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用古籍
《十三經注疏》,臺北:漢文印書館,1985。
朱正義、林開甲注譯,《禮記》,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3。
《國語•周語》,卷3,臺北:莊嚴文化,1997。
《荀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漢】趙歧,《孟子趙注》,臺北:新興書局,1970。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纂疏》,卷13,臺北:世界書局,1984。
【宋】朱熹,《四書集注》,卷13,臺北:世界書局,1985。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朱子文集》,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編印,2000。
【宋】《朱子全書•四書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清】陳確,《乾初先生遺集47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9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顏元,《四存編•存性編》,卷一,臺北:世界書局,1984。
【清】李塨,《顏氏學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清】戴震,湯志鈞校點,《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程瑤田,《通藝錄一•論學小記》,上海:中國書店影印書,1930。
【清】程瑤田,《通藝錄二•論學外篇》,上海:中國書店影印書,1930。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校注》,〈書朱陸篇之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2。
【清】淩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臺北:中華書局,1962。
【清】焦循,《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焦循,《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阮元,《揅經室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經學歷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清】章炳麟,《章氏叢書》,〈釋戴〉,臺北:世界書局,1982。
【清】劉師培,《左盦集》,寧武南氏校印本,1934。
【清】劉師培,《左盦外集》,〈東元學案序〉,寧武南氏校印本,1934。
二、引用專書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2。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冊6,清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何懷宏,《倫理學是甚麼》,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吳根友,《中國現代化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高宣揚,《涂爾幹社會學引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中央書局,196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9。
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89。
張立文,《戴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張壽安,《以理代禮——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張壽安、熊秉真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陸寶千、陳郁夫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卷1,臺北:三民書局,198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5。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1,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江宜樺,《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典之比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4。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孟子浩然之氣章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書局,1989。
湯淺泰雄著,馬超等譯,《靈肉探微》,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
傅佩榮,《論語》,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楊儒賓、何乏筆,《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
熊秉真、余安邦,《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劉宗賢、謝祥皓著,《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
劉又銘,《理在氣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
鄭吉雄,《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鮑國順等著,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盧建榮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六)——劉獻廷、李塨、惠棟、莊存與、戴震、阮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1。
蕭一山,《清代通史》,冊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三、引用論文
(一)期刊論文
何祐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12月。
何乏筆,〈修身與身體〉——身體,氣氛與美學經濟之批判〉,《文明探索》,臺北,1998年6月。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1998。 汪惠娟,〈凌廷堪「以禮代理」之禮學思想研討〉,《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頁65。 岑溢成,《鵝湖月刊》,第40期,〈孟子「知言」初探〉,1978年10月。 杜保瑞,〈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周昌龍,《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知識主義〉,1994年6月。 邱黃海,〈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陳述〉,《鵝湖學誌》第21 期,1998 年12 月。 柯雅卿,〈戴震孟子學孟荀性格衡定〉,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語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4年4月。
張立文,〈儒家人學探析〉,《孔孟學報》第59期,1980年06月。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五期,1991年06月。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六期,1991年12月。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95年6月。 張麗珠,〈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理思潮〉,彰化師大國文系,《國文學誌》,第二期,2002年11月。 童小鈴,〈「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5年7月。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集刊》,第3卷第2期(總第6期),2006年12月。
劉滄龍,〈視角主義,文化自我證成及超越〉,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2006年5月。
劉滄龍,〈文化的自我轉型——戴震與尼采〉,武漢:武漢大學,「啟蒙與世俗化:東西方現代化歷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9月。
劉滄龍,〈「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臺北:東吳大學,「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廿六期,2005年5月。 (二)論文集論文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
(三)學位論文
周景勳,《孟子的生命哲學》,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胡健財,《戴震反程朱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9。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高在旭,《戴東原哲學析評》,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趙世瑋,《戴震的倫理思想》,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劉玉國,《朱子與戴震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劉錦賢,《戴東原思想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劉嘉平,《孟子心性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