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90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工作工作坊研習手冊(2001),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0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計劃(2001),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0年度教育部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手冊(2001),台北市。
91年度高中職社化高雄市第四合作專案期末報告(2002),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1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工作檢討會手冊(2002),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2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執行成果報告(2003),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3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執行果報告書(2004),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2006),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7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計畫書(2008),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丁亞雯(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68。
方德隆譯(2004)。Allan C.Omstein&Francis P.Hunkinsm著。課程基礎理論。台北:高等。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 。臺北:師大書苑。
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92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成效。載於「2005 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田振榮、張銘華、熊亮原(2007,12月)。試辦技專校院與高職策略聯盟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何阿柳、孟祥仁、孫明霞、楊狄龍 、李俊毅(2007)。高雄市高中職預修大專校院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雄工學報,8,87-112。何阿柳、孟祥仁、楊梅麗、李俊毅、梁昌彬(2007)。高雄區策略聯盟學校推動大專預修課程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何阿柳、孟祥仁、謝永坤、梁昌彬、陳福進(2007)。策略聯盟大專預修課程實施成效之探討- 以高雄市立高雄高工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7師資培用政策分析與精進研討會」,屏東。
何阿柳、羅希哲、王冠中、陳福進(2008)。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系主辦之「第九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彰化。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百祿(2005)。高雄市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2)。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7。
呂餘慶(1998)。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高屏區試辦計畫(2006),高雄市。
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網。2007年11月2日,取自教育部http://203.71.198.9/m03.php
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網。2007年5月30日,取自教育部http://alliance.chit.edu.tw/Mambo/Welcome.do;jsessionid=08C108967093EFEA1432F2695C1C493C)。
李然堯(2007)。技專校院與高職試辦策略聯盟開設高職生預修技專課程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杜正勝(2004)。為技專校院跨新步教育部將成為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平台。技職教育雙月刊,81,3。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現代教育論壇(三),240-244。
林美和、黃富順、郭麗玲、陳雪雲、陳仲彦、賴銹慧(1989)。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林振春(1995)。社會教育需求評估。載於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社會教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18-42,台北市。
林振春(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47(1),66-77。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 ,58-59。林月榮(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70。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姜麗娟(1993)。中小學學校設施共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祐吉(2004)。策略聯盟概念應用於小學教育經營之可行性。台灣教育,627,47-50。
施耀昇、張茂源、吳金香(2007)。技職教育校際策略聯盟的理念與實踐。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徐國樹(2000)。學校社區化發展之特色與問題討論。社教雙月刊,101,21-28。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秦夢群(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行跨科跨校選修課程成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23-139。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初版四刷)。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松(18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百科辭典編輯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曹雅方(2002)。國民小學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翠英(2006)。策略聯盟:強化大學競爭優勢。台北:五南。
莊粵盛(1998)。高職績優生赴四技二專預修專業課程規劃。大安高工學報,10,82-99。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 67 ,28-31。陳龍安、朱湘吉(1993)。創造與生活。台北:空大。
陳寶山(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遴聘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馮丹白、陳信正(2007)。95年技專校院與高職建立策略聯盟試辦計畫之實施與問題。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黃文煌(2004)。我國大學預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狄龍(2005)。高雄市中區辦理大學預修課程之研究-以美國辦理大學預修課程為參照。載於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163-169,高雄市。
楊思偉(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政策之分析。教師天地,107,8-14。楊振富、潘勛譯(2005)。Thomas L.Friedman著。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蓋浙生 (199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劉春榮(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69。
戴保羅譯(2004)。Malcolm J.Nicholl著。學習地圖。台北:經典。
謝中能、蔣嘉媛和陳舜芬(1997)。「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觀念新穎和跨越國界的大學入學制度。教育研究集刊,39,50-75。鍾邦友(2005)。高職預修學生 高職學生預修技專校院課程實施現況與相關探討-以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主要案例。載於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157-161,高雄市。
瞿立鶴(1987)。教育政策理論之分析。教育資料文摘,1 9(3),4-40。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魏明通(1995)。高級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赴大學選修課程可行性形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3),79-98。魏明通(1996)。我國數理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155-182。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4)。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大。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份
Atwood,H.M.& Ellis,J.(1971). The concept of needs: An analysis for adult education, Ault Leadership,January 105-166.
Borys, B., & Jemison, D. B. (1989).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2), 235.
Borys, B., & Jemison, D. B. (1989).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2), 235.
Bruce, M. (1987). High school graduation, international style. Phi Delta Kappan,69(1), 79-81.
David Pratt(1980).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New York:Harcourt Brace),p.4.
Jon Wiles and Joseph Bondi(2002).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6th ed.(Columbus,Ohio:Merrill),p.131.
Gay,L.R.(1992).Edu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Macmillan.
Gehring, J.(2001).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adillac of College Ce-prep programs. Education Week, 20 (32), 1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a). General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about&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2003b). IB Diploma Programme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curriculum.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ObjectID=C6463F11-140A-4418-84053E942FCACAE2&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c). IB Diploma curriculum, including curriculum model, the IB hexag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programmes/prg_dip/prg_dip_cv&l anguage=EN
Knowles, M. S.(198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Malcolm S. Knowles, Chicago:Follett.
Laurent-Brennan, C., (1998).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The Clearing House, 71 (4), 197-198.
Laurent-Brennan, C., (1998).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The Clearing House, 71 (4), 197-198.Ltd.7,4057-4060.
Monettle,M.L.(1984).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needs: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In Merriam,S.B.(ed.),Selected 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adult education.
Nugent,S.A., & Karnes, F.A.(2002).Th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cculaurette Program:A history and update. Gifted Child Today,25 (1), 30-39.
Poelzer, G.H., & Feldhuhsen, J.F.(1997).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Aprogram for gifted secondary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9, 168-171.
Rigby, D. K., & Buchanan, W. T. (1994). Putting More Strategy into trategic Alliances,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56-58.
Rigby, D. K., & Buchanan, W. T. (1994). Putting More Strategy into Strategic Alliances,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34-36
Saxe,R.W.(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 Berkeley, CA. : McCutchan .
Schein,E.H.(1978).Career dynamics: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Reading MA:Addison-Wesley.
Super, D.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16, 282-298.
The Collegeboard(2003a). AP Central - The history of the AP Program. Retrieved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rticle/0, 3045, 150-155-0-8019, 00.html
The Collegeboard(2003b). AP Central - Course description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courses/descriptions/1, 3061, 151-162-0-8879,00.html
The Collegeboard(2003c). AP Central - All About the Exam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exam/about_exams/0, 3060, 152-167-0-2131,00.html
Van Meter, D.S.,&Van Horn,C.E.(1975).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ion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and Society, 6(4),44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