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1: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憲章
研究生(外文):Sian-jhang Chen
論文名稱:矯正機構內男性毒癮愛滋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用藥認知及行為型態之研究
指導教授:江振亨江振亨引用關係吳世傑吳世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hen-heng JiangShih-jye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愛滋病毒藥物濫用愛滋病知覺內在抑制力非理性信念
外文關鍵詞:drug abuse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IDSinner-containmentirrational beliefcogn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對藥物濫用者用藥之行為模式、愛滋病感染途徑、對
政府實施毒品減害計畫的接受程度與干擾接受因素等進行調查,同時調查
其用藥非理性信念、渴求及內在抑制力,據以瞭解其危險行為因子分佈狀
態、對毒品減害政策的觀點及不同特質之藥物濫用者在認知與內在抑制力
的差異程度,以供研擬藥物濫用者公共衛生與管理政策的防制和處遇策略
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量性的研究方法,以自陳報告問卷調查在監獄、戒治所執
行中的藥物濫用者,區分愛滋病毒感染者與未感染者,抽樣有效樣本數
1,083 人(愛滋感染者樣本數37.2%),研究變項包括:愛滋病毒感染與
否、用藥型態、用藥涉入強度、用藥非理性信念、用藥渴求、內在抑制力、
愛滋病知覺等,施測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就假設進行卡方檢定、
t-test、Pearson R 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摘述如下:
一、毒癮者有用藥親屬的比例高達23.8%,其中兄弟姊妹有用藥記錄達
10.2%為最高,堂表兄弟姊妹有用藥記錄者佔4.9%次之,顯示親屬
中有人涉入藥物其餘家屬涉入藥物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二、非注射用藥者的藥物渴求程度低於注射用藥者,而其內在抑制力則高
於注射用藥者,對於毒癮者除增強其自信心、教導阻斷藥物的技巧
外,由於注射用藥者對藥物阻斷能力較低,應列為減害計畫優先實施
之目標群,施以替代療法以減少因為注射藥物衍生的傷害。
三、在面對強烈藥物渴求時,52.2%有共用習慣的毒癮者會產生共用針具
的行為,選擇共用與否的關鍵與內在抑制力之強弱無關,反與渴求程
矯正機構內男性毒癮愛滋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用藥認知及行為型態之研究
II
度有關;亦即當面臨感染風險與藥物渴求時,是否選擇共用針具的因
素是渴求程度高低。無共用針具者與有共用針具習慣者相比,有較佳
的內在抑制力;已有共用習慣者,是否選擇共用的因素則轉為渴求程
度的高低,內在抑制力在此一階段已無法扮演抑制的功能。因此在復
發預防上宜加強高風險壓力管理及有效因應渴求的認知行為策略。
四、矯正毒癮者錯誤的用藥信念有助於降低用藥渴求的程度;亦即降低毒
癮者對毒品的效果期待,建立正確的用藥認知,可以有效降低毒癮者
渴求藥物的程度,因此加強正確藥物教育可列入戒治教育之一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rug-using behavioral patterns,
drug abusers’ cognition and inner-containment, the causes of HIV inf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abuse and HIV infection, and the acceptable degree of
the government’s harm reduction program.
This study adopt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 total number of 1083 (37.2%
samples had HIV-infected) male drug abusers, whom sampled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drug treatment center, prison and detention house in
Taiwan, were surveyed with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Chi-square,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one-way ANOVA, were applied to proof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I. The proportion of drug-using kin of drug abusers was up to 23.8%.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proportion of drug-using siblings was 10.2%, cousins was
4.9%.
II. Non-injecting drug users (NIDUS) had lower tendency in drug craving than
injecting drug users (IDUS), but had higher tendency in inner-containment than
IDUS. Therefore, increasing IDUS’ confidence and coping skills to deal with
craving is important element of relapse prevention program. IDUS had lower
ability of abstinence, so they should be the prior client of harm reduction
program to decrease the harm from drug injection.
III. 52% samples used to needle-sharing would still have needle-sharing
behaviors when facing drug craving. The key factor of sharing behaviors was
they don’t know how to resist the craving and urge of using drugs. Correcting
drug users’ irrational belief could aid in decreasing the craving for drug.
Therefore, drug abusers whom don’t have strong coping response and
concept about the damage of drug abuse should be instructed stress
management abilities and cognitive modification in drug treatment to
effectively prevent relaps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國內外愛滋病毒感染流行狀況及其與毒癮相關性之分析-12
第二節 我國藥物濫用的現況及用藥的行為模式--------------22
第三節 毒癮者之人格特質與用藥認知之探討---------------27
第四節 毒癮者對愛滋病之認知--------------------------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流程--------------------------------42
第三節 研究樣本--------------------------------------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0
第一節 毒癮者藥物濫用行為描述性統計分析------------------60
第二節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愛滋病知覺、用藥涉入強度、非理
性信念、渴求及用藥型態差異分析--------------------74
第三節 注射使用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非理性信念、渴求、內在
抑制力及用藥涉入強度差異分析----------------------81
第四節 共用針頭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非理性信念、渴求、內在
抑制力及用藥涉入強度差異分析----------------------88
第五節 愛滋病知覺與用藥涉入強度之相關分析----------------94
第六節 不同的用藥涉入強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渴求、內在抑
制力之差異及分析----------------------------------97
第七節 綜合討論-----------------------------------------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與研究限制-----------------------------------116
參考文獻----------------------------------------------------122
附錄一: 研究問卷施測統計表---------------------------------129
附錄二: 問卷調查表-----------------------------------------130
附錄三: 愛滋病知覺量表獨立因子項目分析統計表---------------140
愛滋病知覺量表預試樣本信度分析統計表---------------141
附錄四: 內在抑制力量表高低分組平均數、獨立樣本t 檢定、KMO
檢定統計表-----------------------------------------142
附錄五: 內在抑制力量表因素分析表----------------------------148
附錄六: 內在抑制力因素分析解說總變異量表-------------------149
附錄七: 內在抑制力之內部一致性表---------------------------150
附錄八: 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平均數統計表---------------------151
附錄九: 不同用藥涉入強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變項雪費
(Scheffe)法檢定結果統計表------------------------152
附錄十: 不同用藥涉入強度與用藥渴求量表雪費(Scheffe)法事後
檢定結果統計表-------------------------------------153
附錄十一: 不同用藥涉入強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雪費
(Scheffe)法事後檢定結果統計表-------------------154
附錄十二: 面對藥物渴求時選擇共用針具與不選擇共用者在渴求
量表與內在抑制力量表的t-test和平均數-------------156
附錄十三: 用藥非理性信念與用藥渴求相關統計表---------------157
附錄十四: 藥物濫用者非理性信念量表與用藥渴求量表使用授權書-158
附錄十五: 內在抑制力量表使用授權書-------------------------159


表 次
表2-1-1 國外HIV 盛行率及感染途徑流行病學資料---------------13
表2-1-2 台灣地區本國籍HIV 感染者危險因子統計---------------17
表2-1-3 台灣地區本國籍HIV 感染者性別/年齡統計--------------18
表2-2-1 1999 年-2006 年精神醫療院所通報藥物濫用種類統計-----25
表2-2-2 1999 年-2006 年精神醫療院所通報藥物濫用個案主要藥
物使用方式統計------------------------------------25
表3-3-1 樣本基本特性分析-----------------------------------50
表3-3-2 樣本另案統計---------------------------------------51
表3-3-3 樣本前科記錄種類次數分配---------------------------51
表3-4-1 愛滋病知覺程度量表高低分組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54
表3-4-2 愛滋病知覺量表高低分組獨立樣本 t-test--------------54
表3-4-3 內在抑制力量表各分量表間相關係數-------------------57
表3-4-4 內在抑制力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係數(修正後)---------58
表4-1-1 第一次使用藥物年齡統計-----------------------------61
表4-1-2 吸毒入監次數統計-----------------------------------62
表4-1-3 戒毒的動機與意願次數分配---------------------------63
表4-1-4 有無戒毒經驗者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 t-test----63
表4-1-5 有無戒毒經驗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得分統計量---63
表4-1-6 有無戒毒經驗者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統計量-------------64
表4-1-7 有無戒毒經驗者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 t-test------------64
表4-1-8 有無戒毒經驗者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得分統計量-----64
表4-1-9 有無戒毒經驗者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變項 t-test--------65
表4-1-10 樣本用藥種類次數分配------------------------------66
表4-1-11 樣本共用針具原因次數分配--------------------------67
表4-1-12 樣本得知減害計畫訊息來源次數分配------------------68
表4-1-13 樣本對於減害計畫接受度次數分配--------------------69
表4-1-14 曾參與針頭交換認為有疑慮者次數分配----------------69
表4-1-15 不曾參與針頭交換認為有疑慮者次數分配--------------69
表4-1-16 樣本對於替代療法接受度次數分配--------------------70
表4-1-17 認為替代療法有幫助但有疑慮因素次數分配------------70
表4-1-18 不願意接受愛滋病毒篩檢原因次數分配----------------71
表4-1-19 已感染者推測自己可能的感染途徑統計----------------71
表4-1-20 已感染者幾乎可以確認的感染途徑統計----------------71
表4-2-1 愛滋病毒感染者與非感染者愛滋病知覺得分統計量 ------74
表4-2-2 愛滋病毒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愛滋病知覺程度t-test-----74
表4-2-3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得分
統計量---------------------------------------------75
表4-2-4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t-test---75
表4-2-5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統計量-----------76
表4-2-6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t-test-----------77
表4-2-7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變項統計量-------77
表4-2-8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變項t-test-------77
表4-2-9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得分統計量-78
表4-2-10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得分
t-test--------------------------------------------78
表4-2-11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在用藥方式注射使用與非注射使用之
次數分配------------------------------------------79
表4-2-12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在注射使用與否卡方檢定------------79
表4-2-13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共用針頭與否之次數分配----------80
表4-2-14 愛滋病毒感染與否在共用針頭與否卡方檢定------------80
表4-3-1 注射使用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統計量-------------81
表4-3-2 注射使用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t-test-------------82
表4-3-3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得分統計量---82
表4-3-4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t-test-------83
表4-3-5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統計量---------------84
表4-3-6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t-test---------------84
表4-3-7 注射使用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之統計量---------85
表4-3-8 注射使用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得分t-test-------85
表4-3-9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統計量---------86
表4-3-10 注射使用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得分t-test----87
表4-4-1 共用針頭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統計量-------------89
表4-4-2 共用針頭與否在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t-test-------------89
表4-4-3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得分統計量---89
表4-4-4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量表得分t-test---90
表4-4-5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統計量---------------90
表4-4-6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t-test---------------91
表4-4-7 共用針頭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得分統計量-------91
表4-4-8 共用針頭與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量表得分t-test-------92
表4-4-9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得分統計量-----93
表4-4-10 共用針頭與否在用藥涉入強度及各分變項得分t-test----93
表4-5-1 愛滋病知覺程度與用藥涉入強度及其分變項相關統計-----95
表4-5-2 入監次數在愛滋病知覺程度量表、用藥涉入強度得分統
計量-----------------------------------------------95
表4-5-3 入監次數在愛滋病知覺量表得分及用藥涉入強度變異數分析---------------------------------------------96
表4-5-4 用藥涉入強度在入監次數Scheffe法事後比較------------96
表4-6-1 用藥涉入強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變項得分統計量---99
表4-6-2 用藥涉入強度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變項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99
表4-6-3 用藥非理性信念在用藥非理性信念及各分變項相關分析--100
表4-6-4 用藥涉入強度在渴求量表得分統計量 -----------------101
表4-6-5 用藥涉入強度在用藥渴求量表得分變異數分析----------101
表4-6-6 用藥涉入強度與用藥渴求的相關分析------------------101
表4-6-7 用藥涉入強度在內在抑制力及分變項得分統計量--------103
表4-6-8 用藥涉入強度在內在抑制力及各分變項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統計------------------------------------------104
表4-6-9 用藥涉入強度與內在抑制力及各分變項的相關分析統計--104
表4-7-1 藥物濫用者用藥非理性信念贊同率分析統計------------107
表4-7-2 藥物濫用者用藥渴求贊同率分析統計------------------109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41
圖3-2-1 研究流程-------------------------------------------47
圖4-1-1 第一次用藥年齡分佈---------------------------------6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孔繁鐘、孔繁錦譯 (1997)。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合記圖書出
版社。
江振亨 (1999)。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振亨與林瑞欽 (2000)。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
究。犯罪學期刊,5,頁277-310。
江振亨(2003)。闡釋藥物成癮核心信念中的渴求與驅動。犯罪學會會刊,
4(3),頁23-28。
江振亨(2005)。認知取向戒治策略對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戒治成效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振亨、黃秀瑄、林瑞欽 (2006)。男性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性格特質、用
藥非理性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
2006 年9 月,第7 期,頁36。
自由電子報 (2006)。愛滋減害破功? 1.5 萬支針頭 回收率不到1%。〔記
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21/today-life6.
htm。檢索日期:2006 年3 月21 日
自由電子報 (2006)。 小檔案 - 愛滋通報人數逾萬。〔記者胡清暉╱台
北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21/today-life6.htm。檢索
日期:2006 年5 月21 日。
吳秀英 (2003)。愛滋病毒感染者之追蹤及治療。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
局九十二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李素卿譯 (1996)。上癮行為導論。Dennis L.Thombs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思賢 (2006)。女性藥癮者共同注射海洛因之行為及思維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周輝煌 (2008)。日本矯正機關考察見聞與反思-談「毒品犯處遇」措施。
下載自2008/3/3法務部部內網http://www.moj/。
林瑞欽 (1999)。教育與諮商心理的研究小探。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頁193-203。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瑞欽與黃秀瑄 (2003)。吸毒者認知行為策略戒治成效之研究(I)。國科會專案研究。NSC 91-2414-H-194-007-SSS。
林瑞欽、黃秀瑄、與江振亨 (2004)。海洛因與安非他命用藥者用藥信念、再用藥意向與犯罪行為之比較研究。2004年亞太地區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47-182。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瑞欽、黃秀瑄 (2005)。海洛因濫用者用藥渴求、復發危機之分析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畫。計畫編號DOH94-TD-M-113-042。
林秀琴 (1999)。靜脈注射毒癮者對於愛滋病快速唾液檢驗法接受度之研究。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2002)。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志茂 (1999)。安非他命罪犯人口資料暨犯罪行為分析。警學叢刊,29(6),77-146。
韋若蘭 (2003)。成年吸毒者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與再吸毒意向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醒哲等 (2006)。愛滋病防治政策論壇。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許春金(2000)。犯罪學,頁667,頁316-318。
許淑雲 (2006)。靜脈注射藥癮者對減害計畫需求評估~以台中監獄、雲林及嘉義戒治所為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鈺姍、余伍祥、李家順、陳明招、楊寬弘 (1995)。出院藥癮病人的追蹤。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2),17-30。
張黛眉 (1992)。安非他命藥癮患者之心理特質與心理復健。1992年6月3日安非他命防治研討會實錄,69-73。台北: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
張學鶚、楊士隆 (1997)。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99-223。
張上淳等 (2005)。愛滋病防治中心。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張其祿 (2006)。研究方法講義。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程冠豪 (2006)。成年海洛因濫用者衝動性、用藥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徵男 (2001)。監獄學經營與管理。台北,首席文化出版社。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志元等 (2005)。以Detuned Assay推估台灣HIV-1之新增感染率。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詹德杰 (2003)。吸毒犯行為認知基模之萃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亦純 (2005)。多重用藥、渴求向度、拒用自我效能對男性戒治者毒品一年後再犯的預測。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妙平 (2005)。成年男性藥物成癮者復發決定因素之探究--以臺北戒治所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謝瑤偉 (1993)。少年濫用安非他命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盧幸馡 (2001)。由PRECEDE模式探討女性藥癮患者的愛滋病篩檢行為。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謝鞠英、蔡春美、管少彬譯 (2007)。挑戰成癮觀點。台北:張老師文化。
蔡德輝、楊士隆合著 (2001)。犯罪學,頁122-127。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合著 (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震邦 (2005)。正視司法變革對藥癮治療工作的影響。物質濫用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暨精神醫學科部,頁11。
羅令佩 (2000)。愛滋病毒感染預後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事技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等譯 (1991)。心理學,頁8,頁942。Rita L. Atkinson等原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2005)。毒品施用者愛滋防治專題報告。http://www.doh.gov.tw/NewVersion/PDA/content.asp?doc_no=40272。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2006a)。「2005藥物濫用防制及藥癮戒治國際研討會」。管制藥品簡訊第26期,頁5-6。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2006b)。藥物濫用防制宣導教材。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2006c)。防毒品減愛滋大作戰。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行政院衛生署(2007)。96年反毒報告書(96年1月至12月)。台北: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行政院衛生署。
法務部(2003)。毒品新制五年來實施概況。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5)。法務重要指標分析,頁48表35。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 (2007)。法務部95年法務統計重要指標分析。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統計處 (2006)。法務統計年報。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統計處 (2007)。法務統計摘要。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統計處 (2008)。法務統計摘要。台北:法務部。
香港立法局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 (1996)。香港及若干特選國家的美沙酮治療計劃。香港:立法局。
香港戒毒會研究委員會 (2004)。澳門濫藥問題概況調查及戒毒康復工作評估研究報告書。香港:香港戒毒會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法務部與行政院衛生署 (2003)。九十二年反毒報告書(九十一年一月至十二月),頁3-5。台北:教育部、法務部、行政院衛生署。
愛滋虛擬博物館。http://www.cdc.gov.tw/index_info.asp?p_data_id_3=1201&act=init。
衛生署 (2005)。毒品減害試辦計畫。台北,衛生署。
衛生署 (2006)。毒品減害試辦計畫簡報。台北,衛生署。http://www.cdc.gov.tw/file/38824。檢索日期:95年7月12日。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index_info_info.asp?data_id=1446。檢索日期:2008年4月14日。


二、外文部分
Beck, A. T., Wright, F. D., Newman, C. F., & Liese, B. S. (1993). Cognitive Therapy of Substance Abuse. NY: The Guilford Press.
Bordnick, P. S., & Schmitz, J. M. (1998). Cocaine craving: An evaluation across treatment phases.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10(1), 9-17.
Brown, J. M. (1998). Self-regulation and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In W. R. Miller & N. Heather(Eds.), Treating Addictive Behaviors.2nd Edition(61-71). NY: Plenum.
Cretzmeyer, M., Sarrazin, M. V., Huber, D. L., Block, R. I., & Hall, J. A. (2003). Treatment of methamphetamine abus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linical directions.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24(3), 267-277.
Curry, S., Southwick, L., & Steele, C. (1987). Restrained drinking: Risk factor for problems with alcohol? Addictive Behaviors, 12(1), 73-77.
Fields, R. (1998). Drugs in Perspective: A Personalized Look at Substance Use and Abuse. Boston, MA: WCB/McGraw-Hill.
Hartz, D. T., Frederick-Osborne, & Galloway, G. P. (2001). Craving predicts use during treatment for methamphetamine dependence: A prospective, repeated-measures, within-subject analysi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63(3), 269-276.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2006)。 Global summary of the AIDS epidemic December 2006。http://www.unaids.org/en/。2007.10.17。
Kanfer, F. H. (1986). Implications of a self-regulation model of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addictive behaviors. In W. R. Miller & N. Heather(Eds.), Treating Addictive Behaviors: Processes of Change(29-47). NY: Plenum.
Leukefeld, C. G., Staton, M., Hiller, M.L., Logan, T. K., Warner, B., Shaw, k., & Purvis, R.(2002). Health problems and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by HIV serostatus among incarcerated male drug abusers. J Behav Health Serv Res, 29(2), 167-175.
Marlatt, G. A., & Gordon, J. R. (1985). Relapse Prevention: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dictive Behavior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cIntosh, J., & McKeganey, N. (2000). The recovery from dependent drug use: Addicts’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relapse. Drugs: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Policy,7(2),179-192.
McKeganey, N., Morris, Z., Neale, J., & Robertson, M. (2004). What are drug users looking for when they contact drug services: Abstinence or harm reduction? Drugs: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Policy, 11(5), 423-435.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06). Research Report Series- HIV/AIDS. http://www.nida.nih.gov/PDF/RRhiv.pdf
Pollack, H. A., D’Aunno, T., & Lamar, B. (2006). Outpatient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and HIV prevention: An update. Journal of Substance Treatment, 30(1), 39-47.
Wanberg, K. W., & Milkman, H. B. (1998). Criminal Conduct and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Thousand Oaks, CA: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