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石珍(譯)(1991)。Robert Fisher著。為自己出征。台北市:方智。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
王家通(1998)。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王淑俐(1994)。親師溝通(一)親師間為什麼難以啟齒?。師友,321,24-29。
王雅玲(1999)。圓一個另類教學的夢:我陪一位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玉華(2002)。解開「生氣」的鎖鍊--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HCT1611019。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市:五南。
李佳琪(1999)。緒論。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頁3-14)。台北市:五南。
李郁然(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家同(2006,10月24日)。法國菜單。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吳心怡(2006)。國小教師設計家庭作業理念探究—以幸福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百祿(2003)。美國對學生家庭作業的研究與改革。正修學報,16,1-16。吳武典(1986)。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市:張老師。
吳武典(1990)。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市:心理。
吳武典、金樹人等(1998)。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市:張老師。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春助、林淑女(1992)。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畢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McNiff J. , Lomax P. , Whitehead J.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美真(譯)(1999)。Tracy Kidder著。學童紀事。台北市:先覺。
吳俊緯(2003)。因材施教---維護社會正義的必要措施。師友,433,37-39。
吳清山(1989)。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105-142。
吳璧如(2006)。學生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1),55-92。余惠珍(2006)。傷口上的蝴蝶結:師生文化差異與生命經驗的跨越。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宋文里(譯)(1990)。Carl R.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台北市:桂冠。
宋淑梅(2006)。生命教育融入大班級和小團體輔導的實踐歷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高
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
版,花蓮市。
沈麗慧(2002)。普通班教師改善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TPTC284009。林心茹(譯)(2000)。B.J. Zimmerman, S. Bonner & R. Kovach著。自律學習(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臺北市:遠流。
林玉体(譯)(1996)。Dewey著。民主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展(2005年,10月)。龍星國小創意活力教師團隊-教育熱忱與自發性的行動力。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電子報試刊號,200510。2006年9月10日。取自http://163.30.44.7/
e_paper/index.php?show_topicESSID=295eb42d47d7662a1a0adetail=yes&topic=3&num=46
&PHPS047495e7f8
林尚俞(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HCT5576034。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惠真、王秉瑜(2002)。美國教育見聞。2006年8月23日,取自http://140.112.50.101/
educc/usaedu/usedu3lin-wang.htm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金樹人(譯)(1994)。C.M.Charles著。教室裡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台北市:張老師。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洪蘭(譯) (2000)。J. R. Harris著。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m: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台北市:商周。
孫智綺(譯)(2002)。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
徐美蓮(1990)。創造性教學的延伸---學生自定回家作業。師友,276,40- 41。
徐嘉怡(2001)。花蓮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施行狀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
的方法。台北市:心理。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凌拂(1995)。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載於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頁244-273)。台北市:時報文化。
凌拂(2006)。山童歲月。台北市:天下雜誌。
唐薇芳(2005)。花田協奏曲~從整潔工作到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花蓮市。修慧蘭(2003)。人本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
王珮玲、陳惠萍(合著),教育心理學(頁155-188)。台北市:心理。
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許麗美、許麗玉(譯)(2001)。Dr. Haim G. Ginott著。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Teacher and Child:A Book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台北市:心理。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學富。
張美惠(譯)(2005)。約翰‧霍特著。孩子為何失敗。台北市:張老師。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鍠焜(2006)。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載於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頁81-118)。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正芬(譯)(2004)。John G. Miller著。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台北市:遠流。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碧萍(1996)。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生完成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陳彥樺(2003)。借用一年級的班級脈絡改善小二學童注音符號學習落差。國民教育, 43(3),41-46。陳彥樺(2004)。打開孩子的心田~小一導師深耕班集團輔探索與因應學童需求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夢怡、李淑貞(譯)(2001)。Peter Westwood著。特殊兒童教學法:回歸主流的班級經
營實務(Commonsense method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Strategies for the regular
classroom)。台北市:弘智。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郭妙芳(譯)(2005)。Ruth Sidney Charney著。教孩子關心。臺北縣:光佑。
郭佳霖(2003)。我國公共圖書館設立學童家庭作業指導中心可行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U00448002。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莊耀嘉(編譯)(1995)。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曾端真(2001)。個案研究在班級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89,2-8。曾慶台(2002)。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HCT1611010。黃素菲(1999)。與「醫學生角色與生涯」敘說文本的對話。學生輔導,61,76-83。彭婉婷(2007)。撿拾失落的一隅---近身觀看國小家庭作業之面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淑婷(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5NTCTC576046。董玉如(2001)。試煉:分數對學生的意義與作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正中(2004)。排名文化何時滅?關於排名文化的社會觀察。人本教育札記,177,26-31。
楊寶玉(2005)。認識身心障礙兒童活動方案對國小二年級普通班兒童接納身心障礙兒
童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市。
葉肯昕(譯)(2004)。R. E. Rockwell、L. C. Andre、M. K. Hawley著。親師合作(Parents and Teachers as Partners Issues and Challenges)。台北縣:桂冠。
劉芳秀(2006)。國小教師生涯瓶頸與在職學位進修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輔導碩士學位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4NHLT1464006
劉美慧(2005)。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頁203-230)。臺北市:心理。
劉培英、史方方(2003,3月5日)。德國人怎樣教孩子。南方網。2006年10月4日,
取自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edu/homeedu/200303050769.htm
鄭依琳(2004)。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CCU5331028。鄭振煌(譯)(1996)。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市:心理。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蔡穎卿(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台北市:天下遠見。
諶悠文(譯)(2004)。Ron Clark著。優秀是教出來的。台北市:雅言文化。
賴秋江、曾冠蓉、許碧月(2001)。教室high課:班級經營100招。臺北市:天衛。
錢清泓(2005)。師生互動情緒/議題的重讀與改寫:一群國小教師網路書寫教學日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致崇(2005)。台北縣國小資源班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3NTTTC576003鍾育琦(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謝汶伶(2003)。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PTT1576027。戴文琪(2003)。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TPTC611012。蕭昭君(1996,1月)。教室中的主人與客人-花蓮鄉下學童經驗課程觀察研究。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舉辦之「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37),台東市。
蕭昭君(2002)。行動研究在教學上的運用。2005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lcenter.
com.tw/hope/SchoolDetail.asp?no=20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
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愛秋(2001)。開放的親職教育。台北市:信誼。
顧淑馨(譯)(2006)。R. Liesveld & J. A. Miller 著。發現我的教育天才。台北市:商智。
顧瑜君(2004)。課程與實踐模式:批判取向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用心理研究,23,79-104。
貳、西文部份
Brannon, D. (2008). Character education: It's a joint responsibility. Kappa Delta Pi Record,
44(2), 62-65.
Bryan, T., & Sullivan-Bustein, K. (1998). Teacher-select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homework
comple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5), 263-275.
Cooper, H.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 Education Leadership, 47, 85-91.
Cooper, H., Lindsay, J. J., Nye, B., & Greathouse, S. (1998). 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about homework, amount of homework assigned and completed,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70-83.
Cooper, H. (2001). The battle over homework: Common ground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Evertson,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 Worsham, M. E. (2003).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Goodson, I. F. (1998). Storying the self:Life politics and the study. In W. F. Pinar(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ies(pp.3-20). New T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Gill, B. P., & Schlossman, S. L. (2003). Par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homework: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5(5), 846-871.
Hamachek, D. (1995). Psychology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growth. Boston, Mass.: Allyn
& Bacon.
Hinton, L. M., & Lee, K. (1999). Increasing homework completion by incorpo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4), 231-241.
Kohn, A. (2006). Abusing research: The study of homework and other examples. Phi Delta
Kappan, 88(1), 8-22.
Madaus, M. M. R., Kehle, T. J., Madaus, J., & Bray, M. A. (2003). Mystery motivator as an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homework completion and accuracy.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4(4), 369-377.
Margolis, H. (2005). Resolving struggling learners' homework difficulties: Working with
elementary school learners and parent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0(1), 5-12.
Tobolka, D. (2006). Connecting teachers and parents through the internet. Tech Directions,
66(5), 24-26.
Weinstein, C. S. (1998).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hifting paradigm. In N.
K. Shimahara (Ed.), Politics of classroom lif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49-83). New York: Ga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