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Billington, M.(1991)。表演的藝術(蔡美玲譯)。台北:桂冠。
Owen, M.(1995)。表演藝術入門:表演初學者實務手冊(郭玉珍譯)。台北:亞太。
Robert, L. L.(2001)。劇場概論與欣賞(葉子啟譯)。台北:揚智。
Strauss, A & Corbin, J.(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William, J. B.(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桂雅文、閻蕙群譯)。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Gene, B. & Lei L. B.(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桂冠。
文建會網路劇院(2006)。2006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cyberstage.com.tw/knowledge/movie/index.asp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台灣:新世紀新容顏。台北:遠流,133、300-303。
吳靜吉(1986)。文化傳播叢書,談表演藝術文化活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文珊(2002)。民國九十一年台灣表演藝術生態調查研究。政府補助表演藝術概況。
李世代(1996)。旅遊醫學。台北:健康世界雜誌。
李世代(2003)。家庭醫師與旅遊醫學系列講座(34-1),旅遊與健康概論。
李依齡(2005)。大專院校舞蹈系學生身體意象、社會因素與飲食失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李奕寬(2003)。舞蹈教師從事教學時對舞者運動傷害應有的基本認識。美育雙月刊,134,90-95,台北。
李奕寬(2004)。臺灣地區舞蹈專長學生之舞蹈傷害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辛玫臻(2004)。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經營之探討-以舞蹈表演團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舞蹈教育組,台中。周清隆(1998)。表演藝術傷害之介紹。臨床醫學,42(2),106-111。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懷民(2003)。先談文化再說產業-從雲門經驗看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可能性。文化創意產業:全球思考-台灣行動國際研討會。
范麗娟(2005)。深度訪談。質性研究,載於王雅各、盧蕙馨、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志娟、謝臥龍、駱慧文,105-126。台北:心理。
夏學理(1998)。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張以暄(2001)。啟幕之前-關於舞者表演的身心訓練與準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台北。張思菁(2006)。舞蹈展演與文化外交-西元1949-1973年間台灣舞蹈團體國際展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張棟倉(2003)。淺談群體文化主題文藝巡迴演出活動的效能。群眾文化雙月刊,6(2),26-27。
陳昭儀(2004)。傑出表演藝術家藝術生涯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71-90。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89-2413-H-003-073。
陳嘉隆(1995)。旅運業務。台北:新陸。
黃宣衛(2004)。語言、社會生活與田野工作:評介Maurice Bloch 有關認知人類學的一些觀點。第一屆言談與認知工作坊,台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崑崙(2004)。台灣地區劇場工作人員之安全現況與安全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鍾孟玲(2002)。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羅皓恩(2001)。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英文部份
Bloch, M.(1991). Language, Anthrop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Man (n .s.), 26(2), 98-183.
Burke, L. & Deakin, V.(2006). Clinical Sports Nutrition (2ed), 702-741. Australi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enderson, Karla A. (1991). Dimension of choic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Howse, J. and Hancock, S. (1988). Dance Technique & Injury Prevention. London : A&C.
Howse, J. (2000). Dance Technique & Injury Prevention. London: Routledge.
Kaplan, M. (1975).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Wiley, 27-28. Louis: C. V. Mosby.
Lankester, T. (2005). Health care of long-term traveler .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3, 143–155.
Milne, C. (2002). Medical problems on tour.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3, 97-109.
Waterhouse, J & Reilly, T & Edwards, B. (2004). The stress of trave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2(10),946-966.
Wilensky, H.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 543-560.
Worthen, B. J. & Wade, E. C. (1999). Direction of travel and visiting team athletic performance: Support for a Circadian Dysrhythmia Hypothesi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2, 2, 279-287.
Zanna, M. P., & Rempel, J. K. (1988). Attitudes: A new look at an old concept. In D. Bar-Tal & A. Kruglanski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knowledge (pp. 315-33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