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吉、江澤慧、葉克林。2002。竹材特性研究及其發展。世界林業研究。15(2):50-55。北京。
王松永。1981。木材之音響性質“木材物理(七)”。臺灣林業。7(7):38-45。臺北。王松永。1983a。木材物理學。國立編譯館。p. 1-293。臺北。
王松永。1983b。竹材綜合利用與加工。林產工業叢書11。臺北。
王松永、林振榮、邱志明。2003。疏伐及修枝處理對針葉樹材性質之影響。中華林學季刊 30(1):105-114。王守範。1962。竹材之防腐防蟲方法。臺灣木材工業(3):13-15。
王巍。1995。奏響中華民族竹樂之韻-關於建設民族竹樂隊的設想(上)、(下)。人民音樂和台灣北巿國樂。北京。
方榮坤、張峻德。1964。桂竹母竹與地下莖栽植造林之比較。臺灣省立中與大學與中國農村復與聯合委員會合作試驗報告N0.50:142-143。臺中。
江濤。1982。懷念馬來農村湯波浪。竹書。豐年叢書HV﹟821:p.78 -89。臺灣。
沈季林。1997。漫談竹文化。中國文化月刊第(2):81-90。中國。沈雋、劉一星、劉振波、于海鵬、岡野健、和田昌久。2002。纖維角對雲杉屬木材聲振動特性的影響。東北林業大學學報30(5):50-52。
呂錦明。1993。中華民國臺灣森林誌。“竹林栽培”:p.374-387。
李守藩。1969。臺灣地區竹類產品之輸出與展望。木材工業(2):7-21。
李怒雲、王巍。1995。竹樂器-竹材開利用的新途徑。人民音樂和台灣北巿國樂。北京。
李鍾熙。2005。台灣竹炭產業-由黑翻紅。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 7月號:p.3。新竹。
李怒云、王巍。1995。竹樂器-竹材開發利用的新途徑。人民音樂和台灣北巿國樂。北京。
吳順昭、吳志鴻。1998。三種泰國產竹材之解剖與機械性質。林產工業17(2):249-262。吳慧文。1999。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吳榮順。2006。亞太傳統藝術節打擊樂器特展主題。音樂專文-美麗與樸實的樂器饗宴。傳藝雙月刊(65):1-7。臺北。林維治。1964 a。本省主要竹類栽培法。林務局造林技術研習手冊。p.1-21。臺北。
林維治。1964 b。臺灣之竹製品。木材工業(23):1-3。
林維治。1982。竹之地理分佈。竹書。豐年叢書HV﹟821:p.12-39。臺灣。
林弘基、洪國榮。1996。乾燥温度對竹材機械性質之影響。林產工業15(3):445-462。林錦泉。1971。竹材年齡對竹材機械性質之效應。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馬利。2001。從DNA的研究看台灣原住民的來源。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1: p.241-246。
林國義。2006。古箏雁柱之材料特性對音質影響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林敬華。2005。三十位打擊樂演奏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姜家華。1980。溪頭森林遊樂區之竹類。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臺北。
胡冀貞。2002。中國竹文化及竹文化旅遊研究的現狀和展望。竹子研究匯刊 21(3):66-75。
洪崇彬。2004。木、竹炭在生活上的應用。林業研究專訊 11(3):18-21。唐讓雷。1990。紅檜、扁柏與鐵杉單株內木材強度變異性。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 5(2):p.81-90。臺北。徐華鐺。2002。竹與樂器。竹子研究匯刊 21(3):76-78。中國。
徐有明、郝培應、劉青平。2003。竹材性質及其資開發利用的研究進展。31(5):1-7。
馬子斌。1964。台灣產主要竹材之物理及力學性質。林業試驗所報告第106號:p.1-9。臺北。
馬東風。2003。樂器起源論概說。星海音樂學院學報(4):51-53。
馬麗娜。2005。木材構造與聲振性質的關係研究。安徽農業大學碩士。安徽。
孫上平。2006。孟宗竹炭皮機能性質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臺北。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台灣傳統音樂之美。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p.1-89。臺北。
陳明義。1982。台灣民間竹藝品。竹書。豐年叢書HV﹟821。p.142-189。
陳文祈。2005。竹炭-台灣的黑色驕傲。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 9月號。p.26-31。新竹。
陳均帆。2005。探討朱宗慶打擊樂教學法對兒童音樂教育的幫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黄彥三、陳欣欣。1997。木理傾鈄角與含水率對樂器用材音響性質之影響。台灣林業科學12(3):355-361。
黄美金。2000。臺灣南島語言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巻特刊。p.79-110。
褚炳麟、陳載永、顏聰。1983。竹材及粒片板之造型對靜曲強度及熱傳導性之影響。林產工業。3(3):291-317。路統信。1972。東南亞之竹林資源及其利用。臺灣木材工業No.21。p.22-29。臺北。路統信。1982。竹與中國文化。竹書。豐年叢書HV﹟821。p.90-125。臺灣。
路統信。1999。竹林資源與竹文化。新時代林業特刊 No.22。p.1-122。臺灣。
劉業經、林文鎮、林維治。1979。台灣經濟樹木育林學(一)竹類篇。p.375-499。臺灣。
詹明動、曾郁珊、蔡明哲、高毓謙、李佳韋、郭佩鈺、黃億汝。2005。三種非破壞檢測儀器應用於柳杉造林立木材質之評估。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9(3):207-216。
廖坤福。1952。臺灣省主要竹材劈裂性之研究。森林學報N0.6。p.7-8。
蔣福慶。1973。台灣省主要竹材之物理性質試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第241號:1-12。台北。
謝榮生。1997。木材利用與林產科技“台灣與中國大陸竹材生產與利用”。吳教授順昭榮退紀念論文集。p.161-183。台北。謝考褔。1994。竹子生產與加工。金盾出版社。p.1-155。北京。
蕭伯川。1971。竹材之性質與持殊加工。木材工業(15):6-12。
顏添明、胡曉琅、李久先。2003。 竹山地區孟宗竹筍經營之探討。林業研究季刊。25(2):43-54。關明杰、朱一辛、張齊生。2003。乾縮法測定黃竹纖維飽和點的研究。竹子研究匯刊。Vol .22 No.3。p.40-43。北京。
謝榮生。1985。台灣產竹材超微構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羅紹麟。2003。從經營管理的觀點探討人工林與生物多樣性。台灣林業 5(29):11-19。
羅夢彬。1965。木材人工乾燥之操作。林業叢刊(31):11-17。臺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林業統計。94年年報。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95年新聞稿。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稿。2007。傾聽竹子在唱歌-台灣竹藝大展「竹音樂館」。臺北。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1971。1950-1971歷年研究報告摘要。中興大學農學院實驗林。臺中。
中國竹鄉網。2004。創新竹樂器。中國。
<http://www.ebamboo.cn>
朱宗慶。2006。聆聽、微笑音樂會。臺北。
<http://www.jpg.org.tw/event/anyway/Angklung.htm>
竹山秀傳期刋。2004。NO.6。南投。
<http://www.csshow.org.tw/bulletin/9306/p6.htm>
吳榮順。2000。亞洲音樂的聚與散。臺北。
<http://www.treesmusic.com/article/as 01.htm>
陳正生。2002。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上海藝術研究所。上海。
<http://suona.com/study/st20020114.htm>
莊春榮(哈尤.尤道),台灣原住民樂器介紹。臺灣。
<http://www.yushanth.org.tw/publication/schoolpapers/007/instrument.doc>
嚴瑞祥,世界音樂文化網。臺灣。
<http://www2.ouk.edu.tw/yen/worldmusic.htm>
渡邊治人。1989。木材力學基礎。“應力與應變”及“木材之抗彎強度”。徐氏基金會出版。p.18-373。臺北。
安藤由典。1977。樂器的音響學。鄭德淵2002譯。音樂之友社:p.1-15。
Bork, I. 1995. Practical tuning of xylophone bars and resonators. Applied Acoustics.(46):103-127.
Bretos, J., C. Santamaria, and J. A. Moral. 1997. Freouencies, input admittances and bandwidths of the natural bending eigenmodes in xylophone bar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3(1):1-9.
Bretos, J., C. Santamaria, and J. A. Moral. 1999. Finite element anali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natural eigenmodes and random responses of wooden bars used in musical instrments. Applied Acoustics.(56):141-156.
Chaigne, A. and V. Doutaut. 1997.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Xylophones. Ι. Time-Domain Modeling of the Vibrating Bar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101(1):539-557.
Dang, J., C-H. Shadle, y. Kawanishi, k. Honda, and H. Suzuki. 1998.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open end correction coefficient for side branches within an acoustic tube. Acou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104(20):141-156.
Ingard, U. 1953. On 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acoustic resonators. J. Acoust. Soc. Am. 25, 1037-1061.
Legge, K. A., and J. Petrolito. 1997. Optimal undercuts for the tuning of percussive beams. J. Acoust. Soc. Am. 102(4):2432-2437.
Rujinirun, C., P. Phinyocheep, W. Prachyabrued, and N.Likhomsak. 2005. Chemical treatment of wood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Part Ι:acoustically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wood for the ranad(Thai traditional xylophone)Wood Sci Technol.(39):77-85.
Summers, Ian R., S. Elsworth, and R.Knight. 1993. Transverse vibrational modes of a simple undercut beam:an investigation of overtone tuning for keyed percussion instrumens,Acoustics Letters. 17(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