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6.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8 0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阿柳
研究生(外文):A- Liu Ho
論文名稱: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in Kaohsiung
指導教授:孟祥仁孟祥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ng-jen M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4
中文關鍵詞:策略聯盟教育需求大專預修課程高中職社區化
外文關鍵詞:strategic allianceeducation demand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Community-based senior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之學生學習滿意度、教師教學滿意度、行政滿意度及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育需求評估。研究方法採文件分析及問卷調查法。調查工具使用學生、大學授課教師、高中職行政人員及教育需求評估等四種自編調查問卷。
研究分四部份進行,問卷業經專家內容效度審核修正後,學生部分經預試後正式實施,問卷調查以普查方式進行,有效回收472份問卷,回收率89.06﹪。教師部分,以高雄區參與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的大學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問卷採普查方式進行,回收有效問卷31份,回收率60.78﹪。行政部分,以高雄市已辦理預修大專校院課程之高中職行政人員為問卷對象,抽樣採普查進行,回收有效問卷30份,回收率71.43﹪。教育需求評估部分,以高雄市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抽樣母群,回收有效問卷12,751份,回收率92.79﹪。
本研究結果可分五個部份呈述研究結論;首先針對整體大專預修制度發現:(1) 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內容逐年多元適性;(2) 策略聯盟制度有助提升學生參與預修意願;(3) 策略聯盟之推動有助高中職開辦預修課程意願;(4)預修制度從技職擴及到普通大學與高中。第二,針對學生問卷部分發現:(1)學生持正面肯定態度;(2)對課程設計滿意度高;(3)教材教法符合學生期待;(4)肯定教師專業素養;(5)學習情境獲得普遍滿意;(6)預修課程有助生涯發展;(7)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整體學習滿意度上並未有差異。第三,在教師問卷部分:(1)肯定現階段預修政策;(2)預修制度有助校際交流及資源整合;(3)同意多元課程設計理念;(4)有利學生生涯發展;(5)在教師不同背景變項下對預修課程教學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第四,在行政人員部分:(1)學分抵免應普及到全國各大專校院;(2)預修課程試辦成果普獲行政支持;(3)同意預修制度能促進校際資源整合;(4)認定預修計畫有助提升學校長遠發展;(5)行政人員的背景變項對預修課程整體行政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最後,在教育需求評估上:(1)預修以技能檢定相關科目意願最高;(2)學生對國立大學所開設之預修科目意願較高;(3)學生希望預修課程能安排在平常上課時段;(4)升學因素影響選課意願;(5)師長的鼓勵影響學生預修的意願;(6)預修宣導仍有待加強;(7)各校課程設計則應考量不同群科學生學習意願。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Advance Placement (AP) program in Kaohsiung.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AP program. The study also was to provide the evaluation of the education needs for AP. The sequence of activities employed to pursue the objectives: (1) to develop different survey questionnaires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ers; (2) to develop a survey instrument of educational demand’s evaluation for AP; and (3) to conduct a pilot test for 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five major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irst, (1)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iverse and characteristic-oriented courses were provided to AP students ; (2)AP assisted the learning willingness to students; (3)Strategy alliance system will facilit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AP for colleges; and (4) AP program was expanded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o general high school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tudent questionnaire: (1) they supported AP courses positively; (2) they highly agreed to AP curriculum design; (3) they mildly agreed to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methods; (4) they affirmably agre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5) they satisfied with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6) they agreed the assistance fo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7)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tisfaction with students’ backgrounds. The conclusions were derived from teachers’ investigation: (1) they strongly supported AP policy; (2) they strongly agreed that it will help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based resource through AP; (3) they agreed the concept of AP’s diverse courses for students; (4) they agreed the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from AP; (5)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satisfaction from teachers with wide variety. Fiv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1) they agreed to extend advanced standing policy suiting all colleges; (2)The AP was widely supported by administrators;(3) AP will assist inter-schools integration and articulation; (4) they believed that AP will facilitate school long-term development; (5)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with varied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demand, the number of conclusions were found: (1) AP should provide the courses associated with professional test; (2) students would like to take the courses from public schools rather than private schools; (3) students would like to take day-time courses; (4) the major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f AP was the college entrance test; (5)the encouragement of teachers will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AP for students ; (6) There are mor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students who want to take AP courses; (7) it need to provide more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cluster.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iii
目錄 vii
圖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我國推動預修課程背景與實施概況 15
第二節 國外大學預修課程之探討 24
第三節 預修課程相關因素探討 31
第四節 預修課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5
第六節 研究實施 76
第七節 統計分析 7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高中職社區化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資料分析 81
第二節 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資料分析 90
第三節 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師教學滿意度之資料分析 114
第四節 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行政滿意度之資料分析 131
第五節 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育需求評估之資料分析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 171
第二節 建議 184
參考文獻 187
附錄 197
附錄一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專家效度審查問卷 197
附錄二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問卷 203
附錄三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授課教師教學滿意度專家效度審查調查問卷 206
附錄四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 209
附錄五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行政滿意度調查問卷 212
附錄六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育需求評估專家效度審查調查問卷 214
附錄七 高雄市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育需求評估調查問卷 219
附錄八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單一樣本t 檢定分析表 223
附錄九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 224
附錄十 不同生涯進路的學生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習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225
附錄十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學滿意度之單一樣本t 檢定分析表 226
附錄十二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學滿意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 227
附錄十三 不同學歷的大學教師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學滿意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 228
附錄十四 不同任教年資的大學教師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教學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229
附錄十五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行政人員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行政滿意度之單一樣 230
附錄十六 不同性別高中職行政人員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行政滿意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 231
附錄十七 不同行政年資的高中職行政人員在預修大專校院課程行政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表 232
作者簡介. …………………………………………………………….233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90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工作工作坊研習手冊(2001),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0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計劃(2001),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0年度教育部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手冊(2001),台北市。
91年度高中職社化高雄市第四合作專案期末報告(2002),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1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工作檢討會手冊(2002),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2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執行成果報告(2003),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3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執行果報告書(2004),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4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6),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5年度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2005),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2006),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中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6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成果報告書(2007),高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97年度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南區建構性學習社區計畫書(2008),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丁亞雯(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68。
方德隆譯(2004)。Allan C.Omstein&Francis P.Hunkinsm著。課程基礎理論。台北:高等。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 。臺北:師大書苑。
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92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成效。載於「2005 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田振榮、張銘華、熊亮原(2007,12月)。試辦技專校院與高職策略聯盟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何阿柳、孟祥仁、孫明霞、楊狄龍 、李俊毅(2007)。高雄市高中職預修大專校院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雄工學報,8,87-112。
何阿柳、孟祥仁、楊梅麗、李俊毅、梁昌彬(2007)。高雄區策略聯盟學校推動大專預修課程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何阿柳、孟祥仁、謝永坤、梁昌彬、陳福進(2007)。策略聯盟大專預修課程實施成效之探討- 以高雄市立高雄高工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7師資培用政策分析與精進研討會」,屏東。
何阿柳、羅希哲、王冠中、陳福進(2008)。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系主辦之「第九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彰化。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
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百祿(2005)。高雄市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2)。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7。
呂餘慶(1998)。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高屏區試辦計畫(2006),高雄市。
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網。2007年11月2日,取自教育部http://203.71.198.9/m03.php
技專校院與高職(含綜高)建立策略聯盟網。2007年5月30日,取自教育部http://alliance.chit.edu.tw/Mambo/Welcome.do;jsessionid=08C108967093EFEA1432F2695C1C493C)。
李然堯(2007)。技專校院與高職試辦策略聯盟開設高職生預修技專課程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杜正勝(2004)。為技專校院跨新步教育部將成為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平台。技職教育雙月刊,81,3。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現代教育論壇(三),240-244。
林美和、黃富順、郭麗玲、陳雪雲、陳仲彦、賴銹慧(1989)。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林振春(1995)。社會教育需求評估。載於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社會教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18-42,台北市。
林振春(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47(1),66-77。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 ,58-59。
林月榮(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70。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姜麗娟(1993)。中小學學校設施共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祐吉(2004)。策略聯盟概念應用於小學教育經營之可行性。台灣教育,627,47-50。
施耀昇、張茂源、吳金香(2007)。技職教育校際策略聯盟的理念與實踐。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徐國樹(2000)。學校社區化發展之特色與問題討論。社教雙月刊,101,21-28。
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秦夢群(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行跨科跨校選修課程成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23-139。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初版四刷)。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松(18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百科辭典編輯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曹雅方(2002)。國民小學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曹翠英(2006)。策略聯盟:強化大學競爭優勢。台北:五南。
莊粵盛(1998)。高職績優生赴四技二專預修專業課程規劃。大安高工學報,10,82-99。
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 67 ,28-31。
陳龍安、朱湘吉(1993)。創造與生活。台北:空大。
陳寶山(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遴聘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丹白、陳信正(2007)。95年技專校院與高職建立策略聯盟試辦計畫之實施與問題。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黃文煌(2004)。我國大學預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狄龍(2005)。高雄市中區辦理大學預修課程之研究-以美國辦理大學預修課程為參照。載於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163-169,高雄市。
楊思偉(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政策之分析。教師天地,107,8-14。
楊振富、潘勛譯(2005)。Thomas L.Friedman著。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蓋浙生 (199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劉春榮(2001)。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座談會會議紀實。教師天地,113,45-69。
戴保羅譯(2004)。Malcolm J.Nicholl著。學習地圖。台北:經典。
謝中能、蔣嘉媛和陳舜芬(1997)。「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觀念新穎和跨越國界的大學入學制度。教育研究集刊,39,50-75。
鍾邦友(2005)。高職預修學生 高職學生預修技專校院課程實施現況與相關探討-以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主要案例。載於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157-161,高雄市。
瞿立鶴(1987)。教育政策理論之分析。教育資料文摘,1 9(3),4-40。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魏明通(1995)。高級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赴大學選修課程可行性形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3),79-98。
魏明通(1996)。我國數理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155-182。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4)。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大。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份
Atwood,H.M.& Ellis,J.(1971). The concept of needs: An analysis for adult education, Ault Leadership,January 105-166.
Borys, B., & Jemison, D. B. (1989).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2), 235.
Borys, B., & Jemison, D. B. (1989).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2), 235.
Bruce, M. (1987). High school graduation, international style. Phi Delta Kappan,69(1), 79-81.
David Pratt(1980).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New York:Harcourt Brace),p.4.
Jon Wiles and Joseph Bondi(2002).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6th ed.(Columbus,Ohio:Merrill),p.131.
Gay,L.R.(1992).Edu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Macmillan.
Gehring, J.(2001).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adillac of College Ce-prep programs. Education Week, 20 (32), 1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a). General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about&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2003b). IB Diploma Programme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curriculum.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ObjectID=C6463F11-140A-4418-84053E942FCACAE2&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c). IB Diploma curriculum, including curriculum model, the IB hexag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programmes/prg_dip/prg_dip_cv&l anguage=EN
Knowles, M. S.(198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Malcolm S. Knowles, Chicago:Follett.
Laurent-Brennan, C., (1998).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The Clearing House, 71 (4), 197-198.
Laurent-Brennan, C., (1998).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The Clearing House, 71 (4), 197-198.Ltd.7,4057-4060.
Monettle,M.L.(1984).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needs: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In Merriam,S.B.(ed.),Selected 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adult education.
Nugent,S.A., & Karnes, F.A.(2002).Th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cculaurette Program:A history and update. Gifted Child Today,25 (1), 30-39.
Poelzer, G.H., & Feldhuhsen, J.F.(1997).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Aprogram for gifted secondary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9, 168-171.
Rigby, D. K., & Buchanan, W. T. (1994). Putting More Strategy into trategic Alliances,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56-58.
Rigby, D. K., & Buchanan, W. T. (1994). Putting More Strategy into Strategic Alliances,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34-36
Saxe,R.W.(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 Berkeley, CA. : McCutchan .
Schein,E.H.(1978).Career dynamics: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Reading MA:Addison-Wesley.
Super, D.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16, 282-298.
The Collegeboard(2003a). AP Central - The history of the AP Program. Retrieved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rticle/0, 3045, 150-155-0-8019, 00.html
The Collegeboard(2003b). AP Central - Course description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courses/descriptions/1, 3061, 151-162-0-8879,00.html
The Collegeboard(2003c). AP Central - All About the Exam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exam/about_exams/0, 3060, 152-167-0-2131,00.html
Van Meter, D.S.,&Van Horn,C.E.(1975).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ion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and Society, 6(4),445-4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