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卷1期,13-20。王木榮(2000)。開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新紀元。國教輔導地,39(5),40-45。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娟(1993)。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市。王連生(2001)。親職教育-理論與實用。台北:五南書局。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王懿士(2001)。親師合作共創雙贏。特教園丁,16(3),9-14。石玲惠http://www.yces.chc.edu.tw/~parents/article8.htm針對低社經地位家長學校如何有效推展親職教育活動心得。
李介至(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李月櫻(199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李盈萩(2003)。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的必要途徑。諮商與輔導,211,20-30。李雅莉(2005)。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需求、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愛華(2003)。高雄市國中學生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何進財(1994)。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教師天地,72,14-17。吳小娟(2006)。家長參與之生態學觀點。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吳秀櫻(1986)。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市。吳佳玲(1994)。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北市。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吳春助、林淑女(1992)。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論文,台北。
吳秋莉(1995)。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台北。吳嫦娥(1993)。親職教育活動設計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
卓紋君(2001)。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7,40-45。
周淑惠(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林月琴(1990)。繼親家庭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林妙娟(1988)。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林佩琪(2003)。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林柏榕(2006)。95年度家扶中心年報。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台中市。
林珍如(1996)。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台南。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福財(200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3),30-38。洪麗玲(199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 ,177-224。候東成(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徐貴蓮(1994)。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慶勳(2000)。淺談教育的合夥人---親師合作的古坑。雲林縣小班教學精神通訊,19。
翁福元(2001)。知識經濟時代之親職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3-21。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高慧中(1984)。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測驗與輔導,63期,頁1121-1124。
張志鴻(2004)。高雄市國小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態度之研究---現況分析與網路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春興(1986)。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耐(2002)。老少配、祖孫情-祖父母家庭親職教育方案,師友,422:41-48。
張耐、王文瑛 (1994) 。我國親職教育之政策與發展。社會福利,114 期,23-26。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惠芬(1990)。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托兒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銳(1996)。淺說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作法。學生輔導,45,84-89。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54。張燕滿(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台灣省。教育部(1998)。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教育,促進祥和社會」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曹中瑋(1998)。創造最佳的教育夥伴-談國民小學如何推動親職教育。國民教育,38,13-16。許瑛珍(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耀隆(1999)。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溝通-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陳邦奇、蕭琮琦。單親家庭的生命掙扎。
陳怡冰(1990)。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陳冠英、王珮琪(2004)。親職教育活動之規劃實施與心得經驗。實小學報,221-250。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榮昌(2007)。嘉義縣市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現況與滿意度差異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靜音(2005)。學校班親會的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14-25。章昆超(2002)。國小資優班學生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曾春霞(1998)。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曾端真(1991)。正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65,14-15。
曾端真(2001)。國小班級經營與親職教育(上)。諮商與輔導,190,42-46。馮瑩潔(2002)。高級中學親職教育家長態度與實施做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 (4),34-40。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 ,85-96。黃迺毓(1994a)。談親職教育。縱談幼教十年專輯─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黃迺毓(1994b)。親職教育計畫-教師成長手冊。台北:信誼。
黃富順(1995)。推展終生教育,適應未來社會。教育資料與研究,7,41-48。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偉華。
楊政勳(2001)。基隆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楊惠琴(1999)。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下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廖介淇(2005)。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親職教育實施現況及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劉育仨(1991)。台北市托兒所幼兒家長對親職教育認知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劉佳蕙(1998)。如何強化親職教育的功能。測驗與輔導,151,3135-3137。劉書芳(199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焜輝 (1986)。親子關係診斷測驗。台北:天馬。
蔡佳芬(199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純姿(1997)。共創孩子的快樂童年-親師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初探。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邁向21世紀的開放教育,39-45。高雄市政府教育。
蔡純姿(2000)。親師合作實施之檢討與展望。社教雙月刊,95,34-36。蔡德輝(1993)。學校教育與犯罪防治,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頁149-71。
鄭淑玲(2005)。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麗娟(2003)。教師如何協助小ㄧ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南縣國教,36-37。鄧運林(1997)。現代開放教育。高雄市:復文。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盧嫦瑜(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家長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嘉凰(1998)。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台北市。薛瑞君(2000)。親師領航共之教育遠景-談親師合作的理念與實務。國教之友,51(4),3-13。謝品蘭(1991)。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市。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59,16-25。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魏惠娟(1997)。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國科會計畫NSC87-2413-H194-02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英文部份
Anastasi. A.(1982). Psychological testing.(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Barber, J.G.(1992). Evaluating parent education groups: Effects on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social isolat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 28-38.
Baumrie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ecker, H.J. & Epstein, J.L.(1982). Parent involvement: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2), 85-11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Mo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im,O.G.(1959). Education for Child Rearing. N.Y.: Russel Sage Foundation.
Campbell, D.T.(1963). Social attitudes and others acquired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In S.Ko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6). New York: McGraw-Hill.
Carcia Coll, C.T.(1990). 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minority infants: A process-oriented look into our beginnings. Child Development, 61, 270-289.
Cochran, M., & Henderson, C.R.(1987). Family matters: Evaluation of parental empowerment program. Ithaca, NY: Comell University.
Coleman, P., Collinge, J. & Tabin, Y.(1996). Learning together: The student/ parent/teacher tria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7(4), 361-382.
Crase, S.J., Carlson, C., ﹠Kontos, S.(1981). Parent education need and source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9(3),221-231.
Dietz, M.J.(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Maryland: AspenPublishers, Inc.
Dubrow, N.F., & Garbarino, J.(1989). Living in the war zone: Mothers and young children in a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Child Welfare, 68, 3-20.
Eccles, J.S., & Harold, R.D.(1993). Parent-school involvement dur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year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Spring93,. 94 Issue. World Wild Web : http://www.ebsco.com
Fine, M.J.(1980).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ladow, N.W., & Ray, M.P. (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on the well 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35,113-123.
Goldberg, W.A.(1988).Perspectives on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 G.Y. Michaels, & W.A. Goldberg, (Ed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 G. E.(1990). Male role and gender role conflict : Relation to help seeking in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vhology,36(3),295-300.
Gotts, E.E.(1983). Parents’ involvement helps. Alabama Community. Parents and Learning News, 1, C-7.
Harrison, A.O., Wilson, M.N., Pine, C.J., Chan, S.Q., & Buriel, R. (1990) Family ecologies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1, 347-362.
Hashima, P.Y., & Amato, P.R.(1994). Poverty,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5, 394-403.
Herr, J.A.R.(1982). Parenting educ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Parent’s self-perceived wa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 1034A.
Holahan, M.E.F.(1992).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Hughes,R.&Durio, H.F.(1983).Patter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y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32(2), 203-212
Jacobson, A.L.(200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awthorne.
Jessica L. H. & Thomas G. P.(1997).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early adolescent’ stressors: Relation between awarenes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e, 17(4), 371-389.
JoDEE, K. & Katherine, M.(2000). Attitudes of Low-Income Parents Toward Seeking Help with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Child Welfare, LXXIX (3), 285.293. P.286-288
LeCroy, C.W., Koeplin-LeCroy, M.T., & Long, J.(1982).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hrough parent-training programs.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5, 53-62.
Linda, H. Plevyak(2003).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Who decides? Parent Involvement,33.37.
London, H. & Devore, W.(1988). Layers of understanding: Counseling ethnic minority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37, 275-280.
Mueller, M.R., & Patton, M.Q.(1995). Working with poor famil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practice.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1, 65-90.
Purnell, R.F., & Gotts, E.E.(1985). Preparation and role of school personnel for effective school-family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2 000).
Quist-Pena, K.&Richarz,S.(1986).Female single parents expressed needs for thecontent of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Eric NO.ED291482)
Robbins, S.P.(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tevens, J.H.(1989). Parent educatio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 15, World Book, Inc.
Swick, K.J.(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rbana IL.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 Digests /ed380240.html
Tracy, E.M.(1990). Identifying social support resources of at-risk families. Social Work, 35, 193-288.
Whipple, E.E., & Wilson, S.R.(1996). Evaluation of a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program for families at risk on physical child abuse. Families in society, 77, 227-239.
Wint, E., & Brown, J.(1987). Promoting effective parenting: A study of two methods in Kingston, Jamaica. Child Welfare, 66, 507-515.
Wolfendale, S.(1992). Empowering parent and teacher-working for children. New York: Cassell Villiers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