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符號說明 iv 摘要 ix Abstract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TFT-LCD簡介 1 1-3 背光模組及各項元件簡介 2 1-4 導光板製造方式 4 1-5背光模組發展趨勢 5 1-6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1-7 文獻回顧 6 1-8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背光模組建立 14 2-1光學基礎理論 14 2-2 光學單位說明 17 2-3 背光模組之光學設計 18 2-3-1導光板光學原理 18 2-3-2光學模擬軟體介紹 19 2-3-3背光模組設計 20 2-3-4背光模組的輝度量測與軟體模擬 21
第三章 V-Cut導光板設計之光學模擬與結果 32 3-1 入光側V-Cut微結構設計 32 3-1-1入光側V-Cut參數設定與光學模擬 32 3-1-2模擬結果與討論 33 3-2出光面V-Cut微結構設計與光學膜片 34 3-2-1出光面V-Cut參數設定與光學膜片之光學模擬 34 3-2-2 模擬結果與討論 35 3-3 反光面V-Cut微結構設計與背光模組光學模擬 36 3-3-1 反光面V-Cut參數設定與光學模擬 36 3-3-2 模擬結果與討論 36
第四章 結論 52 4-1 結論 52 4-2 未來研究 52 參考文獻 54
圖目錄 頁次 圖1.1 TFT-LCD基本構造 9 圖1.2液晶的光電特性 9 圖1.3 直下式背光模組 10 圖1.4 側光式背光模組 10 圖1.5 導光板製造方式 11 圖1.6 非印刷式微結構之設計方式 11 圖1.7 傳統方式與V-Cut方式比較 12 圖1.8 超精密加工機 12 圖2.1 光線於光疏介質n1與光密介質n2中的行進情形 23 圖2.2 折射定律 23 圖2.3 全反射與臨界 24 圖2.4 反射定律 24 圖2.5 鏡射與漫射 25 圖2.6導光板光路行為 25 圖2.7 TracePro應用領域 26 圖2.8 2.5吋導光板尺寸圖 26 圖2.9 2.5吋背光模組模型 27 圖2.10 NICHIA型號NSC335規格表 27 圖2.11 模擬輝度計(BM-7)之觀察面位置 28 圖2.12 背光模組光學模擬流程 28 圖2.13 Topcon BM-7輝度計 29 圖2.14 輝度計量測示意圖 29 圖2.15 9點輝度量測點位置 30 圖2.16 觀察面上9點輝度量測點位置 30 圖3.1 導光板入光側觀察面與7點照度量測點 38 圖3.2 入光側無V-Cut之光場分佈 38 圖3.3 入光側加入90° V-Cut之光場分佈 39 圖3.4 入光側加入120° V-Cut之光場分佈 39 圖3.5 入光側加入135° V-Cut之光場分佈 40 圖3.6 入光側不同V-Cut參數在觀察面之能量變化 40 圖3.7 入光側不同V-Cut參數在觀察面量測點(1~7)之照度變化 41 圖3.8 入光側加入V-Cut參數A=90°, P=0.06在觀察面照度分佈 41 圖3.9 出光面與光學膜量測方式 42 圖3.10 出光面V-Cut出光與立體角70°量測之光通量比較 42 圖3.11 在擴散片上平面與立體角70°量測之光通量比較 43 圖3.12 出光面V-Cut設定A=135°, P0.07mm在出光面上的燭光分析圖 43 圖3.13 出光面V-Cut設定A=135°, P0.07mm在逆菱鏡面上的燭光分析圖 44 圖3.14 出光面V-Cut設定A=135°, P0.07mm在擴散面上的燭光分析圖 44 圖3.15 出光面V-Cut設定A=135°, P0.07mm在擴散面上的極座標式的燭光圖 45 圖3.16 反光面V-Cut參數A=90°, P=0.02mm之輝度圖 45 圖3.17 反光面V-Cut參數A=120°, P=0.04mm之輝度圖 46 圖3.18 反光面V-Cut參數A=135°, P=0.05mm之輝度圖 46 圖3.19 三種不同V-Cut參數的9點量測輝度值之分析 47
表目錄 頁次 表1.1非印刷式微結構設計方式比較 13 表2.1 各種物質之折射率 31 表3.1 入光側V-Cut參數設定 48 表3.2 觀察面7點量測照度數據 48 表3.3 出光面V-Cut參數設定 49 表3.4 反光面不等間距V-Cut 排版方式 49 表3.5 反光面V-Cut參數設定 50 表3.6 反光面V-Cut參數A=90°, P=0.02mm之9點量測輝度值、中心輝度、均齊度 50 表3.7 反光面V-Cut參數A=120°, P=0.04mm之9點量測輝度值、中心輝度、均齊度 51 表3.8 反光面V-Cut參數A=135°, P=0.05mm之9點量測輝度值、中心輝度、均齊度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