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1 00: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玥礽
研究生(外文):Yueh-Jeng Lin
論文名稱: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動作之運動學分析-以林玥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ean in Weightlifting And Front Squat—A Case Study In Yueh-Jeng Lin
指導教授:洪得明洪得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Der 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
系所名稱:運動技術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9
中文關鍵詞:膝關節角度髖關節角度運動挺舉舉重下蹲翻頸前蹲舉
外文關鍵詞:Front SquatCleanClean and JerkWeightliftingKinematicsHip AngleKnee Ang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參加2006年世界大學舉重錦標賽女子舉重選手林玥礽為受試者,國內首次針對女子舉重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動作過程,比較髖膝關節角度、槓鈴軸心之水平偏離與垂直速度、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面之夾角,進行運動學資料分析。研究以一部攝影機(廠牌JVC,型號9800),並採用康柏電腦COMPAQ二度空間動作分析軟體(Silicon Coach Pro),以每秒60張的速度擷取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之動作過程。針對結果加以討論之後所獲得結論如下:
一、受試者在挺舉下蹲翻支撐接槓最低點膝關節角度最小為38.63度,而頸前蹲舉下蹲支撐最低點膝關節角度最小為52.48度,相差角度為13.85度。由槓鈴軸心水平偏離結果顯示挺舉下蹲翻在動作過程中,水平偏離比頸前蹲舉多6公分。由結果顯示挺舉下蹲翻角度較小的原因是因為膝關節出現前傾,且水平偏離較大,造成爬槓吃力,導致膝關節受傷機率較大。若能從頸前蹲舉下蹲角度控制便能提升挺舉下蹲翻成績。
二、頸前蹲舉從架上扛出槓鈴站好再下蹲,整體動作較穩定,不受關節角速度變化之影響;挺舉下蹲翻因重力加速度使動作不穩定,造成膝關節角度過小影響腿部肌力與爬槓能力較差,故在訓練上,可利用頸前蹲舉的訓練來改善挺舉下蹲翻之技術。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Yueh-Jeng Lin, a woman athlete in the 2006 World University Weightlifting Champion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kin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ean skill in clean and jerk of woman weightlifting and the front squat, in the hip and knee angles, the horizontal deviation and vertical velocity of barbell axle center,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line of left Iliac crest and barbell center, and the vertical plane. In this study, a camera of JVC 9800(60Hz) was used. Also measurement of kinematic data was taken by motion analysis software of 2-D Silicon Coach Pro with a COMPAQ computer. After discussions of the results, conclusions are as the follows:
1. The minimum knee angle of the subject at lowest position of the clean support catch is 38.63 degrees, and the minimum knee angle is 52.48 degrees as for front squat support. The difference is 13.85 degrees. The horizontal deviation of axle center of barbell shows that the horizontal deviation of the clean is 6cm more than the front squa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maller knee angle of the clean is caused due that knee joints move forward. Moreover, since the horizontal deviation is greater, it causes more effort in lift and then the injury possibility of the knee joint will be greater. To control the angle of the front squat will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 clean.
2. Front squat is to lift the barbell from the stand, then the subject stands still and then squats, the whole action is more stable, therefore, it is not affected by angular velocity of knee joints. Due to acceleration of gravity, the action of the clean is not stable, and causes the smaller angles of knee joints, thus influences muscular force of the leg and causes worse lifting ability. In conclusion, we can use the training of the front squat to improve the skill of clea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挺舉與頸前蹲舉動作分析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挺舉髖關節、膝關節角度與角速度----------------13
第三節 身體各部分比例不同所產生之技術上的特點--------15
第四節 身體重心水平及垂直位移、速度之分析----------- 15
第五節 本章總結----------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0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1
第三節 實驗器材與設備------------- 21
第四節 場地佈置------------------- 23
第五節 實驗步驟------------------- 23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6
第一節 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膝關節角度及角速度的變化---------- 26
第二節 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髖關節角度及角速度的變化---------- 30
第三節 槓鈴軸心之垂直速度 ------------------------------------ 36
第四節 槓鈴軸心距起始點之水平偏離---------------------------- 38
第五節 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面之夾角-------------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 43
參考文獻--------------------------------------------------------46
一、 中文部分---------------------------------------------- 46
二、 英文部分---------------------------------------------- 49


表 次

表1-1 國際女子舉重比賽選手各量級別之體重表-------------------3
表3-1 受試者基本資料---------------------------------------- 20
表3-2 實驗器材與設備---------------------------------------- 22
表4-1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膝、髖關節角度----------------- 34
表4-2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膝、髖關節角速度及出現時間------35
表4-3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槓鈴軸心垂直速度之比較--------- 38
表4-4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槓鈴軸心水平偏離之比較 --------- 38
表4-5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
面之最大夾角及出現時間--------------------------------41



圖 次

圖1-1 挺舉下蹲翻------------7
圖1-2 頸前蹲舉--------------7
圖1-3-1 預備姿勢--------------8
圖1-3-2 提鈴------------------8
圖1-3-3 引膝------------------8
圖1-3-4 發力伸展- -------------8
圖1-3-5 下蹲支撐---------- ----9
圖1-3-6 起立站好 --------- ----9
圖1-4 支撐架------------ ----10
圖1-5 槓鈴重量支撐架---------10
圖1-6-1 頸前蹲舉動作-站立姿勢----------------10
圖1-6-2 頸前蹲舉動作-下蹲姿勢----------------10
圖3-1 實驗流程架構圖-----------------------21
圖3-2 比例尺------------------------------ 23
圖3-3 實驗場地佈置圖(挺舉下蹲翻)-------- 24
圖3-4 實驗場地佈置圖(頸前蹲舉)---------- 25
圖4-1 90%挺舉下蹲翻膝關節角度之變化--------26
圖4-2 90%頸前蹲舉膝關節角度之變化 --------- 27
圖4-3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膝關節角度之比較-----------27
圖4-4 90%挺舉下蹲翻膝關節角速度之變化-------------------28
圖4-5 90%頸前蹲舉膝關節角速度之變化---------------------29
圖4-6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膝關節角速度之比較---------29
圖4-7 90%挺舉下蹲翻髖關節角度之變化---------------------30
圖4-8 90%頸前蹲舉髖關節角度之變化 -----------------------30
圖4-9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髖關節角度之比較------------31
圖4-10 90%挺舉下蹲翻髖關節角速度之變化--------------------32
圖4-11 90%頸前蹲舉髖關節角速度之變化----------------------32
圖4-12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髖關節角速度之比較----------33
圖4-13 90%挺舉下蹲翻槓鈴軸心垂直速度之變化----------------36
圖4-14 90%頸前蹲舉槓鈴軸心垂直速度之變化------------------36
圖4-15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槓鈴軸心垂直速度之比較------37
圖4-16 90%挺舉下蹲翻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面之夾角----40
圖4-17 90%頸前蹲舉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面之夾角------40
圖4-18 90%挺舉下蹲翻與頸前蹲舉身體左側髂骨突和槓鈴中心連線與垂直面之夾角比較 -----------------------------------------------------------41
一、中文部分
王雲德、李岳生、萬德光等(1979)。競技舉重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雲德、李岳生(1987)。舉重技術的基本原則及其在現代舉重技術發展中的運用。載於盧德明、陶祖茉、洪迪安、李岳生、艾康偉、王雲德、于冰編。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委科教司。
王雲德、盧得明、艾康偉及李岳生、陶祖茉、洪迪安(1987)。舉重技術的力學特徵,17~22,王雲徳等編。舉重技術的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王雲德、盧得明、艾康偉及李岳生(1984)。舉重技術的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王金成(1991)。1990年哈泰盃世界舉重名人邀請賽冠亞軍選手動作之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大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艾康偉、曹文元(1997)。第五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集。420-421。
邱毓川(1998)。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林正常(1993)。最新舉重入門。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保加利亞B.N.羅洛夫、A.A.盧卡曉夫(1978)。抓舉和挺舉下蹲翻技術比較分析,舉重年刊1978年,1-20。
郭廷棟譯(1990)。舉重運動員兩種舉法的訓練。莫斯科:體育與運動出版社。
郭廷棟譯(1990)。競技舉重運動。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耿艷(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體育學院,63。
許高魁(1991)。陳淑枝舉重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大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許高魁(1991)。伊凡諾夫之舉重動作特性。中華體育,4 (4),9-45。
A.C梅德維杰夫、萬徳光、王玉周、錢麗華等譯(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北京體院出版社。
莊庭禎、蔡清順(1993)。重量訓練的理論與實際。王家出版 社。
萬德光(1992)。舉重運動的多年訓練系統。北京:北京體院出版社。
楊美子(2001)。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楊連正(1998)。通過深蹲發展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實驗研究。遼寧體育科技,6,11-12。
蔡溫義(1996)。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蔣明雄(2006)。我國優秀男子舉重選手抓舉與挺舉動作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蔡清順(1977)。舉重訓練法與研究,王家出版社。
盧德明、萬德光、艾康偉、王雲德(1994)。我國優秀女子舉重選手挺舉技術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1)。
盧德明、王雲德(1987)。舉重蹬地力曲線的特徵值與舉重技術關係的研究。載於盧德明、王雲德、李岳生、艾康偉。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育科教司。
盧德明 (1984)。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特徵。體育科學,4,14-17。
舉重國家級教練講習會報告書(1989)。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版。
戴光裕等(1991)。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頤鴻泉、郭偉茹、張小明(1994)。中外舉重運動員預蹲發力階段的動作結構比較。中國體育科技,30(12)。

二、英文部分
Baumann,W.,Gross,V.,Quade,K.,Galbierz,P.,&Schwirtz,A.( 1988).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4,(1)68-89.
Bartonietz, (1996). Biomechanics of the snatch: toward a higher training efficiency.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18,24-31.
Enoka,R.M. (1979). The pull in Olympic weightlifting. Medicine Science and Sport, 11, 131-137.
Garhammer,J.J. (1985).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2),122-130.
Medvedev a.s.( 1977). Jerk technique of world recordholders Alexeev and Bonk 16(1),11-17.
Roman,R.A.( 1984). Technique of the Barbell Lift by World Record Holder O.Mirzoyan. (Condensed)Soviet Sports Review, 21(3),131-13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