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景怡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的產銷特色
指導教授:許淑娟許淑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大甲藺草編織帽蓆產業帽蓆產銷結構帽蓆產銷空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清代大甲地區已有婦女以大甲藺從事編織活動,日治初期因官方下令,正式於大甲地區推展帽蓆產業。利用農村婦女閒暇時的勞力,編織帽蓆製品,將傳統的地方手工藝製品,予以商品化生產、銷售,所編織的帽蓆製品成為日治時期重要的外銷產品,對大甲地區經濟發展助益甚多,尤其婦女編織所得多為補貼家庭開銷,對農家生計有很大幫助。
大甲地區位處大安溪與大甲溪共同沖積成的扇狀平原,是為野生大甲藺的生長環境,實際上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發軔為大甲藺編製品。藺編活動可溯及清代崩山八社婦女以野生藺草編織草蓆等物,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家內工業,苑裡辨務署要求大甲地區開辦帽蓆產業,作為家內工業,以拓展地方財源,台灣帽蓆產業亦最早推行於大甲地區,於是大甲地區以藺編為基礎的帽蓆產業,成為當地「不離農、不離村」的家內工業。後來帽蓆製品發展愈益多元,材料亦不僅限於大甲藺,尚包含他種原料,其中以紙帽為主要的外銷帽款。帽蓆製品因對日、美等國銷售良好,外銷需求大,相對地,編工需求量亦增加,帽蓆編織成為日治大甲地區婦女的首要副業。帽蓆外銷的全盛時期,台灣西部沿海聚落皆可見婦女從事編織,產區尤其集中在中部地區。
大甲地區幾乎各個聚落都曾參與帽蓆產業活動,地區內部因帽蓆產業發展成熟,形成帽蓆產業活動分工的現象。帽蓆產業的進行建立在地方人際關係基礎,層層負責的產銷制度,使大甲地區內部的帽蓆產銷結構逐漸成形,產銷的階層關係也反應在對土地的支配能力上,使得大甲地區帽蓆產銷活動的呈現地域分工。大甲藺的種植受高度與環境穩定度決定,沖積土層的厚薄影響藺草產量與草質。帽蓆編工的編織空間分布,呈現由集中轉趨擴散的改變,初期以工場編織為主,而後編織場所漸為自家取代。帽蓆商考量帽蓆製品收購的便利性,多選擇交通易達、編工群聚的適中之地。帽子貿易商因運輸需求高,分布多集中於交通輻輳地的大甲街。
日治時期台灣因匯兌問題尚無法與國外直接貿易,大甲地區的帽蓆製品多透過日本銷往各國外市場,島內製品須先集中至大甲街後,再由帽子貿易商轉運日本。大甲街於島內的帽蓆製品集貨範圍,可達新竹、台中、台南州;集貨關係的建立,多與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的條件有關,如編織原料供應、指導傳授編織技術、帽蓆製品需求市場等。隨各地帽蓆產業的發展,各集貨來源地與大甲地區的集貨關係具變動性,使大甲地區帽蓆製品集貨圈開始分化。集中至大甲街的帽蓆製品,其移出方式受海線鐵路影響極大。海線鐵路通車前,因交通不便多採郵便小包遞送,最為迅速方便;也可由人力肩挑或後期月眉糖鐵通車後,將帽蓆製品由大甲街送抵縱貫鐵道驛站轉運,輸往基隆港船運到日本。海線鐵路通車後,更強化大甲街帽蓆製品的集散機能,月眉糖鐵此時提供的運輸功能,由帽蓆製品的輸出大甲街轉變為集中大甲街,再由海線鐵路將製品送往基隆港,移出日本港口。大甲地區帽蓆製品的產運銷空間流動,流動過程有賴交通運輸,以完成商品傳遞與空間移轉,大甲地區的帽蓆產業也藉由製品集中、擴散的空間流動,使得帽蓆產業空間擴張,其中大甲街為大甲地區帽蓆製品產銷空間集中到擴散的交接點。
帽蓆產業為日治時期大甲地區重要的家內工業,其利用大甲地區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農作條件,以藺草作為編織原料,以家庭婦女的農閒勞力作為人力,發展出「不離農、不離村」的家內工業。因帽蓆製品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外銷出口品之一,所以帽蓆編織的勞動所得,分擔了許多農漁村的生活家計,對穩定地方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the women in Dajia had been engaged in weaving with Dajia rush. The rush weaving wasn’t industrialized officially till the Yuanli office ordered Dajia to set up the hats-mats industry during the initial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urplus labor power of the villages went into weaving the hats-mats goods.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goods had been produced and sold commercialized. These weaved goods were the principal exportation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promote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ajia. The gains obtained by women weaving were usually used to be the living allowances and helped a lot to the peasant livelihood.
Dajia is located at the Da-an River and the Dajia River co-fluent fan plain. Its environment was appropriate for the growth of the Dajia rush. In fact, Dajia hats-mats industry originated from the goods of Dajia rush. The source of the rush weaved could be retraced till the Ch’ing dynasty. When come to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n Taiwan spread the household sideline. The setting up of the hats-mats industry of Dajia was officially ordered by the Yuanli office to improve its finance. The hats-mats industry what carried out in Dajia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aiwan.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ush weaving became the home-working industry of Dajia. The spread of the household sideline didn’t have to give up the agriculture, or to leave the villages. Dajia hats were weaved by Dajia rush and other materials. Among these hats, the paper-made hats were the main export ones. Weaving the hats-mats goods, which exported to Japan and America were popular, became the farmers’ main sideline. It needed many people to work on weaving. During the bloom of the export of the hats-mats goods, many women in the west coastal villages were engaged in weaving. These producing places especially gathered in the central area.
Almost every village in Dajia had ever been engaged in the weaving work. It turned out that fact each of them manage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dustry. The progress of the hats-mats industry was based on the loc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hats-mats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formed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system responsible for others. The dominance ability of land reflected the stratum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t caused the hats-mats space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Dajia to appear a divergence in distribution. The planting of Dajia rush was determined by the height and the environment stabilization. The rush yields and the quality were influenced by the thickness of the alluvial.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hats-mats matters had been changed from the centralization to the diffusion. At first the mills were the main weaving places, but later they were displaced by home. For the convenience of purchasing the goods, the hats-mats merchants chose the locations with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near the matters. The hats exporters were grouped in the Dajia-chieh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s.
Taiwan couldn’t direct trad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of exchan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had to transport the hats-mats goods from Dajia to Japan and then sell to other countries. The goods were collected to Dajia-chieh first and the hats exporters transferred them to Japan. The sphere of hats-mats collectiveness of Dajia-chieh could reach Hsin-chu chou and Taichung chou and Tainan chou.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ctive relations related to the conditions of Dajia hats-mats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s of hats-mats industry in Taiwan influenced the collective relations among Dajia and its collective places changeable. The sphere of hats-mats collectiveness of Dajia turned to split up. The way of transporting the hats-mats goods collected to Dajia-chieh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ast Line railway. Before the Coast Line railway was constructed,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speedy way to send the hats-mats goods was to mail by the postal packages. The goods could also be carried by shoulder poles or the Yamay cane railway to the longitudinal railway stations and then conveyed by train to the Keelung Harbor to export to Japan. W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ast Line railway was finished, it strengthened the collective function of the hats-mats goods of Dajia-chieh. The functions of the Yamay cane railway were from goods-out to goods-in Dajia-chieh. The goods were railroaded to the Keelung Harbor. The hats-mats goods traveled among the space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the space traveling relied on the transportation. Dajia-chieh was the only astriction among the hats-mats goods space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t wa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hats-mats goods from concentration to diffusion.
The hats-mats industr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household sideline in Daji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made use of the natural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his household sideline was based on the rush as the materials and the women as the labors. It didn’t have to give up the agriculture, or to leave the villages. The hats-mats goods were the important export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gains obtained by weaving shouldered the financial burdens of many families and helped a lot to stabiliz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及方法………………………………………9
第四節 研究地區……………………………………………….…………11
第二章 帽蓆產業發展前的大甲地區
第一節 自然環境條件……………………………………………,………15
第二節 人文環境條件……………………………………………….……23
第三節 藺草編織與買賣的開展………………………………………….35
第四節 小結……………………………………………………………….41
第三章 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發展的地域分工
第一節 帽蓆產業發展初期…………………………………………………43
第二節 帽蓆原料的生產……………………………………………………51
第三節 帽蓆製品的編織……………………………………………………58
第四節 帽蓆製品的銷售……………………………………………………66
第五節 小結....……………………………………………………………80
第四章 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的空間擴張
第一節 大甲地區的交通革新………………………………………………83
第二節 大甲地區帽蓆製品的集貨範圍……………………………………93
第三節 大甲地區帽蓆製品的移輸出………………………………………101
第四節 小結....……………………………………………………………109
第五章 結論…………………………………………………………………111
參考文獻…………………………………………………………………………117
附表
附表1 清代大安地區沿岸出現的港口……………………………………...125
附表2 大甲地區聚落形成順序……………………………………………...127
附表3 日治時期大甲、台中州與全台歷年帽子檢查所檢查數量與產值...130
附表4 昭和年間台灣各地家內工業概況…………………………………...131
(一)中文部份
〈台灣詠物詩〉(1959),《台灣文獻》,10(2):155-200。
《乾隆中葉台灣輿圖》。
《康熙台灣輿圖》。
L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1972),《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Max Weber著,康樂編譯(2001),《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IV)》,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大安鄉志編輯委員會(1989),《大安鄉志》,台中縣:大安鄉公所。
不著撰者(1862),《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不著撰者,《台灣地輿全圖》,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1994),〈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197-234。
王振勳(2002),〈日治時期苑裡通霄地區藺草帽蓆產銷與當地社會變遷〉,《人文與社會學報》,1:39-52。
王振勳(2003),〈有關大甲藺及其製品生產變動的歷史考察〉,《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1-29。
王振勳譯(2002),《日治時期苑裡的藺草與帽蓆生產》,苗栗市:苗栗文化局。
王盛烈(1981),〈大甲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大甲風貌》,陳明終編,大甲鎮:鐵砧青年社,pp.467-517。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大甲鎮地名群〉,《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台糖公司(1996),《台糖50年》,台糖公司。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石再添、張瑞津、張政亮、林雪美、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9,pp.99-148。
朱景英(1773),《海東札記》,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朱瑞庸(2004),《朱麗傳:大甲地方經濟建設功勞者》,台北市:朱江淮基金會。
何建祥(1954),《郵政運輸》,台北市: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余文儀(1758),《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吳育臻(2002),《台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台師大地理研究所博論。
吳錦昌(1994),《台中縣大甲鎮鄉土地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論。
吳聰敏、高櫻芬(1991),〈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23-71。
李方宸(2003),〈台灣私設鐵路與糖業鐵路(1910-1945)〉,《台灣風物》,53(3):73-103。
李佩錕(2005),《台中縣大甲地區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彰師大地理教學碩士班碩論。
李城編(1932),《大安港遊記》,大甲:李城。
李琦華、林峰田(2007),〈台灣聚落的空間型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60:27-45。
李瑞麟(1973),〈台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台灣銀行季刊》,24(3):1-29。
沈茂蔭(1893),《苗栗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元文(1712),《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市:臺灣銀行。
周鍾瑄(1719),《諸羅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季景元、陳梯全(1964),〈台灣之大甲藺與三角藺〉,《台灣銀行季刊》,15(2):330-357。
林文龍(2005),《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林玉英(2005),《台中縣大甲鎮人口變遷之研究:1946~2003年》,彰師大地理教學碩士班碩論。
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市:知書房。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滿紅(1979),〈貿易與清末台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9(4):136-160。
金鋐(1684),《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姚瑩(1821),《東槎紀略》,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姚瑩(1838),《東溟奏稿》,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施添福(1982),《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台北市:台師大地理系。
施添福(1989),〈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台灣風物》,39(2):1-43。
洪慶峰(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2002),〈第二篇 先住民〉,《外埔鄉志》,台中縣:外埔鄉公所。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上冊,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范威(1747),《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郁永河(1697),《裨海紀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馬有成(2006),〈閩台單口對渡時期的台灣港口管理(1684-1784)〉,《台灣文獻》,57(4):37-88。
高拱乾(1696),《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國立交大防災工程研究中心編(2007),《全省主要河川流域地質資料查核:大甲溪及大安溪專題報告書》,台中縣:水利署水利規劃實驗所。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7),《宮中檔案乾隆朝奏摺》第68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仲堅(2002),《台灣帽蓆》,台北市:南天書局。
張仲堅(2004),〈大甲帽蓆〉,《發現道卡斯─大甲村庄史(一) 》,台中縣:大甲鎮公所,168-185。
張仲堅(2005),〈第五篇經濟篇 第二章農業〉,《大甲鎮志初稿》,未出版。
張翠宜(2004),《月眉糖廠經營型態變遷對地方發展之影響》,竹師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論。
張慶宗編(2004),《發現道卡斯:大甲村庄史》,台中縣:大甲鎮公所。
張憲卿(1994),《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17號大甲,北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張豐吉(2000),《台灣編織植物纖維研究》,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1995),《淡新檔案第一編 行政》第十冊交通類:驛站、船政、鐵路、義渡,臺北市:臺灣大學圖書館。
許明輿(1952),〈台灣河川開發治理之多目標規劃〉,《台灣之河川》,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pp.125-137。
許硯蓀(1952),〈台灣河川與水庫建設〉,《台灣之河川》,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pp.138-167。
連橫(1921),《台灣通史》,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郭金潤編(1985),《大甲帽蓆專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水木、潘英海(2002),《道卡斯蓬山社群古文書輯》,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市:南天書局。
陳怡方(2001),《描繪苑裡草編─一個傳統產業生態與脈絡的研究》,國家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論。
陳明終編(1981),《大甲風貌》,台中縣大甲鎮:大甲鎮公所。
陳玟瑾(2000),《日據初期台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成大歷史研究所碩論。
陳芳惠(1985),《村落地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附聖(2005),《台灣藺草業發展時空間變遷與經營調適》,高師大地理研究所教碩班。
陳秋坤(1992),〈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陳秋坤、許雪姬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陳朝龍(1894),《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45-69。
游棋竹(2005),《台灣對外貿易與產業發展之研究(1897-1942)》,台北縣:稻鄉出版社。
黃叔璥(1722),〈番俗六考〉,《台海使槎錄》,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武達編(2006),大甲街市區計畫圖,《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台北市:南天書局。
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台大歷史研究所碩論。
楊淑卿(1993),《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台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楊萬全(1991),〈台灣地下水域的主要特徵〉,《地理學研究》,15:29-66。
楊懋春(1983),《人文區位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楊護源(2004),〈清代大甲地區的商業貿易活動〉,《台灣文獻》,55(3):181-198。
趙祐志(1994),《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
劉良璧(174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澤民編(2003),《大甲東西社古文書》上冊,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書局。
蔣師轍(1892),《台灣通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毓英(1685),《台灣府志》,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蔡昇璋(2006),〈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台灣文獻》,57(4):175-210。
蔡振豐(1897),《苑裡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用錫(1821),《淡水廳志稿》,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秀美(2007),《日治時期台灣婦女的勞動群相(1895-1937)》,成大歷史所碩論。
鄧天德(1975),〈大安溪流域之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2:95-125。
盧太育(1954),《郵政包裹》,台北市: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戴炎輝編(1984),《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戴寶村(1989),〈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40(3):29-38。
戴寶村(2000),《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市:玉山社。
謝國雄(1999),《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顏義芳編譯(2002),《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二)日文部份
大甲公學校(1933),《大甲鄉土の概觀》,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大甲帽と林投帽(1906.9.12),《台灣日日新報》2512號,第四版。
大甲帽の注文激減し帽子商悲鳴をあぐ(1937.3.17),《台灣日日新報》13282號,第五版。
大甲帽子の見本輸出(1902.6.6),《台灣日日新報》1228號,第二版。
大甲帽子內地輸出(1902.4.22),《台灣日日新報》1189號,第二版。
大甲帽之輸出內地(1906.1.30),《台灣日日新報》2322號,第三版。
大甲帽界不況(1929.12.19),《台灣日日新報》10659號,第四版。。
大甲帽蓆の檢查(1907.12.12),《台灣日日新報》2884號,第三版。
大甲帽製造之盛況(1905.7.12),《台灣日日新報》2157號,第六版。
大甲帽製造額(1903.9.11),《台灣日日新報》1611號,第三版。
大甲街之繁榮(1906.9.1),《台灣日日新報》2503號,第四版。
大甲驛急行車不停陳情(1929.7.8),《台灣日日新報》10494號,第?版(模糊)。
大安近況(1905.7.12),《台灣日日新報》2157號,第六版。
大安港築港問題(1932.3.11),《台灣日日新報》11465號,第四版。
大安輕鐵開駛(1925.5.28),《台灣日日新報》8997號,第四版。
大安築港之陳情(1925.6.20),《台灣日日新報》9020號,第四版。
小池金之助(1943),《台灣帽子の話》,台北:台灣帽子同業組合聯合會。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2003),《日據下之台政》,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今昔不同(1899.6.14),《台灣日日新報》334號,第三版。
台中州(1933),《台灣に於ける帽子》,台中州勸業課。
台中州(1936),《台中州產業狀況》,台中:台中州。
台中州役所(1929),《台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役所(1930),《台中州要覽》,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役所(1931),《台中州要覽》,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役所(1932),《台中州要覽》,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役所(1933),《台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役所(1934),《台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州農會(1936),《特用作物經濟調查:苧麻、黃麻、大甲藺、七島藺、綿、甘藷》,台中市:台中州農會。
台中州農會(1937),《特用作物經濟調查:黃麻、綿、大甲藺、七島藺、落花生、甘藷、小麥》,台中市:台中州農會。
台中製帽工錢四百萬圓清水大甲最盛(1929.9.7),10557號,第四版。
台中廳(1918),《台中廳行政事務並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廳庶務課(1919),《台灣省台中廳管內概要》,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中廳庶務課(1920),《台灣省台中廳管內概要》,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灣慣習研究會(1902),〈大甲蓆に關する調查一班〉,《台灣慣習記事》2(2),台北市:古亭書屋,pp.109-119。
台灣銀行調查課(1919),《台灣製帽業ノ現況及改善策》,台北市:台灣銀行調查課。
台灣總督府(1921),《台灣事情》,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1936),《昭和10年台灣震災誌》,台北市:南天書局。
台灣總督府(1944),《台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8),《台灣ニ於ケル家內工業》,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0),《台灣の商工業》,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4),《台灣帽子要覽》,台北市:台北印刷株式會社。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5),《台灣の商工業》,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6),《台灣の副業》,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7),《台灣帽子要覽》,台北市:台北印刷株式會社。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9),《台灣帽子要覽》,台北市:台北印刷株式會社。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40),《台灣帽子要覽》,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42),《台灣帽子要覽》,台北市:三和印刷所。
四方田雅史,(2006),《太平洋経済圏とアジアの経済発展 : 戦前期における日本・東アジア間の共時的構造と制度的差異に着目して》,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科博士申請論文。
田中一二(1919),《台灣產業總覽》,台北市:太陽通信社台灣支局。
伊能嘉矩蒐集(1897) ,〈大甲蓆製造調書〉,《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台北市:台灣帝國大學圖書,pp.1-10。
在百貨限產聲中,台灣紙帽生產激增(1931.11.7),《台灣新民報》389號,第二版。
杉山靖憲(1929),《大甲郡の地方色》,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杉目妙光(1934),《台中州鄉土地誌》,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汽車時間希望改正鐵道部現方實地調查如果不便將為改正(1929.7.25),《台灣日日新報》10513號,第四版。
辰馬汽船積極競爭 郵商船的獨占能久嗎?(1933),《台灣新民報》402號,第六版。
林投帽の製造(1905.6.30) ,《台灣日日新報》??47號,第五版。
林投製帽(1903.3.11),《台灣日日新報》1455號,第三版。
林東宸(1932),《台灣貿易史》,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武澤贇太郎(1940),《改正台灣鐵道旅客運賃總覽》,台北:台灣旅行案內社。
急行夜車不停大甲,帽業大受影響(1929.9.19),《台灣日日新報》10569號,第四版。
持地六三郎(1912),《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書局。
島田彌市、倉田藤一(1908),《大甲藺及同製作品調查書》,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販大甲帽(1903.1.30),《台灣日日新報》1423號,第三版。
野田正穗、原田勝正、青木榮一編(1985),《台灣鐵道史》,東京都:日本經濟評論社,。
陸地測量部(1925),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創設製造工場(1903.6.21),《台灣日日新報》1541號,第六版。
帽蓆研究會舉發會式(1930.7.26),《台灣新民報》323號,第三版。
帽蓆會社(1903.3.11),《台灣日日新報》1455號,第三版。
帽蓆會社支店(1903.6.30),《台灣日日新報》1548號,第三版。
森重秋藏(1943),《台灣交通小史》,台北市:台灣交通協會。
渡部慶之進著、黃得峰譯(2006),《台灣鐵道讀本》,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新竹州下紙帽移出商的近況(1931.9.19),《台灣新民報》382號,第二版。
當局之製帽振興策(1918.3.8),《台灣日日新報》6359號,第五版。
滿洲紛紏問題影響到台灣來了(1931.11.7),《台灣新民報》389號,第五版。
製造帽之概況(1911.7.3),《台灣日日新報》2990號,第二版。
製帽合資(1903.2.28),《台灣日日新報》1446號,第三版。
製帽事業好況(1922.11.11),《台灣日日新報》8068號,第五版。
製帽輸出之豫想(1913.3.15),《台灣日日新報》4594號,第五版。
暴利征伐,郵商船補助金累計三千二百萬圓(1930),《台灣新民報》335號,第十三版。
編製紙帽(1922.11.3),《台灣日日新報》8090號,第三版。
賣笑者稀(1905.7.12),《台灣日日新報》2157號,第六版。
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1933),《大安港調查書》,台北市: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4),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台北:台灣日日新報。
(三)西文
Markus Hassler(2005),〈Home-working in Rural Bali: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abor Relations〉,《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y》,57(4) :530-539。
Ronald G. Knapp (1980),〈Push Car Railway and Taiwan’s Development〉,In:Ronald G. Knapp(ed.)《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Manoa:Univ. Hawaii Press,203-218。
Tao-Chang Chiang (1980),〈Walled Cities and Towns in Taiwan〉,In:Ronald G. Knapp(ed.)《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Manoa:Univ. Hawaii Press,117-141。
Yi-Rong Ann Hsu, Clifton W. Pannell, James O. Wheeler (1980),〈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n Taiwan:1600-1972〉,In:Ronald G. Knapp(ed.)《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Manoa:Univ. Hawaii Press,167-201。
(四)網路資料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主題圖檢索〈大正十五年(1926)7月州(廳)界〉。[Online],Available: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10.asp?id=rd09-10(2008.6.3)。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主題圖檢索〈森林計畫事業預定地域圖(1931年)〉。[Online],Available: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3.asp?id=rd03-4(2008.6.3)。
吳聰敏(1999),〈1895年前後台灣的產出、工資率與物價〉,p.11。[Online],Available: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wp1895.pdf (2008.6.2)。
讚岐の農具 Ⅲ農村生活用具3.生活用具と副業製品,香川縣農業試驗場農業資料館。[Online],Available:http://www.pref.kagawa.jp/noshi/shiryoukan/nougu/23.htm(2008.5.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