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琍、陳昇明,1997,影響繡球孢子屬叢枝內生菌根菌孢子萌芽之因素,Fung Sci.。
王竣弘,2003,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生物復育法,環保技術e報009。
王瑞彥,2008,以植物復育技術處理受多環芳香烴芘污染土壤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朱德民,1990,植物與環境逆境,國立編譯館。
余勝雄,我國風力發電現況及展望,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No.36。吳繼光、林素禎,囊叢枝內生菌根菌應用技術手冊,http://www.tari.gov.tw/菌根菌/index.htm。
李春榮,王文科,曹玉清,王麗媚 ,2006,石油污染土壤對向日葵生長的影響,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周奮興、郭怡婷、高平洲、張至上,DNAPL污染場址調查程序與整治方法評估。
林宏達,2005,以植物復育技術處理遭受溢油污染濕地土壤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林良平,1987,土壤微生物學,南山堂出版社。
林俊義,2007,我國發展生質能源作物之展望,林業研究專訊,Vol.14,No.3。林浩潭、陳素文、沈季蓉、翁愫慎,2005,重金屬污染土壤以本土植物復育之探討,植物保護學會會刊。林財富、吳龍泉、洪志雄、洪旭文、高志明、陳古汎、陳廷育、許榮欣、葉桂君、楊金鐘、廖毓鈴、鄭秀卿、謝汶興、顏宏愷,2003,工廠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手冊-石化業,經濟部工業局。
邱展臺、黃天民、柯天雄、王均琍,2004,繡球屬叢枝菌根對木瓜植株生長及果實生產之促進,植物種苗。侯善麟,2006,植物及生物復育技術於油污染土壤整治之應用(實例探討),人工濕地及植物復育生態工程技術研討會。
胡弘道,1990,林木菌根,千華出版社。
翁鳳英,2008,談德國水力發電的發展,他山之石。
袁嘉敏、余玥彤、張書涵、林明河、邱求三、張章堂,2007,使用各種配比柴油對柴油引擎污染特性影響之研究,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07 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
高志明,2005,整治牆及自然衰減技術介紹,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張玉明,2003,菌根真菌與植生復育探討,大葉學報,12卷[摁任安芝、高玉葆、高文生,2002,內生真菌侵染對黑麥草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及滲透脅迫抗性的影響,植物生態學報。張怡塘,2006,化學傳輸行為對土壤微生物分解多環芳香烴化合物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張松林、趙首彩、顧娟,2004,土壤柴油污染對紫花苜蓿種子發芽率的影響,環境科學與技術。
梁宇、陳世萍、高玉葆、任安芝,2002,内生真菌感染對乾脅迫下黑麥草生長的影響,植物生態學報。
梁書豪,2006,以Fenton-like氧化處理受燃料油污染之土壤,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盛江梅、吴小芹,2007,菌根真菌與植物根際微生物互作關係研究,西北林學院學報。
莊明富、程永雄,2005,接種期對叢枝菌根菌繁殖與溫度對孢子發芽之影響,台灣農業研究。
郭明錦,2004,地熱資源,科學發展,383期。
陳呈芳,2007,土壤重金屬污染整治技術,經濟部環保技術e報,043。
陳呈芳,自然衰減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之應用,經濟部環保技術e報。
陳志威、吳文騰,2002,生生不息的生質能源,科學發展,359期。
陳柱華,2004,火力發電與氫氣燃料,科學發展,384期。
陳尊賢,2005,土壤污染與復育,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www.tnfd.gov.tw。
陳潔音,2001,彩色豆馬勃菌根於重金屬污染土壤之復育效應,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陳潔音、顏江河,2004,菌根於重金屬污染土壤之復育效應,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曾依蕾,2005,柴油降解菌組合的最佳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研究所。曾益民,2007,生質酒精汽油之發展,綠色能源專輯。
黃俊嘉,2003,以土耕法結合生物堆法處理受柴油污染之土壤,碩士論文,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黃柏舜、劉育穎、林達昌、王應然,2007,柴油引擎使用生質柴油所排放醛酮化合物及毒性分析,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07 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
黃麒仁,2004,內生菌根菌接種對肯氏蒲桃苗木在不同土壤中生長之效應,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溫源淼,2006,以植物修復技術處理遭受重金屬鎘污染土壤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葉迺群、謝祝欽,2003,低溫熱脫附技術運用於整治受油品污染土壤之技術評估,工業污染防治。董昌金、趙斌,2003,影響叢枝菌根菌孢子萌發的幾種因素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鄔家琪,2003,叢枝菌根對設施栽培蔬菜在環境逆境下生長之影響,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趙映琇,2001,石油分解微生物利用於土壤油污染之生物復育,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趙國平,2007,淺談生質酒精,林業研究專訊,Vol.14, No.3。
劉文科、馮固、李曉林,2006,不同AM 菌株對酸性土壤玉米生長及磷營養的影響研究,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劉瑞美、楊秋忠,2002,接種溶磷根瘤菌對作物生長與養分吸收之影響,土壤與環境。潘瑞至,2006,植物生理學,藝軒出版社。
蔡仁雄、陳瑞仁、 黃國林、胡明燦、李文智、鍾鎔同,2007,生質柴油發電機排放微粒中碳成分及多環芳香烴化合物之特性,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07 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
蔡在唐,2003,以電動力法復育受油品污染土壤,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鄭名山,2007,大陽能發電簡介,物理雙月刊,廿十九卷三期。鄭秀珍,2006,以植物修復技術處理受五氯酚污染土壤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鄭育麟,2003,以焚化及生物堆肥法處理受有機溶劑污染土壤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蕭宏杰,熱脫附處理技術應用於受有機物污染場址整治介紹,環保技術e報。
賴鴻裕、盧至人,2007,植生復育重金屬污染土壤—國內研究之回顧及大豆生質能應用之探討台灣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協會簡訊。
謝文凱,2004,界面活性劑對油污染土壤現地復育-生物通氣法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研究所。謝志強,2006,生物精煉(Biorefinery)-熱化學(Thermochemical)技術平台淺談,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
謝志強,2006,面對石油耗盡的未來-生物精煉(Biorefinery)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
蘇達貞、鍾珍,2004,海洋能源的魅力,科學發展。
Arriagada, C.A., Herrera, M.A., Ocampo, J. A.,”Beneficial effect of saprobe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growth of Eucalyptus globulus co-cultured with Glycine max in soil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4, pp.93-99,2006
Citterio, S., Prato, N., Fumagalli, P., Aina, R., Massa, N., Santagostino, A., Sgorbati, S., Berta, G.,”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Glomus mosseae induces growth and metal accumulation changes in Cannabis sativa L.”, Chemosphere,59, pp. 21-29,2005
Joner, E. J., Leyval, C.,”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using mycorrhizal plants:a new aspect of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Agronomie, 23, pp.495-502,2003
Jussila, M M., Jurgens, G., Lindstrom, K., Suominen, L.,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urable bacteria in oil-contaminated rhizosphere of Galega oriental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39, pp. 244-257,2006
Kaimi, E., Mukaidani, T., Miyoshi, S., Tamaki, M., “Ryegrass enhancement of biodegradation in diesel-contaminated soi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55,pp.110-119,2006
Kaksonen, A.H., Jussila, M.M., Lindstrm, K., Suominen, L.,” Rhizosphere effect of Galega orientalis in oil-contaminated soil.”,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38, pp. 817-827,2006
Kirk, J. L., Klironomos, J. N., Lee, H., Trevors, J.T.,” The effects of perennial ryegrass and alfalfa on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33,pp. 455-465,2005
Lindau, C.W., Delaune, R.D., Devai, I.,” Rate of Turnover and Attenuation of Crude Oil Added to a Louisiana Sagittaria lancifolia Freshwater Marsh Soil.”, Spill Science & Technology Bulletin, 8, pp.445-449,2003
Meagher, R.B.,” Phytoremediation of toxic elemental and organic pollutants”,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3, pp.153-162,2000
Merkl, N., Kraft, R.S., Infante, C.,” Phytoremediation in the tropicse influence of heavy crude oil on roo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minoi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38, pp.86-91,2005
Muratova, A., Hubner, T., Narula, N., Wand, H., Turkovskaya, O., Kuschk, P., Jahn, R., Merbach, W.,” Rhizosphere microflora of plants used for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bitumen-contaminated soil.”, Microbiological Resarch ,158, pp.151-161,2003
Susarla, S., Medina, V. F., McCutcheon, S.C.,” Phytoremediation: An ecological solution to organic chemical contamin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8, pp.647-658,2002
Trapp, S., Karlson, U.,”Aspects of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1, pp.37-4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