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與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美芬與熊召弟(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台北縣教育研究發展中心(2007)。教科書版本分析報告(國小自然精簡版)【公告】。2007年6月20日,取自http://src.tpc.edu.tw/96book/
呂文靜(2005)。國小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光的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佩蓉(2006)。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內容與能力指標呈現之分析-以「化學反應」、「氧化還原」及「酸鹼鹽」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紹海(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科學史內容的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慶隆,陳淑娟,張復萌,劉淑津(2003)。九年一貫七年級教科書的比較研究。國立編譯館通訊,31(復刊號),22-39。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75-207。高雄:復文。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通訊,31(復刊號),12-21。
柯淑瓊(2003)。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高文芳(2004)。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國小自然科動物相關概念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組織運作要點。台北市: 教育部。
陳文典(1989)。我國國中理化課程研討~兼論教科書的內容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陳心怡(2007)。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思樺(2006)。九年一貫國小教科書綠色消費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賴慶三與丁福壽(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評鑑指標。輯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台北市:教育部。
黃譯瑩(2000)。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的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5,17-36。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孝濚(1992)。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明璋(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力學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麥格羅希爾。
楊慧文(1998)。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一喬(2004)。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國小自然科課程植物相關概念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潘子欣(2002)。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分析—以概念改變為架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鄭光文(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天文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昭宏與郭重吉(1995)。教科書在國中理化教學的應用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89-112。
劉俊宏(2006)。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電路學相關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台北:心理。
韓名璋(2001)。現行國小自然科教科書有關環境教育教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通訊,32(4),2-25。
英文部分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losser, P. E. (1986). What research says: Research related to instructional material for scienc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6, 513-517.
Dane, F. C. (1990), Research Method. CA: Brooks/Cole.
Harms, H., & Yager, R. E. (1981).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MA: Ally & Bacon.
Tamir, P. (1985). The role of evaluator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Yager, R. E. (1989). Toward quality textbook to match science education goals. In T. P. Schse,(Ed.), Science Educatio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12, 1-17. Sacramento, CA: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Yager, R. E. (1983). Convergent validity of group tes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terminology in teaching K-12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 577-588.
Yore, L. D. (1991).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and beliefs about science reading and science textboo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 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