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8: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亭文
研究生(外文):Chen, Ting-Wen
論文名稱:高高屏縣市受扶助家庭家長對國小親職成效滿意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FCF Parents’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ithin Kaohsiung City, Kaohsiung County and Pin Tong County.
指導教授:魏慧美魏慧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4
中文關鍵詞: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家長親職教育
外文關鍵詞: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bbreviated as TFCF)Parent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的態度,需求以及成效滿意度。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蒐集法及問卷調查法,所採用的測量工具主要為「對學校親職教育活動的態度量表」、「對學校親職教育活動的需求量表」及「對學校親職教育活動的成效滿意度量表」,並以高雄市、高雄縣以及屏東縣育有國小子女的受扶家長為研究對象,總計發出正式問卷800份;得有效問卷691份。研究資料經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方法分析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受扶家長肯定親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看法上,未達到顯著水準,顯示高高屏三縣市不同背景的家長在親職教育看法上,沒有差異。表示受扶家長肯定國民小學實施的親職教育的需要性及重要性。
貳、親職教育之參與者多以母親為主。
傳統家庭的觀念下,教養子女的責任仍然是由女性負責,這種現象可能受到社會的影響,或是母愛天性的本能,所以在出席學校活動時,家長多數是以母親為主。
參、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對國小實施親職教育活動持中上滿意度,但會因「婚姻狀況」、「擁有子女數」及「子女就讀年級」而有所差異。
「親師互動」滿意度中,擁有四位子女以上大於一位及二位子女家長,有就讀低年級子女的受扶家長也大於高年級。然而,在「社會關係」,離婚組顯著大於再婚組及其他組;喪偶組亦顯著大於其他組。
肆、普遍習慣書面形式,到校參與情形雖不高,但「31-40歲」為主要參與族群。
普遍的受扶家長較能接受聯絡簿及閱讀學校印發給父母的親職教育刊物或簡訊,相對地,要到校參加的親職活動,比例少了很多。且在參與情形方面,「31-40歲」的家長顯著多於「41-50歲」的家長。
伍、時間為最大阻礙因素,但受扶家長仍希望暢通親師管道。
家長無法到校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最大因素受限於工作時間。此外,家長們希望和老師們有一個雙向溝通管道,彼此應相互協助,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孩子養成的根本基礎。
陸、假日白天,21-30歲及61歲以上顯著多於41-50歲;而平日晚間41-50歲顥著多於21-30歲,高年級顯著多於低年級。
在時段需求上,就「假日白天」反應選項而言,「21-30歲組」顯著多於「41-50歲組」;「61歲以上組」也顯著多於「41-50歲組」。而「平日晚間」反應選項而言,「41-50歲組」顯著多於「21-30歲組」;「高年級」顯著多於「低年級」。
最後,依據上開結論,針對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及該三縣市所屬之家扶中心,學校單位及後續之研究者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家長、親職教育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 TFCF parents’ attitudes, demand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ithin the compass of Kaohsiung County, Kaohsiung City and Pin Tong County.
This study employ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questionnaires for “attitude towards school’s par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demands for school’s par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satisfaction toward school’s par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took the parents supported by the TCF from 2007 to 2008 in Kaohsiung city、county and Pin Tong county as examples. Total 800 questionnaires released, 691 of them collected and confirmed valid.
The quantitative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OVA, Chi-Square and Pearson correlation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the following:
1. TCF parents hold corrective conceptions toward parent education.
TCF parents from various statuse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marriage condition, show no differences on the viewpoints toward parent education, and approv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parent education.
2. The major participants in parent education are mothers.
Subject to traditional family concepts, it’s still female’s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children.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influenced by society, or Mother Nature. Consequently, most participants who attend school activities are mothers.
3. The interviewees hold moderate satisfaction toward parenting activities, but differences show according to various statuses, for example, marriage condition、children number and children’s grade.
Satisfac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 and teacher reveals parent who owned 4 children are more satisfied than parent with 2 children and single child. Pare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grade 3-4 than grade 5-6. However, as for “social relationships”, divorced parents hold high satisfactory than re-married and others, widow and/or widower hold highest satisfaction than any other comparison.
4. Interviewees normally use written documents; though in person engagement is limited, aged 31 to 40 are main participants.
Normally, parents feel more comfortable to accept contact pamphlet and publication or message given by school. As contracted with aforementioned, the proportion of in person participation drops off. In most case, parents aged 31 to 40 take part in par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than those aged 41 to 50.
5. Time is the prime hindrance, but parents still hope to unclo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eachers.
The prime hindrance of in person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ctivity is time restraint. In addition, parents hope two ways communication exists facilitating.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are the primarily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children.
6. “Daytime on holidays”, aged 21 to 30 and aged over 61 are significant than aged 41 to 50. As for “after office hours on weekdays”, aged 41 to 50 is significant than aged 21 to 30. Grade 5-6 is significant than grade 3-4.
At last, as per conclusion mentioned above, we propound suggestions for the parents who supported by TCF, TCF ,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bbreviated as TFCF). Parent Educa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內涵………………………………………………………13
第二節 親職教育態度之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23
第四節 參與親職教育活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方法………………………………………………………………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6
第六節 實施程序………………………………………………………………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態度現況分析……………………61

第二節 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個人背景對學校親職教育態度及滿意度差異之 分析與探討……………………………………………………………7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參與度及需求差異分析……88
第四節 國小受扶家長態度與成效滿意度相關分析………………………185
第五節 綜合討論……………………………………………………………1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發現………………………………………………………201
第二節 結論…………………………………………………………………207
第三節 建議…………………………………………………………………209

參考文獻…………………………………………………………………………213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內容分析…………………………………………………225
附錄二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237
附錄三 預試問卷……………………………………………………………238
附錄四 正式問卷……………………………………………………………243
附錄五 開放題總表…………………………………………………………249
表 目 錄

表1-1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類型統計表…………………………………………5
表1-2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家長教育程度分析表………………………………6
表1-3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每月平均工作收入一覽表…………………………6
表2-1 中外學者對親職教育的定義……………………………………………14
表2-2 中外學者對親職教育目的詮釋…………………………………………16
表2-3 中外學者對親職教育內容詮釋…………………………………………29
表2-4 親師溝通的內容詮釋……………………………………………………35
表2-5 中外學者對親師合作重要性的詮釋……………………………………36
表3-1 預試問卷樣本分佈暨有效樣本數區域表………………………………44
表3-2 95年度-高高屏地區受扶助家庭戶數/兒童數…………………………45
表3-3 正式樣本抽取區域劃分表………………………………………………45
表3-4 有效樣本家長背景變項及子女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47
表3-5 國小實施親職教育的成效滿意度項目分析摘要表……………………52
表3-6 對國小實施親職教育成效滿意度總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54
表3-7 學校親職教育活動的看法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55
表4-1-1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看法百分比統計表……………………………63
表4-1-2受扶家長對「學校親職教育看法」各題項摘要表…………………64
表4-1-3受扶家長參與情形百分比統計表……………………………………66
表4-1-4 受扶家長參與者比例百分比統計表…………………………………67
表4-1-5受扶家長對一對一做法需求百分比統計表…………………………67
表4-1-6受扶家長對團體做法需求百分比統計表……………………………68
表4-1-7受扶家長對於時間安排需求百分比統計表…………………………68
表4-1-8受扶家長對於時間做法需求開放題摘要表…………………………69
表4-1-9受扶家長對時間進行需求百分比統計表……………………………69
表4-1-10受扶家長對團體親職教育時間進行百分比統計表…………………70
表4-1-11受扶家長對次數需求百分比統計表…………………………………70
表4-1-12 受扶家長對刊物需求百分比統計表…………………………………71
表4-1-13受扶家長對活動地點需求百分比統計表……………………………71
表4-1-14 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百分比統計表………………………72
表4-1-15受扶家長對建立良好家庭環境知能與技術百分比統計表…………72
表4-1-16 受扶家長對教育子女資訊與技巧需求百分比統計表………………73
表4-1-17「親師互動」成效滿意度量表各題項摘要表………………………73
表4-1-18「學習表現」成效滿意度量表各題項分析摘要表…………………74
表4-1-19「親子關係」成效滿意度量表各題項分析摘要表…………………75
表4-1-20「社會關係」成效滿意度量表各題項分析摘要表…………………75
表4-2-1 不同性別之受扶家長對看法上的差異分析表………………………77
表4-2-2 不同年齡之受扶家長對看法上的差異分析表………………………78
表4-2-3 不同婚姻狀況之受扶家長對看法差異分析表………………………78
表4-2-4 不同子女擁有數之受扶家長對看法差異分析表……………………79
表4-2-5 不同最年幼子女就讀年級受扶家長對看法差異分析表……………79
表4-2-6 不同性別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之差異表…………………………80
表4-2-7不同年齡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差異表……………………………81
表4-2-8不同婚姻狀況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差異表………………………83
表4-2-9不同子女擁有數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差異表……………………85
表4-2-10不同子女就讀年級的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差異表………………87
表4-3-1 參與學校親職教育影片欣賞活動之差異分析………………………90
表4-3-2 參與學校父母成長團體活動之差異分析……………………………93
表4-3-3 參與親職教育講座(演講)活動之差異分析………………………96
表4-3-4 參與讀書會活動之差異分析…………………………………………99
表4-3-5 參與親師座談活動之差異分析………………………………………102
表4-3-6 接受家庭訪問之差異分析……………………………………………105
表4-3-7 接受電話訪問之差異分析……………………………………………108
表4-3-8 參加學校舉辦親子活動之差異分析…………………………………111
表4-3-9 參加學校運動會之差異分析…………………………………………114
表4-3-10 參加新生說明會活動之差異分析…………………………………118
表4-3-11 接受個別親職諮詢服務及輔導活動之差異分析…………………121
表4-3-12 透過家庭聯絡簿與教師溝通之差異分析…………………………124
表4-3-13 閱讀學校印給父母的親職刊物、簡訊之差異分析………………127
表4-3-14 參與者之差異分析…………………………………………………131
表4-3-15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在時間安排之差異表………………………137
表4-3-16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在時間進行之差異表………………………140
表4-3-17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團體時間安排之差異表…………………143
表4-3-18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活動次數差異表…………………………146
表4-3-19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刊物差異表……………………149
表4-3-20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活動地點安排差異表……………………152
表4-3-21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一對一方式之差異表……………………158
表4-3-22 不同背景家長對一對一方式需求統整表…………………………160
表4-3-23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團體方式之差異表………………………163
表4-3-24 不同背景家長對團體方式需求統整表……………………………166
表4-3-25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的內容之差異表………………169
表4-3-26 不同背景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統整表………………………171
表4-3-27 不同背景受扶家長對家庭環境知能與技術之差異表……………175
表4-3-28 不同背景家長對家庭環境知能與技術需求統整表………………178
表4-3-29 不同背景之受扶家長對教育子女資訊與技巧之差異表…………181
表4-3-30 不同背景家長對教育子女資訊與技巧需求統整表………………184
表4-4-1 國小受扶家長看法與成效滿意度相關分析摘要表…………………185
表4-5-1 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看法總表…………………………189
表4-5-2 不同背景受扶家長對於參與度之事後比較總表……………………191
表4-5-3 高高屏縣市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總表…………………………195
表4-5-4 不同背景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事後比較總表…………………198
表4-5-5不同背景受扶家長對親職教育滿意度總表…………………………200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架構…………………………………………………………………41
圖3-2 研究流程…………………………………………………………………5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卷1期,13-20。
王木榮(2000)。開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新紀元。國教輔導地,39(5),40-45。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娟(1993)。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市。
王連生(2001)。親職教育-理論與實用。台北:五南書局。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王懿士(2001)。親師合作共創雙贏。特教園丁,16(3),9-14。
石玲惠http://www.yces.chc.edu.tw/~parents/article8.htm針對低社經地位家長學校如何有效推展親職教育活動心得。
李介至(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月櫻(199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李盈萩(2003)。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的必要途徑。諮商與輔導,211,20-30。


李雅莉(2005)。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需求、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愛華(2003)。高雄市國中學生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進財(1994)。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教師天地,72,14-17。
吳小娟(2006)。家長參與之生態學觀點。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秀櫻(1986)。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市。
吳佳玲(1994)。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春助、林淑女(1992)。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論文,台北。
吳秋莉(1995)。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台北。
吳嫦娥(1993)。親職教育活動設計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
卓紋君(2001)。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7,40-45。
周淑惠(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月琴(1990)。繼親家庭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妙娟(1988)。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佩琪(2003)。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
林柏榕(2006)。95年度家扶中心年報。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台中市。
林珍如(1996)。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台南。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福財(200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3),30-38。
洪麗玲(199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 ,177-224。
候東成(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徐貴蓮(1994)。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慶勳(2000)。淺談教育的合夥人---親師合作的古坑。雲林縣小班教學精神通訊,19。
翁福元(2001)。知識經濟時代之親職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3-21。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高慧中(1984)。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測驗與輔導,63期,頁1121-1124。
張志鴻(2004)。高雄市國小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態度之研究---現況分析與網路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86)。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耐(2002)。老少配、祖孫情-祖父母家庭親職教育方案,師友,422:41-48。
張耐、王文瑛 (1994) 。我國親職教育之政策與發展。社會福利,114 期,23-26。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惠芬(1990)。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托兒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6)。淺說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作法。學生輔導,45,84-89。
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54。
張燕滿(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台灣省。
教育部(1998)。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教育,促進祥和社會」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曹中瑋(1998)。創造最佳的教育夥伴-談國民小學如何推動親職教育。國民教育,38,13-16。
許瑛珍(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耀隆(1999)。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溝通-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
陳邦奇、蕭琮琦。單親家庭的生命掙扎。
陳怡冰(1990)。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冠英、王珮琪(2004)。親職教育活動之規劃實施與心得經驗。實小學報,221-250。
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榮昌(2007)。嘉義縣市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現況與滿意度差異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靜音(2005)。學校班親會的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14-25。
章昆超(2002)。國小資優班學生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春霞(1998)。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曾端真(1991)。正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65,14-15。
曾端真(2001)。國小班級經營與親職教育(上)。諮商與輔導,190,42-46。
馮瑩潔(2002)。高級中學親職教育家長態度與實施做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 (4),34-40。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 ,85-96。
黃迺毓(1994a)。談親職教育。縱談幼教十年專輯─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黃迺毓(1994b)。親職教育計畫-教師成長手冊。台北:信誼。
黃富順(1995)。推展終生教育,適應未來社會。教育資料與研究,7,41-48。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偉華。
楊政勳(2001)。基隆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惠琴(1999)。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下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廖介淇(2005)。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親職教育實施現況及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育仨(1991)。台北市托兒所幼兒家長對親職教育認知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劉佳蕙(1998)。如何強化親職教育的功能。測驗與輔導,151,3135-3137。
劉書芳(199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 (1986)。親子關係診斷測驗。台北:天馬。
蔡佳芬(199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純姿(1997)。共創孩子的快樂童年-親師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初探。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邁向21世紀的開放教育,39-45。高雄市政府教育。
蔡純姿(2000)。親師合作實施之檢討與展望。社教雙月刊,95,34-36。
蔡德輝(1993)。學校教育與犯罪防治,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頁149-71。
鄭淑玲(2005)。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麗娟(2003)。教師如何協助小ㄧ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南縣國教,36-37。
鄧運林(1997)。現代開放教育。高雄市:復文。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盧嫦瑜(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家長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嘉凰(1998)。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台北市。
薛瑞君(2000)。親師領航共之教育遠景-談親師合作的理念與實務。國教之友,51(4),3-13。
謝品蘭(1991)。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市。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59,16-25。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魏惠娟(1997)。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國科會計畫NSC87-2413-H194-02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英文部份
Anastasi. A.(1982). Psychological testing.(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Barber, J.G.(1992). Evaluating parent education groups: Effects on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social isolat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 28-38.
Baumrie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ecker, H.J. & Epstein, J.L.(1982). Parent involvement: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2), 85-11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Mo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im,O.G.(1959). Education for Child Rearing. N.Y.: Russel Sage Foundation.
Campbell, D.T.(1963). Social attitudes and others acquired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In S.Ko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6). New York: McGraw-Hill.
Carcia Coll, C.T.(1990). 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minority infants: A process-oriented look into our beginnings. Child Development, 61, 270-289.
Cochran, M., & Henderson, C.R.(1987). Family matters: Evaluation of parental empowerment program. Ithaca, NY: Comell University.
Coleman, P., Collinge, J. & Tabin, Y.(1996). Learning together: The student/ parent/teacher tria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7(4), 361-382.
Crase, S.J., Carlson, C., ﹠Kontos, S.(1981). Parent education need and source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9(3),221-231.
Dietz, M.J.(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Maryland: AspenPublishers, Inc.
Dubrow, N.F., & Garbarino, J.(1989). Living in the war zone: Mothers and young children in a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Child Welfare, 68, 3-20.
Eccles, J.S., & Harold, R.D.(1993). Parent-school involvement dur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year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Spring93,. 94 Issue. World Wild Web : http://www.ebsco.com
Fine, M.J.(1980).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ladow, N.W., & Ray, M.P. (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on the well 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35,113-123.
Goldberg, W.A.(1988).Perspectives on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 G.Y. Michaels, & W.A. Goldberg, (Ed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 G. E.(1990). Male role and gender role conflict : Relation to help seeking in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vhology,36(3),295-300.
Gotts, E.E.(1983). Parents’ involvement helps. Alabama Community. Parents and Learning News, 1, C-7.
Harrison, A.O., Wilson, M.N., Pine, C.J., Chan, S.Q., & Buriel, R. (1990) Family ecologies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1, 347-362.
Hashima, P.Y., & Amato, P.R.(1994). Poverty,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5, 394-403.
Herr, J.A.R.(1982). Parenting educ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Parent’s self-perceived wa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 1034A.
Holahan, M.E.F.(1992).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Hughes,R.&Durio, H.F.(1983).Patter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y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32(2), 203-212
Jacobson, A.L.(200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awthorne.
Jessica L. H. & Thomas G. P.(1997).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early adolescent’ stressors: Relation between awarenes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e, 17(4), 371-389.
JoDEE, K. & Katherine, M.(2000). Attitudes of Low-Income Parents Toward Seeking Help with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Child Welfare, LXXIX (3), 285.293. P.286-288 
LeCroy, C.W., Koeplin-LeCroy, M.T., & Long, J.(1982).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hrough parent-training programs.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5, 53-62.
Linda, H. Plevyak(2003).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Who decides? Parent Involvement,33.37. 
London, H. & Devore, W.(1988). Layers of understanding: Counseling ethnic minority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37, 275-280.
Mueller, M.R., & Patton, M.Q.(1995). Working with poor famil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practice.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1, 65-90.
Purnell, R.F., & Gotts, E.E.(1985). Preparation and role of school personnel for effective school-family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2 000).
Quist-Pena, K.&Richarz,S.(1986).Female single parents expressed needs for thecontent of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Eric NO.ED291482)
Robbins, S.P.(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tevens, J.H.(1989). Parent educatio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 15, World Book, Inc.
Swick, K.J.(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rbana IL.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 Digests /ed380240.html
Tracy, E.M.(1990). Identifying social support resources of at-risk families. Social Work, 35, 193-288.
Whipple, E.E., & Wilson, S.R.(1996). Evaluation of a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program for families at risk on physical child abuse. Families in society, 77, 227-239.
Wint, E., & Brown, J.(1987). Promoting effective parenting: A study of two methods in Kingston, Jamaica. Child Welfare, 66, 507-515.
Wolfendale, S.(1992). Empowering parent and teacher-working for children. New York: Cassell Villiers Hous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卷1期,13-20。
2. 王木榮(2000)。開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新紀元。國教輔導地,39(5),40-45。
3. 王懿士(2001)。親師合作共創雙贏。特教園丁,16(3),9-14。
4. 李盈萩(2003)。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的必要途徑。諮商與輔導,211,20-30。
5. 何進財(1994)。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教師天地,72,14-17。
6.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7.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
8. 洪福財(200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3),30-38。
9.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 ,177-224。
10. 張耐、王文瑛 (1994) 。我國親職教育之政策與發展。社會福利,114 期,23-26。
11. 張德銳(1996)。淺說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作法。學生輔導,45,84-89。
12. 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54。
13. 曹中瑋(1998)。創造最佳的教育夥伴-談國民小學如何推動親職教育。國民教育,38,13-16。
14.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溝通-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
15. 陳冠英、王珮琪(2004)。親職教育活動之規劃實施與心得經驗。實小學報,2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