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6: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德如
研究生(外文):Te-ju Shen
論文名稱: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ifth and Sixth Grader’ Cognitive Style, Self-concept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s in Kaohsiung district and city
指導教授:鄭彩鳳鄭彩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4
中文關鍵詞:認知風格數學學業成就自我概念
外文關鍵詞:Self-ConceptMathematics AchievementsCognitive Sty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係以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本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及數學學業成就的現況。
二、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對認知風格、自我概念及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
三、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對及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四、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對及數學學業成就的預測情形。
五、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教師在教學與輔導方面及後續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高雄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問卷調查,共發出640份,回收611份,回收率為95.46%,扣除無效問卷9份,獲得有效問卷602份,經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後,得到下列結論:
壹、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其整體認知風格傾向分析型。
貳、高、中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數學學業成就比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高。
參、場地獨立、聚斂型、事實型、文字型認知風格的學童,其自我概念及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肆、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間呈顯著中、低度正相關。
伍、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與數學學業成就間的相關較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間的相關強。
陸、認知風格與自我概念能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其中以聚斂型認知風格最具預測力。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
壹、對教師的建議
一、進行數學解題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聚斂型的認知風格。
二、注意學童生理自我概念發展情形,適時輔導並給予增強。
三、深入瞭解學童的認知風格,儘量給予學童最能接受的教學與輔導方式。
四、注意學童之個別差異,透過正確的回饋與適當的增強,培養學童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
五、加強父母親職教育。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以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如果能夠將研究對象加以擴大,或者是進行其他縣市國小學童的研究,或許能更瞭解國小學生認知風格、自我概念的狀況與特徵,以及探討兩者對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
二、研究變項方面:影響數學學業成就的因素有許多,包涵教師認知教學策略、學生解題策略、數學科學習信念…等因素,可以將這些因素列入研究範圍內,或是進行其他相關變項的研究,或許\可以更瞭解不同的認知風格跟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的關係。
三、研究方法方面: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採取其他方法,如「認知風格分析」(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CSA)、Q排組法、自我表現法,或者採用其他研究工具,或許能夠增進我們對認知風格與自我概念的瞭解程度。若能輔以其他研究取向如質的研究方面為基礎所編製的研究工具,進行訪談、探討學校所在環境之深層的資料蒐集,將更有助於對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間關係的瞭解。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ubject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ounty and District,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s of Cognitive Style (CS), Self-Concept (SC)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s (M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1.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play of the CS, SC and M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2.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o the CS, SC and MA.
3. To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mong the CS, SC and MA.
4. To analyze the predictable situation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mong CS, SC and MA.
5. To advance specific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n order to giv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er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sulting and further study.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approach. The subjects were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from Kaohsiung County and District. A total of 611 received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640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rate was 95.46%), canceled the null 9 ones, thus, we get the available 602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statistic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 concluded that:
1. The CS of the kids from high social-economic status family tended to be the analyzed model.
2. The MA of the kids from high and media social-economic status family wa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low social-economic family.
3. The SC and MA of the kids with Field Independence convergent contemplative and verbal C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The CS, SC and MA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revealed media and low positively correlation.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S and M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as stronger tha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 and M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6. The CS and SC can predict efficiently the MA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especially the SC with converg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 the following implications:
1. For the teachers:
A. During the period of mathematics solving, the teachers should lead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CS of convergent.
B. To advert the kids’ b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C, consult timely and to reinforce them.
C. To understand completely the CS of the kids, and provide the most institutionalized teaching and consulting approaches.
D. To adver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the kids, and to develop positive SC through the concrete feedbacks and suitable reinforcements.
E. To reinforce the parents education
2. For the further study:
A.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atrix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ounty and District. If we can expand the subjects to those kids in other county and district, we probably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situations and features of CS and SC for the kids in elementary schools. Furthermore, we can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the both to MA.
B. Aspects of variabl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MA, including the teachers’ cogni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students’ solving strategies,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s…etc. We can incorporate these factors into research scope or conduct other correlation variables study, thus, we may underst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among CS, Sc and MA.
C.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further research may adopt other approaches, for examples, the 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 (CSA), Q-sorts or Q-technique, Self-Performance, or other instruments, thus, we ma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s of CS and SC. If we can apply other instruments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study, interview and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chool’s environment, we would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correlations among CS, SC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認知風格理論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理論與相關研究………………………………36
第三節 數學學業成就與相關研究………………………………58
第四節 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實証研究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76
第五節 實施程序…………………………………………………90
第六節 資料處理…………………………………………………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3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現況之分析……93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分別與認知風格、
自我概念及數學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 ………………100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及數學
學業成就間之差異分析…………………………………110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
學業成就之相關分析……………………………………120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與自我概念對數學
學業成就之預測力分析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31
第二節 結論………………………………………………………137
第三節 建議………………………………………………………140
參考文獻 ……………………………………………………145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55
附錄 …………………………………………………………160
附錄一 ……………………………………………………………160
附錄二 ……………………………………………………………169
附錄三 ……………………………………………………………174
附錄四 ……………………………………………………………177
附錄五 ……………………………………………………………181
一、中文部分
丁振豐(1989)。場地獨立性認知型式的個別差異現象及其對教學歷程影響之探討。台南師院學報,22,135-150。
丁穗中(2003)。網路教學環境下國小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的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秀槐(198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三幸(1993)。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依慈(2004)。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白博仁 (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0:1),269-297。
朱永方(2005):認知風格在SCORM 2004 SN不同瀏覽順序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文吉(2001)。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國樑(2001)。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玲玲 (2005),團隊多元化對團隊內衝突與後續行為的影響:以認知風格和價值觀一致性為調節變項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禮仁(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民 84)。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吳裕益 (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161-198。
吳裕益(1987)。認知能力與認知型態個別差異現象之探討。教育學刊,7,51-98。
吳竺穎 (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淑玲 (1999):臺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淑珠 (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雪菁(2005)。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吳美菊(2007)。慈輝班學校班級氣氛、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靜吉、丁興祥、王敬仁、蘇宏林、戴禮明(1979):場地獨立性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118-140。
吳靜吉(1974)。藏圖測驗。遠流。台北。
吳知賢(1996)。歸因再訓練在國小班級情境實施之研究:錄影媒體教學實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默英(1982)。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李雅芳 (2004)。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李佳倫(2002)。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秋蘭(200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志亭(2004)。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靜怡(2006)。家庭教育投資對雙親家庭獨生與非獨生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生傳 (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 復文出版社。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態及其與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255-286。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珮伃(1994)。高淺談自我觀念之發展與輔導。幼兒教育年刊,7,73-85。
林文達 (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林紀慧 (1998):個別差異和學習路徑策略與電腦超本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14。
林麗惠(200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達森 (2001)。合作建構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中學生生物能量概念學習之效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森富 (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嘉文(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應用國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淑娟(2006)。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林姿諭(2006)。數學焦慮認知與情意影響數學內在動機、自我概念與成就之模式:以PISA 2003香港資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瑩(2006)。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志峰 (1991):臺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1-22。
洪育修(2005)。電腦繪圖軟體討論區之網頁版面構成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關係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志成(1989)。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重要他人的相關研究回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學報,2,99-148。
洪榮昭(1995)。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在發現式學習CAI環境中的學習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姜韻梅 (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世傑(1984)。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人格發展的影響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淑雲(2004)。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雅惠 (1998)。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振南 (1995)。國小高年級兒童氣質、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二版四刷)。台北:東華。
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怡婷(2002﹚。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韶瑩(2003)。高雄地區國二學生數學認知風格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貞瑩(2004)。計資訊網頁的連結架構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類型對瀏覽行為之影響。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慧芝譯,Diane E.Papalia,Sally W.olds & Ruth D.Feldman原著(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莫惠玲(2003)。理情團體輔導對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為藩 (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 (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春在 (1992)。高職特殊教育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怡汎(2003)。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鴻耀 (2006)。國中學生認知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莊榮俊 (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正昌 (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宜文 (2004)。設計師認知風格對團隊溝通與問題解決的影響。大同大學輔工業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碧霞 (2003)。探討國小學童語言能力及認知風格對形成另有概念的影響-以顯微鏡相關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俊瑋(1999),認知風格與使用者介面設計對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耀豐(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怡親 (1998)。兒童認知型式對卡通訊息解讀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素琴 (1995):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生認知型式、空間能 、玩玩具行為與自然科學成績之關係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2-0111-S-142-004。
陳麗卿(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美芬 (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麗玉(1998)。在全國教學網之教學環境下學生背景因素、電腦態度及認知型態與學習成就及學科學後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彤羚﹙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炳煌(2003)。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永發(1995)。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學業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玉玲(1995)。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繼德 (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麗玲 (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梁仲容 (1996)。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台南師院),2,203-228。
曾元琦(1999)。認知風格對使用者介面設計的影響,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淑玲 (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德祥 (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文三 (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貴祥(1987)。學習目標、學習技巧、心理自我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偉豪(2001)。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懷萱(2005)。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湯韻蓉(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彭文松(2004)。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敏娟(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葛建志(2004)。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坤原(1996)。高一學生認知風格、認知策略、遺傳學知識與遺傳學解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國樞 (198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出版社編印。
楊坤原(1996)。高一學生認知風格、認知策略、遺傳學知識與遺傳學解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淑娟(1997)。國小教師場地獨立性、批判思考與對教學論題知道的推理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如馨(2000)。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妙芬 (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葉淑綾(2005)。高雄市國小學童所持後設認知與自然與生活科技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葉麗珠 (2005)。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鳳池、陳美芳、胡志芬、王淑敏、黃宜敏等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劉佑星(1984)。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美慧 (1992)。高職學生認知型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炳輝(1999﹚。國中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方法對學習判斷英語子句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俊傑 (1993)。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富 (1994)。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桂芳(1994)。國中資優生認知類型及其在資優教學模式上之應用分析。彰化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潘進財(2004)。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筱萍(2005﹚。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倩瑜(民 89)。青少年精神分裂病患生活適應與其主要照顧者教養方式之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關復勇(1987)。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思嘉(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阿全 (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習成就、學習態度、人際關係諸因素之研究。輔導月刊,20 (2),26-28。
蕭淑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韓梅玉(1995)。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豪章(2002)。以模糊理論發展認知風格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寧君 (1992)。兒童數學態度及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報,5,621-677。
龔玉春(2002)。國小教師認知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成就、數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二、英文部分
Alkhateeb, H. M. (2001). Geng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1991-2000.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101(1) , 5-9.
Allinson, C. W., & Hayes, J. (1996). The Cognitive style index: A measure of intuition-analysi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3(1), 119-136.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 & Co.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Ausburn, L. J., & Ausburn, F. B. (1978). Cognitive styles: Some in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26, 337-354.
Beane, J. A.(1984).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iggs, Edith E.(1971). What''s your position on--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rithmetic Teacher; 18(5), 278, 285-295, May 7.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039650).
Bjorklund, D. F.(1989). Children’thinking-Developmental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Bracken,B.A.(1996).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Wiley.
Brumby, M. N.(1982).Consistent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sshown for qualitative biological problem-solv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52 (2). 244-57 Jun 1982(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268579).
Burns, R. B.(1982). The self concept in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Byrne, D.(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yrne, B. M.(1996).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structure,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Wiley.
Daini, S., & Bertini, M (1979).Some cultural influences on cognitive style. It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3), 225-235.
Dreyer, A. S., & Dreyer, C. A. (1973). Family 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style: power around the dinner tab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P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78 916)
Elliot, A. J. (1997). Integrating th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M. Maehr & P. Pintrich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 pp. 243-279). Greenwich, CT: JAI Press.
Epstein, N. B., & Bishop, D. S. (1981). Problem centered systems therapy of the family. In A. S. Gurman & D. P. Knisker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Mazel.
Fitts,W.H.(1965).Manval: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Nashiville,Ten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uller,F.F. (1967).Behavior science foundation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Course content ordered by empirically derived concerns sequence teacher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58 176)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Rowley, Mass.
Gardner, R., Holzman, P., Klein, G., Linton, H., & Spence, D. (1959). Cognitive control: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ssues,1, Monograph 4.
Goldstein, K. M., & Blackman, S. (1978). Cognitive style: Five approach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New York: Wiley.
Goldberg,M.D., & Cornell,D.G.(1998).The influenc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cond- and third-grade student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21(2),179-205.
Gregorc, A. R. (1982). Style delineator. Maynard, MA: Gabriel Systems.
Guild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Guilford, J.P. (1980). Cognitive style: What are the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4), 715-735.
Harter, S.(1982). 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3, 89-97.
Hattie, J.(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J:Erlbaum.
Hoge,D.R.,Smit,E.K., & Crist,J.T.(1995).Reciprocal effects of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4(3),295-314.
Holzman, P. S., & Klein, G. S. (1954). Cognitive system-principles of leveling and sharpe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time-error assimil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 105-122.
Hudson, L. (1966). Contrary imaginatio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Hudson, L. (1968). Frames of mind.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Hurlock, E. B.(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agan, J., Rosman, B. L., Day, D., Albert, J., & Philips, W. (1964).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child: Significance of analytic and reflective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78(1), whole issue.
Kaufmann, G. (1989). The assimilator-explore inventory, in Martinson, O. cognitive style and insight.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
Keefe, J.W. (1987).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ton:Nationa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RIC EP 286873).
Keyes, S. (1984). Cognitive styles in Hong Kong Brit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Acta Paedologica,1(2), 125-132.
Kirton, J. W. (1994). Adaptors and innoventory (2nd ed. ). London: Routledge.
Kuhlen, R. (1968).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mohvation during the adult years. In B. L. Neugarten (Ed.) , Middle age and ag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 London: St. Edmundsbury Press.
Letteri, C. A. (1980) Cognitive profile: Basic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3, 195-199.
Lynch, M. D. (1978, September).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self-concept, Baston, Mass.
Martinsen, O. (1994) . Cognitive style and insight.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
Marsh, H. W. (1991). Using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 to evaluate theoretical models of self-concept. Test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439-456.
Mead, G. H.(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ssick, S.(1976). Personality consistencies in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In S. Messick & Associates (Eds.), Individuality in learning (pp. 4-2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A. (1991). Personality types, learning styles and educational goal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1, 217-238.
Nickerson, R. S. (1985) An introduction. In Nickerson, R. S. Perkins, D. N., & Smith, E. E. (Eds.),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pp.3-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ask, G.., & Scott, B. C. E. (1972).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dividual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4, 217-253.
Purkey, W. W.(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urkey, W. W. (1998). An overview of self-concept theory for counselo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4630).
Rech, J. F., & Stevene, D. J. (1996). Variabl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mong black students. The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 89(6) , 346-350.
Richardson, A. (1977). Verbalizer-visualizer: A cognitive style dimension. 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 (1), 109-126.
Riding, R. J., & Cheema, I. (1991). Cognitive styles- 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193-215.
Rosenberg, M.(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amuels, W. D. (1991).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in grades six through eight in Lebanon , Oregon. Mich: UMI.
Saracho, O. N., & Dayton, C. M.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s cognitive styles to pupils academic achievement ga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544-549.
Saracho, O. N. (1983).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style of Mexica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rception, 18(1), 3-10.
Shade, B. J. (1986). Is there an Afro-American cognitive styl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13(1), 13-16.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kinner, E. A., Wellborn, J. G., & Connell, J. P. (1990). What it takes to do well in school and whether I’ve got it: A 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children’s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22-32.
Stangvik, G..(1979). Self-concept and school segregation. Goteborg,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ACTA, Sweden.
Ulric Neisser (1967).Congnitive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Witkin, H. A., Oltman, P. K., Ruskin, E., & Karp, S.A. (1971). A manual for the embedded figures test. Palo Alto, Cal.: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Witkin, H. A., Moore, C. A., Goodenough, D. R., & Cox, P. W. (1977). Field dependent and Field 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 1-64.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81).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Bost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民 84)。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2. 吳裕益 (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161-198。
3. 吳裕益(1987)。認知能力與認知型態個別差異現象之探討。教育學刊,7,51-98。
4.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5. 吳靜吉、丁興祥、王敬仁、蘇宏林、戴禮明(1979):場地獨立性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118-140。
6.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7.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態及其與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255-286。
8. 林珮伃(1994)。高淺談自我觀念之發展與輔導。幼兒教育年刊,7,73-85。
9. 林文達 (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10. 林紀慧 (1998):個別差異和學習路徑策略與電腦超本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14。
11.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12. 洪志峰 (1991):臺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1-22。
13.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14.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15.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