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1: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姚正台
研究生(外文):Yao Cheng Tai
論文名稱:大學男子排球比賽發球得分效益之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Ace Effect in College Men’s Volleyball Games
指導教授:張木山張木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Mu S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發球型態發球落點發球位置發球得分效益
外文關鍵詞:Style of serveLocation of servePlacement of serveAce eff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8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發球型態、發球位置、發球落點及不同名次在發球得分效益
表現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為參加九十四學年度大專院校排球運動聯賽男生組
特優級決賽的六支球隊,依名次排名為台北體育學院、花蓮教育大學、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體育學院、嘉義大學、文化大學,比賽共計19場57局,總發球數為3140球。以
錄影方式收集比賽資料,利用SPSS for windows 10.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
分析,獲得下列研究發現:
一、跳躍曲墜發球得分效益優於肩上飄浮發球。其它發球型態之得分效益無顯著差異
存在。
二、F區發球位置之得分效益優於A區及E區。其它發球位置之得分效益無顯著差異存在。
三、比較不同發球落點之差異情形
1.發球落點在第一區、第七區之得分效益優於發球落點在第二區、三區、四區。
2.發球落點在第五區之得分效益優於發球落點在第二區、三區、四區、六區。
3.發球落點在第六區之得分效益優於發球落點在第三區。
4.其它不同發球落之得分效益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及第四名發球得分效益均優於第五名、第六名。其它不同
名次發球之得分效益無顯著差異存在。
如何運用速度快、力量大及攻擊性強的跳躍曲墜發球,在第一波進攻的發球技術上
,取得最佳的得分效益;如何運用不同發球位置造成對方接發球的不適應;如何選擇不同發球落點,取得最佳的發球效益。以上是值得教練與選手思考的問題,因此建議教練與選手們要加強發球技術的訓練,提升發球的得分效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ve styles, serve position, serve placement, and ranks.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he six teams in the finals of
most excellent level, which participating in 2005 College Volleyball League Men’s Group. The ranking of its place in competition is 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National Hualie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and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with a total of 19 games 57 innings and 3140 balls served. Data was collected by video recording; a Chinese edition software package of SPSS for Windows 10.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earch results show:
1. Ace effect of jump serve is better than overhead serv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e effect of other serve styles.
2. The ace effect in F area serve position is better than A area and
E area.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ce effect in
other serve positions.
3.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serve placements:
1) The ace effects in 1st and 7th area serve placement are better
than in 2nd, 3rd, and 4th.
2) The ace effect in 5th area serve placement is better than in 2nd,
3rd, 4th and 6th.
3) The ace effect in 6th area serve placement is better than in 3rd.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ce effects for other
various serve placements.
4. The ace effects of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places
are better than the fifth and sixt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ce effect for other places.
It is important for coaches and players to deliberate how to use fast, strong and offensive jump serve in serve technique of the first attack and obtain the best ace effect, how to use different serve position to make other party uncomfortable in receiving and serve, and how to choose different serve placement and obtain best ace effects. Hence, we recommend coaches and play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erve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ace effect of serve.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Ⅱ
謝 誌 ------------------------------------------------------- III

目 錄 ------------------------------------------------------- IV

目 次 ------------------------------------------------------- V

表 目 次 ------------------------------------------------------- Ⅵ
圖 目 次 ------------------------------------------------------- VII

目  次
第壹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4
第一節 發球種類與型態 ------------------------------------------ 14
第二節 發球技術的理論 ------------------------------------------ 23
第三節 規則修改對發球技術的影響 --------------------------------- 32
第四節 發球技術在比賽中的應用 ----------------------------------- 43
第五節 發球技、戰術對比賽攻防的影響------------------------------- 49
第六節 文獻歸納與結論 ------------------------------------------ 5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5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8
第二節 比賽時間與地點------------------------------------------- 58
第三節 研究使用工具 -------------------------------------------- 58
第四節 實驗設計 ------------------------------------------------ 59
第五節 研究步驟流程 -------------------------------------------- 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62
第一節 不同發球型態得分效益之差異情形--------------------------- 62
第二節 不同發球位置得分效益之差異情形--------------------------- 69
第三節 不同發球落點得分效益之差異情形--------------------------- 77
第四節 不同名次發球得分效益之差異情形--------------------------- 8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90
第一節 結論 --------------------------------------------------- 90
第二節 建議 --------------------------------------------------- 93
參考文獻 -------------------------------------------------------- 95
中文部分 ------------------------------------------------------- 95
英文部分 ------------------------------------------------------- 101
附 錄 ------------------------------------------------------- 102
附錄一 發球得分效益紀錄表格(發球型態)-------------------------- 102
附錄二 發球得分效益紀錄表格(發球位置)-------------------------- 103
附錄三 發球得分效益紀錄表格(發球落點)-------------------------- 104
個人小傳 -------------------------------------------------------- 105
表 目 次
表2-1 發球型態的演進與發球攻擊特性彙整表 -------------------- 18
表2-2 發球型態與發球效益的相關性彙整表 ----------------------- 21
表2-3 發球落點與發球效益的相關性彙整表------------------------ 30
表2-4 規則修改對中國發球技術的演進彙整表--------------------- 35
表2-5 發球位置與發球效益的相關性彙整表------------------------ 39
表4-1 不同發球型態在不同得分效益之百分比摘要表 ---------------- 63
表4-2 不同發球型態之得分效益平均數與標準差 -------------------- 66
表4-3 不同發球型態得分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8
表4-4 不同發球型態得分效益事後比較摘要表 -------------------- 68
表4-5 不同發球位置在不同得分效益之百分比摘要表 --------------- 70
表4-6 不同發球位置之得分效益平均數與標準差 ------------------- 73
表4-7 不同發球位置得分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表4-8 不同發球位置得分效益事後比較摘要表 --------------------- 76
表4-9 不同發球落點在不同得分效益之百分比摘要表 ---------------- 77
表4-10 不同發球落點之得分效益平均數與標準差 -------------------- 80
表4-11 不同發球落點得分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3
表4-12 不同發球落點得分效益事後比較摘要表 --------------------- 83
表4-13 各隊發球得分情況表 ------------------------------------ 85
表4-14 不同名次發球得分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8
表4-15 不同名次發球得分效益事後比較摘要表 ---------------------- 88
圖 目 次
圖1-1 排球場地發球落點與發球位置 -------------------------------- 13
圖4-1 不同發球型態得分效益之得分平均數長條圖---------------------- 69
圖4-2 不同發球位置得分效益之得分平均數長條圖---------------------- 76
圖4-3 不同發球落點得分效益之得分平均數長條圖---------------------- 84
圖4-4 不同名次發球得分效益之得分平均數長條圖---------------------- 8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 革(2003)。每球得分制對中國男排技戰術發展的影響。常德師範學院學報,14(2),25-30。

王 哲、許健、呂春松(2002)。對男子排球比賽中發球的研究與分析。北
京體育大學學報。25(6),857-859。

王建民(2004)。第十屆世界杯排球賽中國男排得失分情況比較研究。許昌
體育學報。23(5),50-54。

王選琪(2003)。對排球發球技術發展趨勢下接發球的佈局思考。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4),90-92。

王龍意(1995)。新規則演變與發展對攻防策略影響之探究。大專排球論文集,2,25-32。

田雪霞(2006)。高水平女子排球比賽發球與接發球運用數種類的定量分析。吉林體育學報,22(1),79-80。

朱益成(1999)。發球的技術探討與運用。大專排球論文集,5,207-216。

李安格(1988)。中國女排發球速度研究。中國體能科技,4-6。

李英心(1995)。排球發球的技戰術應用。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0(2),74-75。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論文集,7,
131-138。

李建毅(1987)。排球比賽利用慣用側優勢防守後排研究。大專體育,29,56-60。

李黛芬、陳松盛(2001)。世界女排發球型態與成效之分析。大專體育,52,108-112。

李祿田(1998)。排球發球區擴大對一攻戰術組成率的影響及其對策。昌濰師專學報,17(5),30-33。

杜曉偉、楊勁蒼(1999)。每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45-47。

宋 魁(2004)。試析排球規則的修改對排球發球技術的影響。湖北體育科技,23(2),229-231。

孟 放(2002)。對排球發球區擴大後的新思考。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1(6),84-85。

林竹茂(1985)。排球跳躍扣球發球之研究。台北市:知音出。

林竹茂(1999)。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分析。大專排球論文集,5,1-40。

金春植(2003)。大學生排球發球效果分析與對策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19(3),49-50。

周明華(1995)。浅談新規則隊發球的影響。中國排球,43,32-33。

吳文忠(1957)。體育史。台北市:正中書局。

吳柏叡(2002a)。排球比賽得分手段的應用理念研究~以國內排球教練為例
~。高雄市:百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柏叡(2002b)。論排球比賽的發球策略。大專體育,62,50-56。

吳憲訓、何建德、蔡守浦、楊振興(2003)。亞洲男排四強發球運用特徵之研究。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31-343。

吳憲訓(2003)。亞洲男排四強技術表現與戰術運用之比較研究。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洪慶要(1990)。我國不同級大專男子排球運動員肩上發球技術與能力分析研究(頁42)。台北市:三民書局。

馬志勇、蔡繼雲(2005)。對提高我國男子排球發球技術的幾點見解。少年
體育訓練。4,39。

馬金鳳(2005)。對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發球戰術應用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7(5),44頁。

許樹淵(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台北市:協進書局。

許益芳(1995)。排球發球戰術分析及運用。浙江師大學報,18(4),52-54。

陳政達(2001)。排球得分技術效率暨比賽紀錄分析之研究。大專排球論文
集,7,7-18。

陳忠和(1992)。中、遠距離上手發球技術的特點及效果。上海體育學院學
報,慶祝建國40周年排球專輯,34-36。

陳瑞福(2003)。亞洲男排強隊比賽得分成效與勝負相關之分析。中華排球,107,97-104。

陳儷勻(1994)。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的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報,18,137-148。

陳儷勻(1995)。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的影響。
臺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曹明珠、曾曉彬(1995)。排球發球效果初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10,
44-46。

莊清泉(1995)。排球比賽跳躍發球接球技術的研析。大專排球論文集,2,121-128。

莊艷惠(1993)。女子排球不同發球距離及接發球效果的探討。國立台灣體
專學報,3,109-115。

稅尚雪(2002)。亞洲男子排球四强挑戰賽發球及接發球技術績效分析。通
關洞識學報,1,1-16。

稅尚雪(2004)。大專男排前四强不同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
之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報,36,73-84。

張 然(1996)。發球。中華民國85年度國家高級排球教練講習會講義
14-16。

張 歡(1998)。歷次排球規則的修改給排球技戰術帶來的變化。西安體育
學報,15(3),12-17。

張 歡、李毅鈞(1999)。98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總體進攻及發球效果分
析。西安體育學報,16(1),49-52。

張木山(1993)。男子四人制海灘排球比賽之技術分析研究。台北市:河馬文化出版社。

張木山(1997)。排球。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木山(2002)。影響男子排球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
叢,13(1),255-274。

張木山(2003):第12屆亞洲男子排球錦標賽前八強現況分析兼論中華男排排球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排球,108,30-38。

張雪臨(2000)。中外優秀男子排球運動員跳發球負荷量與效果。中國體育
科技,36(3),19-27。

張新中、陶瑜慶(1995)。各年代排球發球技術的出現及其攻擊特點。遼寧
體育學報,4,22、36。

張榮祥(2000)。排球新制之得球得分制實施後的影響與對策。大專體育,47,84-87。

黃娟娟(1995)。論排球比賽中後排攻擊與跳躍發球。大專排球論文集,2,129-136。

黃輔周、呂乾正(1991)。排球。大陸,北京體育學院出版,347-349。

黃德壽(1984)。排球訓練理論與應用。台北市:知音出版社。

彭望霆、王忠信(1989)。實用運動生物力學。大陸,湖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出版。213-223。

趙強、范佳音(2003)。男子排球比賽中發球與一攻現況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9(3),54-56。

楊 勇(2002)。排球比賽新規則初探。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1(1),91-92。

楊高平(2002)。强力跳躍發球在排球比賽中的重要性。中華排球,99,96。

鄭煥韜(1981)。排球技術與規則。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社。

詹清泉(1976)。排球發球與扣球訓練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會。

董倩玲(2003)。排球發球技術探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9(5),138-139。

賴淑惠(1998)。排球接發球之不同發球區域、發球型態、發球落點的效果
效果分析。大專排球論文集,3,209-229。

虞重幹(1990)。對國家男排隊員跳躍發球技術的運動學比較研究。上海體
育學報,14(3),49-53。

潘寶石、邱堃鐘(2005)。現階段排球發球技、戰術運用之理論與實際。中華排球,118,106-112。

劉 華(2005)。世界盃排球賽中跳發球技術效果比較。貴陽學院學報。51(1),86-87。


劉兆達、陳浚良(2004)。2001年亞洲男子排球四強接發球型態與效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183-189。

黎玉東(2003a)。八十九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子組第一擊得分結構之研
究。中華體育,17(4),114-123。

黎玉東(2003b)。排球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得分結構影響之研究:以90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子組第一級為例。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310 -319。

閻征、吳嘉毅(2007)。排球發球戰術的變化及對策研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55(1),125-127。

蔡崇濱(1995)。排球新規則的可能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3學年度排球聯賽報告書,175-180。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13(3),29-36。



【英文部分】

Eom, H. J., & Sochutz, R. W.(1992).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volleyball team performance.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1),11-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建毅(1987)。排球比賽利用慣用側優勢防守後排研究。大專體育,29,56-60。
2. 李黛芬、陳松盛(2001)。世界女排發球型態與成效之分析。大專體育,52,108-112。
3. 吳柏叡(2002b)。論排球比賽的發球策略。大專體育,62,50-56。
4. 陳儷勻(1994)。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的影響。
5. 陳儷勻(1995)。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的影響。
6. 莊艷惠(1993)。女子排球不同發球距離及接發球效果的探討。國立台灣體
7. 稅尚雪(2002)。亞洲男子排球四强挑戰賽發球及接發球技術績效分析。通
8. 稅尚雪(2004)。大專男排前四强不同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
9. 張榮祥(2000)。排球新制之得球得分制實施後的影響與對策。大專體育,47,84-87。
10. 劉兆達、陳浚良(2004)。2001年亞洲男子排球四強接發球型態與效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183-189。
11. 黎玉東(2003a)。八十九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子組第一擊得分結構之研
12. 黎玉東(2003b)。排球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得分結構影響之研究:以90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子組第一級為例。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310 -319。
13.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13(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