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38.186.43) 您好!臺灣時間:2021/03/01 15:5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凱軍
研究生(外文):
Chen Kai-Chun
論文名稱:
從「櫃父母」到「同運」行動者:同志父母的出櫃歷程
指導教授:
游美惠
指導教授(外文):
You Mei-Hu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性別教育研究所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同志父母
、
出櫃
、
櫃父母
外文關鍵詞:
parents with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
、
coming out
、
closet parent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3
點閱:1728
評分:
下載:347
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採用了六位同志父母(一位同志父親,五位同志母親)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歸結出以下四項結論:一、 在子女揭露同志身分後,原有的親子關係不必然會隨之趨劣或好轉;其間的關鍵點反倒是父母如何理解子女的同志身分,以及如何認知自己做為父母的角色。此外,本研究發現,對於「櫃父母」而言,子女出櫃的時間長短與父母接納孩子的過程之間,其實存在著極大的不同與落差。因此,筆者認為要認識同志父母在子女出櫃後的經驗,仍然不宜過度地以單一的「悲傷調適歷程」來解釋之。 二、 支持性團體中提供父母接觸其他同志義工及學者專家的機會,在破除「櫃父母」對同志的既有迷思,以及增進父母對子女的了解上皆產生了正向影響。此外,由於「櫃父母」彼此皆為父母的身分,他們便得以互相提供情感支持,也進行親子、宗教、應對外界眼光等議題的經驗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藉由肯定他人及自己的轉變,「櫃父母」對主流社會習以為常的異性戀霸權之思考模式,有了反思的機會。 三、 隨著對同志的認識與日俱增,「櫃父母」更加意識到為子女打造友善空間的重要性,並且戮力於為自己及子女尋求各方面的支持。出櫃便是基於以上原因所衍生出來的行動。同志父母透過自己的實踐及他人的經驗,不斷思考及修正,終而逐步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出櫃策略;舉凡為求營造合適出櫃的環境所進行的「舖路」、透過日常生活中心照不宣的「滲透」,還有對於出櫃對象審慎的選擇、明確對他人傳遞個人正向支持子女的態度,在在說明了出櫃之於「櫃父母」是一件追求雙方關係深化的行動。此外,同志父母因著對於「出櫃要練習,出櫃會進步」的認知,讓他們對於在家族內、社區中的出櫃行動更有信心與動力。 四、 由於意識到「父母出櫃只是個開始」,讓「櫃父母」深信倘若要在異性戀霸權主宰的社會,為同志子女平反偏見、爭取權利,投身「同運」乃是重要的一項工作。只是,根據筆者的分析發現,對本研究之參與者而言,透過「同運」來獲致權利,並且扭轉偏見仍然是主要的核心關懷;至於論及思考同運的走向,或是思考各種路線的可能,似乎還不是「櫃父母」在現階段所思考的重要議題。
This study explores coming out experiences across of six “closet parents”, who have the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 In term of doing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s and their parent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loset parents” in Taiwan Tongzhi Hotline Association, the coming out experiences of the “closet parent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loset parents” as the actor of the gay movement in Taiwan. It concludes that the more the “closet parents” understand their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 the closer their relation will be. After the “closet parents” joining in the group for LGBT parents in Taiwan Tongzhi Hotline Association, they get the chance to realize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 and the other “closet parents”. Besides, they coul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f come out with other parents with gay or lesbian offspring. Now, the “closet parents” in Taiwan Tongzhi Hotline Association have been the actor of the gay movement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6 第一節 出櫃..................06 第二節 同志父母................09 第三節 同志父母、支持性團體與同志運動.....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設計................18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28 第三節 研究品質之判準.............30 第四節 研究倫理................31 第四章 研究發現 34 第一節 親子關係的轉變.............34 第二節 加入團體後的多方互動..........44 第三節 同志父母的出櫃.............61 第四節 同志父母與同志運動...........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89 參考文獻 91 中文部份....................91 外文部份....................94 附錄 96 附錄一 「熱線」家庭小組工作日誌........96 附錄二 訪談大綱................101 表 次 表一 「熱線」辦理之同志父母相關活動介紹.....21 表二 研究參與者個人資料表............27
中文部份王思萍(2003)。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女同志認同、現身與同志學生社團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的自主權。騷動季刊,3,52-58。王蘋、丁乃非(1997)。出櫃(軌)之必要。載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頁77-81)。台北:元尊。卡維波(1995)。我們都是這樣被壓迫的。載於莊慧秋(主編),中國人的同性戀(頁59-65)。台北:張老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a)。2003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b)。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台北:心靈工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4)。2004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30,35-62。李雅雯(譯)(1995)。R. Dew著。我的兒子是同性戀。台北:月房子。 汪明輝(2003)。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95-135)。台北:新自然主義。 汪敏慧(2003)。好難接受孩子是這樣---輔導家有同志的父母。學生輔導,88,56-63。 林賢修(1997)。看見同性戀。台北:開心陽光。 林賢修(譯)(1997)。E. Marcus著。當代同性戀歷史(Making history: The struggle for gay and lesbian equal rights,1945-1990: an oral histroy)。台北:開心陽光。 保羅(1998)。當夫子碰上同志。人本教育札記,108,52-54。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巨流。 倪家珍(1997)。九○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載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頁61-65)。 張耐(2001)。性別不是問題—寫給同性戀、雙性戀與變性人的父母與老師。師友月刊,412,28-32。 張國珍(2004)。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15,37-78。 陳培驊(200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麗如(2000)。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過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耀民(1997)。打開同性戀抗爭史:從社會規範到家庭機制。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婉玲(2001)。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私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廖國寶(1997)。男大當婚--男同志的婚姻壓力。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5,157-182。 趙彥寧(1997)。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季刊,3,59-64。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高等教育。 鄭美里(1995)。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美里(1998)。我們的兒子是同性戀,我們以他為榮!。人本教育札記,108,46-51。 賴鈺麟(2002)。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鈺麟(2003)。台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顧忠華(2003)。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載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1-28)。台北:新自然主義。 英文部份 Ben-Ari (1995). The discovery that an offspring is gay: Parents’, gay men’s, and lesbian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30(1), 89-112. Boxer, A. M., Cook, J. A., & Herdt, G.. (1991). Double jeopardy: Identity transi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mong gay and lesbian youth. In K. Pillemer & K. McCarney(Eds.), Parent-child relations throughout life(pp. 59-92). Hillsdale: NJ Erlbaum. Bozett, F. W., & Sussman, M. B. (1989). Homosexuality and family relations: Views and research issu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14,1. 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 (1998).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K. Denzin, &Y. S. Lincoln (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pp. 150-178).London:Sage. Eichberg, R. (1990). Coming-out: An act of love. New York: A Plume Book. Fairchild, B., & Hayward, N. (1998). Now that you know: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ir gay and lesbian children. New York: A Harvest Book. Griffin, C. W., Wirth, M. J., & Wirth, A. G. (1986). Beyond acceptance: Parents of lesbians and gays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aSALA, M. (2000).Lesbians, gay men, and thief parents: Family therapy for coming-out crisis. Family process, 39(1),67-81. Lipkin, A. (1999). Understanding homosexuality, changing schools: A text for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administrators. New York: Westview Press. Palys, T. (1997).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In Research decision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erspectives(2nd ed.)(pp.11-39). Toroto: Harcout Brace & Company. Ramazanoglu, C., & Holland, J. (2002). Feminist methodolog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London: Sage. Saltzburg, S. (2001). Learning that an adolescent son or daughter is gay or lesbian: The parent’s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Boston College. Sandfort, T. (2000). Homosexuality, psychology, and gay and lesbian studies. In T. Sandfort, J. Schuyf, J. Willem & J. Weeks(Eds.), Lesbian and gay studies.(pp. 14-45). London: Sage.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
2.
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
3.
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
4.
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
5.
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
6.
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7.
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
8.
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女同志認同、現身與同志學生社團的關係
9.
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
10.
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
11.
國內女同志體育教師在家庭∕職場∕運動場的現身∕隱身經驗
12.
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
13.
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的出櫃策略研究
14.
跨越世代差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老年同志小組義工經驗與反思
15.
男同志面對職場中性傾向議題之自我調適與因應策略
1.
楊育昌(2001)。過去、現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蛙類群相。社教資料雜誌(279)頁7-11。
2.
馮豐隆、高義盛(2000)台灣森林生態系經營準則和指標之研擬。林業研究季刊(22)頁79-90。
3.
彭國棟(1998)。勾勒自然保育的新希望-談現階段保育策略及行動。主計月報(85-4)頁97-102。
4.
楊冠政(1999)。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30)頁4-32。
5.
許世璋(2005)。影響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著重於城鄉間與世代間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13(4)頁441-463。
6.
周文豪(1994)。台北赤蛙的分布及其蝌蚪、鳴聲與保育。自然保育季刊(8)頁33-39。
7.
呂光洋(1999)。台灣兩生及爬行類的生態特色與保育現況。動物園雜誌(73)頁15-18。
8.
尤克強(1997)。資訊個案研究方法。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實證研究方法研討會特刊。頁18-20。
1.
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2.
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
3.
『家』在哪裡?!~男同志向家人出櫃歷程研究
4.
在行動中與同志父母相遇-一個同志組織工作者的實踐與反思
5.
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
6.
父母面對同志子女出櫃後因應歷程之研究
7.
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
8.
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
9.
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
10.
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
11.
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的出櫃策略研究
12.
女同志的出櫃生活經驗之初探
13.
愛的羈絆:女雙性戀認同與向家人出櫃/不出櫃的衡量
14.
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