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彭淑媛
論文名稱:
鄉土環境藝術之教學研究─以竹北市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Teaching research of native environment art:take Slabstone Bak Gung in the Donghai Area, Jhubei C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鄉土藝術
、
環境藝術
、
藝術統整課程
、
石板伯公
、
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Native Art
、
Environmental Art
、
Art Course Integration
、
Slabstone Bak Gung
、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548
評分:
下載:118
書目收藏: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國小六年級鄉土環境藝術教學,並以新竹縣東海地區之鄉土環境融入藝術教學為模式,期能提升研究對象,對於鄉土人文的關心及對環境覺知的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教學理念與特色。
二、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法。
三、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課程在教學上的可行性,以作為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之參考,將研究所得提出研究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資源調查及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統整教學。課程特色為結合鄉土藝術及環境教育的理念。在正式教學實施後,以學生學習心得、學習成效評量、學習單,並彙整觀察者、指導教授所提供之意見,再加上筆者的教學省思,針對教學設計予以檢視修正。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教學理念與特色
(一)以學生為中心
(二)多元的藝術創作體驗,深具挑戰性
(三)深具東海地區鄉土藝術特色
(四)結合鄉土藝術與環境教育
(五)符合統整教學原則
二、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法
本研究是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課程的研究,其中不斷的分析檢討與修正,使課程具體可行。實施方法如下:
(一)歸納危機中消失的文物(二)統整地方上的可運用的資源(三)統整適合的課程題材,繼而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單元主題(四)擬定課程目標撰寫教學計劃(五)教學活動實施(六)成果發表(七)多元評量的實施(八)教學檢討與課程修正
三、探討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課程在教學上的可行性,以作為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之參考,將研究所得提出研究建議。
(一)學生的學習心得及學習成果達預期結果,顯示課程的可行性。
(二)由觀察者回饋的教學檢討發現,教學內容與設計、教學活動、師生關係、教學評量均有很好的評比分數。本教學研究從教學構思到課程的設計、實施,不斷的檢視及修正,「鄉土環境藝術教學」是具體可行的課程。
最後,經由研究結果提出針對課程設計、教學者、學校行政、社區、未來研究方向等五個面向的建議。
Abstract
Teaching Research of Native Environment Art ─
Take Slabstone Bak Gung in the Donghai Area, Jhubei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eaching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for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by Action Research, and incorporates artistic teaching with the native environment in the Donghai area of Hsinchu county,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researched object to care about the native humanity and to recognize the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A) Explore the teaching id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 as the theme.
(B) Explore the course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as the theme.
(C) Explore the curriculum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 as the theme.As the feasibility in teaching, in order to be regard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course “Art and Humanity” of primary school, provide the suggestion of study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adopts documents analysis,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research to progress the teaching integration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as the theme. The course feature is the concept of the combination of native ar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fter actually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revise the teaching design according to what students had learned, students’ performance list, and moreover, gathering together the suggestion that whole observers and counselor offer, and the author's teaching deliber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A) Explore the teaching id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 as the theme.
(1)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2) Variant artistic and challenging creative experience
(3) With strong characteristic about Donghai area.
(4) Combination of the native art 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teaching integration.
(B) Explore the course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 as the theme.
This research is completed by Action Research. And it makes the courses feasible with continuous analysis, evaluation and revise. Here is the methodology to realize :
(1) Induce the disappearing historical relic with the crisi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
(2) Integrate the resource that can be utilized locally.
(3) Integrate the suitable course materials, and then design the topic relevant to the theme.
(4) Draw up the course target and writes the teaching plan.
(5) Implement the teaching activity.
(6) Issue the achievement.
(7) Realize pluralism comments.
(8) Examine the teaching and revise the course.
(C) Explore the curriculum of the native environmental art by taking the “Slabstone Bak Gung” as the theme.As the feasibility in teaching, in order to be regard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course “Art and Humanity” of primary school,provide the suggestion of study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1) Students' gains of study and achievement of studying reach the anticipated result. Reveal the feasibility of course.
(2)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from the observer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design, teaching activ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performance all obtain great grades. By consecutively investigating and revising this research with teaching conception and realization, “native environment article teaching” is a feasible course.
To summarize, provide the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o course designers, school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community, and future studying individually.
Keyword: Native Art, Environmental Art, Art Course Integration, Slabstone Bak Gung, Action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鄉土藝術與統整課程的內涵............................13
第二節 藝術課程與環境教育.................................25
第三節 鄉土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39
第四節 東海地區石板伯公資源調查分析..........................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情境..........................................57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6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4
第四章 教學實施結果之分析與討論..........................81
第一節 東海守護神主題研究結果.............................81
第二節 石板伯公與大樹主題研究結果..........................97
第三節 石板伯公與未來的東海主題研究結果....................115
第四節 石板伯公與大地主題研究結果.........................138
第五節 綜合討論.........................................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建議............................................180
參考文獻..................................................184
附錄
附錄一 課程設計(單元一~單元四)...........................187
附錄二 學生學習單、學習心得問卷、學習成效自評表、學生互評學習單.202
附錄三 觀察者教學評量表....................................226
附錄四 教學過程檢核.......................................227
附錄五 教學者教學檢討表....................................228
附錄六 行動研究教學日誌....................................229
附錄七 教學觀察檢核表(一~四單元...........................230
表1-1 研究進度表...........................................8
表2-1 課程統整模式........................................21
表2-2 環境教育融入藝術人文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27
表2-3 研究實例分析........................................39
表2-4 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田調資料..............................52
表3-1 學生基本資料........................................59
表3-2 課程組織架構........................................67
表3-3 單元實施時間及順序表.................................69
表3-4 教學設計............................................70
表3-5 學習心得問卷表.......................................75
表3-6 資料蒐集說明........................................77
表3-7 資料編碼說明........................................78
表4-1 我的幸運圖騰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84
表4-2 偉大守護神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87
表4-3 東海守護神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89
表4-4 石板伯公與大樹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99
表4-5 印象深刻的樹種......................................100
表4-6 妝點大樹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102
表4-7 印象深刻的地景藝術作品...............................103
表4-8 石板伯公與大樹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106
表4-9 真是美廟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118
表4-10 學生認為石板伯公的危機及是否要保留....................119
表4-11 學生認為實用的攝影技巧...............................120
表4-12 未來東海新市鎮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122
表4-13 石板伯公與未來的東海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126
表4-14 水圳競船趣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140
表4-15 是否喜歡親近水圳...................................141
表4-16 田園之美學生學習心得結果分析........................142
表4-17 石板伯公與大地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145
表4-18 學生學習心得自我評量表..............................154
表4-19 各單元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及教學者學習效果評量..........157
表4-20 教學實施情形檢討...................................161
表5-1 以石板伯公為主題的鄉土環境藝術課程教學活動............174
圖1-1 研究架構圖...........................................5
圖1-2 研究步驟及研究流程圖..................................7
圖2-1 藝術與社會互動的構架.................................25
圖3-1 石板伯公視覺藝術統整課程心智圖.........................62
圖3-2 東海守護神主題統整圖.................................64
圖3-3 石板伯公與大樹主題統整圖..............................65
圖3-4 石板伯公未來的東海主題統整圖..........................65
圖3-5 石板伯公與大地主題統整圖..............................66
圖4-1 東海守護神活動過程記實................................95
圖4-2 石板伯公與大樹活動過程記實...........................112
圖4-3 學生作品...........................................124
圖4-4 歡迎光臨園藝.......................................130
圖4-5 石板伯公與未來的東海活動過程記實......................133
圖4-6 石板伯公與大地圖活動過程記實.........................149
參考文獻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站,http://www.aerc.nhcue.edu.tw,2006.10.15。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院,383-401。
王健旺(2003)。台灣的土地公。 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
王雅各譯(1998)。 Suzi Gablik原著。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視覺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宴榕(2001)。國小階段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初探。數位藝
術教育網路期刊。http://www.aerc.nhcue.edu.tw /journal /,2006.11.8。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 106期,29-38。
林東生(2006)。喀嚓!決定的瞬間─美感體驗從小開始。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國民小學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1)。藝術‧ 人文‧ 新契機— 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
美育月刊 113期,71-80。
吳美慧(2004)。Erickson主題式課程設計模式應用於校園公共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溪洲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慶杰(2001)。竹中鄉土誌。新竹市: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周珮儀等合譯(2000)。課程統整。台北市: 學富文化事業。 JAMES A.BEANE(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David C.Engleson Dennis H.Yockers著。台北:五南。
沼田 真主編,佐島群巳、堀內一男、山下宏文編著(2002)。校內環境教育。台北市:創智文化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http://content.edu.tw/sdnior/music/tn_nn/info/info4.htm,2006.11.4。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 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月刊128期,14-21。
施佑霖。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台北市高年級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毓正、謝秀珮、石杜娟(2003)。藝術滿校園---藝術與學校環境結合的方案課程模式建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8-61。
徐世瑜(1999)。主題統整教學。教師天地 102期,20-26。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401-435。臺北縣:桂冠。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3.htm,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6.8.29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Herbert Altrichter,Peter,Bridget Smekh著,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期,8-15。
許文勇(2000)。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宗(2002)。從變革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66-82。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繼文(2003)。鄉土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地方視覺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國教天地 153期,20-28。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月刊113期,81-97。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 國教新知49卷2期,1-15。
郭博州(2002)。臺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木子(2003)。藝術教育與反藝術教育之現象。
http://www.kl.com.tw/r/new/magazine/books/edumag/ed-34.htm,2006.10.29。
陳板(1998)。六家庄風土志。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陳惠邦(199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朝平(1996)。鄉土教材在美勞課程上的地位及其發展方向。載於陳錫錄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月刊116期,18-25。
陳箐繡(2000)。淺談「茶山鄒族文化藝術夏令營」的教育意涵。http://adm.ncyu.edu.tw/~secretary/p07/01/1-8.htm,2006.11.8。
陳箐繡(2004)。社區本位藝術課程之跨個案比較研究:以三個藝術課程為例。人文藝術學報 3期,327-356。
陳瓊花(1997)。試探愛麗克森設計之課程範例:『在世界上我們的地方』之特色與意涵。美育月刊95期,35-44。
陳權欣(2000)石板伯公─客家人最美麗的心靈花園。http://www.peipu.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9&Itemid=31,2006.11.2。
陳麗雅等著(2003)。探訪東海人文。新竹縣:新竹縣東海國小
黃壬來(1999)。藝術教育的三C策略。美育月判 107期,6-25。
黃壬來(未標示)。鄉土美勞教材與教學─鄉土教材在美勞課程中的地位。http://www.dsej.gov.mo/~webdsej/www_gtrc/news/art/topic03-2.PDF,2006.10.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 50期,53-78。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二版)。台北市:水牛。
劉佳佩(200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太平市社區環境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耀(2007)。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新竹文獻,二十九期,61-85。
盧安來(1995)。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藝術家237期,246-256。
蘇振明(1996)。回歸鄉土.展現本土-臺灣省本土美術教育的理念探索。美育月刊69期,27-36。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
2.
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
3.
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台北縣市高年級為例
4.
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
5.
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
6.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太平市社區環境為例
7.
Erickson主題式課程設計模式應用於校園公共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溪洲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8.
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
9.
運用布袋戲藝術發展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
10.
幼稚園環境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11.
寺廟建築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清水「紫雲巖」為例
12.
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年級校本課程為例
13.
運用圖畫書建置幼兒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
14.
社區取向藝術統整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天母社區為例
1.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 國教新知49卷2期,1-15。
2.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月刊113期,81-97。
3.
張繼文(2003)。鄉土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地方視覺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國教天地 153期,20-28。
4.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期,8-15。
5.
徐世瑜(1999)。主題統整教學。教師天地 102期,20-26。
6.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 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月刊128期,14-21。
7.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 106期,29-38。
8.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月刊116期,18-25。
9.
陳箐繡(2004)。社區本位藝術課程之跨個案比較研究:以三個藝術課程為例。人文藝術學報 3期,327-356。
10.
陳瓊花(1997)。試探愛麗克森設計之課程範例:『在世界上我們的地方』之特色與意涵。美育月刊95期,35-44。
11.
黃壬來(1999)。藝術教育的三C策略。美育月判 107期,6-25。
12.
劉敏耀(2007)。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新竹文獻,二十九期,61-85。
13.
盧安來(1995)。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藝術家237期,246-256。
14.
蘇振明(1996)。回歸鄉土.展現本土-臺灣省本土美術教育的理念探索。美育月刊69期,27-36。
1.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2.
美濃土地伯公之研究
3.
六堆地區二崙庄伯公廟客家祭儀之研究
4.
從邊緣崛起:新竹工業區伯公信仰的公廟化趨勢
5.
區域拓墾與祠廟之關係: 以溪南楊梅伯公岡集義祠為例
6.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
7.
觀音地區伯公廟祠楹聯之人文意涵研究
8.
新竹高鐵特定區內伯公廟歷史性資產保存之研究
9.
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年級校本課程為例
10.
頭份地區伯公廟祠楹聯之人文意涵研究
11.
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存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為例
12.
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入在地文化為例
13.
幼稚園環境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14.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內埔伯公與聚落變遷之研究
15.
Tim Gaudreau環境藝術計畫融入四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