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澈士,1995,時間序列分析應用於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之推估研究,屏東技術學院學報第四期,235~244頁。(In English)。
2. 丁澈士,1997,“應用氯離子平衡法推估地下水補注量-屏東平原個案研究”,第二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703~714頁。
3. 丁澈士,1998,荷蘭DZH自來水公司考察報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4. 丁澈士,1999,“地下水資源利用與管理”,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第一屆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水資源管理協會,107~139頁。
5. 丁澈士,廖秋榮,林龍海,1999,“農業灌溉用水對地下水補注影響之調查評估(II):水稻灌溉部份研究”,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報告,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ISBN 957-8516-25-8。
6. 丁澈士,鄒禕,2000,“農業灌溉用水對地下水補注影響之調查評估(Ⅲ):水稻灌溉部份研究”,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報告,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ISBN 957-8516-45-2。
7. 丁澈士,2003,“從地層下陷談地下水人工補注”,地層下陷專題企劃季刊。
8. 丁澈士,2004,“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工程巡禮”,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地下水資源評估與管理研究室。
9. 江崇榮、黃智昭、陳瑞娥、費立沅,2004,“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量及抽水量評估”,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7號。10. 李振誥,1996,地層下陷防治方法之研究,土木技術第一期,68-84頁。11. 李振誥,1998,地層下陷防治方法之研究,土木技術,第1期,3月, 15-32頁。12. 徐義人,1995,“應用水文學”,大中國圖書公司。
13. 徐鐵良,1961,“臺灣南部屏東谷地之自升地下水系”,中國地質學會會刊。
14. 能邦科技公司,2000,“臺灣地區地下水補注量估算”,經濟部水資源局。
15. 能邦科技公司,2000,“屏東平原地表地下水聯合運用初步規劃”,經濟部水利處。
16. 高雄縣與屏東縣政府統計要覽,1996,縣政府。
17. 陳文福等,1999,礫石層粒徑與透水係數之關係,臺灣水利,Vol.47,NO.4,58-65頁。
18. 許少華、倪春發,2000,“人工補注池之補注量模擬與分析”,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D27~D32頁。
19. 屏東縣政府,2002,“屏東縣水資源開發與保育整體規劃及林邊溪上游人工湖設置工程研究報告”。
20. 國立中興大學,1997,“集集共同引水研究—濁水溪西螺河段伏流水相關研究報告”。
21. 國立交通大學,1999,“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水質調查分析及指標井選定研究成果報告(3/3)-子題四:屏東平原補注量推估及調查”,經濟部水資源區。
22.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1998,嘉義白水湖人工湖之淡水入滲補注與海水入侵之關係研究,經濟部水資源局。
23.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01,“第四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
24. 黃信恩,2001,“屏東平原地下水人工補注水資源優化管理之研究-以林邊溪流域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所,碩士論文。25. 楊萬全,1974a,新店溪沿岸地下補注區調查研究,臺灣水利,Vol.22,NO.1,16-29頁。26. 楊萬全,1974b,臺北盆地地下水人工補注問題之研究,臺灣水利,Vol.22,NO.4,20-38頁。27.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2,臺灣地區地下水資源,臺北。
28. 經濟部水資會,1995,“屏東平原地下水數值模式之應用分析”。
29. 經濟部水利司,1995,“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計畫成果簡介”。
30.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7,“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研究(84及85年度)屏東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報告”。
31.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8,“屏東平原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
32. 經濟部水利處,1998,“屏東平原之地下水水文概況”,經濟部水資源局。
33.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研究第一期(81~87年度)成果彚編”。
34. 經濟部水利規劃所,2001,“地下水觀測網及地層下陷防治綜合執研究(五)-屏東平原地下水資源之研究”。
35.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2,“吉洋人工湖可行性規劃-(三)、綜合專題,1.環境影響說明”。
36.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2,“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研究第一期研究—屏東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總報告”。
37.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5,“ASR井功能維護及抽水與入滲功能觀測”。
38.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5,“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之試驗研究(1/3) ”。
39.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6a,“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之試驗研究(2/3) ”。
40.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6b,“ASR井功能維護及抽水與入滲功能觀測”。
41.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6c,“高屏溪沿岸及隘寮溪中下游淺層地下水開發”。
42.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7,“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之試驗研究(3/3) ”。
43.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2008,“高屏大湖工程計畫試挖暨地下水文監測追蹤與檢討評估”。
44. 臺灣省水利局,1996,“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地質水文分析及抽水試驗”,經濟部水資源局。
45. 臺灣省水利處,1998,“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研究-屏東平原之地下水文概況”。
46. 臺灣省水利處,2000,“臺灣省政府水利處地下水位觀測年報表(81~88年)”。
47. 簡錦樹、宋國城、丁澈士,1998,嘉義縣地層下陷區推動設置人工湖(蓄水池)策略及其效益評估研究,嘉義縣政府。
48. 羅建國,1971,以補注井消除都市積水之研究,臺灣水利,Vol.19 NO.2,82-84頁。49. Bouwer, H., 1978, “Groundwater Hydrology” , McGraw-Hill.
50. Bredechoeft, J. D., 1973, “Mass transport in flowing groundwater”,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9:pp.194-210.
51. Freeze, R. Allan and Cherry, John A., 1979, “Groundwater” , Prentice-Hall. Inc..
52. Hunag, M. H., 1982, The freshwater diatoms of southern parts of Taiwan. Bull. Tainan Jun. Teach. Coll., 15:pp.263-328.
53. James, W. P., Bell, J. F. and Leslie, D. L., 1987, Size and Location of Detention Storage, J.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CE, Vol.113, No.1, pp. 15-17.
54. Jensen, N. G., 1988, The Pennate Diatoms, Published by Strauss & Garmer GmbH, Hirschberg, Germany.
55. Karlheinz Spitz and Joanna Moreno, 1996, “A Pratical Guide To Ground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Modeling” , John Wiley & Sons, Inc.
56. McDonald, M.G.. and Harbaugh, A.W., 1988, “A Modular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Ground-Water Flow Model” , USGS of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s, Book 6.
57. P`erez-Paricio, A., and Carrera, J., 1998, “Operation guidelines regarding clogging”,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 Balkema Publish. Co., pp. 441-445.
58. Poertner, H. G., 1974, “Practices in Detention of Urban Storm water Runoff:An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s, Techniques, Application, Costs, Problems, Legislation, Legal Aspects and Opinions”. American Public Works Association, Special Report No.43.
59. Robert, C., Rice, 1974, “Soil clogging during infiltration of secondary effluent”, Journal WPCF, vol.46, NO4.
60. Schuh, W. M., 1991, “Effect of an organic mat filter on artificial recharge with turbid water”, Water Resour. Res. 27(6): pp.1335-1344.
61. Sherard, J. L, 1984, “Basic Properties of Sand and Gravel Filters”, J.Geotech. Eng., ASCE, 110(6): pp.684-700.
62. Ting,C.S. , 2000, “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Pingtung Plain, Taiwan “ PhD Thesis, 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
63. Ting, Cheh-Shyh, C. H. Lee , C. Y. Lin and M. H. Chen, 2005, Infiltration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 Case study at Pingtung Plain, Taiwan,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Berlin, German. (CD-ROM).
64. Todd,D.K., 1980 ,“Ground Water Hydrology”,2nd.ed.,Wiley,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