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1)。 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克先(1995)。 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依慈(2005)。 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孟真(2001)。臺灣的美語學習環境。蒙特梭利月刊,36,11-12 。
巫有鎰(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育錚(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其生涯覺察力、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佩芬(2001)。 從「詞彙定義工作」探索台北地區說與兒童的語言能力。國立台灣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宜娟(2005)。 幼稚園英語教學。台北:群英。
李美慧(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櫻(2006)。 幼兒外語學習的時機與方式。幼教簡訊,24。2006年6月6日,取自http://w3.sce.pccu.edu.tw/preschool/24th/e_covers/ec_index.htm
吳明媛(2005)。 兒童之雙語能力與認知發展。國教世紀,216,83-92。吳美玲(200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信鳳、張鑑如(2002)。 英語學習年齡的迷思—從語言學習的關鍵談台灣學前幼兒的英語教育。人本教育札記,158,36-39。吳雅玲(2004)。 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辛靜婷(2004)。 從幼兒英語口語及萌發讀寫能力談起。幼教資訊,159,10-15。林永盛、蔡美燕(2004)。 幼童美語教學市場現況調查報告。幼兒教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林玥廷、林雅如、賴依民、陳佳欣、樂怡君(2002)。台北市私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研究及教材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學士論文》。
林婉綺 (2001)。 幼托機構幼兒美語教學師資之探討與建議。幼教資訊,125,44-48。林照真(2002)。 對不起,我錯了。中國時報。
林慧玉(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慧菁(2004)。 台灣家長對英語究竟有多熱?天下雜誌國際教育專刊,311,11月15日,116-212。台北:天下雜誌公司。
柯瓊宜(1991)。 油症兒智能、數學成就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慶芬(2004)。 國小一年級正式英語教育對國語文讀寫能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郭珍妦(2003)。 美濃地區幼兒在家客語使用現況調查暨其國客雙語能力與智力之相關探討。台南師範教育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陳建州、劉正(2000)。 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玲玲(1984)。 幼兒對中文被動語句理解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陳婕玲(2006)。全美語學童就讀國小一年級學習適應之研究—以北市大安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碩士論文。陳雅鈴(2006)。 全美與幼稚園如何影響幼兒(3-7歲)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認同及觀感:個案研究。英語教學期刊,30(4),87-109。黃富順(1973)。 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1-21。
張秀琴(1990)。 兒童英語教室內師生互動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張湘君(2003)。 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台北:新手父母。
張慧芝譯(2001)。Diane E.P.,Sally W.O., Ruth D.F.原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修訂三版)。台北:桂冠。
張鑑如、張湘君、顏宏如(2001)。 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狀與問題—從幼兒家長的觀點談起。載於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舉辦之「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論文集,42-96。
張鶴齡(2004)。 幼兒美語教學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美語幼稚園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學位論文。葉宜芬(2004)。 雙語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言談互動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琴蓮(2002)。 幼兒該打拚學美語嗎?。蒙特梭利月刊,41,9-13。
詹佳宜(2006)。全美語學童後續中文詞彙理解、書寫作文及敘事能力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楊靜芬 (2004)。兒童英語教學之省思。國民教育,44(5),51-55。蔡錚樺(2001)。家長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研究探討—以高雄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劉清芬(2000)。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盧美貴(1994)。 開放教育本土化實踐—台北市幼稚園與國小一年級教學銜接研究。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聯合報(2004)。 業者抱怨「不強調教美語 招嘸人」。2004年2月9日,取自奇摩新聞http://udn.com。
聯合報(2004)。 逾半幼稚園 教英語已多年。刊於:2004年2月9日,取自奇摩新聞http://udn.com。
謝孟穎(2002)。 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筱美(2003)。國民小學兒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國語識字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國小一年級及三年級兒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1981)。 我國國小及國中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龔如菲、陳姣伶、王翠鳳和趙詩瑄(2000)。 學前機構實施美語教學之現況探討—以大台北地區(台北縣、市)立案之學前托育機構為研究對象。德育學報,16,215-223。西文部份
Appel, R. & Muysken, P. (1987). 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Baker, C. (1997).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nd). Philadelphia : Multilingal Matters.
Chomsky, N. (1975) Reflections on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Coleman, J.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U.S. Office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iaz, R. M. (1985). Bilingual congnitive development : Addressing three gaps in current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 56, 1376-1388.
Freeman, R.D. (1998).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4, all pages.
Genesee, F.(1987). Learning through two languages: Studies of immers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e.
Genesee, F. (1994). Educating Second Language Childr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nesee, F., Paradis, J., & Cargo, M. B. (200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ren. 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 disorders. A Handbook on Bilingualism & Second Language, 45-67. Baltimore, ML: Paul H. Bookes.
Gleason, J.B.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eath,B. S.,(1984).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3, .251-274.
Herrnstein, R.J. & Murray, C. (1994). Cognitive Classes and Social Behavior. pp.117-201 in 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Kranshen, S.D.(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ambert, W.E. (1975).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A. Wolfgang(Ed.). Education of immigrant students (pp.88-101). 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Lasagabaster, D. (1998). The Threshold Hypothesis Applied to Three Languages in Contact at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 (2), 119-133.
Lennebu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Y: Wiley.
Mohanty A.K.& Babu N. (1983). Bilingualism and metalinguistic ability among Kond tribals in Orissa, India.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1, 15-22.
Skinner, B.F. (1957) Verbal Behavior.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Snow, C.E. (199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6 (1), 5-1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D. Souberm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