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方心怡(2005):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乘除法應
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
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方武昌(2002):國小學童資訊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澎湖地區為
例。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方婷妮(2005):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對專業科目學業
成就之影響-以二年制工業設計系學生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
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五版)。台北:桂冠。
王淑貞(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台中縣
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瑞振(2003):主題式教學對低學業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
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咏吟(1998):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0,299-320頁。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李茂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台北:黎明。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弘智。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國禎(2001):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瑩玓(2000):國小寫字困難學童與普通學童寫字相關認知能力之分析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李素貞(2004):彰化縣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
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何華國(200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麗慧(2001):普通班教師改善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余鴻穎(2005):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
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沅芝(2005):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
效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利真(2005):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建平(1993):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
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
林建平(2000):學習輔導。台北:五南。
林佩菁(2002):故事架構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清財(1986):國中學生對學習態度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22(5),31-36。
林淑真(2002):國中學生班級氣氛知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以國文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穎義(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英語語音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
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慧玲(2003):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化社交技巧
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科學教育與復健學報,1,
1-49頁。
周甘逢(1996):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135-164
頁。台北:五南。
周台傑(1999):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載於張蓓莉(主
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75-91
頁。
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官月雲(2000):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就、
學習策略與學習態度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邵秋桃(2006)﹕台灣南部五縣市國小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姚清煇(1996)﹕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實驗班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寶蓮(1990):大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修訂及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儷瑜(1997):如何發現與幫助校園內不明顯的障礙者:談對學習障礙
應有的認識。師友,4,4-9。
洪儷瑜(2000):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洪美鈴(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
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胡永崇(2000):學習障礙者的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
313-350頁。台北:心理。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
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機、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
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頁。
秦麗花(2000):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6頁。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文英(2002):學障學生的後設認知歷程與有效學習策略。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莉珍(2002):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乃悅(2005):透過創意遊戲教學提升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
興趣及學業表現之個案研究—以長度、加法和減法與周界和記錄為例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英鵬(1997):感覺運動訓練方案對國小語文學習障礙兒童感覺動作能
力、語文學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張翠倫(2002):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2):語言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行為異常、學習障礙、
多重障礙學生鑑定標準及就學輔導原則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許天威主編(2001):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許美珍(2002):國中資源班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課業尋助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錦芳(2005):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與成就
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在職進修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宜君(1996):嘉義市成人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郁智(2000):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
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慧雯(2000):英語學習策略訓練對高中英語科低成就生輔導成就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季刊,29,15-24。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
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5-14。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
數兩科學業成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品華(2002):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
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鈕文英、邱上真(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教育部專題
研究計畫。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
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秋霞(1999):學習障礙者行行出狀元的通俗理念。載於特殊教育文集,
1,131-176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淑娟(2002):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坤堂(2000):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楊坤堂(2003):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範學院特殊
教育中心印行。
楊招謨、陳東陞(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學習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5,169-198頁。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和滿(2001):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
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董三期(1997):小學三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策略之研究-以瓜瓜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信雄(199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劉婉鶯(2005):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雄夫(2006):國小資源班語文學習困難學生閱讀能力表現與閱讀教學
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劉錫麒(1989):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歷程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花
蓮師院學報,3,23-90頁。
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歐素惠(2003):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
之成效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歐姿妤、梁偉明、黃貞觀(2003):專科學生背景與化學學習策略之相關性
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1,12-31。
鄭翠娟(民 86):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
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
鄭增財(1995)。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耀嬋(2001):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嘉
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文標(2000):智能障礙者之學習策略。特教園丁,15(3),10-15頁。蔡水河(2004):嘉義縣市國小學童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
度及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蔡翠華(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
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蔡慧芬(2004):從多元智能理論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簡明建、邱金滿(2001):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指標。台北:心理。
簡萍郎(2004):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童
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謝佩昀(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38,52-61。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
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175-202。
二、外文部分
Ablard, K. E. & Lipschultz, R. E.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high-achieving students : Relations to advanced reasoning, achievement
goals, and gender.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90(1), 94-101.
Begum, F. (1985). Factors related to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
Indian Psychological Review,28(6), 7-16.
Bender, W. N. (1995). Learning disabilities :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Boyer, K. R. (2002). Using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motivate Student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8(1), p48..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London: Erlbaum.
Bruner, J. 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Vintage Books.
Butler, D. L. (1998). 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In B.Y. L. Wong
(Ed.), Learning ab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277-30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aerul, A. (2002). A study of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s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based on gender and grade level among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in Indones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s Cruces: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Crowley, K.,& Siegler, R. S. (1999). Explan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in young
children’s strategy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70(2)304-316.
Dansereau, D. F. (1979).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1), 64-73.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5th ed.). California,CA:
Wadsworth.
Festinger, L. A. (195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Hall.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atrick Dickson.(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35-6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ert &Winston.
Gorrell, J., Hwang, Y.-S., & Chung, K.-S. (1996). A Comparison of
self-regulated problem-solving: Awareness of American and Korean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457967)
Hallahan, D. P., Kauffman, J. M. (1997).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ammill, D. D. (1990). On defin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 emerging
consensu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74-84.
Heward, W. L. (1996).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irumi, A., & Bowers, D. R. (1991). Enhancing motiv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coordinate concepts by using concept tre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5), 273-279.
Hofer, B. K., Yu S. L., & Pintrich, P. R. (1997).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to b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gulative practice
(pp57-85).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olman, D.,Epitropaki, O., & Fernie, S. (2001). Understand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kplace: A factor analyt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4(5), 675.
Kim, M. (2001). The factors affecting musical learning of undergraduate
non-music majors.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3(2).143-154
Kirk ,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Kirk, S. A., & Chalfant, J. C. (1984). Academic and development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Denver, CO: Love.
Lerner, J. W.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8th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Ley, K., & Young, D. B. (1998). Self-regulation behaviors in underprepared
(developmental) and regular admiss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ohlogy, 23 (1), 42-64.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R., Lin, Y.,& Smith, D. (1987).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 314999)
Moon, S. B. (1993). A comparison of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attitudes about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7 268)
O’Neil, H. F. (1978). Learning strateg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Oxford, Rebecca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Harper& Row.
O’Mally, J. M., Russo, R. P., Chamot, A. U., & Gloria, S. M. (1988).
Application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by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In C. E. Weinstein, E. T. Goetz, & P. A. Alexander(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215-231). California,CA:Academic Press
Paris, S. G. (1983). Teaching children to control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aris, S. & Oka, E. (1986). Children’s reading strategies,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6, 25-26.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293-316.
Peterson, D. 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o : CA. Jossey-Bass.
Pokay, P. & Blumenfeld, P. C. (1990). Predicting achievement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41-50.
Pressley, M. (1986). The relevance of the good strategy user model to the
teaching of mathmatic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 139-161.
Ramsden, P.(1988). Contex and strategy: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learning. In
R. R. Schmeck(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pp.159-184). New York: Plenum Press.
Schmeck, R. R. (1983). Learn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 In R. F. Dillion & R.
R.Schemck (E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pp.133-279). New
York:Academic Press.
Smith J. k. (1982). Converging on correct answer: a peculiarity of multiple
choice i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 211-220.
Sternberg, R. J. (1983). Criteria for intellectual skills trai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2), 6-12.
Thomas, J. W., & Rohwer, Jr. W. D. (1986). Academic studying: The rol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19-41.
Tobias (1982). When do instruction methods make a differen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1(4),4-9.
Towle,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5, 90-93.
Vogel, S.A. (1990). The college student with a learning disability: A handbook
for college LD student, admissions officer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on.
(3th ed.)Available from LDA, 4156 Library Road, Pittsburgh, PA, 15234.
Wiederholt, J. L., Hammill, D. D.& Brown, V. L. (1993).The resource
progra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ustin, TX: PRO-ED.
Weinstein, C.E., Mayer, R. E.(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th ed)
(pp.305-327). New York: Macmillan.
Weinstein, C. E., & Underwood, V. L. (1985).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how of
learning, In J. Segal, S. Chipman, & R. Glaser (Ed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 Relating Instruction to research (pp.241-25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Warr, P., & Downing, J.(2000).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anxiety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3), 311.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4-628..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s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84-290.
Zimbardo, P. G., & Gerrig, R. J. (1996). Psychology and life (1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