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旭興
研究生(外文):Hsu-hsing Huang
論文名稱:新台灣之子─政策與污名
論文名稱(外文):The New Taiwanese Son--Policy and Stigmatization
指導教授:許雅斐許雅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fei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外籍配偶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知識/權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隨著外籍配偶問題逐漸受到重視並與日俱增時,被稱為新台灣之子的下一代,也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外籍配偶家庭受重視的情境,是處於國家對人口治理的知識/權力的運作,藉由固化社會主流的傳統倫理意識,達到對家庭的想像標準,在此種標準下的新台灣之子,卻也是社會規訓的對象。因此,國家針對外籍配偶及其所教養的新台灣之子,所制定的一連串監控、調查與福利政策,隱含著特定的標準模式,除了將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問題化,更藉著建構出來的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差異性,強化優勢的我者和低劣的他者,以鞏固國家權力存在的正當性。然而,從社會政策對外籍配偶問題的注目,逐漸的將焦點放置於新台灣之子身上,可以說是問題化和污名化的延伸。
  
  在主流所建構的政治場域下,國家利用對家庭標準的認知,和以文化認同為前題下的多元文化,新台灣之子在標籤化的環境下被矯治。因此,在被權力運作的政策法規所管制的同時,如何去努力的培訓與累積能力,得以被主流認證的自我建構,並開發出自我的主體性,是為追求的目標。
  
  在中產階級家庭價值被普遍遵循的社會�堙A由於外籍配偶家庭和台灣「正統」家庭之間差異性,此環境下生長的新台灣之子也被認定為「有待改造」的他者,然而,此種問題化和差異並非本質上的不同,只是國家利用權力的機制將外籍配偶的一切建構為具威脅性主體的污名,才生產了優劣的差異。而新台灣之子在被污名化延伸的同時,如何去瞭解到問題與政策背後所隱涵的權力建構,挑戰知識/權力的框架,以改變我者看待他者限制與歧視,藉此證明新台灣之子本身並非處於弱勢的地位,反而可以突破國族狹隘的視角,並發展出國族/階級建構的對反論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現行政策和社會的情境............4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四節 文獻回顧..................9
  
第二章 官方建構的標準................13
 第一節 婚姻移民的外籍配偶與下一代.........13
 第二節 官方與媒體所隱含的歧視...........15
 第三節 政府政策所隱含的監控............21
 第四節 媒體的宣揚.................27
  
第三章 規訓的標準: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29
 第一節 台灣家庭生活的標準.............29
 第二節 台灣的教育規範...............34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文化認同.............37
 第四節 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的自我認同.......40
  
第四章 知識/權力的運作─差異性的強化.........44
 第一節 國家機器的權力操作.............44
 第二節 文化認同─國族的延伸............50
 第三節 權力作用下的自我..............54
  
第五章 結論.....................58
 第一節 權力的佈署和運作..............59
 第二節 研究過程的反思...............65
  
參考文獻.........................67
  
附錄表
附錄1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73
附錄2 兒童少年福利法...............77
附錄3 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 92
附錄4 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94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年。《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等譯。2003年。《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頁33。 
 
Gane, Laurence著、蔡偉鼎譯。2003年。《尼采》,台北:立緒文化,頁106。 
 
Anthony, Giddens 著、趙旭東等譯。2005年。《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頁28。 
 
Murdock, George.P著、許木柱等譯。1996年。《社會結構》。台北國立編譯館。  
 
Sardar, Ziauddin著、陳貽寶譯。2004年。《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頁126~127。 
 
朱元鴻。2003年。《娼妓研究的另類問題》,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頁443-444。 
 
夏曉鵑。2004年。《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頁3。 
 
夏曉鵑。2005年。《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黃嘉雄。2000年。《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楊瑪莉、楊艾俐。2004年。《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頁164。 
 
(二)期刊(幾期) 
 
何春蕤。2002年6月。(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頁11。 
 
何青蓉。2003年9月。<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考陷阱談地〉。《成人教育》75期,頁2-10。 
 
吳俊憲。2006年3月。(新臺灣之子的多元文化教養途徑〉。《國教之友》。第57卷第2期,頁9-20。 
 
吳清山。2003年3月。(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師友月刊》。第441期,頁7-16。 
 
邱汝娜、林維言。2004年3月。(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19。 
 
夏曉鵑。1997年4月。(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通訊》。第2期,頁72-83。 
 
許學政。2003年8月。(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月刊》。第434期,頁74-78。 
 
陳建甫。2003年6月。(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第110期,頁135-142。 
 
陳美如。2000年。(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檢視與分析〉。《國教學報》。第12期,頁39-90。 
 
甯應斌,1993年6月。(「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學哲學的一個主題〉,台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1期,頁85-115。 
 
竇金城。2005年4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北縣教育》。第51期,頁53-57。 
 
(三)論文 
 
吳美菁。2004年。《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 
 
李秀珠。2005年。《嵌入、扭曲、知覺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9。 
 
張明慧。2005年。《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 
 
張秋慧。2004年。《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頁74~76。 
 
陳若欽。2004年。《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以台灣的越南新娘為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0。 
 
陳麗玉。2001年。《來自東南亞的「新娘」─ 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4~49。 
 
葉孟宗。2004年。《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台中縣大里市跨國婚姻家庭為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8。 
 
劉秀燕。2002年。《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1~136。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研討會論文。(新台灣之子教育政策執行─以台北市為例〉,2006年,頁16。(http://eppm.shu.edu.tw/file/94de1.pdf)。 
 
(四)網路資料 
 
王順民,2004年8月2日,〈從社會排除到社會包容─有關異國婚姻商品化的延伸性思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 )。 
 
朱立群、江昭青,2007年1月14日,〈台灣爹娘愛比較 外籍配偶想不透〉,中時電子報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 
 
汪淑芬, 2006年4月28日,〈台灣防暴聯盟:十對外籍配偶家庭 近八對受暴〉,大紀元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tw)。 
 
呂昆樺, 2005年8月21日,〈移民趨勢令人憂心 林進興:影響下一代人口結構與素質〉,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 
 
林獻元, 2005年4月5日,〈家扶中心籲各界幫助新台灣之子〉,東森新聞 (http://general.daleweb.org)。 
 
林鼎堯,2005年3月9日,〈外籍配偶生育福利增加─產檢及避孕將獲補助〉,大紀元時報 (http://tw.epochtimes.com)。 
 
柳錫在,2007年3月27日,〈越南姑娘為何嫁來韓國?〉,朝鮮日報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sia/75.htm)。 
 
范文濱,2005年2月22日,〈協助大陸及外籍新娘適應生活 縣府舉辦成果展〉,東森新聞報 (http://www.ettoday.com)。 
 
倪鴻祥,2005年5月20日,〈入境隨俗∼立院三讀 外籍人士歸化台籍 至少要會說國語〉,東森新聞報 (http://www.ettoday.com)。  
 
夏曉鵑,2003年,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全球客家文化會議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許雅惠,2004年6月15日,〈探討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現況與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13.htm)。 
 
張志勤、孫沛芬,2004年12月13日,〈新台灣之子 超過6成發展遲緩〉(http://163.26.21.12/wei/DocLib6/%E6%9C%AA%E4%BE%86%E7%9A%84%E5%85%AB%E5%B9%B4%E7%B4%9A%E7%94%9F.doc)。 
 
陳書賢、史鎮康 ,2004年7月29日,〈患無妻!台灣郎娶外籍新娘比例高〉,TVBS新聞 (http://www.tvbs.com.tw/news)。 
 
楊佳羚,2005年11月11日,〈北國之春:打擊種族歧視的邦瑟小熊〉,台灣立報 (http://publish.lihpao.com)。 
 
趙宏進,2006年5月14日,〈中縣外籍配偶獻花給待如己出的婆婆〉,多維新聞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 
 
劉嘉韻,2005年9月22日,〈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國小階段8.2%語言發展遲緩〉,大紀元時報 (http://www.epochtimes.com)。 
 
蔣文宜,2005年4月5日,〈政府鼓勵婦女生育 從提升生活品質及營造健康社區著手〉,東森新聞報 (http://www.ettoday.com)。 
 
鍾昀燕、林澄洋,2006年9月6日,〈外籍新娘子女缺乏家庭教育 家境清寒也是問題之一〉,東森新聞報 (http://www.ettoday.com)。 
 
TVBS新聞網 ,2006年2月14日,〈外娘心驚驚! 10個有8個曾受家暴〉 (http://www.tvbs.com.tw/news)。 
 
TVBS週刊,2006年1月10日,〈越娘口試過關成台灣人 全國首位〉 (http://www.tvbs.com.tw/news)。 
 
中國時報資訊,2006年2月10日,〈防範外籍新娘拋家棄子保險金信託熱賣〉 (http://tw.money.yahoo.com)。 
 
中時電子報,2006年8月21日,〈異國文化 外籍新娘最好的嫁妝〉 (http://www.sisterhood.org.tw )。 
 
自由電子報-社會新聞,2005年7月19日,(新台灣之子,新台灣問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性╱別研究室撰,2006年12月,〈從墮胎權看台灣女權的倒退〉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Marriage/fornicator/abortion/news/more3days.htm)。 
 
 
(五)報章雜誌 
王美恩,2004年12月19日,〈高風險家庭,這顆炸彈怎麼拆】,《聯合報》。 
 
王慧瑛,2007年1月3日,〈模範生陳方芳 想成台灣之子〉,《聯合報》。 
 
侯千絹,2006年5月8日,〈非國的女兒 當選模範母親〉,《自由時報》。 
 
夏曉鵑,2002年10月3日,〈誰殺了「外籍新娘」?〉,《中國時報》。 
 
夏曉鵑,2004年2月15日,〈反思美語霸權〉,《中國時報》。 
 
夏曉鵑,2004年4月25日,〈從原住民到新移民〉,《中國時報》。 
 
張慧英,2004年7月11日,〈婚姻階級〉,《中國時報》。 
 
陳星貝,2005年6月9日,〈「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中央日報》。 
 
曾美惠,2005年11月4日,〈扭轉新住民劣勢─親子共讀添希望〉,《台灣立報》。 
 
劉淑婷,2003年10月20日,〈新台灣之子─教育一二三〉,《台灣時報》。 
 
劉開元,2004年4月8日,〈新台灣之子 遲緩易受排擠〉,《聯合晚報》。 
 
客家新聞雜誌,2006年2月12日,(台灣爸爸 外籍媽媽 新台灣之子 擁有多元文化的背景 他們是資產還是問題 端看政府與社會如何因應 〉,第 222 集。 
 
(六)其他 
 
內政部開辦外籍配偶生活輔導、語言學習班,參照http://www.ris.gov.tw/ch9/0951213-1.pdf 
 
內政部台內戶字第0930070555號函修正。2004年9月。〈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 
 
內政部行政院院會。2003年12月。〈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 (http://www.ris.gov.tw/ch9/f9a-24-1.doc)。 
 
台內戶字第0九四00六0九七三二號函頒修正實施。2005年4月。〈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 (http://www.ris.gov.tw/ch9/0940425.html)。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年5月28日(http://www.cylaw.org.tw/law/law_detail.asp?item=19)。 
 
教育部台國(一)字第0950013495號令修正發布。2005年1月23日。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路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話」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ACCOUNTING/EDUTING001/acc/elementary/E01-05-1.doc)。 
 
教育部電子報NO.79。2004年11月5日。〈發展新移民文化計劃〉 (http://epaper.edu.tw/079/important.htm)。 
 
許雅斐。2006年。〈製造「騷擾」、「侵害」專業:「兒少」治理的政治系譜〉。未出版之演講稿。 
 
趙彥寧。2003年。〈中國流亡、國族建構與其性政治(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華總一義字第O九二OOO一七六八¡號令。2003年2月6日。〈家庭教育法〉。 
 
〈邁向社會學習白皮書〉。1998年(http://study.ks.edu.tw/learn/low/low1.asp)。 
 
二、英文部份 
 
Bourdieu, P.(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Bourdieu, 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D.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Giroux, H. A.(1983). 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3(3): 257-293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