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惠玲
研究生(外文):Hu Hui-Ling
論文名稱:華嚴長篇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顏美娟顏美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9
中文關鍵詞:華嚴長篇小說儒家思想佛學哲理
外文關鍵詞:Hwa-yenfull-length novelsConfucianismBuddhistic philoso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華嚴本名嚴停雲,福建林森人,為現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的孫女,幼承庭訓,家學淵源。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智慧的燈》一舉成名,此後寫作不輟。在台灣當代女性小說家中,華嚴是一位創作多量的作家,從50年代到90年代共出版22本作品,不管在質與量,皆有一定的水準。華嚴的小說不如時下女性主義小說的女作家李昂、廖輝英一樣運用容易刺激讀者感官的筆調去表達自己的主張與看法,陳述自己的立場;也不像瓊瑤、席絹一般只著重在男女之間的情愛。在她筆下並沒有羅蜜歐與茱麗葉般轟轟烈烈的愛情,她的小說基本上是以言情浪漫架構鋪述,故事的主軸是愛情,但同時亦觸及到婚姻、家庭、親情等議題。面對生命的無常,華嚴向讀者揭示捨棄我執,選擇寬容。因此,華嚴的小說中,帶有載道的神聖使命。她永遠期望一種人生的理想性,作品中表現出想達到人生,尤其是婚姻、愛情的圓滿是困難的,但是要努力爭取。因此,在華嚴的長篇小說中,呈現出來的是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
華嚴不以其絕佳的出生背景,富裕的生活為傲,反而以沉潛的態度,極規律的生活方式,事母至孝、相夫教子,善盡人子、人妻及人母的角色。默默堅守一隅,在文學的創作園地中開墾、成長及茁壯。不但將其家學淵源,包括祖、父輩對國家民生、文化傳統的關注和憂思注入文學作品之中,更於其中發揮了人文教化的功效。華嚴小說筆韻豐厚,在儒家哲學的滋潤下,使得其作品迥異於時下一般言情小說的消遣之用;在佛家思想的智慧提升中,其作品蘊藉著豐厚的思想,使得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獲得心靈的滋潤。因此,華嚴小說創作的起步雖甚晚,但她創作態度的認真、心意真誠、文辭美妙。對於這樣的一位作家,深感好奇,因此激起了研究的動機,想一探這位作家個人特色之處。
本論文主要以華嚴長篇小說中的多樣性的體裁、主題意識、人物形象與其小說的藝術性作一研究。研究的文本集中在華嚴目前已出版的十九部長篇小說。因為第一部華嚴長篇小說研究的論文,所以,本論文中並兼及華嚴的生平歷程及其文學創作的動機及理念,以期對華嚴的「哲理性」小說文學創作有全面性的瞭解。
Hwa-yen, also called Yen Ting-yun, was born in Lin-sen, Fu-chien county. She is a granddaughter of Yen-fu, an abecedarian of modern thought, also, she has been cultivated well since her childhood. She became famous after her first full-length novel, Zhi Hui De Deng, was published and then, she continued writing. Hwa-yen is a productive writer and 22 of her works published from 1950s to 1990s have high standards both in quality and quantity. Unlike modern novelists of feminism, such as Li-ang and Liao hui-ying, who express their ideas via tones prone to stimulate readers’ senses; as well as Chiung-yao and Hsi-chuan, who focus on affections between genders, the framework of Hwa-yen's novels is romanticism with issues of marriage, family, and blood relation rather than strong affections such as those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She proclaims to her readers that it’s better to give up the obstinacy and choose the tolerance when facing mutable things in life. Therefore, we can see holy missions in her works; in other words, she always pursues idealism and tells her readers to strive for everything, especially marriage and affections. And that’s why we can see a promotive strength in her full-length novels.
Hwa-yen isn’t proud of her eminent background and rich life; instead, she lives a regular life with humble attitudes, shows filial obedience for her mother and plays every role well as a daughter, wife and mother. She devotes herself to writing, embraces her grandfather and father’s attentions and concerns toward people’s livelihood as well as cultural traditions in her works, which elaborate the effects of humane thou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her works, different from other romantic novels, enable readers to purify their minds through reading. Although Hwa-yen starts to produce her novels quite late, she writes with conscientious attitude, a sincere mind and her works are full of beautiful dictions. That’s the reason which motivates me to do a research on such a great writer, to understand her personal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diverse forms, topic consciousness, figures and art in 19 of Hwa-yen’s published full-length novels. This is the first thesis which focuses on Hwa-yen’s full-length novels; consequently, in order to have overall comprehension of Hwa-yen’s philosophical novels, her life and motivation of production will be described as well.
華嚴長篇小說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5
一、學術研討會論文 5
(一)華嚴小說的主題特色 5
(二)華嚴小說的言情與哲理 7
(三)華嚴的小說藝術及其他 8
二、期刊論文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0
一、研究方法 10
(一)資料蒐集 10
(二)整理分析 11
(三)觀察歸納 11
二、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華嚴生平、創作背景、創作歷程與創作觀 13
第一節 華嚴生平 13
一、富貴顯赫的家世背景 15
(一)祖父嚴復(中國思想史之父) 15
(二)父親嚴琥 18
(三)母親林慕蘭(板橋林家) 20
二、人生如戲的求學生涯 23
(一)富戲劇化的轉系 24
(二)多采多姿的學校生活 24
三、相夫教子的婚姻生活 25
(一)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 25
(二)事業有成的四子女 26
第二節 創作背景、創作歷程與創作觀 27
一、創作背景 27
(一)慈悲的佛學淵源 29
(二)多樣的校園活動 29
(三)敏銳的生活觸發 30
(四)持續的日記寫作 30
(五)規律的生活方式 31
(六)全心的親近自然 31
二、創作歷程 32
(一)《智慧的燈》嶄露頭角-1961年 32
(二)《澳洲見聞》文筆阻滯-1971年 33
(三)《神仙眷屬》開創新局-1982年 33
三、創作觀 33
(一)鍾情長篇小說 34
(二)持之以恆的創作 35
(三)主題要深入明確 36
(四)刪改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36
(五)重視文學與傳播媒體結合的教化功能 37
第三章 華嚴小說的創作體裁、作品內容簡介與主題意識 41
第一節 創作體裁與作品內容簡介 41
一、敘述體 42
二、書信體 47
三、日記體 48
四、對話體 49
第二節 主題意識 55
一、探討兩性課題 56
(一)理性愛情 57
(二)和諧婚姻 68
(三)外遇問題 80
(四)受挫情感 82
二、刻畫人性的善惡 86
(一)人性之光明面 87
(二)人性之黑暗面 89
三、尋求生命的意義 96
(一)對自然生命的認識 98
(二)對光明人生的感悟 99
(三)對澄心佛理的闡述 101
四、掌握文學的真實 104
(一)感受時代的脈動 104
(二)結合生活的經驗 106
第四章 華嚴小說的人物形象 108
第一節 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110
一、女主角 110
(一)冷靜智慧 110
(二)溫柔寬容 118
(三)堅持己見 123
(四)苦難堅忍 123
(五)率真無邪 125
二、其他女性 126
(一)提攜後輩 126
(二)犧牲奉獻 129
(三)妖豔毒辣 130
第二節 小說中的男性形象 132
一、男主角 132
(一)自卑而自傲 132
(二)癡情專一 137
(三)搖擺不定 142
(四)至情至真 143
二、其他男性 145
(一)關懷體諒 145
(二)壓迫欺凌 146
(三)自私自利 147
第五章 華嚴小說中的藝術技巧 150
第一節 敘事手法 150
一、完整統一的小說結構 150
二、懸疑情節的佈署 151
三、情景交融的氛圍 152
四、生死交錯的呈現 155
五、非制式化結局的呈現 157
六、靈活嫻熟的寫作技巧 157
(一)善用修辭 157
(二)貼切的語詞 165
第二節 人物的形塑技巧 166
一、外部形象 166
(一)人物命名別具巧思 166
(二)人物肖像簡潔傳神 168
(三)人物談吐貼切鮮明 170
二、內部心理精神研究 171
(一)內心分析 172
(二)內心獨白 174
(三)潛意識的心理描寫 177
第三節 語言風格 180
一、生動俏皮的對話 182
二、一語雙關的用法 183
三、童言童語的運用 184
四、雋永智慧的語言 186
(一)生命情理 186
(二)宗教哲思 188
(三)言行舉止 191
(四)人倫綱紀 194
第六章 結論 197
一、創作態度的嚴謹 198
二、深刻描摹人性,表現高度的智慧 199
三、小說屬性界於嚴肅與通俗之間 199
四、敘述支線太多,情節稍嫌誇張 200
參考書目 202
附錄一華嚴訪談訪問稿 214
附錄二華嚴手稿與照片 228
附錄三華嚴大事紀 233
附錄四華嚴創作年表 237
參考書目
一、華嚴著作(依第一版出版年代排列)
(一)主要研究文本-長篇小說
華嚴《智慧的燈》,台北:文星書店,1961年7月,32開,334頁;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4月,32開,356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25開344頁。
華嚴《生命的樂章》,台北:文星書店,1962年,32開,322頁;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8月,32開,344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25開,315頁。
華嚴《七色橋》,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32開,356頁;皇冠出版社,1969年8月,32開,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7月,25開,360頁。
華嚴《玻璃屋裡的人》,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32開229頁;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7月,32開,240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25開,226頁。
華嚴《和風》,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1月,32開,256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25開,240頁。
華嚴《晴》,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9月,32開,360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2月,25開,343頁。
華嚴《蒂蒂日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9月,32開,452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8月,25開,416頁。
華嚴《鏡湖月》,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7月,32開,320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25開,284頁。
華嚴《無河天》,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7月,32開,432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1月,25開,390頁。
華嚴《高秋》,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7月,32開,448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25開,413頁。
華嚴《神仙眷屬》,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3月,32開,416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月,25開,393頁。
華嚴《花開花落》,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5月,32開,376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25開,325頁。
華嚴《明月幾時圓》,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11月32開,352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25開,290頁。
華嚴《燕雙飛》,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5月,32開,424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25開,334頁。
華嚴《秋的變奏》,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25開,322頁。
華嚴《燦星˙燦星》,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1月,25開,316頁。
華嚴《不是冤家》,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4月,25開,333頁。
華嚴《兄和弟》,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25開,317頁。
華嚴《出牆紅杏》,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25開,270頁。
(二)短篇小說
華嚴《華嚴短篇小說集》,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6月,25開,190頁。
(三)散文
華嚴《華嚴選集》,台北:弘毅出版社,1970年1月32開,179頁;台北:皇冠出版社,1973年6月,32開,208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2月,25開,296頁。(增訂版易名為《華嚴短文集》)
華嚴《澳洲見聞》,台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10月,32開,頁176;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25開,160頁。
(四)影像集
華嚴《千心映影》-華嚴影像自選集,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6月,菊8開,262頁(書附DVD收錄華嚴演講集、歌唱及〈禪坐與我〉錄音。
(五)單篇作品
華嚴〈智慧的燈出版後記〉,《中央日報》7版,1961年8月4日。(收錄於《智慧的燈》)
華嚴〈哀悼我的父親〉,《中央日報》9版,1962年10月29日。(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戀愛與婚姻〉,《中原青年》20版,1970年12月。
華嚴〈華嚴女士作品簡介〉,《出版家雜誌》25期,1975年8月15日。
華嚴〈郎官巷裡的童年(上)〉,《中國時報》23版,1977年3月16日。(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郎官巷裡的童年(下)〉,《中國時報》23版,1977年3月17日。(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智慧的燈〉,《出版家雜誌》42期,1978年8月。
華嚴〈藍布衫的回憶-我如何走向寫作的路〉,《中國時報》8版,1987年10月10日。(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說了應該說的話〉,《文訊雜誌》,第34期,1988年2月,頁146-148。(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姻緣道上他和我〉,《文訊雜誌》,第38期,1988年10月10日,頁16-18。(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我與我自己的對話〉,《中國時報》36版,1989年9月15日。
華嚴〈奉母歲月〉,《文訊雜誌》,第63期,1991年1月,頁6。(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心與神之間〉,《聯合報》19版,1990年10月22日。(收錄於《華嚴短文集》)
華嚴〈四姊妹〉,《文訊雜誌》,第223期,2004年5月,頁44。
二、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古籍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11月。
劉勰,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一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昏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二)近代著作
丸山學《文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瑪仁˙愛爾渥德(Maren El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台北:文史新刊,1969年出版。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晨鐘出版社,1970初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1月初版。
楊昌年《小說賞析》,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胡菊人《小說技巧》,香港:明窗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1980年2月初版。
赫德森《小說研究》,台北:廣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劉心皇《50年代》,收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8月版。
黑格爾《美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初版。
何欣《當代小說家論》,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12月初版。
汪景濤《台灣小說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新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國分康孝著、劉啟譯《女性心理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
趙茲蕃《文學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金建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台北:新地出版社,1988 年9 月。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R.P.Warren撰,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5月。
詫摩武俊著,孫萬智譯《嫉妒心理學》,台北:新雨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年初版。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3月初版。
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5日初版。
陳幸蕙《現代女性的四個大夢》,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5月15日初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8月。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陳光中、張麗華著《電視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11月初版。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5月。
陶毅、明欣著《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7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30日初版。
劉世劍《小說概述》,高雄:麗文書局,1994年11月。
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吳月惠《筆耕心耘見良田》,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5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10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概要》,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11月3刷。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6月初版。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2月初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2月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1日初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9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5月。
張堂綺《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3刷。
尤薩(Mario Vargs Loas)著,趙德明譯《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9月。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4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9月。
劉秀美等編《華嚴文學創作論文集》,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鍾曉毅主編《靄靄停雲-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花城出版社,2007年。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期刊
季薇〈誰是提燈的人--讀華嚴《智慧的燈》〉,《自由青年》第26卷第5期,1961年9月1日,頁18-19。
郭衣洞〈冷靜、冷靜、冷靜:評《智慧的燈》〉,《幼獅文藝》第3卷第3期,1961年9月5日,頁28。
汪思綺〈《智慧的燈》讀後〉,《北商青年》,1961年10月31日,頁33-35。
郭衣洞〈我讀華嚴的《生命的樂章》〉,《晨光》第11卷第12期, 1964年2月1日,頁15-16。
隱地〈讀華嚴的《七色橋》〉,《自由青年》第36卷第9期, 1966年11月1日,頁34-35。
〈作家‧華嚴‧抽空寫作〉,《假日週刊》19期,1967年3月4日。
若邪出〈試評《玻璃屋裡的人》〉,《新知識》第18期,1967年12月,頁16。
李陽明〈獻給迷惘中的青年:訪女作家華教授說起〉,《新語》創刊號,1968年3月25日。
季薇〈和風、和風--《和風》裡的愛情觀〉,《皇冠》第183期,1969年5月,頁106-107。
吳麗婉〈訪問女作家華嚴〉,《婦女雜誌》,第16期,1970年1月,頁58-62。全文亦刊於(明報 1970年1月18日)。
Lorrian Hickman〈Love is Hwa Yen`s key to life〉,《The Australian Women`s Weekly》,1970年6月17日(亦收錄於《千心映影》頁54-55)
季薇〈大峽谷野趣--華嚴的「美國三大公園」〉,《自由青年》第44卷第1期,1970年7月10日,頁95-101。
吳麗婉〈華嚴評電視劇《晴》〉,《婦女》28卷,1971年1月。
田毓英〈評華嚴女士《智慧的燈》〉,《文壇》第137期,1971年11月1日,頁23-25。
應未遲〈《智慧的燈》〉,《藝文人物》,《空中雜誌社》,1972年12月,頁143-144。
趙效沂〈海隅人物記趣-葉明勳與華嚴〉,《傳記文學》第132期,1973年5月,頁69-70。
〈辦公室的寫作生涯〉,《女性世界》第14期,1974年11月。
易之〈華嚴,一個作家?一個主婦?〉,《香港電視週刊》,1975年2月28日,頁48-49。
桂文亞〈華嚴最怕應酬,她們在做些什麼?〉,《巨龍文化公司》,1976年10月,頁83-86。
季薇〈我一定會回來--華嚴的「乳燕羽毛齊」〉,《婦友》第275期,1977年8月,頁11。
盧申芳〈《智慧的燈》--華嚴〉,《向時代挑戰的女性》,學生書局,1977年,頁63-68。
楊麗芬〈談華嚴的愛情觀〉,《真善美》,1977年1月,頁29-31。
胡為美〈華嚴的一天生活〉,《婦女》第106期,1977年7月,頁54-55。
溫曼英〈《蒂蒂日記》的鏡頭後還有一個故事〉,《婦女》第113期,1978年2月,頁18-22。
〈華嚴女士跨越代溝的摯真作家〉,《滾石雜誌》,1978年2月,頁55-56。
羅珞珈〈情到深處看華嚴〉,《家庭月刊》第20期,1978年5月,頁32-35。
念智燈〈崇美心態下的產物〉,《書評書目》第66期,1978年10月,頁114-116(編按:文評《鏡湖月》)。
陳皪華〈意外豐富的一個下午--與名作家華嚴女士聊天〉,《皇冠》第331期,1981年9月,頁42-49。
高雷娜〈擎起《智慧的燈》照亮人生路途的女作家華嚴〉,《王榕生時裝》第32期,1981年11月,頁84-86。
田大森〈女作家華嚴〉,《囊螢》,第三期,1982年8月,頁42。
楊夢茹〈忘年--與華嚴女士一席談〉,《雙溪文穗》3版,1983年1月4日,頁82-87。
官麗嘉〈訪華嚴談人間感情〉,《光華雜誌》,第8卷第4期,1983年4月,頁42-48。
郭健一〈訪華嚴談寫作‧多想‧多讀‧多寫〉,《自由青年》,第70卷第1期,1983年7月,頁27-29。
郭健一〈華嚴談寫作〉,《大學雜誌》,第173期,1984年2月,頁36。
宋述宜〈華嚴喜歡寫「人類」的故事〉,《婦女雜誌》第178期,1983年7月,頁43-44。
顏秀靜〈鬧中取靜,印弟安式的灑脫,華嚴獨特的創意與風格〉,《神仙家庭》,1984年2月1日,頁7-8。
廖輝英〈通俗文學的省思--嚴肅與通俗之間〉,《文訊雜誌》,1986年10月,頁56。
廖淑頊〈華嚴心中自是有華嚴〉,《婦女雜誌》第9期,1986年5月,頁32-33。
蘇瑞〈點一盞智慧的燈--探訪文壇長青樹華嚴女士的世界〉,《中央月刊》第23卷第7期,1990年7月,頁50-53。
文潔若〈女權還是人權--華嚴小說讀後感〉,《海峽文藝》第2期,1991年4月,頁166-168。
吳月蕙〈青春不老的文學園丁--華嚴永遠在探尋新路〉,《婦友》革新號第83期,1993年7月,頁64-72(同時收錄在《筆耕心耘見良田-女作家群像》,台北:中國生產中心,1995年6月,頁1-21)。
張汝倫〈論大眾文化〉,《復旦學報》第3期,1994年,頁69。
馮季眉〈經營對話,探索人生--專訪小說家華嚴〉,《文訊雜誌》第119期,1995年9月,頁66-69。
楊明〈聶華苓「桑青與桃紅」--70年代被副刊腰斬的小說〉,《文訊別冊》第6期,台北:文學月刊雜誌社,1997年12月,頁32。
劉秀美〈論「文人小說」通俗化之可能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427-438。
劉安海〈通俗文學的文化定位〉,《商丘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0年2月,頁83。
陳薏如〈報紙副刊連載小說的大眾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9期,2000年9月,頁350-364。
魏可風〈華嚴--把自己的小說編寫成劇本〉,《文訊雜誌》第209期,2003年3月,頁39。
李靜怡〈論九0年代台灣言情小說的文化傳播機制〉,《華文文學》第61期,2004年2月,頁36。
凌性傑〈燭照戀愛中的癡情男女〉,《文訊雜誌》第221期,2004年3月,頁51。
黃也卓〈言情小說的定型及當代流變〉,《小說評論》第4期,2004年,頁65。
張系國〈最後的對手--談長篇小說創作〉,《文訊雜誌》第246期,2006年4月,頁47-49
封德屏〈華嚴在台灣的文采風流〉,《文訊雜誌》第251期,2006年9月,頁26-35。
許琇禛〈藝術與倫常--華嚴小說美論〉,《文訊雜誌》第251期,2006年9月,頁54-58。
劉秀美〈論華嚴《智慧的燈》的嚴肅性與通俗性〉,《文訊雜誌》第251期,2006年9月,頁71-76。
劉秀美〈智慧光茫的無限折射-「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現場紀實〉,《文訊雜誌》第251期,2006年9月,頁76-80。
蔡淑華〈在那自開自茂的花園裡──專訪華嚴談寫作〉,《文訊雜誌》,第251期,2006年9月,頁90-91。
(二)單篇論文(同時收錄於《文訊雜誌》251期、《華嚴文學創作論文集》)
王劍叢〈姻緣道上的現代想像──論華嚴的小說〉,《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李宜涯〈藹藹含光,淡而有味〉,《華嚴文學創作論文集》,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6月初版,頁98。
金岱〈華嚴的藝術觀與華嚴的小說創作〉,《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封德屏〈靄靄停雲──華嚴在台灣的文采風流〉,《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陸士清〈華嚴小說藝術片談〉,《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雷鐸〈一個女作家生平創作的慧眼慈心與藝術變奏〉,《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許琇禛〈殉道與恕道──論華嚴小說的人境與藝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劉秀美〈論華嚴《智慧的燈》的嚴肅性與通俗性〉《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曹惠民〈情愛‧佛理‧人性〉,《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王列耀〈以悲憫之心言說眾生──論華嚴的情愛小說〉,《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吳愛萍〈女性視野與教化功能──華嚴小說中「人文關懷」的一種解讀〉,《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李娜〈1940年代的女學生──論華嚴《智慧的燈》〉,《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李鳳亮〈世俗生活的哲理思索──台灣作家華嚴言情小說淺析〉,《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吳宏娟〈他和她的「情思」──論華嚴小說的愛情哲思〉,《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趙自雲〈呼喚人性、啟迪人生──解讀華嚴的小說智慧〉,《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金欽俊〈論華嚴小說的敘事風格〉,《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劉登翰、劉桂茹〈對話‧言情‧想像的位置──台灣作家華嚴對話體小說解讀〉,《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李瑞騰〈對話之必要──論華嚴小說〈樂園之顛〉〉,《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林曼叔〈從一滴水看大海──從華嚴的短篇小說〈可憐蟲〉說起〉,《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徐圓圓〈人性化與生活化──華嚴原著電視劇的堅持與哲理〉,《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黃仲鳴〈冒險的旅程:華嚴的全對話式小說〉,《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陳小妹〈華嚴小說書寫的「對話」情結〉,《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6月19日。
(三)其他論文
言曦〈《智慧的燈》序〉,《智慧的燈》,台北:文星書局,1966年12月,頁2。(隨即出版皆有收錄)
耿修業〈《智慧的燈》序〉,《智慧的燈》,台北:文星書局,1966年12月,頁2。(隨即出版皆有收錄)
思如〈《和風》讀後〉,《和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6月,頁3-4。
思如〈介紹華嚴女士的新著《晴》〉,《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8月,頁3。
耿修業〈《澳洲見聞》序〉,《澳洲見聞》,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4月,頁27-29。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頁112。
劉靜娟〈順乎自然的可貴-讀《花落花開》感言〉,《花落花開》,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12月,頁371-380。
蔡源煌〈文化資訊與媒體〉,《解嚴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8月,頁88。
黃崇添〈難卻人間未了情〉《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8月,頁56。
文江〈明月幾時圓〉,《台港言情小說精品鑑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53-356。
武衛政〈花落春不在〉,《台港言情小說精品鑑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88-390。
劉登翰等編〈瓊瑤及其他作家的言情小說〉,《台灣文學史(下)》,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頁753-759。
鍾玲〈女性主義與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頁192-210。
張大春〈謫書百卷匿仙蹤—說說高陽在聯副的日子〉,瘂弦主編《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1月,頁223。
瘂弦〈博大與均衡—我的副刊編輯觀〉,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11月,頁25。
張放〈記作家華嚴〉,《雜花生樹》,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4年5月,頁276-277。
于青〈智慧的燈《神仙眷屬》大陸版序言〉,《千心映影-華嚴影像自選集》,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6月,頁64-65。
四、報紙資料(依出版年代排列)
蔡正芬〈女作家華嚴〉,《自立晚報》7版,1961年10月16日。
毛一波〈《智慧的燈》讀後〉,《中央日報》6卷,1962年11月6日。
宣以文〈五四前夕訪女作家:華嚴、琦君、郭良蕙一席談〉,《公論報》3版,1963年5月4日。
凡微〈讀《智慧的燈》〉,《學生新聞》,1963年8月24日。
石匠〈談《智慧的燈》〉,《學生新聞》,1963年8月24日。
葉明勳〈不是作序的報告:談華嚴寫作的過程〉,《大華晚報》4版,1963年11月1日。(同時收編於《文星》第73期,1963年11月,頁48;皇冠出版社出版《生命的樂章》,頁7-9)。
李靈均〈對沈溺的靈魂的棒喝:評華嚴《生命的樂章》〉,《徵信新聞報》8版,1963年11月19日(同時收編於皇冠出版社出版《生命的樂章》,頁3-5)。
周嘉陵〈主婦作家華嚴女士〉,《大華晚報》4版,1963年12月24日。
宋晶宜〈描寫人性,賦予感情,華嚴作品,回味無窮〉,《大華晚報》3版,1965年3月1日。
〈兩家報紙盛讚《七色橋 》〉,《聯合報》7版,1966年5月18日。(編按:兩家英文報紙指:《CHINA POST》及《CHINA NEWS》)
凡夫〈我讀華嚴《七色橋 》〉,《聯合報》7版,1966年6月16日(同時收編於皇冠出版社出版《七色橋》,頁3-9)。
東郭牙〈我看華嚴《七色橋 》(上、中、下)〉,《聯合報》,1967年1月7日到9日。
盧申芳〈華嚴、葉太太和《智慧的燈》〉,《中華日報》11版,1967年4月12日。
耿修業〈《玻璃屋裡的人》序〉,《大華晚報》5版,1967年6月26日。
言曦〈華嚴近作讀後簡記──評介《玻璃屋裡的人》〉,《中央日報》10版,1967年6月29日。
沙金琰〈華嚴走了〉,《中央日報》10版,1967年7月5日。
李荊蓀〈《和風》讀後〉,《大華晚報》7版,1969年1月19日。
耿修業〈《智慧的燈》讀後感〉,《大華晚報》8版,1969年3月31日。
鍾梅音〈論華嚴女士《智慧的燈》(上、下)〉,《中央日報》9版,1969年4月13、14日。
周修竹〈《和風》讀後〉,《大華晚報》8版,1969年6月2日。
李荊蓀〈介紹華嚴女士的新著《晴》〉,《大華晚報》8版,1969年8月25日。
東郭牙〈談華麗而嚴肅的《晴》〉,《自立晚報》6版,1969年10月27日。
宋晶宜〈女作家華嚴深遠看人生,酣談寫小說摒棄寫故事,淡淡敘人事,透析深心語〉,《民生報》9版,1970年8月31日。
宋述宜〈華嚴喜歡寫「人類」的故事〉,《世界日報》,1972年8月8日。
應平書〈感情不是單行道--訪華嚴談《明月幾時圓》〉,《中華日報》11版,1974年8月19日。
〈吳園柳莊話華嚴〉,《港報》,1975年。
程榕寧〈站在自己腳上的女作家華嚴〉,《大華晚報》7版,1975年3月8日。
應平書〈「冰霜美人」和藹可親,《智慧的燈》閃放光芒〉,《中華日報》,1975年10月17日。
瀟湘〈更上層樓-訪華嚴談《蒂蒂日記》〉,《聯合報》12版,1975年11月4日。(同時收錄桂文亞《心靈的園》,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10月,頁199-207)。
馮幼衡〈華嚴的今天最美麗〉,《新生報》8版,1975年10月23日
趙效沂〈《蒂蒂日記》的真實感〉,《中華日報》12版,1975年12月24日。
東郭牙〈《蒂蒂日記》介紹(上、下)〉,《自立晚報》,1976年2月20日。
吳涵碧〈訪女作家華嚴女士〉,《台灣新生報》9版,1976年8月9日。
應平書〈女作家華嚴‧將嘗試創立新風格〉,《中華日報》,1976年9月29日。
陳克環〈我讀《蒂蒂日記》〉,《聯合報》12版,1976年10月9日(同時收錄在《陳克環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7年7月,頁359-364;《蒂蒂日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10月,頁6)。
桂文亞〈坐看雲起時-訪華嚴、談寫作〉,《聯合報》12版,1978年5月7日。
陳克環〈《鏡湖月》的對話與人際關係〉,《聯合報》12版,1978年9月13日。
林淑蘭〈從《智慧的燈》到《蒂蒂日記》〉,《中央日報》11版,1978年5月10日。
應平書〈華嚴歐遊歸來述感-還是自己的國家好〉,《中華日報》12版,1978年11月21日。
鮑芷〈《鏡湖月》〉,《中央日報》8版,1979年1月10日。
丘彥明〈訪華嚴〉,《聯合報》8版,1980年6月3日。
鮑芷〈《無河天》〉,《中央日報》10版,1980年8月13日。
唐隱書〈高情鎖深秋--華嚴和她的小說世界〉,〈中國時報〉8版,1981年2月23日(編按:同時收編於《福建雜誌》,第3期1982年11月,頁82-87、《海峽》第4期1984年8月,頁78)
君宇〈讀《蒂蒂日記》〉,《中央日報》10版,1982年9月26日。
王昭慶〈向前邁進〉,《中國時報》8版,1983年。
程榕寧〈華嚴談新作《神仙眷屬》〉,《大華晚報》11版,1983年5月8日。
宋晶宜〈市囂阻不住看書創作的靈思,一桌一床一書架,華嚴獨鍾百科全書〉,《民生報》7版,1983年5月31日。
林黛嫚〈他結緣天下名士,她守住書房一隅──葉明勳與華嚴這一對〉,《中央日報》16版,1983年7月11日。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說不盡──華嚴〉,《聯合報》8版,1983年12月9日(編按:後改篇名〈說不盡〉,同時收錄於林海音的《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8月,頁203-204)。
唐潤鈿〈婚姻的清醒劑──評華嚴的《神仙眷屬》〉,《國語日報》7版,1984年1月10日。
王琰如〈今之孝女嚴停雲──記智慧型作家華嚴〉,《青年日報》15版,1984年8月30日。
楊麗玲〈智慧點亮了寫作的燈--華嚴〉,《自由時報》32版,1985年11月11日。
游淑靜〈未來的衝擊-《明月幾時圓》讀後〉,《中華日報》11版,1985年12月19日。
李維菁〈葉明勳、華嚴夫婦享受精神精采心靈洗禮〉,《中國時報》23版,1987年3月1日。
耿修業〈迫不及待讀《秋的變奏》〉,《中央日報》16版,1990年5月22日。
楊子〈華嚴的《明月幾時圓》〉,《聯合報》25版,1991年12月30日。
程榕寧〈華嚴在美和留學生促膝談〉,《大華晚報》,1992年10月17日。
莊美華〈五代同堂話文學〉,《中央日報》16版,1993年。
邱婷〈一本小說全是對話──《神仙眷屬》、《不是冤家》──華嚴為長篇小說開一條新路〉,《民生報》28版,1993年4月3日。
張行知〈他結緣天下名士,她守住書房一隅-葉明勳與華嚴這一對〉,《中央日報》16版,1994年7月1日。
張行知〈像一串串的明珠--讀華嚴著《兄和弟》〉,《台灣日報》16版,1995年7月31日。(編按:後改名為〈如花似玉的《兄和弟》〉
王琰如〈今之孝女嚴停雲--記智慧型作家華嚴〉,《青年日報》15版,1995年8月30日。
魏永齡〈《花落花開》蘊涵人生寫照〉,《中央日報》24版1996年10月14日。
姚宜瑛〈看《花落花開》有感〉,《聯合報》23版,1996年11月17日。
鮑曉暉〈抓住時代脈動之作品,我讀《花落花開》〉,《中華日報》15版,1997年6月2日。
李維菁〈葉明勳、華嚴夫婦享受精神精采心靈洗禮〉,《中國時報》23版,1998年3月1日。
小民〈《燕雙飛》與《女人三十》〉,《青年日報》15版,1999年3月10日。
林美璱〈華嚴第一次親自編劇──玻璃屋裡的人將現身螢幕〉,《中國時報》26版,1999年7月22日。
文潔若〈女權還是人權──華嚴作品讀後感〉,香港《文匯報》,2000年10月7日。
方念豫〈以智慧的燈領路─華嚴全對話形式長篇《出牆紅杏》〉,《聯合報》29版,2001年2月26日。
徐開塵〈華嚴多元形式與讀者分享〉,《民生報》6版,2001年2月26日(編按:論及《出牆紅杏》、《玻璃屋裡的人》)。
小民〈《玻璃屋裡的人》與《情深深雨濛濛》〉,《青年日報》13版,2001年7月4日。
蒲荔子〈女作家華嚴:我既沒有風華,也不可能絕代〉,《南方日報》A16版,2006年6月21日。
梁玉芳、羅嘉薇〈講話如有預算─「我的全給她」〉,《聯合報》A10版,2006年8月8日。
梁玉芳、羅嘉薇〈新聞碩彥葉明勳自稱華嚴「附件」〉,《聯合報》A10版,2006年8月8日。
梁玉芳、羅嘉薇〈氣他貪杯華嚴怒演離家記〉,《聯合報》A10版,2006年8月8日。
梁玉芳、羅嘉薇〈處女作寫三年華太太不知情〉,《聯合報》A10版,2006年8月8日。
五、學術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碩士論文
許瑩月《從臺灣報紙副刊探索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文化關懷及其困境》,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二)博士論文
蔡雅薰《台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6月。
六、網路資料
央視網:http://big5.cctv.com/program/tsfx/topic/geography/C14250/20050629/100883.shtml
國家圖書館當代作家(華嚴):http://lit.ncl.edu.tw/hypage.cgi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5%E5%A4%8D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http://nbinet2.ncl.edu.tw/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篇目索引:http://readopac1.ncl.edu.tw/ncl3/index.jsp
佛教智慧涵養:http://tw.myblog.yahoo.com/jw!Xk2_f0CUQUXb7jxhq.p5rq52/article?mid=779(編按:訪問華嚴心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華嚴〈四姊妹〉,《文訊雜誌》,第223期,2004年5月,頁44。
2. 華嚴〈四姊妹〉,《文訊雜誌》,第223期,2004年5月,頁44。
3. 郭衣洞〈冷靜、冷靜、冷靜:評《智慧的燈》〉,《幼獅文藝》第3卷第3期,1961年9月5日,頁28。
4. 郭衣洞〈冷靜、冷靜、冷靜:評《智慧的燈》〉,《幼獅文藝》第3卷第3期,1961年9月5日,頁28。
5. 田毓英〈評華嚴女士《智慧的燈》〉,《文壇》第137期,1971年11月1日,頁23-25。
6. 田毓英〈評華嚴女士《智慧的燈》〉,《文壇》第137期,1971年11月1日,頁23-25。
7. 羅珞珈〈情到深處看華嚴〉,《家庭月刊》第20期,1978年5月,頁32-35。
8. 羅珞珈〈情到深處看華嚴〉,《家庭月刊》第20期,1978年5月,頁32-35。
9. 郭健一〈訪華嚴談寫作‧多想‧多讀‧多寫〉,《自由青年》,第70卷第1期,1983年7月,頁27-29。
10. 郭健一〈訪華嚴談寫作‧多想‧多讀‧多寫〉,《自由青年》,第70卷第1期,1983年7月,頁27-29。
11. 宋述宜〈華嚴喜歡寫「人類」的故事〉,《婦女雜誌》第178期,1983年7月,頁43-44。
12. 宋述宜〈華嚴喜歡寫「人類」的故事〉,《婦女雜誌》第178期,1983年7月,頁43-44。
13. 廖輝英〈通俗文學的省思--嚴肅與通俗之間〉,《文訊雜誌》,1986年10月,頁56。
14. 廖輝英〈通俗文學的省思--嚴肅與通俗之間〉,《文訊雜誌》,1986年10月,頁56。
15. 廖淑頊〈華嚴心中自是有華嚴〉,《婦女雜誌》第9期,1986年5月,頁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