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2.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3.江大樹。(2001) 。「論行政區劃與府際關係的相互影響性」,收錄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
4.江大樹。(2001) 。府際關係導論。府際關係。3-37頁。台北:元照出版社。
5.朱鎮明。(2004) 。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31-60頁。6.朱鎮明。(2004)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7.李長晏、詹立煒。(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第655期。4-31頁。2004年3月。8.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Babbie,E.R.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文化。
9.何信隆。(2001)。河川治理在防災與危機管(處)理規劃之探討-以基隆河治理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10.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11.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12.林玉華。(1992,6)。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4,35-55。13.林玉華。(1999,10)。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1,135-183。14.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臺北市 : 瑞興圖書。
15.林佳瑩、徐富珍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16.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東華。
17.吳定編。(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18.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原著:Strauss, A. and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台北。濤石文化。
19.紀俊臣。(2004)。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20.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 1期。145-162頁。21.胡國堅。(2001)。政策網絡理論與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289-302頁。22.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23.陳立剛。(2001) 。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20-29頁。24.陳立剛、李長晏(2003) 。全球化管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4-19頁。25.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26.陳盈太。(2007)。小區域跨域河川治理的問題與研究—以鹽水溪支流柴頭港溪整治為例。台南市。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27.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28.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147-168頁。29.張懿婷。(2004)。跨區域事務處理之研究—以流域管理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政治系。
30.詹立煒。(2005)。台灣跨域治理機制之研究-理論、策略與個案。新竹市。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31.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
32.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33.劉世閔。(2003)。質性研究小百科:基礎理論(grounded theory)。菁莪季刊。15(2)。71-72頁。
34.劉世閔。(2004)。質性研究小百科:質性研究的立場問題。教育研究月刊。119。137-138頁。35.劉世閔主編、王為國、張奕華、許正妹、黃世奇、羅國俊合著。(2007)。質性研究e點通。高雄:麗文
36.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37.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8.謝宜臻。(2004)。高屏溪治理運動的政策網絡分析。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39.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2006)。95年高屏溪流域管理工作執行年報。2007.09.
網路部分
1.水環境研究中心。2008年3月19日取自於
http://www.ntut.edu.tw/~wwwwec/chinese_vresion.htm
2.英國水路組織。英國水資源與河川管理。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www.britishwaterways.co.uk/
3.首爾市政府。清溪川歷史與變遷。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tchinese.seoul.go.kr/cheonggye/
4.深圳水務。(2003)。日本河川治理考察报告。2008年3月21日取自於http://www.szwrb.gov.cn/cn/index.asp
5.經濟部水利署。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keelung.wra.gov.tw/
6.經濟部水利署。水利法規查詢。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www.wra.gov.tw/sp.asp?xdURL=rules/rulesQuery.asp&ctNode=5488
7.江偉平。水利行政組織整合之可行性自然河川。2008年3月21日取自於http://www.chinatimes.org.tw/d-01.htm
8.吳憲雄。河川管理與機關事權統一之探討背景說明。2008年3月21日取自於http://www.chinatimes.org.tw/d-01.htm
9.俞瑞堂。(2003)。日本的河川管理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8年3月21日取自於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f/93234b/2000/020/003/jj16_f4_4412579.pdf
10.馬隨法。(2007)。日本水資源管理的法律研究。2008年3月21日取自於http://skl.cnwest.com/bkzz/2007/1023/article_9.html
11.黃國敏。區域發展公共論壇論文─ 高屏溪跨域治理之探討。2008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foryou.nat.gov.tw/part02_06_08.asp
12.陳志萱(2006)。國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觀(上)(下)。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www.eedu.org.cn/Article/es/envir/envirtech/waterinfo/200608/9191.html
13.謝宜臻(2007年10月)曹公圳水文重建。台灣濕地第62期。200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www.wetland.org.tw/newweb/hope/
英文部分
1.Benson, J. K. (1982).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L. Rogers and D.Whetten (ed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Implementation.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Marsh, D. & Rhodes, R.A.W. eds. (1992). U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UGovernment.Oxford: Clarendon Press.
3.Marsh, D. ed. (1998). U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U.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Press.
4.Marsh, David & Smith, Martin (2000).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 Towards ADialectical Approach. UPolitical StudiesU. Mar 2000, Vol. 48(1): 4-21
5.McFarland, A. (1987). 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1): 129-147.
6.Rhodes, R. A. W. & Marsh, David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InMarsh, David and Rhodes, R.A.W. eds. U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U.Oxford: Clarendon Press:1-26.
7.Rhodes, R. A. W. (2002). Putting Poeple Back into Networks. UAustralian Journal ofPolitical ScienceU.Carfax Publishing: 37(2): 399-416.
8.Rhodes, R. A. W.(1990). Policy Networks: A British Perspective. U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al U2(3):293-317. Sage publication.
9.Rhodes, R. A. W. (1997). U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U, Buckingham ; Philadephia : Open UniversityPress.
10.Richardson, J. J. & Jordan, A. G. (1979). U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The Policy Process in a Post-Parliamentary DemocracyU. Martin Robertson, Oxford, 2nd eds.1985.
11.Smith, Martin J. (1993). U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U. London: Harverster Wheash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