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專書
Aaron Chaze, 2006. India: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 Singapore:John Wiley&Sons.
Alan K Kronstadt, India-U.S.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7 )
Alan K Kronstadt, India-U.S.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6 )
Edward, Friedman & Bruce, Gilley, 2005. Asia’s Giants: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K Gujral, 2003.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dia''s Foreign Policy. New Delhi: Macmillan India Ltd.
Niranjan Rajadhyaksha, The Rise of Idia –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Poverty to Prosperity,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Rajadhyaksha, Niranjan, 2007. The Rise of India: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Poverty to Prosperity.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Stephen Philip Cohen, 2002. India: Emerging Pow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Tharoor, Shashi, 2006. India From: Midnight to the Millennium and Beyond. Arcade Publishing.
中文專書
Aaron Chaze著,蕭美惠與林國賓譯,2007年。《印度下一個經濟強權》(India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台北:聯豐書報社。
朱雲鵬等著,2005。《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
朱雲鵬等著,2007。《新經濟強權:金磚四國之印度崛起》。台北:高寶書版。
林承節,2003。《印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北京:崑崙出版社。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一中譯,2003。《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孫士海、葛維鈞,2003。《列國志─印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文期刊
丁一兵,2005。〈2004年印度經濟:崛起中的機遇與挑戰〉,《世界經濟》,第三期,頁29-33。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6年。〈印度投資環境〉,《經濟部國際投資智庫諮詢計劃附件一全球布局國家別》,頁4-6。
文富德,2000年。〈堅持調整與改革的印度經濟〉,《南亞研究季刊》,第二期,頁8-14。
文富德,2001年。〈印度瓦杰帕伊政府加速經濟改革〉,《國際經濟評論》,第六期,頁52-55。
文富德,2001年。〈經濟全球化與印度經濟發展〉,《當代亞太》,第十一期,頁28-35。
文富德,2004年。〈印度經濟能夠超過中國嗎〉。《亞太經濟》,第六期,頁21-24。
文富德,2007年。〈印度曼•辛格政府堅持審慎經濟改革〉,《南亞研究》,第一期,頁9-14。
王廷琦,2005年。〈印度經濟的增長模式及啟示〉。《理論學習》,第四期,頁38-39。
王文娟,2006。〈印度與「東協+3」形成「東協+4」之可行性初探〉,」《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頁2-3。
尹錫南,2003。〈論冷戰後印度的東向政策〉,《南亞研究季刊》,第二期,頁13-19。
王俊周,2002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松遼學刊》,第三期,頁56-58。
王傳寶與孫輝,2001年。〈20世紀90年代的印度經濟改革論析〉,《比較與借鑑》,第五期,頁116-120。
方天賜,2005。〈「中印俄戰略三角」的發展及可能性評估〉。《展望與探索》,第五期,頁20-33。方天賜,2002。〈印度教民族主義自1990年代以來的發展及其意涵〉。《問題與研究》,第四期,頁47-63。方天賜,2002。〈印度的巴基斯坦政策─在國會攻擊事件後採行強制外交的成效與侷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期,頁69-96。方天賜,2001。〈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四期,頁81-95。牛遂博,2005。〈剖析印度經濟〉,《管理科學文摘》,第十期,頁13-14。
付小強,2004年。〈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現代國際關係》,第五期,頁31-32。
白景山,2001。〈瓦杰帕伊出訪俄羅斯〉,《遼望新聞周刊》,第四十六期,頁54-55。
江啟臣,2005年。〈印度崛起的背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二期,頁14-18。
吳德源,2006年。〈從單極、多極到兩極式代議民主?─印度政黨體系之演進特徵與民主實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四期,頁51~79。
呂芳城,2003年。〈現階段台灣地緣戰略地位對亞太國家〉,《展望與探索》,第三期,頁24。
李漢珠、趙培珺、賴美如,2004年。〈印度經濟金融概況〉,《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十二期,第64頁。
李昕,2007。〈調整中的中印巴三角關係〉,《南亞研究季刊》,第二期,頁44-49。
李小琳,2006。〈試論印日經貿發展〉,《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頁112-115。
宋志輝,2006。〈試析印日關係及其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頁70-73。
李好,2005。〈印度與東協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歷程研究〉,《天府新論》,第六期,頁54-55。
宋偉、孔靜,2004。〈印俄:從爭霸聯盟到緊密合作〉,《西伯利亞研究》,第五期,年,頁34-36。
沈耀華,2006。〈三流世界闖出一流企業〉,《商業週刊》,第九百五十五期,頁1-126。
杜英,2004年。〈英•甘地執政時期的科技政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五期,頁586-590。
周清時,2005年。〈印度空軍:十五年後更強大〉,《環球軍事》,第二十期,頁24-25。
林佩蓉,2004年。〈印度經濟與投資概況〉。《中國商銀月刊》,第十期,頁1-8。吳永年,2003。〈印度外交戰略調整評析〉,《國際觀察》,第三期,頁45。
林承節,2005年。〈印度信息產業與現代化模式〉,《科學與現代化》,第四期,頁1-10。
洪共福,2005年。〈英•甘地經濟政策〉,《富陽師範學報》,第五期,頁77-79。
洪共福,2006年。〈淺述印度經濟改革之路〉,《滄桑》,第三期,頁16-18。
胡敏遠,2005年。〈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第十期,頁78-90。孫培鈞,2000年。〈印度經濟五十年〉,《南亞研究》,第一期,頁35-37。
孫培鈞與華碧雲,2003年。〈印度的經濟改革:成就、問題與展望〉,《南亞研究》,頁3-22。
孫建,2001。〈印俄關係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三期,頁29-33。
馬倩,2006。〈共同崛起:21世紀初中印關係前瞻〉,《國際政治與關係》,第六期,頁72-75。
馬孆,2003。〈印日關係:從平淡到全球性夥伴〉,《當代亞太》,第九期,頁17-21。
唐鵬琪,2003。〈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因素〉,《南亞研究季刊》,第四期,頁22-25。
浪潮,2005年。〈全景掃描印度海軍(2)─航空母艦〉,《當代海軍》,第十二期,頁56-61。
馬加力,2006年。〈印度崛起的態勢〉,《現代國際關係》,第六期,頁51-55。
馬加力,2005。〈印美關係的走向〉,《現代國際關係》,第八期,頁14-19。
馬加力,2005。〈中俄印三角關係的新進展〉,《現代國際關係》,第七期,頁59-62。
馬加力,2003。〈印巴關係緣何緩和〉,《世界風雲透視》,第十三期,頁60-61。
馬加力,2002。〈911後美國南亞政策的改變〉,《和平與發展》,第一期,頁15-23。
馬加力,2002。〈印度宗教問題〉,《國際資料資訊》,第五期,頁29-33。
馬孆,2004。〈俄印關係的發展及其特點〉,《西伯利亞研究》,第二期,頁13-18。
陳石進,2006年。〈印度經濟的發展機會與挑戰〉。《兆豐商銀月刊》,第四期,頁1~6。
陳鴻瑜,2003年。〈中共與印度、巴基斯坦分別軍演之戰略意涵〉。《展望與探索》,第十二期,頁 10-15。繼東,2004年。〈印巴關係新進展與其前景〉,《和平與發展》,第一期,頁46。
楊文武與胡樹林,2000年。〈印度獨立之初私營經濟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南亞研究季刊》,第三期,頁33-37。
趙階琦,2006。〈日本加強對印外交的背景與前景〉,《日本學刊》,第六期,頁69-80。
鄧常春,2003。〈淺析印度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因素〉,《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年,頁17-20。
劉保禾,2006〈從胡錦濤主席訪問訪問印度看中印關係發展的走向〉,《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六期,頁63-66。
鄧常春,2003。〈淺析印度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因素〉,《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年,頁17-20。
諶煥義,2005年。〈印巴分治原因探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頁36-41。
經濟部,2007年。〈印度產經快訊〉,《領航印度月刊》,第四期,頁6-14。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6年。〈印度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部》,頁1-93。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4年。〈印度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部》,頁1-93。
葛穎,2002年。〈印度經濟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分析〉。《當代亞太》,第十期,頁25-31。
虞學群,2001年。〈知識經濟與印度的迅速崛起〉,《社會科學研究》,第六期,頁58-59。
劉小雪,2004年。〈印度經濟改革的制度經濟學分析〉,《當代亞太》,第十二期,頁18-23。
蔡政直,2005年。〈印度經濟現況與展望〉,《華控月刊》,第三十五期,頁1-12。
蔡曉月,2002年。〈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啟發〉,《南亞研究季刊》,第二期,頁31-34。
鄭瑞祥,2006年。〈透析印度崛起問題〉,《國際政治專論》,第一期,頁37-42。
鄧常春,2004年。〈從統一進步聯盟(UPA)的最低共同綱領看印度新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南亞研究季刊》,第四期,頁29-32
鄧常春,2003年。〈淺析印度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約束〉,《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頁17-21。
戴永紅與秦永宏,2006年。〈印度軟體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選擇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南亞研究季刊》,第一期,頁22-28。
戴小江,2002年。〈印巴分治的歷史淵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頁71-75。
戴嫒坪,1998年。〈產業海外直接投資評估〉。《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五十期,頁195-219。
繆彭年,2005年。〈印度崛起:五大難題待解〉,《世界知識》,第十期,頁30-31。
謝宗林,1995年。〈國際經濟動向─印度─社會主義另一個失敗的試驗〉,《經濟前瞻》,第三十九期,頁68-73。謝娟,2006。〈和平崛起中的中國和印度關係〉,《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第三期,頁64-66。
謝代剛,2000。〈跨世紀的印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第三期,頁74-77。
羅雄飛、趙劍,2003。〈印度對華政策的調整與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南亞研究》,第二期,頁21-25。
蘇理寧,2004。〈印度的發展與中印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十期,頁6-10。
英文期刊
Ahluwalia, Montek, 2002. “Economic Reforms in India Since 1991: Has Gradualism Worked?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16 no.3, pp.67-88.
Ahluwalia, Montek S. “Economic Reforms in India since 1991: Has Gradualism Worke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6, No.3, pp.73-74.
Alexander Evans, 2004. “Forecasting India’s Potential, Round Table,” vol.93, Issue 376, pp.595-608.
Ali, Suhail Wynec&Leela, Fernandes, 2006. “India’s Uncertain Future,” Wilson Quarterly, vol.30, no.4, pp.6-9.
Cohen, Stephen, 2000. “India Rising,” Wilson Quarterly, vol.24 issue 3, pp.32-49.
Pete Engardio, Steve Hamm, and Manjeet Kripalani, 2003. “The Rise of India,” Business Week, No.3861, pp.66-76.
Ganguly, Sumit, 2006. “Will Kashmir Stop India’s Rise?” Foreign Affairs, Vol.85, no.4, pp45-56.
Ganguly, Sumit, “2004. “India’s Foreign Policy Grows Up,”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20, issue4, pp.41-47.
Ghulam Nabi Fai, ”The Plebiscite Solution for Kashmir: Why and How,” Perspectives on Kashmir: the Roots and Conflict in South Asia, pp 170-171
Howell, Llewellyn D, 1993. “India: Rising Asian Economic Superpower,” USA Today Magazine, vol.121 issue 2547, p37.
Indraprasad Patel, 1995. “The World Economy in 2020-The Rise of India,”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Autumn, vol.6, Issue3, pp.63-80.
James Carolyn, & Ozdamar Ozgur, 2005. ”Religion as a Factor in Ethnic Conflict: Kashmir and Indian Foreign Policy,” Terrorism & Political Violence, vol.17, issue3, pp.447-467.
John Henley, 2004. “Chasing the Dragon: Accounting for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India by Comparison with China in Attrac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16, issue 7, pp.1039-1052.
Kripalani, Manjeet and Engardio, Pete, 2003. “The Rise of India,” Businessweek, No.3861, pp65-73.
Mohan, Raja, 2006. “Indi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85, issue4, pp.17-32.
Nayar, Baldev Raj, 2006. “India Rising: but Uphill Road Ahead,” Asian Survey, vol.46 , No.1, pp.95-106.
Raymond Lim, 2006. “Creating a Globally Connected Asian Community.” Finance Development, vol.43, no.2, pp.28-31.
Richard Newman, 2005. “Competing With India and China,” U.S. News & World Report, vol.139, No.13, pp.18.
Richard R.Burgess, “Mutual Interests, ” SeaPower, vol49, 2006, p16.
Shuja, Sharif, 2005. “The Realignment of India-US Relations: Strategic Dimensions,”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87, issue 1677, pp.203-209.
Stephen Blank, 2003. “India’s Rising Profile in Central Asia,” Routledge, vol.22, No.2, pp. 139-157.
The OECD observer, 2006. “India’s economic.” The OECD observe, no.256, pp.16-17.
Zakaria, Fareed (2006). Nixon to China, Bush to India. Newsweek, vol.147 no.9, p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