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慧雅
研究生(外文):Hui-ya Tsai
論文名稱: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Pingtung County﹐Taiwan.
指導教授:鄭彩鳳鄭彩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fe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5
中文關鍵詞:組織效能組織創新組織慣性
外文關鍵詞: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inert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之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並以屏東縣59 所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總共發出509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5%。
正式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法進行資料處理。
茲歸納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組織創新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活動展能創新」最佳。
二、國民小學的組織慣性屬中下程度,且以「作業流程慣性」感受程度較高。
三、國民小學教師對組織效能的知覺屬中上程度,尤以「組織氣氛」感受最深。
四、男性、年長、兼任行政職務、偏遠、中小型學校之教師,組織創新知覺較高。
五、年輕、擔任導師、都市、大型學校之教師,組織慣性知覺較高。
六、男性、年長、最高學歷是研究所、兼任行政職務,服務於鄉鎮或偏遠、中小型學校之教師,組織效能知覺較高。
七、學校組織創新愈積極,教師對學校組織慣性知覺愈低。
八、教師對學校組織慣性知覺愈高,則組織效能愈低。
九、學校組織創新愈積極,則學校組織效能愈佳。
十、組織創新中行政運作創新愈佳,愈會影響組織效能。
十一、組織創新、組織慣性對組織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以「活動展能創新」最能預測組織效能。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ag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Pingtung County﹐Taiwan. Survey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 quertionnaire concerning the issues of the three organizational variables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eachers﹐knowledges and attitudes concerning these issues . 50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Pingtung County﹐Taiwa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and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The response rate was 84.5%.
Teachers,responses were analyzed by both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seen by elementary teachers was above average in a 5-point measuring scale﹐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school activity innovation”.
2、The organizational inertia expressed by elementary teachers was below average ﹔their sense of“procedure inertia”was most susceptible.
3、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s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teachers was above average﹐with the perception of most favorable“school Climate”.
4、Senior fe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roles in remote ﹐small and middle schools showed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 school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5、Senior elementary teachers with duties of student-advisers and teaching in big﹐urban schools perceived higher organizational inertia of schools.
6、Senior female teachers with education of graduation studies﹐having administrative dutips﹐and teaching in rural﹐remote﹐small and middle schools﹐percewed higher school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
7、The more positive th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were﹐the lower their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would be.
8、The higher the teachers, feelings about school organizational inertia were﹐the lower their feelings about their school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would be.
9、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sulted in their perception of better school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10、Schools,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seemed to affect school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11、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ertia were the significant variables to predict school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4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組織創新的理論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組織慣性的理論與相關研究……………………………………………...33
第三節 組織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56
第四節 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關係之實證研究……………………….8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89
第二節 研究假設…………………………………………………………………...91
第三節 研究樣本…………………………………………………………………...93
第四節 研究工具…………………………………………………………………...97
第五節 研究步驟………………………………………………………………….115
第六節 資料分析………………………………………………………………….1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之現況分析………………119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上的差異分析………….125
第三節 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之相關分析………………161
第四節 組織創新、組織慣性對組織效能之預測分析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77
第二節 結論………………………………………………………………………184
第三節 建議………………………………………………………………………187

參考文獻 …………………………………………………………………………..193

附 錄………………………………………………………………………………205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20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 ………………………………………………………… 206
附錄三 專家建構內容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220
附錄四 專家內容效度分析…………………………………………………….237
附錄五 預試問卷奉函………………………………………………………… 241
附錄六 預試問卷……………………………………………………………… 242
附錄七 正式問卷奉函………………………………………………………… 247
附錄八 正式問卷……………………………………………………………… 248
附錄九 正式問卷師測學校一覽表…………………………………………… 252
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怡文(2005)。組織創新與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江 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永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
研究資訊,6(3),1-25。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宜軒(2000)。企業創新策略、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製造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瑞娥(2004)。國民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宛真(2006)。國民小學組織慣性、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3)。SPSS應用學習實務(初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 (2005)。「2005台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周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育綺(2005)。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余桂松(2002)。以理性調適及組織慣性觀點建構知識管理動態流程。雲林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何嘉惠(2005)。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組織自主調適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勇(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孟瑜(2007)。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學校行銷策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崇儒(199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素華(2003)。台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工作滿意與學校組織效能
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雅欽(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碧珠(2005)。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篇。台北:五南。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凌重堅(2003)。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覺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4)。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台北:教育部。
陳家聲、鄭仁偉(1999)。組織慣性特徵研究。企業管理學報,44(3),1-38。
陳幼蓉(2004)。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丁雲(2005)。組織文化與組織創新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苙雲(1998)。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心理。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7。
張明輝(無日期)。英國學校效能與學校革新研究。2006年 月8日23日,取
自http://web.cc.ntnu.tw/~minfei/engishschooleffectiveness.htm
張妙琳(200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榮志(1997)。公共組織慣性之實證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研究對象。國立
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營杉(1999)。策略管理。台北:新陸書局。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智顯(2000)。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彭 彬(2001)。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接受度的相關研究。
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天賞(2000)。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姵君(2004)。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妙珍(2005)。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士吟(2005)。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研發人員創造力對組織創新能
力影響之研究:以知識慣性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世涵(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錫鍇(1993)。公民意識與公共組織結構慣性之關連性。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仁偉(1995)。組織自主改變、組織慣性與改變績效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仁偉(1997)。理性調適與慣性力量對組織改變績效的影響。管理與系統,5(2),
183-208。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燿男(2000)。中小學組織慣性與效能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民教育研究
集刊,8,197-228。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賴姿蓉(2000)。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組織創新。人事月刊,30(1):26-36。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純姿(2006)。創新經營在教育現場的實踐:以inno school創新經營績效學校為例。發表於「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謝棟梁(1998)。組織慣性與結合資訊科技的組織轉型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政雄(2000)。以力學位能原理探討影響達成變革所需時間之研究:以推行
ISO9000品保認證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雲林縣。
鍾邦友(2002)。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聶文娟(1994)。公共組織變遷理論之建構--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麗琴(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淑彬(2002)。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惠琦(2004)。為什麼IPO後企業獲利績效下降?─組織慣性、寬裕資源與倫
理氣候觀點。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羅雅屏(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變革接受度關
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投縣。



















貳、英文部分
Aldrich, H.(1979).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 New Jersey: rentice-Hall.
Amabile, T.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burgey, T. L.,& Miner, A. S. (1992).Curricular content,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6(2), 150-174.
Burns,T.,&Stalker,G.M.(1962).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London: Tavistock.
Burgess,G.H.(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rberio, M. (1990).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i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Brown, J.S., & Duguid, P.(1996).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M.D.Cohen. & L. S. Sproul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p.40-57).SEGE Publications, Inc.
Beare, T.(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1.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P., & Collinge, J.(1991).In the web: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 affecting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4,262-285.
Chance, E. W. (1991). Creating effective rural school district: A case stud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532)
Duncan,R.B.(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als for innovation.In R.H.Kilmann,L.R.Pondy,&D.P.Slevin (Eds.),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pp.167-188).New York: North-Holland.
Daft,R.L.(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ar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2),193-210.
Damanpour, F., & Evan, W.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rucker,P.F.(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London:Heinemann.
Daft,R.L.(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West.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London: Allyn & Bacon.
Damanpour, F.(1991).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ment and
testing nultiple models.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43-75.
Damanpour, F.(1996).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42(5),693-716.
Ginsberg, A.,& A. Buchholtz (1990).Converting to for-profit status: Corporate
responsiveness to radical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3,
No.3, pp. 445-477.
Gresov, C., Haveman, A.H.,& Oliva, A.T. (1993). Organization design, inertia and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 Organization Science, 4(2),181-208.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pp.257-263.
Hannan, M.T., & Freeman, J. (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 929-964.
Hage,J.(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Hull,F.,&Hage,J.(1982).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Sociology,16,564-577.
Hannan, Micheal T., & Freeman J.(1984).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2 ),149-164.
Hannan, M.T., & Freeman, J.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dge, B.J., Anthony, W.P., & Gales, L.M.(1996).Organization theory- Astrategic
approach.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Johannessen,J.A.,&Dolva,J.O.(1994)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Identifying critical innovation factors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 Change,3(3),209=222
Kimberly, J.R., & Evanisko, M.J.(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i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p.571-597.
Kimberly,J.R.(198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 D.D.Davis(Ed.),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p. 23-43).San Francisco: Jossy-Bass.
Kanter, R. N.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Reseache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69-211.
Kelly, D., & Amburgey, T.L. (1991).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 : A
dynamic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591-612.
Levine, L. U., & Lezotte, L. L.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si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Lumpkin, & Dess,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h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
pp.135-172.
Motimore,P.,Sammon,P.,Stoll,L.,Lewis,D.,&Ecob,R.,(1989).A study of effective
junior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uducational Research,13(7),753-768.
Miller, D.,& Chen, M. J. (1994).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inertia: A
study of the U.S. Airline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9, 1-23.
Nelson, R. R., & Winter, S.G. (1982).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rkey, S. , & Smith, M.(1983). 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omanelli, E., & Tushman, M. (1985).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 metamorphosis
model of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In L. L. Cummings & B, M. Staw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p. 355-389). Greenwich, CT: JAI Press.
Rogers, O. H.(1995).Perceive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in effective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4,08A,.2834.
Reynolds,D.,Sammons,P.,Stoll,L.,Barber,M.,&Hillman,J.(1996).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2),133-158.
Robbins,S.P.(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bbins, S.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Starbuck, W.H., Greve, A., & Hedberg, B. (1978). Responding to crises.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9, 111-137.
Stoll, L., & Fink, D. (1992).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hool Improvement, 3(1),19-41.
Singh, J. V., & Lumsden, C. J. (1990). Theory and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Annual Review Sociology, 16, 161-195.
Slater, J.J.(1999).The overcoming of habitus:impediments to community through
consercration of the status quo.Presented at t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Baton Rouge,Louisiana.
Tushman, M., & Nadler, D.(1995).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In K. Strakey
(Ed).How organization learn.(pp.135-155).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Weick, K. E.(197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 Reading,MA:dison-Wesley.
West, M., & Farr, J. L.(1990).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sl strategies. New York: Wiley.
Williams, W. M.,&Yang, L.T (1999).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373-392).New York: Cambri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