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3: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閻慶苹
研究生(外文):Yen Ching-Ping
論文名稱:台南市「古蹟音樂沙龍」休閒活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ABOUT MUSIC SALON OF HISTORICAL SITE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沈易利沈易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 I-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古蹟音樂沙龍古蹟活化地區行銷活動效益認同度
外文關鍵詞:Music Salon of Historical SitesHeritage AlivePlace MarketingBenefitsAppro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南市「古蹟音樂沙龍」活動的創辦理念與目的,表演團體及民眾的參與及認同情形,分析活動辦理效益與推展缺失情形。研究方法採取質量兼具,透過深度訪談、現場觀察、問卷調查與內容分析,以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結果顯示,一、古蹟音樂沙龍目的有二,一方面配合古蹟活化政策,一方面培植台南市在地藝文團體。二、本活動之音樂表演類型多元化,參與之表演團體素質漸趨成熟專業,多數受訪民眾表示公部門執行活動宣傳不足,而使參與情形未能普及,導致獲知本活動之訊息不足,但表演團體與受訪民眾普遍認同本活動並支持活動繼續擴大舉辦。三、本活動的舉辦能帶來實質經濟效益,古蹟門票收入增加,表演團體演出機會增多,另外,在無形效益方面,獲得在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亦藉機提升民眾藝文欣賞素質,更能提升整體城市形象,強化文化觀光的特色,讓府城意象更為突顯,讓生活藝術化、古蹟生活化。四、以SWOT分析本活動,並提出活動策略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執行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origin, the situations of local performers’ and local people's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approval, and the effects of the recreational activity, “Music Salon of Historical Sites,”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content analysis. Some comments are then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1. The two purposes of the activity are to cooperate with the policy of making the historical sites alive and cultivate the local performers. 2. There are diversified music styles in the programs. Admission to the program was decided by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audiences, so that the performers were both amateur and professional. Most people indicate that the promotion of music salon is not valid, so that the participation is not popularized. And it’s not easy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ctivity. But most of the people approve the activity and support it to hold popularly. 3. The activity brings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cluding the ticket income of the historical sites and the increasing opportunity of the performers. Besides, it also brings some invisible benefits, such as acquire the local people’s approbation, enhance the residents’ living culture and the city image, reinforce local feature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4. Analyze the activity by SWOT,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as a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future event holders.
一、中文部分
王德業(1998)。區域形象浪潮。北京市:新華。
中華百科全書數位版(2004)-西元1983典藏版。2008年1月5日,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93&htm=09-509-5573-藝術教育.htm
牛津藝術與藝術家辭典編輯部(編譯)(2001)。Ian Chilvers 原編。牛津藝術與藝術家辭典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 。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
石守謙(1993)。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92 ,10-1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1998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87年文化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文化資產法規彙編。臺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8)。中華民國2007年觀光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沈進城、蕭丹瑋(2006)。古蹟與休閒產業整合發展潛力評估模式。亞洲大學2006海峽兩岸休閒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臺中縣:亞洲大學。
沈佩儀(2001)。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5 (3),頁97-110。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期刊(2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辛治寧(2002)。繁榮的夥伴-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簡訊(19),2007年2月18日,取自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19.htm#ch2
邱麗珠(1998)。結合城市行銷理念之規劃程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但昭強(2002)。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貽鴻(1986)。觀光行銷學。臺北市:淑馨。
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博文(2001)。地區行銷與智慧資本:「宜蘭經驗」的省思。智慧資本與公務人力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
林博文(2001)。從地區行銷論城市形象的塑造管理—以新竹市的治理模式為例。海峽兩岸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
林語堂(1969)。論中外的國民性,中華文化特質。臺北市:教育部文化局編印。
林宜蓉(2003)。地方政府舉辦節慶活動之經營策略與行銷活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美萍(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連聰、陳思倫、宋秉明(1995)。觀光學概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林采韻(2006,6月2日)。紐奧良著手興建爵士樂公園。中國時報,E8 文化藝術版。
吳慶烜(2003)。台南市安平古保與週圍街道文化資產保存之研究。真理大學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思維。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各案實踐國際論壇。臺北市:文化大學。
吳一萍(2007)。觀光相關定義。2007年5月1日。取自http://leo.shalu.gov.tw/emba/tips/吳一萍-20061107-觀光相關定義.htm#top
周兆駿(2006)。地方觀光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姜樁芳等(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臺北市:錦繡。
洪凡育(2002)。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綾君(1997)。公私協力推動地區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84及85年都市行銷事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利。臺北市:遠流。
唐學斌(1989)。觀光學概要。臺北市:五南。
耿建興、夏學理(1998)。表演藝術之媒體行銷研究。空大行政學報,5(8),307-337。
夏鑄九、林鍫、顏亮一等編著(1992)。古街市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建都文化。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觀光旅遊區經營開發之規劃與推動。觀光管理學報,11-12。
高登第(譯)(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臺北市:遠流。(Kotler, P., & Scheff, J., 1997)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永誠(1998)。事件行銷100。臺北市:遠流。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臺南縣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94,18-29。
陸景武(1989)。社會趨向與觀光的未來。中華民國觀光學會會刊。
許士軍(1998)。「表演藝術也可以行銷嗎?」。出自Kotler & Scheff《票房行銷》序言。臺北市:遠流。
陳水源(1986)。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心理層面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吟合(2006)。表演藝術與社區文化-以鄒族舞蹈及文化展示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韋妢(2003)。地區行銷與城市競爭力營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南市。
陳怡麟(2006)。居民對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梅益(主編)(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臺北市:錦繡。
梅益(主編)(1994)。簡明中華百科全書。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黃能揚(2001)。全球化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志全(1989)。報紙表演藝術訊息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國家劇院及音樂廳觀眾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黃俊毓、李明聰(2000)。遊客對古蹟遊憩動機之研究-以億載金城與安平古堡為例。真理大學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頁206-207)。臺北縣:真理大學觀光學系編印。
黃光男(2002)。理事長的話。博物館簡訊,19,2007年2月18日,取自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19.htm#ch2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臺北市:恩楷。
黃文卿(2005)。國家公園舉辦大型休閒活動之效益評估,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臉譜出版。
曾美卿(2003)。應用資料倉儲於表演藝術行銷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楊尚融(2004)。策略性地方行銷規劃:台東縣發展觀光個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莊敏仁(2004)。質性個案研究設計之探討。音樂教育研究的時代趨勢與派點實例論文集(頁61-72)。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漢寶德(1999)。古蹟的維護。臺北市:藝術家。
臺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譯部(198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市:臺灣中華出版。
榮芳杰(1999)。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東華。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115-122。
劉新圓(2001)。政府應積極振興文化產業。國家政策論壇,1(3),121-122。
劉維公(2003)。甚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42-45。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大和、黃富娟(2003)。文化觀光的型態及其探討之一。2007年2月17日,取自智邦生活館,知識臺灣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3972
劉惠媛(2002)。博物館-新興的文化與觀光座標。博物館簡訊,19,2007年2月18日,取自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19.htm#ch2
潘有諒(2002)。地方政府推動地區行銷之策略規劃研究-以燕巢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諸葛俊(2002)。中國大陸環渤海地區都市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美鈴(譯)(1986) 。表演的藝術。臺北市:桂冠圖書。(Billington, M., 1979)
駱焜祺(2002)。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1)。觀光消費行為理論與實務(頁7-15)。臺北市:桂魯。(Swarbrooke, J. & Horner, S., 2001)
蕭靜萍(2006)。古蹟再利用後的博物館休閒-觀眾眼中的台北故事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藍逸之(2001)。台北市全球都市發展定位之研究-企業型都市經營取向下的願景構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進長(2005)。遊客對文化觀光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明如(2001)。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羅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羅漢等(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臺北市:商智文化。(Kotler, P., Haider, D. H., & Rein, I., 1993)
鍾宜春(2006)。城市行銷:以音樂為媒介-高雄市策略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酈佩珍(1996)。台北市民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shworth, G. J., & Voogd, H. (1990). 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 London: Belhaven Press .
Ashworth, G. J., & Voogd, H. (1994). Marketing and place promotion, In J. R. Gold & S. V. Ward (Eds.), Place promotion: 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 (pp. 39). NY: Wiley.
Asbwortb, G. J., & Larkbam, P. J. (Ed.). (1994). Building a new heritage: Tourism,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s,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Gotham, K. F. (2002). Marketing Mardi Gras: Commodification, spectacle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New Orleans. Urban Studies, 39(10), 1735-1756。
Holloway, J. C. (1989).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Holcomb, B. (1994). City make-overs: Marketing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In J. R. Gold & S. V. Ward (Eds.), Place Promotion: 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 (pp. 39). NY: Wiley.
Ian, C., & Osborne, H. (1985).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p.37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rbrooke, J., & Horner, S. (2001). Business travel and tourism.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Kotler, P., Haider, D. H., & Rein, I. (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 States and Nations, NY: Free Press .
Morgan, M. (1996). Marketing for leisure and tourism. London: Prentice Hall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 Mosby.
Stebbins, R. A. (1996). Cultural tourism as serious leisur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4), 948-950.
Schouten, F. (1995). Heritage as historical reality. In Herbert, D.T. (Ed.) Heritage, Tourism and Society. NY: Mansell.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1866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Van den Berg, L., & Braun, E. (1999). Urban competitiveness, marketing and the need for organising capacity. Urban Studies, 36(5-6), 987-999.
Yin, R. K. (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