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ARC遠擎管理顧問公司(2001),策略核心組織-以平衡計分卡有效執行企業策略,臉譜,台北市。
2.PCuSER(2005),PC強效改造高手制霸技,城邦文化,台北市。
3.于泳泓、陳依蘋(2004),平衡計分卡完全教戰守策,梅霖文化,台北市。
4.小知堂文化(譯)(1994),策略管理,小知堂文化,台北市。
5.中國生產力中心(1992),系統化品質機能應用實務技術手冊,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市。
6.公灣證券交易所(2007),毛利率彙總表,http://newmops.tse.com.tw/,取自2007年5月1日。
7.水野滋、赤尾洋二(1991),新產品開發品質機能展開之實際應用,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市。
8.印義城(1997),策略聖經:終極贏家策略,商業周刊,台北市。
9.余明和(2003),企業生死書,風雲館,台北市。
10.吳正德(2004),女性消費者購買行為與行銷策略之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吳克振(譯)(2001),品牌管理,華泰文化,台北市。
12.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台北市。
13.吳昭仁(2004),運用品質機能展開管理企業運籌活動,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4.吳美娥(2001),品質是符合顧客需求:品質觀念導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
15.吳淑華、鍾震東、欒錦榮、龔昶元、呂益丞(譯)(2004),策略管理,台北市。
16.吳綠惠(2005),策略目標動態決策機制之研究─以W電子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7.李成麗(2005),花蓮市中小型旅館旅客消費行為探討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8.李芳齡(譯)(2004),品質創造大師朱蘭:走在企業前面的超凡工程師,美商麥格羅,台北市。
19.李茂興(譯)(2001),策略管理,弘智文化,台北市。
20.周春切(2005),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資訊電子業績效管理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21.周霞麗(2006),2007年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台北市。
22.拓撲產業研究所(2006),2006年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拓撲科技,台北市。
23.林君翰(2006),台灣傑出獨立發明人新產品開發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Fuzzy AHP法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林宜萱(譯)(2003),策略領導實戰指南:擬定並執行完備策略,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美商麥格羅,台北市。
25.林明毅(2004),台灣半導體相關產業導入企業資源規劃之推動過程績效評估,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6.林金榜(譯)(2003),策略巡禮:管理大師明茲柏格的策略管理全書,商周,台北市。
27.林建煌(2003),策略管理,智勝文化,台北市。
28.林振輝(2005),筆記型電腦採購聖經(2006火力加強版),旗訊科技,台北市。
29.林紹琪(1999),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競爭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林鴻昇(2004),建立行銷、研發與製造屬性之整合性架構─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元智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1.邱照義(2005),汽車安全座椅與手推嬰兒車兩用機構整合設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2.品牌台灣(2007),台灣國際品牌獲選廠商,http://www.brandingtaiwan.org.,取自2007年7月。
33.品質機能展開研究小組(譯)(1993),品質機能展開法:如何有效掌握顧客需求,先鋒企管,台北市。
34.洪瑞璘(譯)(2005),彼得.杜拉克管理研究所教你學策略,台北市。
35.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P59~P63。36.洪漢妮(2005),筆記型電腦完全制霸採購攻略,城邦文化,台北市。
37.胡佳興(2005),筆記型電腦得獎紀錄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38.胡修武(1998),「 QR 種子人才訓練教材-方法論深入剖析」,第二屆 QR 種子人才培育活動投影片資料,資策會推廣服務處。
39.唐慧文(譯)(2006),Sony也打算自己召回電池,http://www.zdnet.com.tw/news/ce/0,2000085674,20110189,00.ht,取自2006年10月。
40.高宜慶(2004),以綠色品質機能展開建立旅遊產品設計概念模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41.高翠霜(譯)(2000),績效評估:哈佛商業評論,天下遠見,台北市。
42.高橋勇進(1998),筆記型電腦之日本消費者行為-以東京二十三區大學生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3.張正邦(2006),筆記型電腦品牌管理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44.張志煌(2005),台灣筆記型電腦擴散情形及消費者偏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45.張美誼(2005),用平衡計分卡與品質機能展開建構績效衡量指標之個案研究─以P印刷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6.張博凱(2005),筆記型電腦市場分析與策略研擬,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7.張維昌(2003),應用品質機能展開與品質工程於產品製程改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48.梁民康(譯)(2004),經濟學人之策略智典:洞見策略趨勢的第一本案頭書,貝塔語言,台北市。
49.莊偉賓(2004),筆記型電腦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50.許士軍(2000),哈佛商業評論精選:績效評估,天下遠見,台北市。
51.許是祥(譯)(1986),有效的管理者,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台北市。
52.許毓庭(2006),中小型非營利組織之品牌建立-品牌價值金字塔之應用,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53.連榮隆(2005),筆記型電腦產品開發策略之探討─以某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土班碩士論文。54.郭宏林(2006),品牌聯盟之顧客評價分析—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55.陳孝瑋(2004),筆記型電腦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台北市居民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6.陳益州(2005),品質機能展開法在休閒農場服務品質之應用─以走馬瀨農場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57.陳淑芬(2005),台商企業管理績效指標之訂定─以電子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58.陳琇玲、李田樹、黃秀媛(譯)(2001),杜拉克精選:管理篇,天下遠見,台北市。
59.陳隆麒等(譯)(2001),科技評價:研發與財務的對話,華泰文化,台北市。
60.陳嫣凌(2007),台灣連鎖美語補教業之網絡管理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61.陳澤義、陳啟斌(2006),企業診斷與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之運用,華泰文化,台北市。
62.陳燕慧(2004),績效指標與企業價值創造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LED產業為例,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63.陳绣里(譯)(2000),企業策略,商周,台北市。
64.傅和彦(2005),生產與作業管理,前程文化,台北市。
65.曾光華(2004),行銷管理理論與應用,前程企業,台北市。
66.閔庭祥(2001),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之價值模型建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67.黃世慶(2006),建構一整合型品質機能展開模式用於筆記型電腦開發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68.黃秀月(2005),顧客導向、組織公民行為對員工能力及服務品質之影響,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69.黃素齡(1999),探討筆記型電腦之Kano二維品質特性,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0.黃啟昌(2005),新產品開發決策模式之研究-以南部某家傳統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71.黃揚期(2005),品牌與代工的經營策略研究-以台灣筆記型電腦為案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72.黃營杉等(譯)(2003),高等策略管理,華泰文化,台北市。
73.楊長林(2002),新產品開發:設計與定位、流程、績效評估之整合性管理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學位論文。74.楊雲明(2002),個體經濟學,智勝,台北市。
75.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7),台灣主要IT產業發展趨勢分析,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industry13.asp,取自2007年。
76.葉修帆(2005),以品質機能展開法探討電視購物的服務品質─以東森購物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77.詹文明、周文祥、江政連(譯)(1999),管理的實踐,中天,台北市。
78.劉怡伶、閻蕙群(譯)(2000),定價聖經,藍鯨,台北市。
79.劉信宏(1999),以AHP模式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項目之評估-以筆記型電腦業為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80.劉韋呈(2007),建築業外包管理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81.劉家偉(2005),聯合分析在3C產品偏好研究上之應用─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劉國雄(2005),運用層級分析法探訪旅館業房務人員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3.蔡宏明(譯)(2005),策略:一次學會大師策略,確立企業與個人的永續競爭優勢,梅霖文化,台北市。
84.蔡明昌(2004),筆記型電腦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以三大都會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5.鄭豐聰(2006),同步工程於新產品開發之應用─以TFT-LCD PANEL估案為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6.鄭瀛川(2004),績效管理練兵術,汎亞人力,台北市。
87.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基隆。
88.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第廿七卷,六,七期,頁5-22。
89.蕭杉峰(2006),以觀察法與訪談法找出筆記型電腦設計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EMBA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90.賴怡涵(2006),企業預算資金配置之個案研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1.總研社行銷顧問集團TOOLBOX GROUP ICT台灣消費者生活型態研究中心 (2000~2004年),行銷資料年鑑,總研社,台北市。
92.謝和娟(2003),應用QFD建構及評估魚貨直銷中心服務品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3.謝劍平(2006),財務報表分析,智勝文化,台北市。
94.鍾文毅(2003),利用平衡計分卡發展供應鏈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德菲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5.簡聰海、李永晃(2004),全面品質管理,高立圖書,台北市。
96.聶自偉(1998),筆記型電腦之市場區隔與產品定位,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7.藍兆杰、徐偉傑、陳怡君(譯)(2002),策略的賽局,弘智文化,台北市。
98.蘇哲仁、林家五(譯)(1999),策略管理,美商麥格羅,台北市。
100. 顧淑馨,2004(譯)(2004),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天下雜誌,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1.Bolivar,M.P. , Rodriguez,D.O. & Hernandez.A.M(2006). “Balancing sports scorecards”, Public Manage, Summer,35(2):43.
2.Calandro,J. & Lane,S.(2006). “Insights from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terprise risk scorecard”,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10(3):31-40.
3.Campbell,G.(2007). “Create a business unit scorecard”, Security technology & design, Oct,17(10):24.
4.Cohen,L.(1997).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How to make QFD work for you”. Addison-Wesley.
5.Cooper,D. & Pamela, S. (2006).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McGraw-Hill Education(Asia).
6.Corinne,N.J.(2003). QFD explained, Quality Progress, Mar,36(3):104.
7.Craig,J. & Moores,K.(2005). “Balanced scorecards to drive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family firms”, Family Business Reviews,Jun,18(2):105.
8.DeBusk,K. & Crabtree,D.(2006). “Do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mprov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ting Quarterly Fall,8(1):44.
9.Fogelholm,J. & Bescherer,F.(2006).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paper mill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Nov/Dec,45(10):15.
10.Gilleard,J.D. & Yat-lung,P.W.(2004). “Benchmarking facility management: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cilities,22(1/2):19.
11.Gunduz,M. & Simsek,B.(2007). “A strategic safety management framework through balanced scorecard an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May,34(5):622.
12.Hanna,V. , Backhouse,C.J. & Burns,N.D.(2004). “Linking employee behavior to exter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using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Sep,218(9):1167.
13.Huang,S.M. , Chang,I.C. , Li,S.H. & Lin,M.T.(2004). “Assessing risk in ERP projects: Identify and prioritize the factor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104(8/9).
14.Huselid,M.A. , Becker,B.E. & Beatty, R.W. (2006). “The workforce scorecard: Managing human capital to execute strategy”, Mid-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Fall,21(2):71.
15.Schwartz,J.(2005). “The balanced scorecard versu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hich is better for your organization?”, Military Medicine, Oct,170(10):855.
16.Jiang,J.C. ,Shiu,M.L. & Tu,M.H.(2007). “QFD’s evolution in Japan and the West”, Quality Progress, Jul,40(7):30.
17.Kaplan,R.S. & Norton,D.P.(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Planeta Pub Corp.
18.Kaplan,R.S. & Norton,D.P.(2001). “Tran 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t I”, Accounting Horizons, 15(1):87-104.
19.Kisner,R.A.(2007).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achieve career success”,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Oct,23(5):63.
20.Kumar, J.A. & Dhakar,S.(2006). “Integrating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nd benchmarking to achieve greater profitability”,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3(3):290-310.
21.Laitinen,K.(2006). “Constant growth model of the firm: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Review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5(3),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2.Lee,N.(2006).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n public schools in Malaysia”,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10(4):50-64.
23.MacStravic,S.(1999). “A really balanced scorecard”, Health Form Journal, 42(3):64-69.
24.Mazur,G.(2003). “Voice of the customer:QFD to define value”, Annual Quality Congress Proceedings.
25.Moretti,L.(2007). “The performance connection”, Organization Deployment Journal, Summer,25(2):213.
26.Omachonu,V. & Barach,M.D.(2005). “QFD in a managed care qrganization”, Quality Progress,Nov,38(11):36.
27.Pettus,M.L.(2006). “Utilizing capabilities to increase stakeholder wealth: A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Competition Forum,4(1):159.
28.Pierre,L. & Chen,G.(2007). “Changing your company’s approach to innovation”, Strategy Leadship, 35(6):18-26.
29.Politis,J.D.(2005). “QFD,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2(1):59.
30.Roy,J. & Wetter,M.(1998) “Performance drivers-A practical guide to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John Wiley Sons,San Francisco.
31.Saaty,T.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Hill,New York.
32.Saaty,T.L.(1990).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48(1):9-26.
33.Sharma,M.K. & Bhagwat,R.(2007). “An integrated BSC-AHP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valuation”, Mea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11(3):57-68.
34.Szilagyi, A. D.(1981).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Goodyear Inc,California.
35.Tesoro,F. & Tootson,J.(2000). “Implementing Glob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 Cookbook Approach”, John Wiley & Sons Inc”,San Francisco.
36.Yurdakul,M.(2004). “AHP as 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ool to justify machine tool selec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36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