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銘(2003)。國民小學義工老師進行轉介前輔導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木榮(1987)。智能不足兒童記憶上的缺陷與補救策略。國教輔導,25(5),10-14。包龍驤(2004)。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史惠方(2007)。精緻化識字策略對五年級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五南
朱淑玲(2000)。從聽覺印象與音聲分析上、探討智障兒童的四聲發音問題。特殊教育季刊,74,28-33。朱慧娟、林秀錦、陸莉、黃玉枝編著(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印。
何東墀、林惠芬、林淑貞(1993)。圖畫心像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8,55-79。何華國(2000)。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余佩芬(2001)。多元化記憶策略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配對學習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余迺永(1996)。由國語注音符號與古文字的關係談識字教育於中文教學的重要性。華文世界,82,22-34。吳佩芬(2001)。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武男(2004)。透過分析解題活動類型探討一個國小四年級兒童小數概念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明雄(1995)。國民小學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社教資料雜誌,201,4-6。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李漢偉(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李鍌(1996)。ABC不是萬靈丹。華文世界,82,10-12。
沈淑美(1998)。資源教室的注音符號教學及教材設計。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鍾曉芬(2003)。資源班國語科注音符號教材設計原則探討。國小特殊教育,36,63-72。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 : 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周何主編(1996)。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林以通(1996)。國音。高雄:復文。
林秀玲(1993)。輕度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林純妙(2004)。國小閱讀困難學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淑貞(1991)。圖畫心像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效果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淑貞(2001)。我愛拼音②。台南:世一。
林惠芬(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林寶貴、黃玉枝、張正芬(1992)。台灣區智能不足學童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 聽語會刊,8,13-43。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1-49。
邱上真(1998)。中、重度及極重度障礙。特殊教育通論。台北:心理。
邱美虹(1996)。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91,2-14。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國語教師手冊(首冊)。台南:南一書局。
柯遜添(1992)。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觀念與準備率。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洪榮照(1997)。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胡永崇(1985)。心像中介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胡永崇(1991)。復習策略與提取線索對智能不足學生記憶作業之影響(特殊教育叢書14輯)。屏東:屏東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1992)。學習遲緩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困素及記憶策略指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胡永崇(2004)。學習障礙學生的注音符號教學。屏東師特殊教育,9,1-8。
胡永崇譯(1988)。MacMillan, Donald L.著。輕度障礙學生之研究 : 以學習障礙者及輕度智能不足者為主要對象。屏東市 : 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胡建雄(1992)。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胡雅各(1992)。智能不足兒童的認知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特教園丁,8(1),35-38。高令秋(1996)。記憶策略在學習障礙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60,8-16。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國民小學國語首冊教學指引。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3)。國音學。台北:正中。
常又仁(1998)。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復文。
常雅珍(1998)。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正男(2004)。國音及說話。台北:三民。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教育部台參字第0950141561C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7)。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國民小學階段身心障礙類學生統計概況。檢索日期:2007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set.
edu.tw/ frame.asp
莊淑琴(2005)。心像策略教學在國民小學國語科的實驗硏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硏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天威、許享良、張勝成主編(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陳文枝(1984)。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學習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7-21。陳弘昌(2003)。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注音符號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香(1997)。我的「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檢索日期:96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ncacls.org/ materials/phonetic_system.txt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陳李綢(1996a)。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李綢(1996b)。「學習策略訓練方案」對國中生閱讀理解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8,77-98。陳東陞(1995)。國小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發音質的研究與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9,1-9頁。陳淑娟(1999)。「記憶策略教學」相關文獻探究。國教輔導,38:5,40-44。
陳淑絹(2000)。超越典型模式的多重記憶系統。臺中師院學報,14,159-178。陳莉莉(1990)。智優學生與普通學生記憶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淑樺(2007)。淺談記憶缺陷特殊兒童增進記憶之教學策略。檢索日期:96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2/62-26.htm,網路社會學通訊,62。
陳凰櫻(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拼音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靜惠(1993)。聽覺障礙學生適用之記憶策略初探。特教園丁, 9 (1),30-33。傅秀媚(2001)。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曾家濱(2001)。高中職特殊教育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基本能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曾淑容(1989)。智能不足者的身心特性。載於許天威主編,智能不足者之教育與復健(頁49-70)。高雄:復文。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市:心理。
游恆山編譯(1988)。心理學。臺北:五南。
黃宗義(1995)。讓ㄅㄆㄇ更美麗-談注音符號的書寫。國教之友,47(3),62-65。黃雪慧(1990)。圖片與心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效果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梓祐(2006)。不同注音符號教學與不同電腦使用輔具對失學腦性麻痺成人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芳淇(2005)。融合教育在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語文學科與學校適應之實施成效─以國小普通班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楊佩貞(1996)。國民小學啟智班個別化教育方案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葉重新(2005)。教育心理學。台中:葉重新。
蔡文標(2000)。智能障礙者之學習策略。特教園丁,15(3),1-15。蔡淑如(2005)。心智構圖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文章內容記憶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人豪(2004)。電腦化圖示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比較類加減法應用問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麗玉(2005)。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衛生署(2006)。身心障礙等級。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九月八日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0952801549號公告修正。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第十二期,頁1-26。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國民小學國語首冊教學指引。台南:翰林。
鐘素鵑(2003)。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鍾樹椽、沈添鉦、王曉璿(2000)。電腦輔助教學在引導輕度智障兒童看圖說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225-238。
羅秋昭(1998)。國小注音符號教學新探。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1-8。羅秋昭(2004)。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羅秋昭(2007)。國小國語首冊教師手冊。台南:南一。
顧大我(1992)。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認識。北師語文教育通訊,1,47-73。Anderson, J. R. & Bower, G. H. (1973). Human associative memory. Washington, DC:VH. Winston & Sons.
Agramonte, V. & Belfiore, P. J. (2002). Using mnemonics to increase early literacy skills in urban kindergarten stud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 11, 181-190.
Ashcraft, M. H.(1994).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Ashcraft, M. H. (1989).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Ashford, D. C. & Baumeister, A. A. (1977). Processing of interactive and noninteractive pictures in PA learning by retarded pers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82, 187-193.
Beirne-Smith, M., Patton, J., & Ittenbach, R. (1994). Mental retard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
Belmont, John M. & Butterfield, Earl C.(1971). Learning strategies as determinants of memory deficienc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2(4) 411-420.
Bergen, A., & Mosley, J. L.(1994). Attention and attentional shift efficiency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8(6), 732-743.
Blackman, L. S., Bilsky, L. H., Burger, A.L., & Mar, H.(1976).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MR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81,125.
Bulgren, J. A., Schumaker, J. B., & Deshler, D. D. (1994). The effects of a recall enhancement routine on the test performance of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9 (1),2-11.
Crane, L. (2002). Mental retardation: A community integration approach.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as Learning Group.
Drew, C. J., Hardman M., L.,& Logan, D.R.(2004).Mental retardation: A lifespan approach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8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Ellis, N.R. (1963). The stimulus trace and behavioral inadequacy , In N.R.Ellis(Ed), Handbook of mental deficiency . New York:McGraw-Hill.
Ellis, N.R.(1970).Memory processes in retardates and normal. Inadequacy, In N.R. Ellis (E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tion ,4,1-3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omess, S. R., & Kavale,K.(1993).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sic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in mental retard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28(2),99-110.
Fulk, B. M., Lohman, D. & Belfiore, P. J. (1997). Effects of integrated picture mnemonics on the letter recognition and letter-sound acquisition if transitional first-grad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0, 33-42.
Gagne, E.D., Yekovich, C.E. & Yekovich, F.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odges, D. L. (1982). A teacher’s guide to memory techniqu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20155).
Melton, A. W. (1963). Implications of short-term memory for a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 1-21
Quillion, M. R. (1968). Semantic memory. In M. Minsky(Ed.),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mbridge:MIT Pres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Taylor, R. L., Richards, S. B.,& Brady M. P.(2005). Mental retardation : historial perspectives,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oston: Pearson Allyn.
Underwood, B.A.(1983). Nutri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Academic Press.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