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4: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唐翎
研究生(外文):Tang
論文名稱:臺灣南排灣族pulingau(巫師)動作分析研究–以屏東縣春日鄉古華村sawais(馬芳蘭女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OVEMENT ANALYSIS OF THE PULINGAU (THE FEMALE PRIESTS): SAWAIS (ONE OF THE FEMALE PRIESTS) AS AN EXAMPLE OF SOUTHERN PAIWAN TRIBE IN GU–HUA VILLAGE
指導教授:李宏夫李宏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Hung-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南排灣古華村pulingau拉邦動作分析pulingau文化
外文關鍵詞:southern paiwan gu-hua villagefemale priestsLaban movem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6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主要目的是企圖透過南排灣族古華村pulingau(巫婆)的身體展演,以尋求動作之文化意涵,進而了解pulingau的動作與巫文化的脈絡關係。筆者採質性研究法,並借重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理論做為依據,為pulingau從事靈療、占卜祈福以及在成巫儀式時的動作解碼;本研究發現:第一,在勁力(Effort)元素方面,多屬於斷續的以及速度較快的動作質地,視覺焦點經常是單一的,而身體狀態則常在輕鬆與緊繃之間轉換,多以輕柔的力道接觸求巫者,並產生最容易達成目的的行動驅使(Action drive)之驅力(Drive);第二,在形(Shape Quality)的身體型態質地方面,動作多屬於方向形動作(Directional),其動作流程非常清楚並且具有目標性,動作表現經常與大武山、求巫者與神靈產生多層次的關係,呈現pulingau與排灣族神靈世界的共存關係,以體現pulingau文化的具體實踐。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 the body movement of pulingau(female priests) in the Southern Paiwan, Gu-hua village and focuses on the sawais (one of the female priests) as an example to study her movement meanings in the rituals of the healing, the cleromancy and the initiation of the pulingau. The study uses bo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Laban Movement Analysis (LMA), to interpret the movement meaning of the sawais. Following 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irst, the sawais presents the Effort categories of the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sudden, light, direct, and flow, free and bound. These elements of effort are used to allow the body of the sawais in a changeable situation of easy or tense. In the healing ritual the patients seek her help, she uses the effort of free flow to touch and heal the patients. Besides these, the action drive is the most active one used to practice and complete the purposes of the rituals. Second, the sawais uses the directional movements in the mode of the Shape Quality to conduct the ritual sequences, and through which the multi-leve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ovements can be uncovered. For examples the movements represent the symbols of the divine Mt. Dawu, diviners and spirits. Thus, the swais’ movement meanings are related to the belief of the pulingau practic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tuals.
中文部分
王蜀桂(2005)。神秘的原住民巫術。百世教育雜誌,161,106-113。
王蜀桂a(2006)。琉璃珠的傳說故事。百世教育雜誌,173,112-113。
王蜀桂b(2006)。古樓部落的女巫學堂。百世教育雜誌,173,106-111。
王美晶(譯) (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玲木質,1991)
巴瓦瓦隆.撒古流(1993)。排灣族的裝飾藝術。南投、屏東:台灣省教育、屏東縣政府、屏東縣立瑪家國民中學。
石磊(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田哲益a (2002)。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台北:武陵。
田哲益b (2002)。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臺原。
朱岑樓(譯)(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Bronislaw Malinowski)。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1993)。台灣婚喪習俗口述歷史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映碧(1999)。動作分析與記錄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
宋兆麟(1989)。巫與巫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汪培基(譯) (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市:久大。(J.G .Frazer, 1948)
花松村(1996)。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
林惠祥(1966)。文化人類學。台北市:臺灣商務。
林欽榮(2001) 。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林二郎(2004)。以大巴六九部落的實踐經驗芻建卑南族巫術的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
林明美(1996)。阿美族巫師儀式舞蹈研究─吉安鄉東昌村miretsek實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台北 。
阮昌銳(1994)。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1996)。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李天民,余國芳(2000)。中國舞蹈史。台北:大卷文化。
李宏夫(2000)。阿美族里漏社Talatuas(祭祖儀式)。山海文化雙月刊,25/26,180-183。
李宏夫(2001)。原住民舞蹈。美育雙月刊,124,16-21。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台北:張老師。
李恩賜(2003)。排灣族刺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莎莉(1999)。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莎瓦依絲(2006)。春日鄉村莊歷史傳說。高雄:未出版。
吳燕和(1965)。排灣族東排灣群的巫醫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105-150 。
胡台麗(1998)。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6,1-28。
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
胡台麗(1991)。台灣原住民的祭典儀式。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胡台麗(1997)。文化真實與展演:賽夏、排灣經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61-86。
高加馨、黃琼如(2006)。靠近部落寄寓者文史採集巫師篇。屏東:屏東縣牡丹鄉鄉公所。
許世珍(1956)。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163-191。
許功明、柯惠譯(19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
許常惠(1976)。台灣省高山族民謠集。台北:台灣省民政廳。
葉婉奇(譯) (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古野清人,1996)
童春發(2001)。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詹嫦慧(2006)。原住民巫師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東排灣兩位女巫師口述紀實。台東文獻,12,63-73。
楊江瑛(2003)。mukiangai:建和卑南巫師的儀式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
趙容俊(2005)。巫術的定義。宗教哲學,32,186-218。
陳思嫻(2004)。南方,巫祝的許諾--尋訪西拉雅族女巫。文化視窗,60,70-73。
陳文德(2000)。胆(faea)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35-61。
陳其祿(1963)。台灣排灣族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
陳盈真(2005)。阿里山鄒族巫術與文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陳妙玲(1999)。泰雅族的末代巫師。光華,24:8,120-127。
趙綺芳(2005)。與台灣原住民共舞。美育雙月刊,144,18-27。
趙郁玲(1999)。淺述原住民祭儀歌舞,舞蹈欣賞。載於伍曼麗(主編),頁94-104。台北:五南。
蔡光慧(德米亞.魯路灣)(1998)。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蔡光慧(德米亞.魯路灣)(1998)。排灣族祖靈信仰與部落共同體:Maleveqe為探究核心。原住民教育季刊,21,102-130。
蔡金鳳(2006)。我如何成為女巫師。人籟論辯月刊,28,28-29。
潘立夫(1998)。Kavulungan排灣族文明:一個沒有文字、金錢的社會。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張佩瑜(2005)。臺灣排灣族婚禮舞蹈之研究-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
張金生(1997) 。臺東縣達仁鄉鄉誌。台東:達仁鄉公所。
蔣斌,李靜宜(1995)。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空間、力與社會。載於黃應貴(主編),頁167-212。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連樹聲(譯)(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E. B. Tylor)

劉鳳學(2000)。與自然共舞─台灣原住民舞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劉璧榛(2006)。尋找臺灣新女性典範--只有女人可以做巫師。人籟論辯月刊,31,48-55。
衛惠林(1960)。排灣族的宗教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71-98。
龍寶麟(1968)。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的宗教信仰。台灣文獻,19,4,1-24。

英文部分
Bogdan, R.C., &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ecily Dell (1997). Effort/ Shape – Diagram of Notation &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Quality, A primer for Movement Description.New York: Dance Notation Bureau , p65.
Patton, M.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3nd ed.).Oaks,California: Sage.

網路資料
石磊(1999)。臺灣原住民-排灣族。『1999 台東南島文化節』南島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演講,台東。2006年1月5日,取自http://paiwan.myweb.hinet.net/awa2/paiwan.htm
台灣原住民介紹(2006)。巫術占卜。2006年3月2日,取自http://www.tacp.gov.tw/intro/fm/fmpoker.htm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電子化政府網路村里。2006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village.gov.tw/dept/index.jsp?vcode=37653810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5)。台灣原住民介紹。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tacp.gov.tw/intro/fm/fmpoker.htm
行政院原住民族生活資訊網(2005)。全國各縣市原住民族別登記人口數統計表資料標準日:95年01月27日。2006年6月1日,取自http://others.apc.gov.tw/popu/9501/aprp5g02.htm
李宏夫(2005)。原住民舞蹈與儀式之關係─以阿美族sikawasay(祭師團)儀式為例。益學網公益組織聯合網站。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share.org.tw/eshare_response_Text.asp?Txt_ID=108
東方足跡(2006)。屏東縣行政區域圖。2006年6月12日,取自http://pingtung.footprint.tw/maps-title.htm
東方足跡(2006)。屏東縣交通路線圖。2006年6月12日,取自http://pingtung.footprint.tw/maps-title.htm
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2006)。原住民文化排灣族。2006年3月20日,取自 http://visitnative.nat.gov.tw/group/Info3.asp
胡台麗(2004)。從民族誌影像認識多元文化。2006年3月2 日,取自http://203.68.236.97/highhistp/highhistp16/16histp_index.htm
春日鄉原住民發展協會(2008)。春日文化。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goodcity.com.tw/haruhi/
春日鄉原住民發展協會(2008)。活動花絮 。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goodcity.com.tw/haruhi/
屏東縣春日鄉公所(2006)。春日鄉簡介。2006年3月2日,取自http://www2.pthg.gov.tw/TownCrt/CmsShow.aspx?Parm=20061026134440281,2006102320369265,3
屏東縣春日鄉公所(2008)。古華村。2008年1月10日,取自
http://www.pthg.gov.tw/TownCrt/CmsShow.aspx?Parm=200723143348540,20061027111515781,5
屏東縣民政局戶政課資訊網(2008)。屏東縣春日鄉歷年來戶數及人口數。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civ.pthg.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sid=bmdform&class=18-0
屏東縣政府(2006)。屏東縣春日鄉資訊服務網。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pthg.gov.tw/chinese/town/PTT30/p01.ASP
蛇的傳人(2008)。排灣情。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shute.kh.edu.tw/~t1212/
排灣族文化數位化(2008)。天籟之音。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mjjh.ptc.edu.tw/culture/page3/page3.html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8)。民族學藏品照片。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museum.org.tw/031_3_03.htm
郭芷瑄(2005)。屏東縣:春日鄉內四條溪封溪 維護自然生態。大紀元。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7/13/n984783.htm
葉神保(2005)。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134.208.29.49/citing_content.asp?id=1201&keyword
張丞仁(2004)。原民尋根─屏東春日五年祭。2006年1月7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12/16/329-1728706.htm
鄭詩韻(2006)。皇位繼承:男性為主的世界。2007年3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06/19/367j.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