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怡文(2005)。組織創新與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江 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永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
研究資訊,6(3),1-25。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宜軒(2000)。企業創新策略、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製造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瑞娥(2004)。國民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宛真(2006)。國民小學組織慣性、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3)。SPSS應用學習實務(初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思華 (2005)。「2005台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周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育綺(2005)。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余桂松(2002)。以理性調適及組織慣性觀點建構知識管理動態流程。雲林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何嘉惠(2005)。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組織自主調適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志勇(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孟瑜(2007)。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學校行銷策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崇儒(199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素華(2003)。台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工作滿意與學校組織效能
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雅欽(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碧珠(2005)。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篇。台北:五南。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凌重堅(2003)。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覺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4)。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台北:教育部。
陳家聲、鄭仁偉(1999)。組織慣性特徵研究。企業管理學報,44(3),1-38。陳幼蓉(2004)。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丁雲(2005)。組織文化與組織創新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苙雲(1998)。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心理。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7。張明輝(無日期)。英國學校效能與學校革新研究。2006年 月8日23日,取
自http://web.cc.ntnu.tw/~minfei/engishschooleffectiveness.htm
張妙琳(200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榮志(1997)。公共組織慣性之實證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研究對象。國立
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營杉(1999)。策略管理。台北:新陸書局。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曾智顯(2000)。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彭 彬(2001)。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接受度的相關研究。
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天賞(2000)。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姵君(2004)。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妙珍(2005)。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士吟(2005)。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研發人員創造力對組織創新能
力影響之研究:以知識慣性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世涵(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錫鍇(1993)。公民意識與公共組織結構慣性之關連性。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仁偉(1995)。組織自主改變、組織慣性與改變績效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仁偉(1997)。理性調適與慣性力量對組織改變績效的影響。管理與系統,5(2),
183-208。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燿男(2000)。中小學組織慣性與效能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民教育研究
集刊,8,197-228。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賴姿蓉(2000)。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組織創新。人事月刊,30(1):26-36。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純姿(2006)。創新經營在教育現場的實踐:以inno school創新經營績效學校為例。發表於「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謝棟梁(1998)。組織慣性與結合資訊科技的組織轉型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政雄(2000)。以力學位能原理探討影響達成變革所需時間之研究:以推行
ISO9000品保認證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雲林縣。
鍾邦友(2002)。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聶文娟(1994)。公共組織變遷理論之建構--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麗琴(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淑彬(2002)。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惠琦(2004)。為什麼IPO後企業獲利績效下降?─組織慣性、寬裕資源與倫
理氣候觀點。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羅雅屏(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變革接受度關
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投縣。
貳、英文部分
Aldrich, H.(1979).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 New Jersey: rentice-Hall.
Amabile, T.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burgey, T. L.,& Miner, A. S. (1992).Curricular content,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6(2), 150-174.
Burns,T.,&Stalker,G.M.(1962).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London: Tavistock.
Burgess,G.H.(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rberio, M. (1990).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i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Brown, J.S., & Duguid, P.(1996).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M.D.Cohen. & L. S. Sproul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p.40-57).SEGE Publications, Inc.
Beare, T.(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1.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P., & Collinge, J.(1991).In the web: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 affecting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4,262-285.
Chance, E. W. (1991). Creating effective rural school district: A case stud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532)
Duncan,R.B.(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als for innovation.In R.H.Kilmann,L.R.Pondy,&D.P.Slevin (Eds.),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pp.167-188).New York: North-Holland.
Daft,R.L.(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ar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2),193-210.
Damanpour, F., & Evan, W.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rucker,P.F.(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London:Heinemann.
Daft,R.L.(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West.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London: Allyn & Bacon.
Damanpour, F.(1991).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ment and
testing nultiple models.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43-75.
Damanpour, F.(1996).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42(5),693-716.
Ginsberg, A.,& A. Buchholtz (1990).Converting to for-profit status: Corporate
responsiveness to radical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3,
No.3, pp. 445-477.
Gresov, C., Haveman, A.H.,& Oliva, A.T. (1993). Organization design, inertia and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 Organization Science, 4(2),181-208.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pp.257-263.
Hannan, M.T., & Freeman, J. (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 929-964.
Hage,J.(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Hull,F.,&Hage,J.(1982).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Sociology,16,564-577.
Hannan, Micheal T., & Freeman J.(1984).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2 ),149-164.
Hannan, M.T., & Freeman, J.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dge, B.J., Anthony, W.P., & Gales, L.M.(1996).Organization theory- Astrategic
approach.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Johannessen,J.A.,&Dolva,J.O.(1994)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Identifying critical innovation factors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 Change,3(3),209=222
Kimberly, J.R., & Evanisko, M.J.(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i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p.571-597.
Kimberly,J.R.(198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 D.D.Davis(Ed.),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p. 23-43).San Francisco: Jossy-Bass.
Kanter, R. N.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Reseache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69-211.
Kelly, D., & Amburgey, T.L. (1991).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 : A
dynamic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591-612.
Levine, L. U., & Lezotte, L. L.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si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Lumpkin, & Dess,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h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
pp.135-172.
Motimore,P.,Sammon,P.,Stoll,L.,Lewis,D.,&Ecob,R.,(1989).A study of effective
junior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uducational Research,13(7),753-768.
Miller, D.,& Chen, M. J. (1994).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inertia: A
study of the U.S. Airline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9, 1-23.
Nelson, R. R., & Winter, S.G. (1982).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rkey, S. , & Smith, M.(1983). 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omanelli, E., & Tushman, M. (1985).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 metamorphosis
model of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In L. L. Cummings & B, M. Staw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p. 355-389). Greenwich, CT: JAI Press.
Rogers, O. H.(1995).Perceive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in effective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4,08A,.2834.
Reynolds,D.,Sammons,P.,Stoll,L.,Barber,M.,&Hillman,J.(1996).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2),133-158.
Robbins,S.P.(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bbins, S.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Starbuck, W.H., Greve, A., & Hedberg, B. (1978). Responding to crises.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9, 111-137.
Stoll, L., & Fink, D. (1992).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hool Improvement, 3(1),19-41.
Singh, J. V., & Lumsden, C. J. (1990). Theory and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Annual Review Sociology, 16, 161-195.
Slater, J.J.(1999).The overcoming of habitus:impediments to community through
consercration of the status quo.Presented at t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Baton Rouge,Louisiana.
Tushman, M., & Nadler, D.(1995).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In K. Strakey
(Ed).How organization learn.(pp.135-155).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Weick, K. E.(197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 Reading,MA:dison-Wesley.
West, M., & Farr, J. L.(1990).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sl strategies. New York: Wiley.
Williams, W. M.,&Yang, L.T (1999).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373-392).New York: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