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虞慧貞
論文名稱:向明詩的現實關懷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林文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3
中文關鍵詞:向明現實關懷鄉愁關懷民族關懷社會關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向明詩作中的「現實關懷」精神為研究主題。框定詩人已出版的詩集作品為對象,爬梳其中蘊涵現實關懷的詩作,按照鄉愁、民族、社會等三種不同類型歸納,並予以賞析評論。旨在以詩人作品為經,詩學論述為緯,剖析其詩作之實踐成效與詩觀之開創精神,展現向明關懷現實的憂患意識。
全文共分為八章。各章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向明詩作相關研究的成果,並指出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向明小傳。針對向明生平的各個重要時期,作概略性的回顧與整理,從而了解時代背景和成長歷程,對其思想形成及寫作風格所產生的影響。至於詩觀的探討,則有助於明白詩人的藝術創作理念。第三章鄉愁關懷。將向明的思鄉懷舊之作,由起初來臺的調適階段到返鄉探親為止,分為五個時期加以析論,凸顯詩人的時代關愛之情。第四章民族關懷。從向明的人道關懷精神為出發點,概分為三個部分:中國的苦難、他國的戰亂、記遊的省思,探討極權國家的不當政策,以及不同民族間的仇恨戰火所帶給人民的傷害和痛苦。透過事況的反省,傳達世人愛好和平的理念。第五、六、七章為社會關懷。歸納向明的社會關懷之作為七個部分,呈現詩人身為知識份子的擔當,關注弱勢族群、社會百態,省思解嚴後街頭運動所帶來的衝擊,以及檢視政治人物的行事,期許社會更加祥和。以及透過關懷生態的詩作,表達向明對生態汙染的危機意識,進而呼籲國人重視鄉土保育與環境保護。第八章結論。總結向明現實關懷下的創作成果,並根據其文學成就和歷年貢獻,引述各方的評價,呈現向明在當今臺灣詩壇中的定位。從而提出筆者對向明詩作研究未來的展望。
向明詩的現實關懷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向明小傳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求學過程
第二節 軍旅生涯與詩壇初鳴
第三節 締結良緣與美滿家庭
第四節 職場經歷與辦刊活動
第五節 向明詩觀
第三章 鄉愁關懷
第一節 久不生根的初期調適
第二節 始終張望的永恆聯繫
第三節 歲月壓傷的現實境遇
第四節 花鳥夾道的鄉情召喚
第五節 滿腔鬱積的歸鄉情懷
第四章 民族關懷
第一節 中國的苦難
一、蠻力強暴的近代中國
二、一枚子彈的民族傷痕
三、奮力啐出的人道精神
四、說與秦俑的借古鑑今
第二節 他國的戰亂
一、靶場那邊的無所遁逃
二、朝空擲去的充耳戰事
三、別再看我的悲憫不忍
四、上帝戰士的淌血傷口
五、伺機即發的同歸於盡
第三節 記遊的省思
一、開啟桃源的無限嚮往
二、肩負憂寂的時代滄桑
三、壯烈呼痛的百姓起義
四、十字花圃的反戰省思
第五章 社會關懷(上)
第一節 知識份子的擔當
一、千年不化的堅持
二、當頭一擊的回應
三、墜地而醒的無奈
第二節 弱勢族群的關注
一、女性問題
二、老人問題
三、榮民問題
第三節 社會百態的關照
一、生活的試煉
二、人際的疏離
三、金錢的省思
四、事件的啟迪
第六章 社會關懷(中)
第四節 街頭運動的形色
一、眾蛙齊鳴的現象
二、鞋子走失的啟發
第五節 政治人物的樣貌
一、追逐權力的政客
二、不恤民生的官員
第六節 族群融合的展望
一、開放社會的認知
二、和睦依存的嚮往
第七章 社會關懷(下)
第七節 生態議題的關切
一、堂皇佔領的工業污染
二、憤然怒張的花草樹木
三、無路可退的飛禽走獸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詩作評價
第二節 未來展望參考書目
附錄一:向明年表
附錄二:訪問向明先生
附錄三:論文引用詩作索引表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 向明專著(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向明:《雨天書》(臺北:藍星詩社,1959年6月)。
2、 向明:《狼煙》(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3、 向明:《青春的臉》(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2月)。
4、 向明:《水的回想》(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5、 向明:《甜鹹酸梅》(臺北市:三民書局,1994年1月)。
6、 向明:《隨身的糾纒》(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3月)。
7、 向明:《新詩五十問》(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2月)。
8、 向明:《新詩後五十問》(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
9、 向明:《向明.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4月)。
10、向明:《走在詩國邊緣》(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2年11月)。
11、向明:《詩來詩往》(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12、向明:《三情隨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7月)。
13、向明:《陽光顆粒》(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2月)。
14、向明:《和你輕鬆談詩.向明新詩話》(臺北縣新店市:詩藝文,2004年12
月)。
15、向明:《我為詩狂》(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16、向明:《詩中天地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二)相關著作(依著作者或編著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丁福保輯,《清詩話.貞一齋詩說》(台北市:西南書局,1979年)。
2、 丁旭輝:《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
3、 凡松.侯杰著,沈台訓譯:《喜歡與討厭美國的100個理由》(台北市:玉山社,2007年4月)。
4、 王力:《現代詩律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5、 王鼎鈞:《有詩》(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99年2月)。
6、 王弼註:《老子註》(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7、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人間詞話》(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2001年6月)。
8、 王坷:《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
9、 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8月)。
10、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75年10月)。
11、 仇小屏:《放歌星輝下——中學生新詩閱讀指引》(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8月)。
12、 仇小屏:《世紀新詩選讀》(臺北市:萬卷樓,2003年8月)。
13、 公木等撰:《新詩鑑賞辭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11月)。
14、 巴森(Jacques Barzun),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6年7月)。
15、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2月)。
16、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6月)。
17、 白靈、蕭蕭主編:《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2007年12月)。
18、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市:復文書局,1991年9月)。
19、 古遠清:《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5年4月)。
20、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3月)。
21、 朱自清:《說詩》(西安市: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2、 朱光潛:《天資與修養——朱光潛談閱讀與欣賞》(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3、 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24、 朱榮智:《文學的第一堂課》(臺北市:書泉出版社,2004年4月)。
25、 艾青:《詩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26、 向明等作:《食餘飲後集》(臺中市:瑪利亞基金會,2007年6月30日)。
27、 向明編:《七十三年詩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4年3月)。
28、 向明編:《七十九年詩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91年2月)。
29、 向陽主編:《2003臺灣詩選》(臺北市:二魚文化,2004年6月)。
30、 向陽編著:《台灣現代文選新詩卷》(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6月)。
31、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11月)。
32、 宇文所安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11月)。
33、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市:麗文文化,1996年6月)。
34、 托馬斯.內格爾著,萬以譯:《人的問題》(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11月)。
35、 《全唐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36、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
37、 李瑞騰編:《八十年詩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92年4月)。
38、 李敏勇:《詩情與詩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39、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
40、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41、 李若鶯:《現代詩修辭運用析探》(臺南市:火鳥出版社,2002年2月)。
42、 李翠瑛:《細讀新詩的掌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3月)。
43、 李家同:《一切從基本做起》(臺北市:圓神出版社,2004年4月)。
44、 李丁讚等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臺北縣:桂冠圖書,2004年9月)。
45、 李瑞騰編:《我們一路吹鼓吹》(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7年12月)。
46、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市:大地出版社,1990年2月)。
47、 余光中、洛夫等著:《如果遠方有戰爭》(臺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2003年6月)。
48、 沈奇:《臺灣詩人散論》(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年11月)。
49、 沈天鴻:《現代詩學形式與技巧30講》(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5年10月)。
50、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臺北市:時報文化,1986年10月)。
51、 辛鬱、白靈、焦桐主編:《九十年代詩選》(臺北市:創世紀詩雜誌社,2001年2月)。
52、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53、 吳當:《拜訪新詩》(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1年2月)。
54、 吳錫德主編:《城市鄉土生態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9月)。
55、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臺北市:印刻出版社,2007年8月)。
56、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出版,1983年2月)。
57、 亞理斯多德:《詩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8、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1月)。
59、 非馬編譯:《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臺北市:書林出版,1999年6 月)。
60、 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著,陳琇玲、許晉福譯:《不連續的時代》(臺北市:日月文化,2006年2月)。
61、 尚.布希亞著,邱德亮、黃宏昭譯:《恐怖主義的精靈》(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8月)。
62、 林明德、李豐楙等編:《中國新詩賞析》(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1年4月)。
63、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4月)。
64、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市:萬卷樓,2002年4月)。
65、 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臺北市:寶瓶文化,2006年11月)。
66、 郭象註:《莊子》(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67、 韋政通:《立足臺灣,關懷大陸》(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6月)。
68、 洛夫:《詩的邊緣》(臺北市:漢光文化,1986年8月)。
69、 洛夫、杜十三主編:《八十三年詩選》(臺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5年8月)。
70、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0月)。
71、 柯慶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72、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73、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9月)。
74、 洪淑苓主編:《在世界的裂縫——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臺北市:萬卷樓,2007年4月)。
75、 苦苓:《每一句不滿都是愛》(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86年)。
76、 孫宅巍:《澄清歷史——南京大屠殺研究與思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77、 郝志達譯注:《楚辭今注今譯》(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78、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9月)。
79、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80、 耿占春:《隱喻》(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81、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8年10月)。
82、 陳玉峰:《土地的苦戀》(臺北市:晨星出版社,1995年)。
83、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
84、 陳幸蕙:《小詩森林》(臺北市:幼獅文化,2003年11月)。
85、 陳幸蕙:《小詩星河》(臺北市:幼獅文化,2007年)。
86、 陳映真等作:《知識份子》(臺北市:立緒文化,2006年3月)。
87、 麥穗:《詩空的雲煙:臺灣新詩備忘錄》(臺北縣新店市:詩藝文出版社,1998年5月)。
88、 渡也:《新詩補給站》(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年3月)。
89、 梅新、鴻鴻主編:《八十二年詩選》(臺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4年6月)。
90、 梅占魁著,劉正偉編:《梅占魁詩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3月)。
91、 張默、蕭蕭編選:《新詩三百首1917~1995(上)》(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9月)。
92、 張默編:《感月吟風多少事》(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4年9月)。
93、 張默:《臺灣現代詩筆記》(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1月)。
94、 張默編:《小詩.牀頭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7年3月)。
95、 張漢良編:《七十六年詩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
96、 張健:《中國現代詩》(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1984年1月)。
97、 張索時:《新詩八家論》(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6年3月)。
98、 張新:《新詩與文化散論》(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99、 張學軍:《魯迅的諷刺藝術》(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100、張茂桂等合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6年5
月)。
101、張之傑總纂:《臺灣全紀錄》(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0年5月)。
102、陶保璽:《臺灣新詩十家論》(臺北市:二魚文化,2003年8月)。
103、莫渝:《台灣詩人群像》(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5月)。
104、曹萬生:《現代派詩學與中西詩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05、覃子豪:《論現代詩》(臺中市:曾文出版社,1977年6月)。
106、覃子豪:《詩的解剖》(臺中市:曾文出版社,1977年6月)。
107、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8 月)。
108、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市:洪範書店,1986年11月)。
109、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4月)。
110、黃永武:《愛廬談文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1月)。
111、黃永武:《詩與美》(臺北市:洪範書店,1997年4月)。
112、黃書雄:《文學鑒賞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113、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114、無名氏:《無名氏詩篇》(臺北市:新聞天地社,1982年2月)。
115、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6、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
117、曾進豐編:《娑婆詩人周夢蝶》(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3月)。
118、勞坡林:《怎樣欣賞英美詩歌》(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5年)。
119、瘂弦主編:《天下詩選II》(臺北市:天下遠見,1999年9月)。
120、瘂弦、陳義芝主編:《八十六年詩選》(臺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8年8
月)。
121、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年8月)。
122、楊憲宏:《走過傷心地》(臺北市:圓神出版社,1991年4月)。
123、思高聖經學會編輯:《聖經》(臺北市: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2年5月)。
124、廖瑞銘主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版)。
125、趙衛民:《新詩啟蒙》(臺北縣新店市:業強出版社,2003年2月)。
126、趙天儀等編選:《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2
年9月)。
127、粹文堂《全唐詩》(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4年12月)。
128、鄭鴻生:《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臺北市:臺灣社會研
究季刊社出版,2006年9月)。
129、劉增人、馮光廉編:《臧克家》(臺北縣三峽鎮:大台北出版社,1990年2
月)。
130、劉向原著,王守謙等譯注:《戰國策》(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月)。
131、潘英編著:《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8年10
月)。
132、蕭蕭:《中學生現代詩手冊》(臺南市:翰林出版社,2000年9月)。
133、蕭蕭:《台灣新詩美學》(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4年2月)。
134、蕭蕭主編:《2005臺灣詩選》(臺北市:二魚文化,2006年4月)。
135、蕭蕭:《現代詩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7月)。
136、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灣大轉型的歷史和宏觀記錄》(臺
北縣:立緒文化,2002年4月)。
137、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臺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9月)。
138、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市:聯合文學,2003年
11月)。
139、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7月)。
140、鍾嶸:《詩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141、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臺北市:九歌出版,1983年1月)。
142、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
年10月)。
143、魏飴:《詩歌鑑賞入門》(臺北市:萬卷樓圖書,1999年6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大荒:〈泛論詩與詩人〉,《創世紀雜誌》第29期(1969年1月)。
2、 尹玲:〈剖析向明「門外的樹」之意涵結構〉,《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一期(1995年6月)。
3、 方群:〈長洲孤月向誰明?——談「向明:世紀詩選」〉,《藍星詩學》第8期(2000年12月)。
4、 古丁:〈論向明〉,《秋水詩刊》第9期(1976年1月)。
5、 古丁:〈春和釘書機〉,《秋水詩刊》第32期(1981年10月30日)。
6、 白靈:〈一隻蛙坐在心頭上——評向明詩集「水的回想」〉,《文訊》第36期(1988年6月)。
7、 向明:〈讓我們各自爭奇鬥艷〉,《藍星詩頁雙月刊》第73期(1984年4月)。
8、 向明:〈找一扇窗〉,《創世紀雜誌》第72期(1987年12月)。
9、 向明:〈生態靜觀〉,《臺灣詩學》學刊三號(2004年6月)。
10、向明:〈牆上的黑手印〉,《台灣詩學.惡童詩》吹鼓吹詩論壇五號(2007年
9月)。
11、向明:〈超現實不如超習慣〉,《台灣詩學季刊》學刊十號(2007年11月)。
12、朱光潛:〈論中國詩的韻〉,《新詩》第1卷第2期(1936年11月)。
13、辛鬱:〈從生活出發——淺談向明的「青春的臉」〉,《文訊月刊》第2期(1983
年8月)。
14、沙穗:〈被面無語.鐵砧有淚——談向明「世紀詩選」中的兩首詩〉,《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2000年9月)。
15、李進文:〈航向詩人:向明〉,《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2000年9月)。
16、吳當:〈一條溫婉的溪流:讀「向明.世紀詩選」〉,《明道文藝》(2000年10月)。
17、季紅:〈現實.素材.美〉,《創世紀詩雜誌》第66期(1985年4月)。
18、邵燕祥:〈「一枚子彈」及其他〉,《藍星詩刊》第20號(1989年7月)。
19、邵燕祥:〈雪晴窗下遠人詩——讀向明「陽光顆粒」〉,《文學世紀》三月號第五卷第三期(2005年3月)。
20、和權:〈試論向明的「上帝戰士」〉,《藍星詩刊》第四號(1985年7月)。
21、周粲:〈向明寫「馬尼拉灣的落日」〉,《藍星詩刊》第22號(1990年1月)。
22、林亨泰:〈現實觀的探求〉,《創世紀創刊卅周年紀念號》第65期(1984年10月)。
23、侯吉諒:〈關懷鄉土與放眼天下〉,《創世紀創刊卅周年紀念號》第65期(1984年10月)。
24、夏菁:〈水聲不老〉,《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頁6~7。
25、陶保璽:〈張望青春的臉,原是一隻老不折翼的風箏——對向明詩作內蘊及藝術探索的掃描與賞鑒(下)〉,《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耶誕號(2000年12月)。
26、陳謙:〈晚節漸於詩律細:讀「水的回想」〉,《文藝月刊》253期(1990年7 月)。
27、陳智弘:〈生活是最真切的詩——專訪詩人向明〉,《北市青年》290期(2000年3月29日)。
28、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月)。
29、黃恆秋:〈從詩的社會性到政治意義〉,《笠》134期(1986年10月)。
30、賀少陽:〈讀向明的《世紀詩選》和其他的詩〉,《乾坤詩刊》十五期(2000年4月)。
31、董克勤:〈命中靈魂某個部位——讀向明的短詩〉,《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4新春號(2004年3月)。
32、熊國華:〈平淡而有深趣——讀向明詩集「隨身的糾纏」〉,《台灣詩學季刊》第11期(1995年6月)。
33、鄭慧如:〈隱藏與揭露——論台灣新詩在文化認同中的世代屬性〉,《台灣詩學季刊》第32期(2000年9月)。
34、綠原:〈為詩奮起為詩狂:向明詩集「陽光顆粒」讀後〉,《文訊》232期(2005年2月)。
35、魯蛟:〈豐收十年間——看向明詩集「陽光顆粒」及其他〉,《乾坤詩刊》夏季號(2005年4月)。
36、劉瑞蓮:〈美的堂皇.美的硬朗——「巍峨」賞析〉,《藍星詩刊》第32號(1992年7月)。
37、蕭蕭:〈向明的詩與生活美學〉,《台灣詩學季刊》第11期(1995年6月)。
38、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5期(臺北市: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2003年6月)。
39、謝輝煌:〈漫談向明的「捉迷藏」〉,《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一期(1995年6月)。
40、顏瑞芳:〈台灣新世代詩人的批判精神〉,《台灣詩學季刊》第三十二期(2000年9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頁。

四、報紙資料(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向明:〈談「談詩小聚」〉,《民族副刊》,1981年5月19日。
2、 張默:〈安安靜靜的巍峨——讀向明的「煙囪」及其他〉,《臺灣時報》副刊,1981年6月5日。
3、 張騰蛟:〈談「青春的臉」〉,《中央日報晨鐘副刊》,1982年12月9日。
4、 洛夫:〈試論向明的詩〉,《中華日報》副刊,1983年1月5日。
5、 羊令野:〈向明的「青春的臉」〉,《台日副刊》,1983年4月1日。
6、 向明:〈詩名繼海峯〉,《中華日報》副刊,1983年10月29日。
7、 小民〈簡潔雋永的詩風——讀向明新詩集「水的回想」〉,《台灣日報》副刊,1988年3月5日。
8、 麥穗:〈向未來宣戰的詩章:讀「水的回想」〉,《中華日報》副刊,1988年4月18日。
9、 落蒂:〈悲傷的旅人——評「水的回想」〉,《中華日報》副刊,1990年2月9日。
10、向閒:〈好厲害的一口痰——讀向明的小詩「痰」〉,《青年日報》副刊,1992年1月5日。
11、無名氏:〈詩的星期五——兼評向明‧白萩詩〉,《台灣日報》副刊,1992年9月18日。
12、陳玉峰:〈台灣民間觀點的若干聲明〉,《臺灣時報》,1994年2月20日。
13、熊國華:〈平淡而有深趣——讀向明「隨身的糾纏」〉,《中央日報》副刊,1994年10月1日。
14、李元洛:〈壯心未與年俱老——讀寫「白髮」的詩〉,《西子灣副刊》,1996年3月18日。
15、蘇紹連:〈溶解兩式〉,《聯合報》副刊,1998年6月22日。
16、林峻楓:〈觀照詩的華佗——訪詩人向明〉,《青年日報》副刊,1999年9月16日。
17、謝輝煌:〈與新詩纏綿五十年:《向明.世紀詩選》在求新求變雙軌上行進〉,《中華日報》副刊,2000年6月13日。
18、楊顯榮:〈無聲的喉嚨〉,《國語日報》,2000年7月8日。
19、菩提:〈英雄〉,《聯合報》副刊,2006年10月31日。
20、向明:〈詩人沒有武器〉,《國語日報》第五版,2007年8月18日。
21、林亨華:〈軀體可被銷毀,志業不能腐朽〉,《中國時報》C1版,2007年10月27日。
22、向明:〈為什麼要寫詩〉,《國語日報》第5版,2007年12月15日。
23、文正綜合報導,《中國時報》F1版,2007年8月25日。
24、彭明輝:〈經濟奇蹟,背後有農民的苦難〉,《中國時報》E6版,2007年9月9日。
25、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報導:〈生態足跡與地球和諧相處〉,《國語日報》第15版,2007年11月7日。
26、曾建元:〈「我們不是和尚」的想像〉,《中國時報》A15版,2007年12月1日。
27、「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專題,《聯合報》A16版,2007年12月14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 方群:〈長洲孤月向誰明?——談「向明:世紀詩選」〉,《藍星詩學》第8期(2000年12月)。
2. 6、 白靈:〈一隻蛙坐在心頭上——評向明詩集「水的回想」〉,《文訊》第36期(1988年6月)。
3. 13、辛鬱:〈從生活出發——淺談向明的「青春的臉」〉,《文訊月刊》第2期(1983
4. 14、沙穗:〈被面無語.鐵砧有淚——談向明「世紀詩選」中的兩首詩〉,《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2000年9月)。
5. 15、李進文:〈航向詩人:向明〉,《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2000年9月)。
6. 19、邵燕祥:〈雪晴窗下遠人詩——讀向明「陽光顆粒」〉,《文學世紀》三月號第五卷第三期(2005年3月)。
7. 20、和權:〈試論向明的「上帝戰士」〉,《藍星詩刊》第四號(1985年7月)。
8. 21、周粲:〈向明寫「馬尼拉灣的落日」〉,《藍星詩刊》第22號(1990年1月)。
9. 25、陶保璽:〈張望青春的臉,原是一隻老不折翼的風箏——對向明詩作內蘊及藝術探索的掃描與賞鑒(下)〉,《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0耶誕號(2000年12月)。
10. 31、董克勤:〈命中靈魂某個部位——讀向明的短詩〉,《淡藍為美:藍星詩學》2004新春號(2004年3月)。
11. 34、綠原:〈為詩奮起為詩狂:向明詩集「陽光顆粒」讀後〉,《文訊》232期(2005年2月)。
12. 35、魯蛟:〈豐收十年間——看向明詩集「陽光顆粒」及其他〉,《乾坤詩刊》夏季號(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