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8)。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介紹。2008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papmh.org.tw/service/service-all.htm
尹麗芳(2001)。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內政部戶政司(2007)。大陸與外籍配偶人數統計。2008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5.xls
內政部社會司(199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2006年9月29
日,取自http://www.papmh.org.tw/book/minutebook/89early/early-8ps3.htm
內政部兒童局(2001)。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計畫。2006年10月4
日,取自http://edu5.tnc.edu.tw/index/00005/000051/005119.htm
內政部兒童局(2005)。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名冊。2006年10
月4日,取自http://www.cbi.gov.tw/welcome.jsp
內政部統計處(2008a)。2007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8年
6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8b)。2007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2008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8c)。2008年1至6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2008年7月19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14,21-44。
王文玲(1992)。與慢性病共存-慢性病患者家庭的需要。護理雜誌,39(3),25-30。王志全(2005)。你準備好來面對新台灣之子了嗎?。南投文教,23,30-32。
王亞妮(1999)。居家護理主要照顧者之負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2),35-41。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107,320-334。
王美晴(2005)。台北市東南亞新移民家庭早期療育相關服務使用經驗與影響因
素之探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振德(1988)。殘障兒童與家庭-父母的因應之道。國小特殊教育,8,14-19。王振德(1995)。殘障兒的教養。台北:時報。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2,333-350。
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體系-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分析。社區發展,97,115-127。
王國聯、仇立琪、李瑞金、邱方晞、周海娟、師豫玲等(2002)。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等(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王順民、郭靜晃、黃志成、張瓊云、曾華源、蔡宏昭等(2000)。兒童福利-兒童照顧方案規劃。台北:揚智。
白瑞生、黃愛娟(1991)。慢性疾病兒童對家庭的影響。榮總護理,8(1),32-39。朱玉玲(2004)。南洋媳婦在澎湖:家庭教育方案暨經驗成果紀實。澎湖:澎縣家庭中心。
江亮演、陳燕禛、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105,66-89。
江家榮(2000)。一位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7)。96年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及評估醫院一覽表。2008
年04月02日,取自http://www.doh.gov.tw/ufile/doc/96%e8%81%af%e8%a9%
95%e5%8f%8a%e9%86%ab%e9%99%a2%e7%b5%b1%e8%a8%88%e8%a1%
a80607.doc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利翠珊(2005)。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中夫妻的壓力、付出與恩情。中華心理衛生,18(2),25-54。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月娟(1999)。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之探討。特殊教育,73,29-34。
吳秀照(2003)。發展遲緩或障礙幼兒家庭之外籍女性照顧者與家庭成員角色分
工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2
-H029-012)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社區發展,105,159-175。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吳姍錞(2003)。語言障礙幼兒主要照顧者對社會支持、家庭需求與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武典(1984)。家有殘障者,父母怎麼辦?幫助殘障者的家庭自我調適。特殊教育,14,3-9 。
吳美連、唐景俠(2004)。協助有外籍母親及聽障幼兒家庭之護理過程。護理雜誌,51(6),87-93。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淑(2007)。發展遲緩兒童之外籍媽媽使用早期療育服務資源經驗歷程之個案
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慧英(1995a)。「非殘障手足」的壓力及心理調適。特教園丁,10(3),24-26。吳慧英(1995b)。殘障子女的父母親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特教園丁,10(4),28-31。吳曉華(2006)。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家庭照顧與早期療育使用經驗之研究。私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瓊滿(1999)。居家照顧者的負荷。美和專校學報,17,1-14。李采娟、李佳霙、蔡明瑀、郭煌宗(2004)。台灣發展遲緩兒童之病因、危險因子及自然病程之三年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署成果報告,計畫編號:DOH93-HP-1301)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105,101-108。
李瑛(2006) 。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141,25-36。李慶良(1999)。美國99-457公法之研究。台中師院特殊教育論文集,8701,17-69。
宋麗玉(2002)。精神病患照顧者負荷量表之發展與驗證:以實務應用為取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6(1),61-100。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2004)。
卓妙如、林金定、陳金彌、金幼婷(2003)。早期護理介入計畫對發展遲緩兒心智生理發展及親子互動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314-B-016-070)
周天給、許怡欣、李丞華、湯澡薰(2006)。外籍新娘對基層婦產科診所之評價。台灣家醫誌,16(1),51-63。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
五南。
周月清(2001)。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周宜卿、童伊迪(2003)。認識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早產兒會訊,46,29-32。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周欣穎(1993)。特殊兒童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及影響特殊兒童家庭適應能力因素之分析。學生輔導通訊,24,7-13。孟瑛如(1997)。學前特教開步走不要輸在起跑點: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新幼教,15,4-9。林玉萍(2002)。專家醫師、一般醫師與治療師對發展遲緩的認知。兒童福利,3,73-110。
林杏芬(2006)。在台越籍女性配偶親職角色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台北:五南。
林惠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社會福利,134,62-64。林慧甄(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私立佛
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麗玲(198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貞(1998)。發展障礙須及早治療。社會福利,134,59-61。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101,176-181。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105,6-19。
邱怡玟、黃秀梨(1998)。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資源調查。中華衛誌,17(5),432-437。
邱秋雲(2005)。社會壓力下的婚姻關係探討。諮商與輔導,233,26-30。
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2003)。居家照護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5(1),12-25。
邱啟潤、許淑敏、吳瓊滿(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醫護科技,4(4),273-290。
邱琡雯(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92-103。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金幼婷、卓妙如(2003)。發展遲緩之概念分析。身心障礙研究,1(1),57-64。侯雪珍(2001)。兒童發展遲緩。早產兒會訊,38,15-16。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江文瑜、李絳桃、周佳君、周雅容、林怡青等(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玲玉(1989)。親職教育對特殊兒童的重要性。特殊教育,32,20-22。
范秀麗(2006)。學前腦性麻痺兒家庭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
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志琳(1995)。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特殊教育,56,16-22。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孫佩雯(2006)。學齡前自閉症患童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
之關係探討。私立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淑娟(2004)。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母親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徐畢卿(2002)。智能障礙兒的婦女家庭照顧者-以自閉兒母親為例。護理雜誌,49(2),22-28。徐諶(1997)。治療與教育並行:訪慈濟醫院復健科梁忠詔主任。師友,360,14-17。
特殊教育法(2004)。
翁婉玲(2004)。多元社會中的群育。人本教育札記,178,38-41。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2(6),44-53。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105,109-115。
馬先芝(2003)。照顧者負荷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0(2),82-86。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寶蓮(1998)。裘馨型肌肉失養症患孩父母親的社會支持照顧負荷與生活品質
的相關探討。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如杏(2004)。外籍配偶家庭與早期療育-醫院社會工作的新挑戰。社區發展,105,235-245。
張秀玉(2003a)。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張秀玉(2003b)。從社會工作力量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對家庭之影響。社區發展,102,293-301。
張秀玉、曾華源、賴玫凰(2004)。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特質與資源運用狀況-早期療育個管中心本籍與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家庭之比較。兒童及少年福利,7,13-37。
張芬芬(2002a)。質性研究中引出結論的技術。初等教育,13,79-128。
張芬芬(2002b)。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12,301-352。
張美雲、林宏熾(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26,55-84
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82,16-22。
張英熙(2005)。哀傷諮商理論在特殊兒童家長心理諮商上的應用。特殊教育,95,21-26。
張淑芳(2000)。自閉兒童家庭的壓力。台東特教,11,57-63。
張媛婷(2006)。三位新移民母親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嘉紓、蔡淑桂、蘇錫全、曹純瓊、吳美姝、蔡桂芳(2004)。特殊幼兒教育。台北:永大。
張憲庭(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南投文教,23,49-51。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年5月31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050/important.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九十六學
年)。2008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 content/b0013/ son
_of_foreign_96.pdf
曹純瓊、楊意賢、林美專、鍾美智、劉蔚萍、陳珠瑾等(2006)。早期療育。台
北:華騰。
畢恆達(200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105,55-65。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2)。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許天威、莊育芬、陳素苓、唐詠雯、簡言軒、唐紀絜等(2004)。早期療育概論。台北:群英。
許晉褘(2000)。學習障礙兒童母親之困擾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素彬、王文瑛、張耐、張菁芬(2003)。特殊需求嬰幼兒之家庭需求分析與研究。靜宜人文,18,127-158。
許雅玲、李淑娥、郭煌宗、梁忠詔(1996)。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成效探討。聽語會刊,12,33-45。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105,176-196。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
郭孟瑜、余季容(2006)。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研究。人
文與社會,1(8),317-353。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郭芳嫻(1999)。智能障礙兒童家庭社會支持及其調適-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院生及申請入院者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1968)。腦性麻痺兒童的心理問題。心理與教育,2,76-86。
郭盈珮(2006)。在學唐氏症病患家庭照顧者負荷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
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添財(2006)。延伸新住民問題的思維。師友,468,62-64。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兒醫誌,37,19-27。
郭煌宗(1998)。麻煩小天使: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治療教育。台北:遠流。
郭靜晃(2004a)。兒童福利。台北:揚智。
郭靜晃(2004b)。兒童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陳一蓉(1993)。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的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廷楷(2005)。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南投文教,23,27-29。
陳季員(2000)。慢性病兒童支持性團體的考量。護理雜誌,47(2),71-76。陳明和、郭靜芳(2005)。從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探究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社會適應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9,143-171。陳俞君、朱曉慧(1995)。早期介入計劃對發展遲緩幼兒與母親互動行為之影響。高雄醫學科學,11(12),697-707。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姝蓉、黃美智(1999)。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發展遲緩兒童父母之態度與因應行為。榮總護理,16(3),254-263。陳素珍、池美華、蘇本華(2004)。協助母親面對唐氏兒的早期療育及心理調適之護理過程。中山醫學,15(2),219-226。
陳清惠(2003)。家有安琪兒-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進吉(2004)。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傅秀媚(2001)。特殊幼兒教育診斷。台北:五南。
彭淑華、鄭善明、蔡嘉洳、賴宏昇、林廷華、林惠娟等(2004)。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
曾華源、張秀玉(2003)。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發展遲緩高危險群可能性之研究-
以進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之個案為例。內政部兒童局。
程子芸(1996)。慢性病兒童家庭的適應。護理雜誌,43(4),49-53。黃世鈺(2005)。儘早發現,及時培育-早期介入與資優幼兒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309-324。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2004)。特殊教育。台北:揚智。
黃秀梨、邱怡玟(1999)。護理人員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應有的認識。護理雜誌,46(3),67-72。黃英琪(2004)。早期療育服務使用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發展遲緩兒
童家長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哲彬、簡夙蓮(2005)。從後現代主義談對新台灣之子教育之啟示。南投文教,23,45-48。
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13,29-35。黃璉華(1994)。養育唐氏症兒對家庭的衝擊。護理研究,2(3),253-262。楊美華(1998)。早期療育中家庭服務的職業道德省思。特教園丁,13(4),8-11。楊真華(2004)。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探
討-以呼吸道感染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楊茹萍、顏妙芬、張秀蘭(2002)。抒解一位主要照顧者身、心、社會負荷的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9(6),89-94。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嘉玲、孫惠玲(2003)。照顧者負荷概念分析。馬階學報,3,15-27。
楊瑪利、楊艾俐、楊永妙、林孟儀、宋秉忠、林照真等(2004)。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
萬育維、莊凰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72,48-61。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13(4),33-76。
葉兆祺(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之學習困擾與輔導。南投文教,23,24-26。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105,133-149。
趙明玲、高淑芬、葉健全(1998)。探討父母親照顧家中長期重度慢性疾病兒的感受。護理研究,6(3),219-229。劉于綺(2006)。以生態系統理論觀點探討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之友,47(4),48-56。劉世閔(2004a)。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的立場問題。教育研究,119,137-138。劉世閔(2004b)。教育研究法:守門者。教育研究,123,129-130。劉巧曼(2005)。移民母親面對發展遲緩兒之調適歷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23。劉明麗(1997)。台北市國小智障學童父母心理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明麗(1998)。天啊!怎麼會這樣!談障礙兒父母的心理調適歷程。教師天地,95,72-75。劉盈盈(2004)。服務外籍配偶的民間機構巡禮。社教雙月刊,119,32-37。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4),85-89。劉毓芬(2003)。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嘉貽(2007)。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對早期療育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姿秀(1998)。福利服務介入對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伊甸
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潘依琳、田聖芳、張媚(1998)。居家臥床病人其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公共衛生,24(4),219-23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105,30-43。
蔡玉純(2006)。發展遲緩兒主要照顧者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私立長榮大
學醫學研究所護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蔡玉純、林俐伶、吳豐偉(2005)。發展遲緩兒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若瑟醫護,1(1),60-65。
蔡阿鶴(1989)。父母如何幫助智障兒成長與學習。特教園丁,4,1-5。蔡淑美(2003)。智障兒母親之照顧者緊張、社會支持與憂鬱的相關性。私立高
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漢賢、李明政、李瑞金、林萬億、曾華源、楊瑩等(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
鄭鈞元、賴奕志、黃瑋瑩(2003)。兒童福利。台北:啟英。
鄧秀珍、何少炘、張家禎、蘇斌光、洪信嘉、黃慶三(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健康問題及需求評估。(行政院衛生署成果報告,計畫編號:DOH93-HP-1202)
蕭昭君(1996)。質性教育研究中的主觀:坦然面對與監控。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奕志(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庭福利需求滿意度、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相關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惠珍(2003)。從家庭理論來看早產兒家庭問題及其需求。早產兒會訊,45,
4-8。
儲鳳英(2005)。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資源之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私立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台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6,157-184。
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105,90-100。
謝美慧(2002)。國內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之探討。寶建醫護,1(1),14-16。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簡淑伶(2003)。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簡錫昌(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南投文教,23,20-23。
藍靜誼(2001)。家長對醫院發展遲緩兒童評估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英維(2004)。外籍配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醫療利用情形探討-以台北縣地
區教學醫院新生兒特診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鐘育志(2000)。如何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台兒醫誌,41,51-59。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105,20-29。
英文部分
Allen-Meares, P. (2003)。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 (闕漢中譯)。台北:洪葉。 (原始
出版於199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DSM-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 (孔繁鐘
譯)。台北:合記。 (原出版於1997年)
Bailey, D. J., & Wolery, M. (1992). Fundamentals of early intervention, teaching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eckman, P. (1991). Comparison of mothers’ and father’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5, 585-595.
Browning, J. S., & Schwirian, P. M. (1994). Spousal caregivers’ burden: Impact of care recipient health problems and mental statu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0(3), 17-22.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Sychosomatico Medicine
, 38, 300-314.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 (黃惠雯、童琬芬、
梁文蓁、林兆衛譯)。台北:韋伯。 (原始出版於1999)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owley , S. L., & Taylor , M. J. (1994). Mothers' and Fathers'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in families havi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5(3), 213-225.
Dyson, L. L. (1993). Response to the presence of a child with disabilities: Parental stres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ver time.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8(2), 207-218.
Hoffmann, R. L., & Mitchell, A. M. (1998). Caregiver burde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ursing Forum, 33(4), 5-11.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Jun, K. S. (2004). The Korean Canadian experience of caregiver burden. Retrieved
September 15, 2006, from
http://proquest.umi.com/dissertations/preview_pickup/56/92/1135692/1/00001.gif
Marsh, D. T. (1992). Families and mental retardation: New direction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York: Praeger.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 (王文科譯)。台北:師大書苑。(原出版於1989年)
Montgomery, R. V., Gonyea, J. G., & Hooyman, N. R. (1985). Caregiv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urden. Family Relations, 34, 19-26.
Neuman, W. L. (2006)。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譯)。台北:學富。(原出版於2000年)
Norton, P., & Drew, C. (1994). Autism and potential family stresso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1), 67-76.
O'Neill, G., & Ross, M. M. (1991). Burden of care: An important concept for nurses.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12(1), 111-121.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出版於1990年)
Plecki, M. L. (1995). Efficacy of an early interven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moderately handicapped infant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4(4),
417-424.
Sandler, A. G., Warren, S. H., & Raver, S. A. (1995). Grandparents as a source of
support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 brief report. Mental
Retardation, 33(4), 248-250.
Shaffer, D. R.(2005)。發展心理學(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台北:學富。(原出版於1999年)
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2004)。早期療育手冊 (白亦方、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侯育銘、盧明等譯) 。台北:心理。 (原出版於2000年)
Shu, B. C., Lung, F. W., & Chang, Y. Y. (2000). The mental health in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outhern Taiwan.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6(6), 308-314.
Simeonsson, R. J. (1991).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even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5(2), 124-134.
Sinason, V. (1992). Understanding your handicapped child. Great Britain Rosendale Press Ltd.
Stoneman, Z., Brody, G. H., Davis, C. H., & Crapps, J. M. (1988). Childcare
responsibilities, peer relations, and sibling conflict: Older siblings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3(2), 174-183.
Thompson, E. H. & Doll, W. (1982) . The burden of families coping with the
mentally ill: an invisible crisis. Family Relation, 31, 379-388.
Tsai, J. T., Kuo, H. T., Chou, I. C., Tsai, M. Y., & Tsai, C. H. (2005). A clinical analysi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 46(4), 192-195.
WHO (1993).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Wolcott, H. F. (1990).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