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2.王姿晴(2005)。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3.王輯慈(2002)。地方產業集群戰略。中國工業經濟。
4.王緝慈、童昕(2001)。簡論我國地方企業集群的研究意義。經濟地理(第五期)。
5.王開立(2000)。網頁設計中圖像的溝通意涵。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pp.269~276。
6.王端之(2003)。平面媒體入侵WWW。網路通訊。第17期(68-72頁)。
7.方文昌、汪志堅(2004)。電子商務與網路行銷。台北市:智高文化。
8.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9.任永貞(2001)。企業形象與功能分析研究─以國內前五百大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江敏霞(2000)。餐飲業網站設計品質與網站成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朱志明、何明泉(1998)。動態圖像應用在電腦操作介面傳達模式之探討-以全球資訊網上展現媒體之介面設計為例。第三屆設計 (學術研究成果) 研討會論文集上冊(327-332頁)。
12.佐口七朗(1990)。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
13.李昀叡(1998)。網路圖書購物公司行銷管理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宗儒(1999)。探討茶葉網站設計之策略變數。農林學報。15.李如菁(1993)。電腦人機介面上圖像語意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6.李俊宏(1996)。網頁設計原則的研究-以大專院校首頁設計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7.李星宏(2002)。台灣企業網站素質之前因後果-探索式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李國銘(2001)。智慧型機器人科專研發方向與產業推動策略。金屬中心。
19.何昶鴛(2003)。旅遊網站服務品質評估構面之建立。觀光研究學報,第九卷,第1期(19-38頁)。20.林耕民(2006)。文化創意產業整合網路行銷之網站視覺傳達設計評估模式。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21.林盈達(1997)。多媒體網路:趨勢、技術、應用。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2.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以網路使用者與購物經驗進行群集之研究。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23.林蓬榮(2004)。網路行銷。台北市:新文京開發。
24.林俊維(2004)。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網路行銷之未來趨勢研究。私立佛光人文學院碩士論文。
25.林琍羨(2002)。消費者購買海外旅遊產品前資訊搜集策略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6.林世宗(2005)。網際網路部資深美術編輯。深入訪談記錄。台北:訪談日期2005年4月2日。
27.林嘉誠(2004)。加速推動e政府。創新服務新典範。研考雙月刊,(頁18-29)。
28.吳正郁(2005)。深入訪談記錄。台北:訪談日期2005年4月18日。
29.吳奕軍(1998)。從傳統行銷出發看網路行銷。突破雜誌,第153期。30.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31.邱千芳(2004)。線上旅遊網站品質與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專班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邱程瑋(2001)。台南科學園區周遭相關產業發展分析。第五屆國土規劃論壇。國立成功大學。
33.周韻采(2003)。電子化政府績效的比較研究:以政府入口網站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9期(頁35-58) 。
34.周冠中、郭美懿與蘇筱媛編著(2001)。電子商務挑戰N世代商機。台北。
35.洪敬惠(2001)。網路行銷之視覺識別體系探討-以國內網路書店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36.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台北:學富文化。
37.夏心華(1998)。促銷活動與產品涉入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8.能力雜誌(2006)。產業群聚。中國生產力中心。
39.莊錦昌、蕭世文(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0.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41.陳俊男(1995)。全球資訊網(WWW)畫面設計準則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42.陳珮瑩(2005)。網站視覺設計評量模式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43.陳育亮、黃姮姨、劉詠富(1997)。電子商場的系統功能需求探討。第三屆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44.陳帝仰(2002)。旅遊網站前端功能與學子化顧客關係管理績效之關係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5.陳茂盛、葉忠(2004)。e化企業入口網站建置之探討。品質月刊,第40卷,第7期(頁50-57)。
4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47.陳玉鈴(2005)。國內外前七十五大企業網站之建構要素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8.許子謙(1998)。全球資訊網之版面形式與互動性超鏈結架構分析。華岡印刷傳播學報(頁89-97)。49.許峻誠(2001)。網頁風格與視覺要素對設計評價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50.黃朝盟、趙美慧(2001)。.com 的策略規劃與設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51.郭春暉(2003)。建構台灣生技產業群聚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52.麥可波特(2001)。高登第與李明軒譯。競爭論(On Competition) (下)。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3.張悟非(1992)。從認知心理的觀念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明志工專學報,第24期(頁163-174)。54.張琬雅(2002)。參與九二一地震災後社區重建的助人者之經驗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55.張繼文(1994)。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基礎。國教天地,102期(第33-39頁)。56.曾惠民、張妃滿(2002)。網站資訊組織架構與介面設計之探討。銘傳大學「展望國際當代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53)。
57.游立光(2001)。網站設計與實用性評估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8.馮淑萍(2000)。全球資訊網頁視覺傳達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要素研究-以企業形象網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研究所。59.靖心慈(1999)。東協五國經濟情勢與相對競爭力分析。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分析月刊。
60.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
61.楊欣哲、王超弘(1999)。WWW網頁設計之準則與應用。工業工程學刊。第16卷,第2期(頁265-276) 。62.管倖生、林彥呈(2002)。以感性工學程序建構網頁設計系統之研究。設計學報,第7卷第1期,(頁59-73)。63.廖鵬文、盧康渝(2004)。別讓我的滑鼠迷了路。台北:數位人資訊。
64.廖崇仁(1998)。訊息接收者對視覺符號的形象辨識研究─以台灣推展的企業識別標誌與活動識別標誌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設計組碩士論文。65.鄭嶽青(2003)。網頁介面對使用者滿意度與再造訪意圖之影響—以入口網站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6.鄭麗美(2004)。從醫師資訊需求的觀點來進行圖書館網站服務功能之研究—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圖書館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67.鄧成連(1999)。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及運作。台北:亞太圖書出版。
68.閻永祺(2004)。產業群聚與區域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區域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69.蕭銘宏、李傳房(1997)。全球資訊網操作介面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0.蕭世文(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向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1.謝宜娟(2006)。服飾自創品牌網路行銷之網站設計與管理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72.謝碧鳳(2006)。服務價值群聚之理論初探。元智大學。博士論文。73.謝慧珍(1997)。全球資訊網商業傳播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74.顏春煌、郭秋田(2004)。網頁設計實務。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75.藝風堂編企(2004)。企業形象網頁設計。台北:藝風堂出版。
76.蘇昭銘(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內容分析。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77.Strauss, Judy, Frost, Raymond (2004)。網路行銷。(方文昌譯)。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原著出版年﹕2002年)
英文文獻
1.Anderson , D , et. al (1994).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Empowering school personnel through peer coach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1496)
2.Aladwani , A. M. & Palvia, C. P.(2002).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 467-476.
3.Cohan (1999) Peter S., Net Profit ,Jossey-Bass Publishers.
4.Eighmey, J. and McCord, L(1998).Adding Valu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Sit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1, 187-194.
5.Feser, E. J. and Bergman, E. M.(2000).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 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vol. 34.
6.Huizingh, E. K. R. E.(2000).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7, 123-134.
7.Horton & Lynch, J. P.(1999).Web Style Guid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for Creating Web Sites, Yale, New Haven and London.
8.Johanson,J.&L.G.Mattsson(1988)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 Systems: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 Transaction-Cost Approach”,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7.34-48.
9.Kim, J. (1997).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stomer interfaces for cyber shopping malls-HCl research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EM-Electronic Markets, 7, 012-015.
10.Kotler,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dfcning and Control, (5th ed).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tice-Hall.
11.Krauss, M.(1998) How the web is changing the customers, Marketing News, 32, Iss. 10 10
12.Liu, C. & Arnett, K. P. ,2000, 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b sit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 23-33.
13.Liu, C., Arnett, K. P., Capella, L. M., & Beatty, R. C.(1997)Web sites of the fortune 500 companies: Facing customers through home pag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 335-345.
14.Liao, C., To, P., & Shin, M. L.(2006)Website Practic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op 1000 companies in the U.S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6, 196-211.
15.Norman,D.A(1998).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Doubleday.New York.
16.Pairin, K(2002).Framework of Effective Web Site Design for Business – to – Consumer Internet Commerce, INFOR, 40, No. 1 57-70.
17.Pearrow, M.(2000).Web Site Usability Handbook, Charles River Media, Inc. Rockland, Massachusetts.
18.Powell, Thomas A.(2000).Web design:the complete reference, Berkeley. Calif.: Osborne/McGraw-Hill.
19.Porter M. E. (1990).The Com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New York.
20.Robbins, S. S., & Stylianou, A. C. (2003). Global Corporate Web Sit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 205-212.
21.Steinle, C. and H. Schiele (2002) 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 Research Policy, 31, 849-859.
22.Whitaker,G. P.(1980) ,Coproduction: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y/ June, 2-4.
23.Wonlisky, H. & Wonlisky, J. (1997).Form Print to the Web with Roger Black. Digital Chicago.
24.Whitaker, L.A. (1998).Human Navigation, Human Factors and Web Developmen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63-71.
網路資料
1.Borges等人(1996) http://www.acm.org/sigchi/chi96/proceedings/shortpap/Rodriguez/rn_txt.htm
2.Ho, J. (1997).Evaluating the World Wide Web: A global study of commercial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3, June, Retrieved from World Wide Web at
http:// jcmc.indiana.edu/vol3/issue1/ho.html.
3.Keeker, K.(1997)Improving Web Site Usability and Appeal - Guidelines compiled by MSN Usability Research,
http://msdn.microsoft.com/archive/default.asp?url=/archive/en-us
/dnarplan/html/improvingsiteusa.asp,2008.05.01
4.Nielsen, J (1995) Guidelines for Multimedia on the Web http://www.useit.com/alertbox/9512.html
5.Newman, M. W., Landay, J. A . 2000, Sitemaps, Storybo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 Sketch of Web Site ractic,http://www.cs.berkeley.edu/~newman/research/pubs/iwd-dis-pdf.
6.Wilson,R.F(2004).12 Web Page Design Decisions Your Business Will Need to Make, http://www.wilsonweb.com/articles/12desig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