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宜娥,《道教與藝術》,臺北,文津,1997年。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中華道恩功德會,《認識我們的道教》,桃園,匡道傳統文化,1998年。
中華道教協會編,《道教神仙畫集:珍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年4月。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下冊》,臺北,中華大
道文化,2000年。
阮昌銳,《民俗與民藝》,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4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5月一
版二刷。
呂鵬志,《道教哲學》,臺北,文津,2000年。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年。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李德仁,《道與書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九大文化,1987年9月初版。
李豐楙、朱榮貴,《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
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東港東隆宮醮志―丁丑年九朝慶
成謝恩水火祈安清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康丁斯基》,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年。
杜英賢,《當前社會之道德重整與心靈改革論文集》,高雄,亞太研究
所,1999年。
林進源,《中國神明百科寶典》,臺北,進源,1988年。
周濯街,《閻王爺》,臺北,國家,2001年。
吳永猛、謝聰輝,《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空中大學,2005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臺
北,南天,2000年。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年6月。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臺北,立緒文化,2002年。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臺灣書局,1999年。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2003年。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自印,1999年。
黃文博,《站在台灣廟會現場》,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
陳信聰,《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
臺北,唐山,2001年。
陳瑞隆,《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臺南,世峰,2001年。
陳 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觀》,高雄,佛光,2005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5
版。
陳秉璋,《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1990
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2004年。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2003年。
張檉、李永雄,《道教會叢書―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臺中,慈德
慈惠堂,1991年。
張炳楠,《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臺北,全國寺廟
整編委員會,不詳。
傅佩榮,《宗教與人心安頓》,臺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1998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叢刊,1989年8月4版。
楊建文,《戲劇概要》,臺北,五南,2003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臺北,文津,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1998年。
熊傑田,《道教的解脫輪迴觀》,新竹,開瓏實業有限公司,2005年。
閩智亭、李養正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臺中,中國道教協會,1996
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
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
切價值的創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上古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
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歐崇敬,《靈魂學―新世紀的靈魂百科》,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潘運告主編,《圖畫見聞志•畫繼》,湖南,湖南美術,2004年。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1995年。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2002年。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1996年。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台灣學生,1989
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2001年1月
2版。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2002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1997年。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臺北,雄獅圖書,1976年4月。
劉國梁,《道教精萃》,吉林,吉林文史,1991年2月1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1992年。
劉興林、聶耀華、毛茅點注,《史記》,湖北,中國友誼,1994年。
蔡美芳主編,《人生價值與社會倫理:人文雙月會文稿集》,臺北,洪
建全基金會,1994年。
賴宗賢,《台灣道教源流》,臺北,中華道統,1999年。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1996年2版。
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1997年。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2002年。
龔天民,《地藏菩薩與閻羅王真相》,臺北,道聲,1990年。
大淵忍爾、鎌田茂雄、可兒弘明、直江廣治編,《道教的禮儀》,不詳。
保羅•田立克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年。
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1990年。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點線面》,臺北,藝術家,2000年3月再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2006年8 月11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1998年
9月再版。
潘諾夫斯基著、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1996年。
(二)善書
《玉歷寶鈔》,高雄,德惠雜誌社,2005年。
《玉歷至寶鈔》,臺中,台灣瑞城書局刊印,1954年。
《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南,聖禾印刷廠,2005年。
《繪圖―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不詳。
(三)道書
《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中華道藏,第一冊。
《真誥》,中華道藏,第二冊。
《真靈位業圖》,中華道藏,第二冊。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中華道藏,第二冊。
《太上救苦天尊說消衍滅罪經》,中華道藏,第四冊。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誥咒妙經》,中華道
藏,第六冊。
《太平經》,中華道藏,第七冊。
《太上妙始經》,中華道藏,第八冊。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無上祕要卷》,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靈寶大全》,中華道藏,第三十三冊。
《上清靈寶大法》,中華道藏,第三十四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華道藏,第三十五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華道藏,第三十五冊。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華道藏,第三十九冊。
《道門定制》,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太上出家傳度儀》,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太上黃籙齋儀》,中華道藏,第四十三冊。
《地府十王拔度儀》,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墉城集仙錄》,中華道藏,第四十五冊。
《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絞經全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大齋右案全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告簡全集》,藏外道書,第十四冊。
《廣成儀制正申冥京十王集》,藏外道書,第十四冊。
《抱朴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三六五冊。
(四)佛書
《辯正論》,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祖統記》,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甄正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翻譯名義集》,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佛說預修十王七經》,大正藏,圖像部七。
《佛說淨度三昧經》,卍續藏經,第八十七冊。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卍續藏,第一四九冊。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卍續藏經,第一五○冊。
《佛說閻羅王受記令四衆逆脩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敦煌寶藏
(五)儒書
《論語》,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九九冊。
《禮記•祭統》,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冊。
《禮記•郊特牲》,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一冊。
《孟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九冊。
《列子》,臺北,臺灣中華,1979年。
《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後漢書•烏桓傳》,百衲本二十四史—後漢書(三)。
(六)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 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9年。
黃進仕,《台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年。
袁瑞雲,《台灣道壇彩畫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
陳瑤蒨,《近代十王信仰之研究―以玉歷寶鈔為探討中心》,花蓮,花
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世雄,《道教朝元圖之圖像及其宗教意涵》,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4年。
謝譽薰,《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
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鍾碧芬,《北朝石佛三尊像之研究 : 試析尊像配置、光背之圖像意
涵》,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9年。
龔萬侯,《牽亡歌陣儀式意涵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七)期刊
張良維,〈精氣神與養生〉,《道教月刊》,(2006年第11期),板橋,2006年11月。 (八)網路資料
http://sql.fgs.org.tw/webfbd/,200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