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育仁
研究生(外文):Yu-ren Wang
論文名稱:十殿閻王之研究—以台南縣道壇彩繪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Yamas in Ten Temples--take colored drawings in Taoist temple in Tainan County as example
指導教授:歐崇敬歐崇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ching 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道壇彩繪冥殿科儀十王信仰十殿閻王
外文關鍵詞:HellYamas in Ten Templesreligious ceremonycolored drawings in Taoist templeten Yamas relig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9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養生、送死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如此的生死課題亦是道教對於世人所關注的範疇。道教透過經典、教義、科儀…等宗教表現,來傳遞終極關懷的態度與精神,其中「科儀」的部份,更可說是道教在宗教功能上的獨特表現。以「科儀」而言,透過神聖空間的建構,讓信眾能在靈性的場域之中與神明交會,而十殿閻王圖像是架構這聖靈場所的道壇彩繪。
 
  中國的地獄之說源自於印度,經由佛教傳入中土,並與中國固有道教的冥界思想交互融合,產生了中國特有的十王信仰。而十王信仰的形成,代表著外來佛教的中土化,以及和本土道教兩教之間的對話與融會磨合。此外,成為中國地獄統治代言者的十殿閻王,所蘊含的是道、佛兩教的幽冥信仰。關於亡靈方面,十王以各層冥殿的判審與刑罰的懲治,來洗滌淨化靈魂的質地。在世人方面,則藉由十王的相關儀式,達其超拔先人與撫慰喪親之痛的效能,並以賞善罰惡的度世準則來警惕世人向善。如此的十王信仰,彰顯了道教〝度生度死〞的精神與態度。然而,十王信仰不單純只是宗教性質的度化表現,在宗教繪畫方面,十王彩繪亦有其藝術上的價值與圖像方面的功能性。這包括了圖像於儀式上,所傳達的宗教義理、內在語言。更展露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與信仰文化。
 
  本研究以道壇彩繪為切入點,企圖揭示十殿閻王信仰的歷史淵源、深層哲理、藝術價值以及終極關懷等議題的核心理念。讓世人真正瞭解到十王信仰的義理真諦,導正社會大眾對於十殿冥王的誤解。盼能提供對於十王信仰有興趣的民眾與研究者,作為參閱的資料。
  Health preserving and funeral handling have acted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ereas such living and dead topics are also within the domain of Taoism''s care to people. By the religious presentations such as sutra, doctrine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 etc, taoism pass the attitude and spirit of ultimate concern. In which, "religious ceremonies" is a unique representation of taoism on religion function. As for "religious ceremony", enable disciples to communicate divinities in spiritual domain, whereas the pictures of Yamas in Ten Temples are colored drawings in taoist temple for constructing such spiritual domai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hell was derived from India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by Buddhism, then it was merged with the concept of otherworld - the thinking of Taoism''s in China, and then generated special Chinese religion - Ten Yamas. The formation of Ten Yamas represent foreign Buddhism has been converted to Chinese Buddhism and local Taoism communicated and merged with foreign Buddhism. In addition, Yamas in Ten Temples became the spokesman of hell rulers in China, it contains the believes in the nether world of Taoism and Buddhism. In dead soul aspect, Ten Yamas clean and purify psyche by the judgment and punishment in each layer of hell. In earthling aspect, Ten Yamas release souls from purgatory and comfort the pain of bereavement by relevant ceremony, further more, they are warning earthling to seek after the goo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reward good and punish evil". Such Ten Yamas religion has shown the spirit and attitude of Taoism "release living and release dead". However, Ten Yamas religion is not only religious representation, but the colored drawings also have artistic value and image functionality. This includes religious doctrine and inner language expressed by image on ceremony. What''s more, it has show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religion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research makes the colored drawings in Taoist temple as cut-in point and attempts to reveal the core logos of discussion topic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origin, deep philosophic theory, artistic value and ultimate concern of Yamas in Ten Temples. Enable earthling to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and essence of Ten Yamas indeed and correct earthling''s distortion on Yamas in Ten Temples. I hope this research can becom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en Yamas relig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15
 
第二章 道教之地獄說與十王信仰的由來…………………………………………………23
第一節 道教的神譜系統……………………………………………………................23
第二節 道教的冥界思想……………………………………………………................35
第三節 十殿閻王的形成淵源…………………………………………………………44
 
第三章 道教十王掛軸圖像之剖析…………………………………………………………61
第一節 道教繪畫概說…………………………………………………………............61
第二節 圖像呈現的幽冥場域架構………………………………………....................81
第三節 十王圖像的意涵……………………………………………………................85
第四節 神聖空間的建構……………………………………………………................93
第五節 圖像的儀式功能…………………………………………..............................103
 
第四章 十殿意涵的社會行為規範……………………………………………..................109
第一節 陽罪陰判的懲罰制度………………………………………………………..109
第二節 十王具顯的道德內涵……………………………………………..................117
第三節 終極關懷的度世思想……………………………………………..................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4
第一節 本研究的結論………………………………………………………………..134
第二節 建議…………………………………………………………………………..141
 
參考文獻………………………………………………………………………............144
 
表 目 錄
表1-4-1 潘諾夫斯基詮釋藝術作品三個層次之圖表……………………………………...19
表2-1-1 道教神明關係系統表……………………………………………………………...28
表2-3-1 《玉歷至寶鈔》十殿閻王與地獄情形概略………………………………………...52
表2-3-2 十位冥王姓氏……………………………………………………………………...58
表3-2-1《玉歷至寶鈔》記載之十殿所在位置…………………………………………….82
表3-5-1 康丁斯基對於舞臺的相關藝術詮釋…………………………………………….105
表4-1-1 十王冥殿提及有關〝陽間世人〞的內容整理………………………………….110
 
圖 目 錄
圖3-1-1 乘雲駕龍圖………………………………………………………………………...63
圖3-1-2 東壁圖……………………………………………………………………………...63
圖3-1-3 西壁圖……………………………………………………………………………...63
圖3-1-4 玄天上帝…………………………………………………………………………...67
圖3-1-5 救苦天尊…………………………………………………………………………...67
圖3-1-6 玄天上帝指………………………………………………………………………...67
圖3-1-7 十殿閻王木雕神像(一)…………………………………………………………71
圖3-1-8 十殿閻王木雕神像(二)…………………………………………………………71
圖3-1-9 十殿閻王木雕神像(三)………………………………………………………...72
圖3-1-10 十殿閻王木雕神像(四)……………………………………………………….72
圖3-1-11 十殿閻王石雕(第一殿)……………………………………………………….73
圖3-1-12 十殿閻王石雕(第二殿)……………………………………………………….73
圖3-1-13 十殿閻王石雕(第三殿)……………………………………………………….73
圖3-1-14 十殿閻王石雕(第四殿)……………………………………………………….73
圖3-1-15 十殿閻王石雕(第五殿)……………………………………………………….74
圖3-1-16 十殿閻王石雕(第六殿)……………………………………………………….74
圖3-1-17 十殿閻王石雕(第七殿)……………………………………………………….74
圖3-1-18 十殿閻王石雕(第八殿)……………………………………………………….74
圖3-1-19 十殿閻王石雕(第九殿)……………………………………………………….75
圖3-1-20 十殿閻王石雕(第十殿)……………………………………………………….75
圖3-1-21 油畫風格之十殿閻王…………………………………………………………….75
圖3-1-22 第一殿秦廣王…………………………………………………………………….76
圖3-1-23 第二殿楚江王…………………………………………………………………….76
圖3-1-24 第三殿宋帝王…………………………………………………………………….77
圖3-1-25 第四殿五官王…………………………………………………………………….77
圖3-1-26 第五殿閻羅王…………………………………………………………………….77
圖3-1-27 第六殿卞城王…………………………………………………………………….77
圖3-1-28 第七殿泰山王…………………………………………………………………….78
圖3-1-29 第八殿都市王…………………………………………………………………….78
圖3-1-30 第九殿平等王…………………………………………………………………….78
圖3-1-31 第十殿轉輪王…………………………………………………………………….78
圖3-1-32 第一殿∼第三殿………………………………………………………………….79
圖3-1-33 第四殿∼第六殿………………………………………………………………….79
圖3-1-34 第七殿∼第九殿………………………………………………………………….80
圖3-1-35 第十殿…………………………………………………………………………….80
圖3-1-36 第一殿∼第五殿………………………………………………………………….80
圖3-1-37 第六殿∼第十殿………………………………………………………………….80
圖3-2-1 冥殿圖面的架構…………………………………………………………………...83
圖3-2-2 留白形式的冥殿…………………………………………………………………...84
圖3-2-3 雲彩形式的冥殿…………………………………………………………………...84
圖3-3-1 孽鏡臺……………………………………………………………………………...86
圖3-3-2 補經所……………………………………………………………………………...89
圖3-3-3 望鄉臺……………………………………………………………………………...90
圖3-3-4 �@望臺……………………………………………………………………………...91
圖3-3-5 轉劫所……………………………………………………………………………...92
圖3-4-1 午夜功德法會ㄇ字型神像掛軸佈置空間………………………………………...96
圖3-4-2 乙夜功德法會一字型神像掛軸佈置空間(一)…………………………………96
圖3-4-3 乙夜功德法會一字型神像掛軸佈置空間(二)…………………………………97
圖3-4-4 紫微、三清、玉皇………………………………………………………………...97
圖3-4-5 右邊後五殿………………………………………………………………………...98
圖3-4-6 左邊前五殿………………………………………………………………………...98
圖3-4-7 一字型直線排列…………………………………………………………………...99
圖3-5-1 打城科儀現場…………………………………………………………………….107
(一)書籍(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宜娥,《道教與藝術》,臺北,文津,1997年。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中華道恩功德會,《認識我們的道教》,桃園,匡道傳統文化,1998年。
 
中華道教協會編,《道教神仙畫集:珍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年4月。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下冊》,臺北,中華大
 
道文化,2000年。
 
阮昌銳,《民俗與民藝》,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4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5月一
 
版二刷。
 
呂鵬志,《道教哲學》,臺北,文津,2000年。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年。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李德仁,《道與書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九大文化,1987年9月初版。
 
李豐楙、朱榮貴,《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
 
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東港東隆宮醮志―丁丑年九朝慶
 
成謝恩水火祈安清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康丁斯基》,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年。
 
杜英賢,《當前社會之道德重整與心靈改革論文集》,高雄,亞太研究
 
所,1999年。
 
林進源,《中國神明百科寶典》,臺北,進源,1988年。
 
周濯街,《閻王爺》,臺北,國家,2001年。
 
吳永猛、謝聰輝,《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空中大學,2005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臺
 
北,南天,2000年。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年6月。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臺北,立緒文化,2002年。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臺灣書局,1999年。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2003年。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自印,1999年。
 
黃文博,《站在台灣廟會現場》,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
 
陳信聰,《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
 
臺北,唐山,2001年。
 
陳瑞隆,《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臺南,世峰,2001年。
 
陳 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觀》,高雄,佛光,2005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5
 
版。
 
陳秉璋,《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1990
 
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2004年。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2003年。
 
張檉、李永雄,《道教會叢書―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臺中,慈德
 
慈惠堂,1991年。
 
張炳楠,《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臺北,全國寺廟
 
整編委員會,不詳。
 
傅佩榮,《宗教與人心安頓》,臺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1998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叢刊,1989年8月4版。
 
楊建文,《戲劇概要》,臺北,五南,2003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臺北,文津,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1998年。
 
熊傑田,《道教的解脫輪迴觀》,新竹,開瓏實業有限公司,2005年。
 
閩智亭、李養正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臺中,中國道教協會,1996
 
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
 
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
 
切價值的創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上古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
 
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歐崇敬,《靈魂學―新世紀的靈魂百科》,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潘運告主編,《圖畫見聞志•畫繼》,湖南,湖南美術,2004年。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1995年。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2002年。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1996年。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台灣學生,1989
 
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2001年1月
 
2版。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2002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1997年。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臺北,雄獅圖書,1976年4月。
 
劉國梁,《道教精萃》,吉林,吉林文史,1991年2月1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1992年。
 
劉興林、聶耀華、毛茅點注,《史記》,湖北,中國友誼,1994年。
 
蔡美芳主編,《人生價值與社會倫理:人文雙月會文稿集》,臺北,洪
 
建全基金會,1994年。
 
賴宗賢,《台灣道教源流》,臺北,中華道統,1999年。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1996年2版。
 
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1997年。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2002年。
 
龔天民,《地藏菩薩與閻羅王真相》,臺北,道聲,1990年。
 
大淵忍爾、鎌田茂雄、可兒弘明、直江廣治編,《道教的禮儀》,不詳。
 
保羅•田立克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年。
 
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1990年。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點線面》,臺北,藝術家,2000年3月再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2006年8
 
月11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1998年
 
9月再版。
 
潘諾夫斯基著、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1996年。
 
(二)善書
 
《玉歷寶鈔》,高雄,德惠雜誌社,2005年。
 
《玉歷至寶鈔》,臺中,台灣瑞城書局刊印,1954年。
 
《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南,聖禾印刷廠,2005年。
 
《繪圖―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不詳。
 
(三)道書
 
《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中華道藏,第一冊。
 
《真誥》,中華道藏,第二冊。
 
《真靈位業圖》,中華道藏,第二冊。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中華道藏,第二冊。
 
《太上救苦天尊說消衍滅罪經》,中華道藏,第四冊。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誥咒妙經》,中華道
 
藏,第六冊。
 
《太平經》,中華道藏,第七冊。
 
《太上妙始經》,中華道藏,第八冊。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無上祕要卷》,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靈寶大全》,中華道藏,第三十三冊。
 
《上清靈寶大法》,中華道藏,第三十四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華道藏,第三十五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華道藏,第三十五冊。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華道藏,第三十九冊。
 
《道門定制》,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太上出家傳度儀》,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太上黃籙齋儀》,中華道藏,第四十三冊。
 
《地府十王拔度儀》,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墉城集仙錄》,中華道藏,第四十五冊。
 
《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絞經全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大齋右案全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
 
《廣成儀制十王告簡全集》,藏外道書,第十四冊。
 
《廣成儀制正申冥京十王集》,藏外道書,第十四冊。
 
《抱朴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三六五冊。
 
(四)佛書
 
《辯正論》,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祖統記》,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甄正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翻譯名義集》,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佛說預修十王七經》,大正藏,圖像部七。
 
《佛說淨度三昧經》,卍續藏經,第八十七冊。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卍續藏,第一四九冊。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卍續藏經,第一五○冊。
 
《佛說閻羅王受記令四衆逆脩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敦煌寶藏
 

 
(五)儒書
 
《論語》,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九九冊。
 
《禮記•祭統》,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冊。
 
《禮記•郊特牲》,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一冊。
 
《孟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九冊。
 
《列子》,臺北,臺灣中華,1979年。
 
《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後漢書•烏桓傳》,百衲本二十四史—後漢書(三)。
 
(六)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
 
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9年。
 
黃進仕,《台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年。
 
袁瑞雲,《台灣道壇彩畫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
 
陳瑤蒨,《近代十王信仰之研究―以玉歷寶鈔為探討中心》,花蓮,花
 
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世雄,《道教朝元圖之圖像及其宗教意涵》,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4年。
 
謝譽薰,《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
 
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鍾碧芬,《北朝石佛三尊像之研究 : 試析尊像配置、光背之圖像意
 
涵》,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9年。
 
龔萬侯,《牽亡歌陣儀式意涵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七)期刊
 
張良維,〈精氣神與養生〉,《道教月刊》,(2006年第11期),板橋,2006年11月。
 
(八)網路資料
 
http://sql.fgs.org.tw/webfbd/,2007年2月27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