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雲德、李岳生、萬德光等(1979)。競技舉重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雲德、李岳生(1987)。舉重技術的基本原則及其在現代舉重技術發展中的運用。載於盧德明、陶祖茉、洪迪安、李岳生、艾康偉、王雲德、于冰編。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委科教司。
王雲德、盧得明、艾康偉及李岳生、陶祖茉、洪迪安(1987)。舉重技術的力學特徵,17~22,王雲徳等編。舉重技術的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王雲德、盧得明、艾康偉及李岳生(1984)。舉重技術的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王金成(1991)。1990年哈泰盃世界舉重名人邀請賽冠亞軍選手動作之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大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艾康偉、曹文元(1997)。第五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集。420-421。
邱毓川(1998)。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林正常(1993)。最新舉重入門。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保加利亞B.N.羅洛夫、A.A.盧卡曉夫(1978)。抓舉和挺舉下蹲翻技術比較分析,舉重年刊1978年,1-20。
郭廷棟譯(1990)。舉重運動員兩種舉法的訓練。莫斯科:體育與運動出版社。
郭廷棟譯(1990)。競技舉重運動。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耿艷(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體育學院,63。
許高魁(1991)。陳淑枝舉重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大體育研究所,台北市。許高魁(1991)。伊凡諾夫之舉重動作特性。中華體育,4 (4),9-45。A.C梅德維杰夫、萬徳光、王玉周、錢麗華等譯(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北京體院出版社。
莊庭禎、蔡清順(1993)。重量訓練的理論與實際。王家出版 社。
萬德光(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北京體院出版社。
楊美子(2001)。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楊連正(1998)。通過深蹲發展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實驗研究。遼寧體育科技,6,11-12。
蔡溫義(1996)。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蔣明雄(2006)。我國優秀男子舉重選手抓舉與挺舉動作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蔡清順(1977)。舉重訓練法與研究,王家出版社。
盧德明、萬德光、艾康偉、王雲德(1994)。我國優秀女子舉重選手挺舉技術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1)。
盧德明、王雲德(1987)。舉重蹬地力曲線的特徵值與舉重技術關係的研究。載於盧德明、王雲德、李岳生、艾康偉。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盧德明 (1984)。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特徵。體育科學,4,14-17。
舉重國家級教練講習會報告書(1989)。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版。
戴光裕等(1991)。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頤鴻泉、郭偉茹、張小明(1994)。中外舉重運動員預蹲發力階段的動作結構比較。中國體育科技,30(12)。
二、英文部分
Baumann,W.,Gross,V.,Quade,K.,Galbierz,P.,&Schwirtz,A.( 1988).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4,(1)68-89.
Bartonietz, (1996). Biomechanics of the snatch: toward a higher training efficiency.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18,24-31.
Enoka,R.M. (1979). The pull in Olympic weightlifting. Medicine Science and Sport, 11, 131-137.
Garhammer,J.J. (1985).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2),122-130.
Medvedev a.s.( 1977). Jerk technique of world recordholders Alexeev and Bonk 16(1),11-17.
Roman,R.A.( 1984). Technique of the Barbell Lift by World Record Holder O.Mirzoyan. (Condensed)Soviet Sports Review, 21(3),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