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伊蕾(2007)。懷孕女人心事-婦產科醫療資訊網。雙胞胎(多胎)。民96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obsgyn.net/info/general_obs_twin.htm
于新(2007)。經典的童年遊戲-抖空竹。長壽,10,60。
王瑋等譯(1988)。人類發展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瑞民(1990)。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中小學學生肢體能特徵。台灣省教育廳。35-49。
田麥久(1997)。論運動訓練計畫。台北市,文化大學。
江俊德(2002)。國小學童閉眼單足站立最佳測驗時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汪志祥(2007)。不同族群男、女學童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吳文忠(譯)(1984)。運動與年齡。台北市,建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坤展(2002)。扯鈴在台灣的文化傳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李宜融(2001)。工作環境與工作特性對手眼協調能力及視覺疲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李孟印、陳全壽(1998)。巧固球訓練對國小學童大、小肌肉活動能力之影響。
體育學報,26,273-280。
李蕙姬(2001)。屈光度遺傳率之擴充式雙胞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卓福男(2007)。雙胞胎與早產。民96年8月20日,取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0705669
周人華(2005)。大拇指對人體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林正常譯(1980)。運動醫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58。
林正常(2001)。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61。
林尚武(2002)。身體狀態限制對兒童靜態平衡動作控制的發展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林威秀、黎俊彥、鄭秀琴(2002)。人體站立平衡能力之研究-生理特徵與KAT2000。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09-516。
林威秀、鄭秀琴、彭清義(2003)。平衡測穩儀之信度分析,KAT2000 與Kistler
測力板。大專體育學刊,5(1),149-159。
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林建豪(2005)。九之十二歲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之研究。中原學報,33(4),753-760。
林華駿(2005)。放空鐘~扯鈴。屏師體育,9,204-211。林喬祥(1999)。青少年準精神分裂病質及持續注意力之雙胞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
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體育學院論叢,3(2),171-189。
林慧芬、胡名(1995)。成年人站立平衡之研究-動態平衡測驗之年齡效應。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0(1),81-90。
林緯志(2004)。七歲至十二歲動作協調能力測驗組合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范姜逸敏(2001)。平衡能力的測量及訓練方法初探。中華體育,15(2),65-72。
范姜逸敏(2001)。靜態平衡能力測量法效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正典(2001)。誰是生命的主人。佛學與科學,2(2),110-117。郭柏秀(2002)。青少年吸菸與喝酒之雙胞胎追蹤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陳全壽(1997)。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一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1998)。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二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2000)。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三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2001)。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四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2002)。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五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為堅、林喬祥、郭柏秀(2001)。雙胞胎研究法在精神疾病之病因探討上的應用。台灣精神醫學,15(2),88-105。
陳淑枝(1996)。不同運動項目選手之手眼、腳眼及全身協調反應能力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彥宏(2006)。後退跑與後滾翻對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陳俊忠(1996)。國小學童生長發育、運動能力和神經系統機能之研究。台北市,
宏泰。
陳湘、林政東、陳全壽(1999)。國小學習障礙學童和一般學童運動能力之比較。
一九九九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究會論文摘要集。
莊麗玲(1998)。輕度創傷性腦傷病人站立平衡及步行速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張至滿(1997)。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圖書。112。
張鳳儀(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張鳳儀(2006)。國小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運動教練科學。6,127-134。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6)。體育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6。
細說童年網站(2008)。2008年3月24日,取自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phantom/02_file/0203/020301.htm。
許姿雅(2005)。不同體能活動型態同卵雙胞胎之心血管功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56。
許樹淵(1976)。人體運動力學。台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黃任凱(2003)。不同運動訓練對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桃園。
黃雅莉(2000)。應用自足分組法估計二分類性狀之雙胞胎一致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彭英毅(1986)。解剖生理學。南山堂出版社,880-890。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市,師大書苑,219。
楊基榮(1975)。體育測驗與統計。台北市,正中書局。
楊政宗、蔡景昌(2001)。扯鈴123。台南,翰林出版社。10。
楊惠芳(2008,2月12日)。快活冬令營育樂新體驗。國語日報,15版。
廖秀蘭、趙尚良(1987)正常兒童的握力與手眼協調-穿珠測驗之研究。職能治療醫學會雜誌。5,9-14。
蔡正中(2002)。不同站立角度下立姿平衡能力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蔡佳良(1999)。不同慣用腳定義在靜態平衡能力、對地反作用力和速度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蔡佳良、吳昇光(2003)。從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兒童平衡能力。大專體育。65,142-147。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5。
劉先芳(2006)。合作與競爭-雙胞胎子女的家庭教育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華
中師範大學,大陸。
劉 強、鍾寶弘、陳全壽(2000)。不同慣用手之同卵雙胞胎手眼協調能力之個
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1),175-185。
劉 強、葉志仙、劉雅甄、陳全壽(2000)。運動訓練與性別對學童不同感覺形
式辨識能力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2(2),37-47。
劉 強(2001)。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
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劉得鈞(20040。桌球教學對國小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敏捷與反應能力之影
響。學位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黎俊彥、黃新作(1997)。單卵雙胞胎體適能差異之初探。體育學報,22,285-294。盧盈智(2005)。鄉村與都市國小學童體型特徵、平衡能力與身體活動量之差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齊沛林譯(1979)。運動生理學。維新書局,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116-117。
戴佩琪(2006)。台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1971-200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謝啟誠(1993)。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間心理運動能力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Clearfield, Melissa W.; Jing Feng; Thelen, EstherClearfield, Melissa W.; Jing Feng; Thelen, Esther(2007). The Development of Reaching Across the First Year in Twins of Known Placental Type. Motor Control Jan, Vol. 11 Issue 1(29), 25.
Galton F (1875), The history of twins as a criterion of the relative powers of nature and nurture. Fraser''''''''s Magazine 12: 566-576Jensen, C. R., & Hirst, C. C.(1980).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 N. Y.Macmillan.
Kioumourtzoglou, E., Derri, V., Mertzanidou, O. & Tzetzis, G.(1997). Experience wit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inrhythmic gymnastic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3 part 2),1363-1372.
Ljach, Wladimir; Starosta, Wlodzimierz(2001). The Infuenc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Level Of Selected Co-Ordination Abilities Of Children. 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 Tourism. 8(12),127.
Luxenburger H (1928), Vorlaufiger Bericht uber psychiatrische Serienuntersuchungen and Zwillingen. 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Neurologie und Psychiatrie 116: 297-326
Mcleod, B. (1991). Effects of eyeobics visual skills training onselected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female varsity soccer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2(3 part 1), 863-866.
Missitzi, J.; Geladas, N.; Klissouras, V.(2004). Heritability in neuromuscular coordination: implications for motor control strategi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Feb, Vol. 36 Issue 2(8),233-240.
Nashner, L. M.(1993). Practical Biomechanics and Physiology of Balance. In G. Jacobsen, C.Otsuka J: Genesis of myopia. Bull Tokyo Med Dent U 1956; 3:1-24.
Plimpton, C. E. & Regimbal, C. (1992). Differences in motorproficiency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race. Perceptual andmotor skills, 7 4 (2), 399-402.
Payne, V. G., & Isaacs, L. D.(2002).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5thed.). 74-76. USA: Mc-Graw Hill.
Plomin R, DeFries JC, McClearn GE, Rutter M (1997), Behavioral genetics.
Sorsby A, Sheridan M and Leary GA: Refraction and its site components in Twins.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pecial Report Series 1962; No. 303, HMSO, London,UK.
Simonen, R.L.; Videman, T.; Battie, M.C.; Gibbons, L.E.(1998) The effect of lifelong exercise on psychomotor reaction time: a study of 38 pairs of male monozygotic twin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Sept Vol. 30 Issue 9(6),1445-1450.
Waardenburg PJ: Refraktion und Zwillingsforschung.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1930;84: 593-637.
Zervas, Y.; Danis, A.; Klissouras, V.(1991).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tion on mental performance with reference to training.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June Vol. 72 Issue (3Part 2), (7),12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