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人對於宋.蘇軾(1037∼1101)之研究頗多注目,研究隊伍極其龐大,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出現了蘇詩研究史上的繁榮期與高峰期。而受到宋元以來蘇詩選評風習的薰染,也緣於蘇詩在清代不斷為讀者所接受、認同,清代湧現出了眾多的蘇詩選評著作,其中清.查慎行(1650∼1727)既補注蘇詩,又首開清人評點蘇詩之風,其《初白庵詩評》選評蘇詩430餘首,數量為其所評歷代大詩人之冠,查慎行評注蘇詩的成就,使得他的版本廣為後人依循,其中以清.紀昀(1724∼1805)評點《蘇文忠公詩集》最為重要。
紀昀評論詩人,尚論人品。這不僅由於他編纂《四庫全書》的政治目的,還由於他是傳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學者。紀昀既著眼於著作的政治倫理功能和社會效果,自然就不能不問作者的政治態度和道德修養。紀昀在編纂《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過程中,發揮了他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為此幾乎耗費了一生的學識和精力,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與文學觀念。通過考察其大量評語,我們可以總結他合理的、通達的文學思想。所以過去研究紀昀學術思想的人,總將過多的精力放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而忽視了散見於評點中大量閃光的思想。因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由紀昀總其成,但當時許\\多著名學者如清.戴震(1724∼1777)、清.姚鼐(1731∼1815)、清.邵晉涵(1743∼1796)等均躬其役,此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評點則是他個人的學術見解,當我們研究紀昀的詩學思想卻忽略了這一點,當然是不完整的。
紀昀於乾隆31年(1766)開始評點蘇詩,迄於乾隆36年,先用墨筆,次用朱筆,再次用紫筆,後又參照查評再作修改,遞相塗乙,模糊難辨,五年中凡五易其稿而始成,寫作態度極其嚴謹,因而創獲尤多。更主要的是,紀昀在評點過程中貫穿了自己的詩學思想與文學觀念,通過考察其大量評語,我們可以總結他的詩學思想,也可以認識到他的藝術觀點。本文將針對紀評蘇詩研究,期使將紀評蘇詩的詩學思維與紀昀對蘇軾詩風演變的剖析詮釋能夠完整的呈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