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9 0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鄒秀寶
研究生(外文):Hsiu-pao Tsou
論文名稱:戴震的身體哲學及其倫理意涵
指導教授:劉滄龍劉滄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ng-lo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情欲以情絜情血氣心知自然人性倫理思想身體哲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探討戴震的身體哲學及道德修養工夫為何能在當代引起學者的重視,並探討戴震身體哲學所蘊涵的倫理意義,及其理論上的限制。藉著孟子、朱子的儒家傳統心性論主張及道德修養工夫,論述儒家的身體哲學,檢視戴震在心性論及道德修養工夫上是否是繼承了孟子學,以及戴震對朱子「理欲二元論」的批判。
  
  第二章從孟子的身體觀談起,孟子的性善論是以心善證立性善,心是一個超越、先驗的道德心,但心有時也會受外物影響,所以要養氣、持志,透過存養、擴充能使道德充實,以仁義禮之心導引血氣,讓身體也能呈顯出道德氣象。戴震亦主張人性為善,但是卻以自然之質來論述人性,人性中本就蘊涵著「血氣心知」,其道德修養工夫就在於如何能使人之情欲適當地遂達,以「禮」作為調節情欲的機制,經擴充心知使心知更澄明而能判斷是非善惡。他靠才質的呈顯以彰顯性之善,用「以情絜情,情得其平」作為人與人溝通的橋樑,以心之所同然之理義來証成道德規範的普遍性。
  
  第三章探討朱子的理欲二元論及戴震對他的批評。朱子主張「性即理」,性與理是先在的,氣質是人墮於形氣之後而有,認為理氣是相互依存,但論價值意義時則為理先氣後。他認為性理無法自行彰顯,必賴人心的發用才能顯現,心之發用涵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德修養工夫要追求的是「理」的朗現,將「理」視為一切之根源。他不否認人的基本欲求,但強調人欲是不好,會損及道德修養,因此必須對於人欲有所節制,以確保天理的永續存在。戴震對於朱子的批評集中在於理氣論上、心性論上與天理人欲上。他認為朱子將心性一分為二,理先於氣、天理與人欲等是一種二元對立的理論,戴震激烈地以「以理殺人」來評述程朱的「理學」思想。但深究之則發現戴震對於朱子的批評並不恰當,在道德修養工夫上與朱子有著相似的進路。
  
  第四章探討戴震身體哲學所蘊涵的倫理思想,及其重禮的思想在其後的發展。戴震思想的依歸在於六經、孔孟之道,學者最後的目的仍是學習踐履聖賢之道。他以人人皆具的「血氣心知」作為人性平等的基礎,人除了普遍具有的自然人性,也具有分殊的個別性。因此,人可以合理地追求欲望,以心知去裁定是非善惡,彰顯出人具有自主性,據此建立了個體性道德。戴震並強調由私到公的道德觀,將私領域中人之欲推向天下公然之欲的公共面向,能夠遂己之欲並思遂他人之欲即是體「仁」的表現。程瑤田、淩廷堪、焦循及阮元對於人性論的主張及重視禮的規範作用,承繼著戴震思想的影響。最後,戴震思想在道德普遍性的証立方面有其困難。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釐定-------------------------------------------------------------7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9
  
第二章 孟子與戴震的身體觀----------------------------------------------------------------12
第一節 孟子的身體觀---------------------------------------------------------------------15
一、孟子的心性論---------------------------------------------------------------------15
(一)孟子論心---------------------------------------------------------------------16
(二)孟子論性--------------------------------------------------------------------19
二、孟子的工夫論---------------------------------------------------------------------23
(一)存養與擴充-----------------------------------------------------------------23
(二)知言與養氣---------------------------------------------------------------- 27
(三)聖人以踐形-----------------------------------------------------------------32
第二節 戴震的身體觀-------------------------------------------------------------------33
一、戴震的心性論--------------------------------------------------------------------34
(一)戴震論心---------------------------------------------------------------------35
(二)戴震論性--------------------------------------------------------------------39
二、戴震的工夫論--------------------------------------------------------------------43
(一)去私與去蔽---------------------------------------------------------------- 43
(二)達情遂欲--------------------------------------------------------------------47
(三)以禮節情欲-----------------------------------------------------------------50
  
第三章 戴震對朱熹「理欲二元論」的批評---------------------------------------------57
第一節 朱熹的「身╱心」與「理╱欲」關係-------------------------------------58
一、朱熹「一體兩分、兩體合一」的觀念------------------------------------59
二、身與心關係-----------------------------------------------------------------------61
三、「天理」與「人欲」------------------------------------------------------------69
第二節 戴震對朱熹的批評-------------------------------------------------------------78
一、在理氣論上的反省-------------------------------------------------------------79
二、對朱熹心性二元論之檢討----------------------------------------------------83
三、對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批評-------------------------------------------90
  
第四章 戴震的身體倫理及其影響--------------------------------------------------------102

第一節 個體性道德的建立與回歸六經孔孟之道------------------------------104
一、個體性道德的建立------------------------------------------------------------104
(一)自由、平等精神----------------------------------------------------------105
(二)由私到公的道德觀------------------------------------------------------112
二、回歸六經孔孟之道-----------------------------------------------------------115
(一)戴震思想的歸宿──志乎聞道--------------------------------------116
(二)回歸六經孔孟之道------------------------------------------------------119
第二節 戴震身體倫理的理論發展--------------------------------------------------124
一、以自然之質論述人性--------------------------------------------------------124
二、以禮為節欲的機制------------------------------------------------------------131
三、戴震倫理思想的侷限與反省-----------------------------------------------140
  
第五章 結論-------------------------------------------------------------------------------------148
  
參考書籍---------------------------------------------------------------------------------------------156
一、引用古籍
 
《十三經注疏》,臺北:漢文印書館,1985。
 
朱正義、林開甲注譯,《禮記》,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3。
 
《國語•周語》,卷3,臺北:莊嚴文化,1997。
 
《荀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漢】趙歧,《孟子趙注》,臺北:新興書局,1970。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纂疏》,卷13,臺北:世界書局,1984。
 
【宋】朱熹,《四書集注》,卷13,臺北:世界書局,1985。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朱子文集》,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編印,2000。
 
【宋】《朱子全書•四書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清】陳確,《乾初先生遺集47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9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顏元,《四存編•存性編》,卷一,臺北:世界書局,1984。
 
【清】李塨,《顏氏學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清】戴震,湯志鈞校點,《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程瑤田,《通藝錄一•論學小記》,上海:中國書店影印書,1930。
 
【清】程瑤田,《通藝錄二•論學外篇》,上海:中國書店影印書,1930。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校注》,〈書朱陸篇之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2。
 
【清】淩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臺北:中華書局,1962。
 
【清】焦循,《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焦循,《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阮元,《揅經室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經學歷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清】章炳麟,《章氏叢書》,〈釋戴〉,臺北:世界書局,1982。
 
【清】劉師培,《左盦集》,寧武南氏校印本,1934。
 
【清】劉師培,《左盦外集》,〈東元學案序〉,寧武南氏校印本,1934。
 
二、引用專書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2。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冊6,清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何懷宏,《倫理學是甚麼》,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吳根友,《中國現代化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高宣揚,《涂爾幹社會學引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中央書局,196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9。
 
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89。
 
張立文,《戴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張壽安,《以理代禮——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張壽安、熊秉真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陸寶千、陳郁夫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卷1,臺北:三民書局,198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5。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1,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江宜樺,《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典之比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4。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孟子浩然之氣章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書局,1989。
 
湯淺泰雄著,馬超等譯,《靈肉探微》,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
 
傅佩榮,《論語》,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楊儒賓、何乏筆,《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
 
熊秉真、余安邦,《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劉宗賢、謝祥皓著,《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
 
劉又銘,《理在氣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
 
鄭吉雄,《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鮑國順等著,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盧建榮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六)——劉獻廷、李塨、惠棟、莊存與、戴震、阮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1。
 
蕭一山,《清代通史》,冊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三、引用論文
 
(一)期刊論文
 
何祐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12月。
 
何乏筆,〈修身與身體〉——身體,氣氛與美學經濟之批判〉,《文明探索》,臺北,1998年6月。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1998。
 
汪惠娟,〈凌廷堪「以禮代理」之禮學思想研討〉,《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頁65。
 
岑溢成,《鵝湖月刊》,第40期,〈孟子「知言」初探〉,1978年10月。
 
杜保瑞,〈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周昌龍,《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知識主義〉,1994年6月。
 
邱黃海,〈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陳述〉,《鵝湖學誌》第21 期,1998 年12 月。
 
柯雅卿,〈戴震孟子學孟荀性格衡定〉,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語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4年4月。
 
張立文,〈儒家人學探析〉,《孔孟學報》第59期,1980年06月。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五期,1991年06月。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六期,1991年12月。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95年6月。
 
張麗珠,〈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理思潮〉,彰化師大國文系,《國文學誌》,第二期,2002年11月。
 
童小鈴,〈「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5年7月。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集刊》,第3卷第2期(總第6期),2006年12月。
 
劉滄龍,〈視角主義,文化自我證成及超越〉,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2006年5月。
 
劉滄龍,〈文化的自我轉型——戴震與尼采〉,武漢:武漢大學,「啟蒙與世俗化:東西方現代化歷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9月。
 
劉滄龍,〈「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臺北:東吳大學,「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廿六期,2005年5月。
 
(二)論文集論文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
 
(三)學位論文
 
周景勳,《孟子的生命哲學》,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胡健財,《戴震反程朱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9。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高在旭,《戴東原哲學析評》,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趙世瑋,《戴震的倫理思想》,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劉玉國,《朱子與戴震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劉錦賢,《戴東原思想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劉嘉平,《孟子心性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五期,1991年06月。
2. 張立文,〈儒家人學探析〉,《孔孟學報》第59期,1980年06月。
3. 邱黃海,〈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陳述〉,《鵝湖學誌》第21 期,1998 年12 月。
4. 周昌龍,《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知識主義〉,1994年6月。
5. 杜保瑞,〈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6. 岑溢成,《鵝湖月刊》,第40期,〈孟子「知言」初探〉,1978年10月。
7. 汪惠娟,〈凌廷堪「以禮代理」之禮學思想研討〉,《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頁65。
8.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1998。
9.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六期,1991年12月。
10.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11.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95年6月。
12. 張麗珠,〈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理思潮〉,彰化師大國文系,《國文學誌》,第二期,2002年11月。
13.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廿六期,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