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臺灣方面
書籍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臺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石忠山,”當代印度憲政體制,” 施正鋒、謝若蘭主編,當代印度民主政治。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07年。
朱雲鵬,金磚不只四國。臺北:英屬維京群島高寶國際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6年。
朱雲鵬、瞿大文、馬克.墨比爾斯等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朱寰、馬克堯,”南亞封建社會的形成,”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中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95-134。
成秋華、俞劍鴻,”與我國太平島有關的南沙諸多問題,”賴澤涵、于子橋主編,臺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余慕薌,金牛翻身:21世紀看印度。臺北市: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林立樹,世界文明史(上、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U.S. policy toward South Asi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陳奕愷,” 從早期佛教藝術看宗教與政治關係-以印度紀元前後之王朝為例,”
施正鋒、謝若蘭主編,當代印度民主政治。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07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馬丁.拉薩特、俞劍鴻、徐光明、林蘿嬪,後鄧小平時期的臺灣安全(Taiwan''s Security in the Post-Deng Xiaoping Er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室,2004年。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等著,台灣的亞太戰略。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美國在亞洲的角色-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臺北:亞洲基金會,2003年。
陳福成,防衛大臺灣:台海安全與三軍戰略大佈局。臺北:金臺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陳鴻瑜,”南海之石油資源開發與政治衝突,”賴澤涵、于子橋主編,臺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陳文賢,” 新世界秩序的形塑-印度的因應之道,”施正鋒主編,迎戰全球化,臺灣向前走-外交戰略。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臺灣心會,2004年。
黃光男,世界四大文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黃異、魏靜芬,”評析現行南海水域之法律地位,” 賴澤涵、于子橋主編,臺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孫義學,”儒學與佛教在東亞的傳播,”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中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80-93。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印度投資環境簡介。臺北:經濟部,2006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頁2.
劉家和,” 印度河流域文明,”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上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劉家和,”早期文明的盛衰(下)(西元前15世紀-前9世紀),”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上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劉家和,” 印度的列國時期和孔雀帝國(西元前6世紀-前2世紀),”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上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劉作昌、王覺非,”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近代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240-246。
劉作昌、王覺非,”莫臥兒帝國,”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近古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273-285。
薄富爾著,鈕先鐘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謝孟玹,印度產業發展策略與台印合作機會分析:IC產業。臺北:經濟部技術處,2007年。
櫻花綜合研究院環太平洋研究中心著,黃綵璋譯,亞洲新世紀發展構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Gillian Youngs著,黃競涓、郭進成、黃肇輝譯,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Global Age)。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Herbert George Wells著,梁思成譯,世界史綱-Outline of World Historyg 上 下。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James C. Abegglen著,林志鴻譯,傲視大亞洲-SEA CHANGE。臺北縣新店市:書華出版社,1995年。
Stephen Philip Cohe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譯,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Zbigniew﹐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eat Chessbord)。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年。
威廉 J 柯林頓著,曹雄源、廖舜右譯,柯林頓政府時期全球時代的國家安全戰略(A National Security for A Global Age,2000)。桃園縣:國防大學,2007年12月。
威廉 J 柯林頓著,曹雄源、廖舜右譯,柯林頓政府時期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A National Security for A New Century-1997、1998、1999)。桃園縣:國防大學,2007年12月。
羅蘋.梅瑞迪絲(Robyn Meredith)著,藍美貞、高仁君譯,龍與象(The Elephant and The Dragon)-中國與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期刊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2001年):頁81-96 。方天賜,”印度的巴基斯坦政策-在國會攻擊事件後採行強制外交的成效與侷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4期(2002年):頁69-96。何振生,”當今美、印關係對亞洲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12期(2005年):頁49-54。林若雩,”二十一世紀初東南亞的安全策略與大國關係-兼論臺灣因應之道,”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29-66。吳東林,”印度武裝力量與大國之路,”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2006年):頁103-129。吳瑟致,”中國大陸參與東亞經濟合作之策略及其對臺灣之影響(China''s Strategy to Participate in 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aiwan),”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4期:頁84-101。吳福成,”研析印度參與東亞合作之戰略,”印度崛起,第28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55-60。
吳和恭,”《下南洋:實戰篇》廿年後之今日,重啟國際市場大門-前進印度,謀定後動,”營建知訊,第296期(2007年9月):頁45-50。高宜凡,”印度熱潮下的臺灣商機,”商業週刊,第181期(2006年7月):頁48-51。
施振榮,”臺灣+印度-創造新IT榮景,” 商業週刊,第120期(2005年4月):頁1-2。
許峻賓,”以層次分析探討印度東望政策-兼論臺灣可參與之角色,”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頁79-84。韋俊斌,”印度市場報告(三),”鑄造科技,第210期(2007年):頁6-9。連文榮、卓惠貞、鄭柏舟、施舜耘,”東亞國家經濟發展願景之比較,”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34期(2006年):頁1-18。
彭漣漪,”印度塔塔集團來臺拓展業務-力用印度,臺灣軟印大整合,”天下雜誌,2月號(2005年):148-151。
陳牧民,”印度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2006年):頁81-101。陳依秀,”本土石化業久旱逢甘霖-印度拉攏臺灣跟中國搶石油,”全球資源,第965期(2005年):頁88-91。
楊瑪利和林孟儀,” CHINDIA中國+印度經濟體崛起-勇敢投資印度,” 遠見雜誌,第262期(2008年):頁176-243。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臺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頁1-46。蔡東杰,”印度東進政策下的東南亞角色分析,”臺灣東南亞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頁3-24。蕭富元,” 國際現場直擊-不可思議的印度,” 天下雜誌,第391期(2007年):頁125-193。
「INDIAN DEFEXPO 2008 印度海陸軍裝備展」(2008年),《漢和防務評論》,第42期:頁3。
「INDIAN DEFEXPO 2008 印度海陸軍裝備展」(2008),《漢和防務評論》,第42期,頁3。
「印度聲稱中國2006年生產了更多T99」(2008),《漢和防務評論》,第45期,頁18。
「印度、中國海軍建設比較」(2008),《漢和防務評論》,第45期,頁34-37。
「越南空軍對海南島的威攝力」(2008),《漢和防務評論》,第45期,頁46-47。
「主戰坦克-豹二A4」(2008),《漢和防務評論》,第42期,頁14-17。
T S Gopi Rethinaraj著,李育慈譯,”美印核子協議對亞洲區域安全的意涵(US-India nuclear deal:Reg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Asia),”國防譯粹,第34卷第8期(2007):頁81-87。
Steven J. Forsberg著,李育慈譯,”印度遠洋海權發展(India Stretches its Sea Legs),” 國防譯粹,第34卷第7期(2007):頁83-90。
學位論文
劉惠敏,” 冷戰後中國-印度競爭與合作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臺灣發展外交關係之戰略-兼論2005年美臺關係之展望,”「2005年臺灣與世界關係」研討會,臺北,2005年5月5日。
翁明賢,”全球化下重新解讀臺灣的國家利益,” 「2005年臺灣與世界關係」研討會,臺北,2005年5月5日。
網站
歷史分析法,知識工具網,2008年6月6日。轉引自
http://gongjushu.cnki.net/kns50/crfd/Brief.aspx?ID=CRFD&SearchType=SINGLEDBBASE&From=SearchControl&SearchFor=1
Sachs, Goldman,” 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GS Global Economics Website, 2008年6月21日。轉引自http://www2.goldmansachs.com/ideas/brics/book/99-dreaming.pdf
印度近代史,2008年4月20日。轉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
印度軍力,2008年3月17日。轉引自http://www.state.gov/r/pa/ei/bgn/3454.htm
印度國民生產毛額,2008年4月17日。轉引自http://www.state.gov/r/pa/ei/bgn/3454.htm
印度國防支出,2008年4月18日。轉引自http://www.stnn.cc:82/glb_military/200803/t20080325_751956.html
美國國防支出,2008年4月18日。轉引自http://www.defenselink.mil/comptroller/defbudget/fy2009/fy2009_greenbook.pdf
石洪濤,2004年11月5日,印媒體稱中國首度表態支援印度成安理會常任國,2007年6月30日。轉引自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1050975.htm
1998年12月,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里馬科夫在面臨美國打壓的艱難時期,提出了具有明顯反美背景的“俄中印戰略三角”構想。2002,12/12,普京力促俄中印合作 要建超強"三角聯盟"?,2007年6月30日。轉引自http://past.people.com.cn/BIG5/junshi/192/3514/3643/20021212/886543.html。
2007,1/26,印俄提升戰略伙伴關系,2007年6月30日,轉引自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29/5330084.html。
印度終於認知台灣戰略價值?,中央廣播台,2008年6月15日。轉引自
http://www.cbs.org.tw/big5/topic/2007/Ma-Visit-India-Sg/news_070615b.aspx
印度等候馬英九到訪加強政治經貿接觸,【大紀元5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二十七日專電),2008年6月16日。轉引自
http://tw.epochtimes.com/bt/7/5/27/n1723934.htm
印度軍方邀請台印學者分析台海與亞太情勢,2008/04/29,【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二十八日專電),2008年6月20日。轉引自
http://news.epochtimes.com/b5/8/4/28/n2098117.htm
小馬哥的印度之旅,2007/06/15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6月18日。轉引自
http://chinareviewagency.org/doc/1003/8/9/1/10038918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89181
臺商眼中最困難的市場 印度 去不去?,遠見雜誌2008年4月號,2008年9月7日,轉引自http://www.gvm.com.tw/Forum/content.aspx?go=cover&ser=14028
印度各州政府所屬機關網站可由商工部下之about states進入,2008年7月6日。轉引自http://www.dipp.gov.in/
印度Maharashtra 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http://www.maharashtra.gov.in/
印度West Bengal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http://www.wbgov.com/
印度Haryana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www.haryana.nic.in
印度Tamil Nadu 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www.tn.gov.in
印度Karnataka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www.kar.nic.in
印度Andhra Pradesh 州,2008年7月6日。轉引自www.andhrapradesh.com
陳文賢,”台灣與印度關係的機會及展望,”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eusa-taiwan.org/News_Analysis/Taiwan%20News%20weekly/Taiwan%20News%20Column/TNC060414%E5%8F%B0%E5%8D%B0%E9%97%9C%E4%BF%82.doc
印媒:馬英九下月訪新德里,【大紀元5月27日訊】(明報新聞網2007年5月27日報導)印度傳媒報道,台灣的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下月12日將訪印度,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tw.epochtimes.com/bt/7/5/27/n1723953.htm
駐印代表夏立言榮調歸國樂觀看待台印關係,中央社 / 2008/05/11,(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十一日專電),2008年6月23日。轉引自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1493933&option=internationality
印度朝野國會議員款宴夏立言懇談台印關係,今日晚報 2007.09.07,中央社,2008年6月17日,2008年6月18日。轉引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7090701110,00.html
投資環境分析,印度經貿資訊網,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taitraesource.com/India/index5.asp?CID=02
主要產業概況,印度經貿資訊網,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taitraesource.com/India/index5.asp?CID=03
拓展建議,印度經貿資訊網,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taitraesource.com/india/index5.asp?CID=06#
市場環境分析,印度經貿資訊網,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taitraesource.com/india/index5.asp?CID=04
與我國經貿關係,印度經貿資訊網,2008年7月6日。轉引自
http://www.taitraesource.com/india/index5.asp?CID=05
報紙
李政青,”臺灣印度,軟硬結盟,”數位時代雙週新聞,2004年2月15日。黃瓊慧,”認清貿易趨勢,掌握投資優勢,再造臺灣氣勢-藍海揚帆,航向印度,” 貿協商情周報,2005年12月14日。楊璧慧,”專訪印度在臺協會會長Mr.Vijaygokhale-閃耀商機,沈澱文明古國;印度崛起,沈睡市場亮眼,”貿協商情周報,2005年7月13日。中國方面
書籍
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
吳永年、趙干城、馬纓,21世紀印度外交新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趙蔚文,印中關係風雲錄(1949-1999)。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蔣一國、楊會春、于秀清,印度國防經濟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劉紅,民進黨執政狀況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劉宏煊,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瞿建文,”論冷戰後東盟與印度關係的發展,”李一平、莊國土主編,冷戰以來東南亞國際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嚴安林、黃中平,民進黨對外關係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期刊
王紅雨,”冷戰時期印度外交戰略的演變,”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卷第3期(2003年):頁86-89。
亢升,”析印度“東進”東盟對中國的影響,”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頁137-140。
白旻,” 中印崛起呼喚大國發展模式創新,” 亞太經濟,第2期(2008年):頁104-108。
任飛,”中印國家利益之比較,”南亞研究季刊,第3期(2006年):頁80-85。
吉野文雄,”東盟的區域外經濟關係:中國與印度,”南洋資料譯叢,第1期(2006年):頁7-16。
吳永年,” 論21世紀國際關係中的中俄印“戰略三角”,”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5期(2006年):頁47-53。
吳永年,”印度外交戰略調整評析,”國際觀察,第3期(2003年):頁42-44。
李家祥,”試析印度東向政策中的中國因素,”東南亞縱橫,第3期(2003年):頁65-70。
馬瓔,” 冷戰後印度的亞洲政策及其啟示,”當代亞太,第10 期(2005年): 頁38-44。
馬倩,”共同崛起:21世紀初中印關係前瞻,”國際政治與關係,第6期(2006年):頁72-75。
侯松嶺,”印度東向政策與印度-東盟關係的發展,”當代亞太,第5期(2006年):頁36-40。
夏立平,”論21世紀中美印三邊關係,”當代亞太,第12期(2006年):頁19-28。
黃河,” “中國龍”-“印度象”舞起來,” 大經貿,第2期(2008年):頁22-51。
曼莫漢.辛格,” 21世紀的印度與中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演講,”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頁5-7。
陳鴻瑜,”中共與印度、巴基斯坦分別軍演之戰略意涵,”展望與棎索,第1卷第12期(2003):頁10-15。
張貴洪,” 競爭與合作:地區視角下的中印關係,” 當代亞太,第12期(2006年):頁12-18。
張力,”印度邁出南亞:印度東向政策新階段及其與中國的利益關聯,”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2003): 頁30-34。
張宏毅,”“龍象共舞”共創中印美好未來,”思想政治課教學,第1期(2007年):頁59-61。
劉思偉,” 論1998印度核試驗中的中國因素,”湘潮(下半月)(理論),第2期(2008年):頁21-22。
戴維.史密斯,” 龍象之爭:中國與印度的較量,” 領導文萃,第8期(2008年):頁137-141。
萬吉瓊,”中印關係在全球化加速時期的新發展,”南亞研究季刊,第3期(2006年):頁48-80。
費昭珣,”邁向“一等軍事強國”的印度與中印軍事關係,”南亞研究季刊,第3期(2006年):頁86-96。
趙干城,”國際體系均衡與中印共同崛起」,”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06年):頁3-9。
樓春豪,”中印關係研討會綜述,”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6年):頁63。
劉保禾,”從胡錦濤主席訪問印度看中印關係的發展走向,”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6期(2006年):頁63-66。
謝娟,”和平崛起的中國和印度關係,”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6年):頁64-66。
隨新民,”印度對中印邊界的認知,”國際政治科學,第1期(2006年):頁62-85。
隨新民,”東亞合作進程與中印關係調整-兼談三角關係分析方式,”,第7期(2006年):頁10-14。
魏杰,”探視近鄰印度,”互聯網週刊,(2006年):頁100-103。
蘇里寧,”全球視角下的印中關係,”當代世界,第11期(2006年):頁7-9。
網站
丁皓,”轉守為攻:印度海軍新作戰理論簡析,”人民綱,2008年6月21日。轉引自中國大學生在線(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ouc/1970-01-01/123128.html)
麥克馬洪線,2007年6月30日,此轉自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
中印邊界圖,2007年6月30日,此轉自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
上海合作組織,2007年6月30日,此轉自於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2-06/01/content_418824.htm
Chindia是由Jairam Ramesh將China和India融合在一起所創造出來的新詞彙(誰認識“CHINDIA”這個英文單詞?知者不會太多,因為這是一個特造的單詞,是印度商務國務部長齋拉姆•拉梅什創造的。印度的中國問題專家作者譚中把“CHINDIA”的中文意思詮釋為“中印大同”,傳神否?“CHINDIA”當作“中國(China)”和“印度(India)”合併的縮寫,傳神至極!),2007,5/31,中國評論通訊社 CHINDIA!中印大同不是夢,2007年6月30日,此轉自於http://www.singtaonet.com:82/pol_op/200611/t20061120_396510.html
印度戰機自獨立來首次飛進東南亞執行軍事任務,中國空軍網,2008年9月7日,轉自於
http://www.plaaf.net/html/99/n-1999.html
西文部分
書籍
Bajpai, Kanti. “India-U.S. Foreign Policy Concerns:Cooperation and Conflict,”in Gary K. Bertsch, Seema Gahlavt and Aunpam Strivastava,ed.,by Engaging India:U.S.Strategic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New York:Routledge,1999.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1991.
Cohen, Stephen Philip. India: Emerging Powe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1.
Nayar, Baldev Raj and T.V. Paul. India in the World Order:Searching for Major-Power Statu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Ramachandra, G.P. “Ind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in K. Raman Pillai ,ed., by Ind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Os. 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1997.
Wolfers, Arnold.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s: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62.
期刊
Malik, Mohan.“India Goes Nuclear:Rationale, Benefits, Costs and Implication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0,no.1(1998):128-135.
網站
Sachs, Goldman,” 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GS Global Economics Website, 2008年6月21日。轉引自http://www2.goldmansachs.com/ideas/brics/book/99-dreami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