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丁一顧(2002)。中小學校務評鑑及其對學校文化衝擊之探析。北縣教育,43,41-45。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52-62。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現代教育論壇,8,279-291。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5,43。王睿君(2000)。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討-以高雄市國民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朱慶璋(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評鑑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江文雄(1998)。校長評鑑可行性探討。教師天地,96,10-18。余錦漳(2002)。學校評鑑簡報資料。高雄市:作者。吳和堂(2004)。論析高雄市國中小新制學校評鑑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4,67-83。吳和堂(2006)。高雄市國中小新制學校評鑑系統適切性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吳清山(2002a)。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00,23-31。吳清山(2002b)。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吳清山、林天祐(2001)。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133。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呂生源(1999)。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淑惠(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新制學校評鑑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3,181-198。李淑惠(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琪明(1998)。體檢教育提升品質論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與發展。研習資訊,15(5),9-19。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林文生(1999)。校長評鑑制度的問題、省思與前瞻。國民教育,39,107-112。林文榮(2004)。台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調查及整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林和春、張素貞(2004,5月)。縣市規劃辦理國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務探究—以桃園縣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31-38。林新發、林上渝(2004)。高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139-168。邱淵、王鋼、夏孝川、洪邦裕、龔偉民、李亞玲(譯)(1989)。Bloom, B. S., Madaus, G. F. & Hastings著。教學評量。台北市:五南。 洪梓祥(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胡俊鍔(2001)。台北市職業學校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英楗(2001)。基隆市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志麟(2004,5月)。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翁福元(2005)。學校評鑑與教學績效評估。南投縣教育行動年校長專業成長對話,31-42。 高新建(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教師與專業」項目析評。現代教育論壇,8,297-308。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2)。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勳誠(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現代教育論壇,8,309-314。 莊忠儒(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筱玲(2003)。台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評鑑。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謙本(1999)。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7-9。 許籐繼(1995)。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郭玲如(2004)。台北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世育(2005)。高雄市立國民中學學校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坤松(2003)。台南市國中小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海鳴(1981)。企業組織與管理。台北市:泰華。 陳漢強(1992)。學校評鑑。台灣教育,504,1-4。 陳劍賢(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彭慧敏(2003)。國小教師對校務評鑑的意義知覺、因應方式及參與程度之研究一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12,47-61。 湯志民(2002)。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50。 黃玉幸(2002)。TQM應用於校務評鑑之可行性。公教資訊,6(4),40-44。 黃光雄(1989)。評鑑導論。輯於黃光雄(編譯),教育評鑑的模式(頁1-52)。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武鎮(1980)。教學正常化評鑑之實施。師友月刊,160,34-39。 黃建忠(1999)。國民小學教育品質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術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楊巧玲(2005)。學校(校務)評鑑與校長評鑑。發表於高雄市教師會94年度「教師組織.公民品牌」學校評鑑制度研討會,高雄市。 楊振昇、洪淑萍(2002)。基本能力指標與轉化—以語文學習領域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6,23-33。 楊瑩(2005)。台灣地區大學評鑑之實施。載於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231),台北市。 溫明麗(2004,5月)。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詹益成(2003)。桃園縣立國民小學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世閔(2005)。學校行政:學校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4,144-154。 潘俊程(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3-30。 潘慧玲(2004,5月)。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蔡炳坤(1992)。一種介於問卷調查法與會議之間的研究方法-得懷術。南投文教,3,85-96。 蔡培村、孫國華(1996)。學校經營的基本理念。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1-22)。高雄市:復文。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教學及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一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潮儀(1983)。德爾婓(Delphi)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法商學報,18,109-132。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 羅文基(2000)。國民教育發展指標之訂定。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羅金盛(2002)。台灣省高級中學評鑑之研究—以八十八學年度南區高中評鑑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秀花(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秀花(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教育研究月刊,112,31-36。 蘇錦麗(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eby, C. E. (1977). The meaning of evaluation: In current issues in evaluatio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lank, R. K. (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s: Selecting, implementing and reporting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 (1), 65-80. Chelimsky, E. (1997).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 W. R. Shadish (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p l-26). Newbury Park, CA:Sage. Cronbach, L. J. (1983).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01-115). Hinghrun, MA: Kluwer Academic. Cronbach, L. J. (1982). Designing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uttance, P. F.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Key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the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in Education, Canberra. Dallkey, N. C.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Faherty, V. (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Holden, M. C.,&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4), 5-24.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Kells, H. R.(1980) The Purposes and Legacy of Effective Self-Study Processes: Enhancing the Study-Planning Cycl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 July/August, 439-447.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MacBeath, J. (1999). Schools must speak for themselves. London: Rout ledge.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Nevo, D. (2002). (Ed.)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ovus, M. (1971). Discrepancy evaluation: For educational program improvement and assessment. Berkeley, CA: Mc Cut Chan. Scriven, M. (1994). Duties of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8, 151-184. Selden, R. W. (1990). Developing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State-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383-393. Shavelson, R., McDonnell, L., Oakes, J., & Carey, N. (1987). Indicator systems for monitor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Spee, A. & Bormans, R. (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2), 139-155. Stake, R. E. (1983). Program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and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 287-310). Boston,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ufflebeam, D. L., Foley, W. J., Gephart, W. J., Guba, E. G., Hammond, R. L., Merriman, H. O., & Provus, M. M.(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Peacock.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81).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McGraw-Hill. Wiggins, G.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les, J., & Bondi, J. C. (198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2nd ed.). Columbus, MA: A Bell & Howell. Wilson, A., Pitman, L. (2001). Best practice handbook for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es.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Worthen, H.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Ysseldyke, J., Krentz, J., Elliott, J., Thurlow, M. L., Erickson, R., & Moore, M. L. (1998). NCEO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