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希永,金慶昕 ( 2001 )。大學生心理保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王慧蘭,李錦旭 ( 2006 )。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
余安邦 ( 2002 )。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李奉儒 ( 2006 )。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探索與反思。載於王慧蘭,李錦旭 ( 合著 )。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 ( 頁 98-131 )。台北:心理。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昭能指導 )李芳玲 ( 2006 )。低收入家庭兒童課後托育服務認知之探討 - 以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主管人員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順民指導 )李新民 ( 2001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聲吼 ( 2007 )。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62。肖沛雄 ( 2000 )。大學生心理與訓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周月清 ( 2003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長寧指導 )
林萬億 ( 2006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瓊怡 ( 2001 )。單親家庭的福利需求分析--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德睦指導 )林慧貞(2006)。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通識研究集刊,10,171~192。
社區發展季刊,98。
翁悻惠 ( 2003 )。私領域的性別突圍:彭婉如基金會之社區照顧福利互助支持系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駿傑指導 )
高淑玲 ( 2006 )。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以花蓮縣非營利機構為例。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維指導 )張秀玉 (2002b)。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處遇策略之探討:社會工作增強權能取向。
張春興 ( 2001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芬 ( 2007 )。原住民學生課業輔導與文化傳承:奇拿富社區青少年文化成長班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 吳根明指導 )張碧雲 ( 2005 )。生命交織的「結」與「解」: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寶鳳指導 )許水鳳 ( 2007 )。社會工作介入單親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之探討-以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順民指導 )郭靜晃,黃志成,王順民 ( 2005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上)。台北,揚智。
陳月娥 ( 2007 )。社會工作大意。台北:千華。
陳向明 (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奎憙(2003)。教育社會學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倩玉(2005)。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究。私立
傅玉琴 ( 2005 )。單親家庭父母生活品質與其子女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課後托育中心中高年級學齡兒童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郭靜晃指導 )曾華源、增騰光 ( 2003 )。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楊智。
游顓瑜 ( 2005 )。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福利網絡組織的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美玲指導 )黃志弘(2003)。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其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
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培村指導 )
黃瑞慧 ( 2000 )。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指導 )萬育維 ( 2005 )。九十三年度花蓮縣兒童少年生活需求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內政部兒童局及花蓮縣政府社會局指導,花蓮縣政府社會局及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共同主持。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葉郁菁 ( 2006 )。托育服務。台北:心理。
劉玉玲 ( 2005 )。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楊智。
劉翠芬(2004)。大專生參與校園志願服務的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大專院校諮商
中心志工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指導 )
劉翠華,黃澤蘭,許雅喬,許芳玲 ( 2007 )。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
潘淑滿 (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婉琳 ( 2003 )。單親媽媽的居住經驗與居住需求—以台北市平價住宅單親媽媽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指導 )謝佩蓉 ( 2007 )。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馮瑞鶯指導 )。
簡宜君(1999)。志願服務者對低收入單親家庭之兒童服務的影響-以台北家扶中心「大哥姊」方案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麗珍指導 )內政部 ( 2005 )。戶籍人口統計資料。2006年 2 月26日。引自:http://www.ris.gov.tw
/ch4/static/st10-0.html。
二、西文譯著
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1999 / 2005 )。王增勇等(譯)。傅柯與社會工作 (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台北:心理。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 1999 / 2007著。李政賢(譯)。質性研究設計。(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rd Edition )。台北:五南。
Danny L. Jorgenson, ( 1999 / 1999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 )。參與觀察法 (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台北:弘智。
Development )。台北:巨流。
Frederic G. Reamer, (1999 / 2000 )著。包承恩等(譯 )。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 (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台北:洪葉。
James W. Vander Zandan, ( 2003 / 2004 )著。周念縈(譯 )。人類發展學 ( Human
John W. Santrock, ( 2004 / 2006 )著。雷若琬等(譯 )。人類發展學 ( Life-Span Development )。台中:滄海。
L. Cohen, L. Manion, & K. Morrison , ( 2000 / 2001 )著。徐振邦等(譯 )。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台北:韋伯。
Lena Dominelli, ( 2002 / 2004 )著。林青璇,趙小瑜(譯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Feminist Social Work )。台北,五南。
P. Freire, (1993 / 2003 )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教育學 (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台北,巨流。
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 ( 1998 / 2001 )著。李奉儒等(譯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
三、西文部分
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Laura Epstein. ( 1999 ).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 1999 ).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Danny L. Jorgenson. ( 1999 ).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Darder, A., Baltodano, M., & Torres, R. D. ( 2003 ).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In A. Darder, et al., (Eds.), The Critical Pedagogy Reader. N. Y.: Routledge.
Freire, P. ( 1993 ).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Gove, Philip Babcock. (1981).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Webster,c2002./
Guralnik, David Bernard. (1982).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 N.Y. Simon and Schuster.
L. Cohen, L. Manion, & K. Morrison. ( 2000 ).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Routledge.
McLaren, P. ( 1997 ). Critical pedagogy. Teaching Education, 9 (1), 1-7.
Lena Dominelli. ( 2002 ). Feminist Social Work-Theory and Practice. Palgrave.
Mishler, E, G. ( 1986 ).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reisberg, S. ( 1992 ). Transforming power: Domination,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obison, H. A ( 1994 ). The ethnography of empowerment: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