、劉芳秀(2001)。網路輔助遠距教學互動活動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1),76-90。
岳修平、盧俊吉(2000)。大學遠距課程之互動問題探討。遠距教育,第15、16期,112~117。
林月琴(1999)。資訊科技時代的視訊教學─由UM-ITV看NUO馬祖地區的遠距教學。遠距教育,11,25-33。
林進材(2003)。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邱月良(2002)。國小科學展覽初探---由生到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1NTPTC611009。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期,頁25-34。
徐宗國(譯)( 2002)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著.。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市: 巨流。
徐衍正(2004)。白血病學童居家遠距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習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祝智庭(2000)。論教育資訊化與創新教育。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期刊。[http://www.fed.cuhk.edu.hk/GCJCE/gcjce02.html]。
秦家昌(2002)。多元智能之研究路向及實踐模式,香港理工大學http://cd.emb.gov.hk/tech/course/intelligences.PDF
張紹勳(1997)。虛擬大學實施之新典範。ICCAI第八屆論文集。[http:// acbe.tku.edu.tw/iccai8/23/23.htm]
梁朝雲(1999)。遠距教學試辦計劃之現況檢討與改善研究。載於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245~253。
梁朝雲(2000)。虛擬大學的媒體服務體系,「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演講論文。[http://blacky.cc.ccu.edu.tw:2000/C_main/papers/speech/VUIS..htm]
許志豪、徐衍正(2006)。跨校即時通---同步視訊跨校協同教學歷程之研究。載於北京清華大學舉辦之「第十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GCCCE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年興、石岳俊(2000)。網路大學教學管理系統之探討。「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演講論文。[http://blacky.cc.ccu.edu.tw:2000/C_main/papers/speech/CUME.htm]
陳明溥(2000)。教師在職進修之網路學習系統發展與成效探討。八十九年度「教師在職進修研究發展與工作研討會」。國立台中師範學院。﹝http://cslsrv.ice.ntnu.edu.tw/reports/SPEd/SPED1/Sped001221.html﹞。
陳姚真(2000)。新世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虛擬學習發展對台灣的啟示。資訊與教育雜誌,76,24~40。
陳昭儀(2000)。資優教育遠距教學加速方案的實施與應用─以史丹佛大學的資優青少年教育方案為例。資優教育季刊,75,7~13。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一版三刷。台北:師大書苑。
陳鴻基(2000)。虛擬大學的發展與未來展望。「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演講論文。[http://blacky.cc.ccu.edu.tw:2000/C_main/papers/speech/Chen.htm]
陳麗如(2004)。遠距教育應用在親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5(6),31~43。
曾漢塘、林季薇譯(2000) ,Nel Noddings原著。教育哲學。台北市:弘智文化。
黃光雄(2002)。教學原理(初版四刷)。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茂在(2001)。由教學模組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輯於九年一貫程的教與學。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叔卿、周倩(1999)。中小學教師與網際網路教學推行之研究。遠距教育,10,41-46。
楊家興(1996)。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育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
楊家興(1997)。建構一個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學習環境:虛擬學校。ICCAI第八屆論文集。[http://acbe.tku.edu.tw/iccai8/112/112.htm]
楊家興(1998)。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
楊淑卿(1998)。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愛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http://ceiba.cc.ntu.edu.tw/aic/content08/alice.html]。
趙美聲、陳姚真編(譯)(2002)。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松崗。
蔡清田(1999)。透過行動研究協助教師因應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發表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與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辦:「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12 月10~11 日。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四期,頁395-410。
鍾大定(2003):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顏永進、何榮桂、吳正己(2001)。我國大學校院遠距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視聽育雙月刊,43(2),23~42。
魏立欣(譯) (2004)。M.D.Roblyer著。教育科技融入教學(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台北:高等教育。
劉良華(2007)。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與怎麼做?。教育研究28(7)。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出版

英文部分
Biner, P.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televised cour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7(1), 62~73.
Blumenfeld, P., Soloway, E., Marx, R., Krajcik, J., Guzdial, M., & Palincsar, A. (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3&4), 369-398.
Cheng, H., Lehman, J., & Armstrong, P. (1991).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in traditional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clas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5(3), 51~64.
Diehl, W., Grobe, T., Lopez, H., & Cabral, C.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strategy for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MA: Center for Youth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Corporation for Business, Work, and Learning.
Dirr, P. J. (1999). Distance and Virtual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http://www.col.org/virtualed/]
EPGY(1999).Education Program for Gifted Youth. Published on the web [http://www.epgy.Stanford.edu]
Farrell, G. M.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duc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http://www.col.org/virtualed/]
Fulford, C., & Zhang, S. (1993). Perceptions of interaction: The critical predictor i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7(3), 8-21.
Furst-Bowie, J. (1997). Comparison of student reactions in traditional and videoconferencing courses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4(3),197-205.
Gibson, C. & Graf, A. (1992). Impact of adults’ preferred learn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 of barriers on completion of external baccalaureate degree programs.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7(1),39-51.
Gladieux, L. & Swail, W. (1999). The Virtual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sues of Equity and Acces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ttp://www.collegeboard.org/press/html9899/html/990407.html]
Hardy, D. W. & Boaz, M. H. (1997). Learner development: Beyond the technology. In T. E. Cyrs (ED.),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What it takes to effectively design, deliver, and evaluate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lmberg, B.(1989),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don:Routledge.
Jones, Beau Fly, Rasmussen, Claudette, Moffitt, Mary. (1997). Real Life Problem Solving: A Collaborative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eegan, D.(1988), “On defin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D. Sewart,D. Keegan & B. Holmberg(Eds),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p.63-65). New York:Routledge., 1988。
Klesius, J., Homan, S. & Thompson, T. (1997). Distance educatio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e students’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4(3), 207-220.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for helping middle-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The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 483-497.
Krajcik, J.S., Czerniak, C.M., & Berger, C. (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A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Marx, R. W., Blumenfeld, P. C., Krajcik, J. S., Blunk, M., Crawford, B., Kelley, B., &Meyer, K. M. (1994). Enacting project-based science: Experiences of four middle grade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 517-538.
McHenry, L. & Bozik, M. (1997). From a distance : Student voices from the interactive video classroom. TechTrends, 42(6), 20-24.
Mckernan, J. (1991). Action inquiry:studied enactment. In E. C. Short(Ed.), Form of curriculum inquiry(pp..309-326).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oore, M.G., Cookson, P. & Donaldson, J.(Eds.). “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
Moursound , D.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ugene, O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hackleton, J.& Clark,P.(1995),In company Distance Learning. Management Services, March, 24-25.
Smith, C. K. (1996). Convenience vs. connection: Commuter students’ views on distanc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 Research, Albuquerque, N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397725)

Thomas, J. W., Mergendoller, J. R., and Michaelson, A.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Novato, CA: The Buck Institute forEducation.
Thomas,J.W.(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 Learning.
Thomerson, D., & Smith, C (1996).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affective experiences encountered in distance learning cour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0(3), 37-48.
Thompson, G. (1990). How can correspondence-based distance learning be improved? A survey of attitudes of students who are not well disposed toward corresponence study.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5(1),53-65.
Westbrook, T. (1997). Changes in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graduate business instruction via interactive televi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1(1),55-69.
Wilkes, C., & Burnham, B. (1991). Adult learner motivations and electronic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5(1), 43~51.
Zirkin, B., & Sumler, D. (1995). Interactive or non-interactive: That is the quest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0(1),95-1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岳修平、盧俊吉(2000)。大學遠距課程之互動問題探討。遠距教育,第15、16期,112~117。
2. 岳修平、劉芳秀(2001)。網路輔助遠距教學互動活動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1),76-90。
3. 周文斌(2001)。E世代的教學—網路教學。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0,22-28。
4. 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7,13-19。
5. 李建興(2001)。遠距教學之特性與展望。社會教育年刊,49,6-12。
6. 吳正己、陳書于(1995)。程式設計的電腦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第49期,頁33-37。
7. 王瓊德、郭允文(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科學教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第29卷第8期。
8. 林月琴(1999)。資訊科技時代的視訊教學─由UM-ITV看NUO馬祖地區的遠距教學。遠距教育,11,25-33。
9.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10. 陳姚真(2000)。新世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虛擬學習發展對台灣的啟示。資訊與教育雜誌,76,24~40。
11. 陳昭儀(2000)。資優教育遠距教學加速方案的實施與應用─以史丹佛大學的資優青少年教育方案為例。資優教育季刊,75,7~13。
12. 陳麗如(2004)。遠距教育應用在親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5(6),31~43。
13. 楊叔卿、周倩(1999)。中小學教師與網際網路教學推行之研究。遠距教育,10,41-46。
14. 楊家興(1996)。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育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
15. 楊家興(1998)。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