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1(五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2(五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3(四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4(三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5(三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6(再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7(再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8(再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9(初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10(初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11(初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漢聲雜誌社(1982)。中國童話12(初版)。台北市:英文漢聲。
二、工具書
谷風編輯部(1986)。希臘羅馬神話詞典。中和市:谷風。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聯合編輯(1989)。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13 。臺北市:中華。
錦繡文化編輯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1。台北市:錦繡。
三、學位論文
田瑞卿(2002)。神話在國小課程上的運用。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未出版。呂芊霈(2000)。臺灣近十年來小說主題之研究—以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林孟儒(2005)。兒童歷史故事研究-以漢聲版《中國童話》歷史故事為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官怡嫺(2003)。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洪菁菁(2003)。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以三個原住民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洪麗秋(2007)。中國神話與兒童文學關係研究—以神話在兒童文學的詮釋運用為範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郭素絹(2004)。論王孝廉的中國神話研究(1970-2004)。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未出版。張惠玲(2003)。少年小說中少年社會適應問題探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陳玉芳(2004)。移山神話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陳佩佩(2003)。《封神演義》神話元素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黃玉蘭(2001)。神話與兒童文學--以原住民兒童文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未出版。鍾明宏(2002)。漢聲兒童叢書《中國童話》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未出版。四、專書
丁由(譯)(2001)。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
王小盾(1992)。神話話神。臺北市:世界文物。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台北市:幼獅。
王孝廉(1977)。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聯經。
王孝廉(譯)(1983)。白川靜著。中國神話。臺北市:長安。
王孝廉(1991)。中國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
王孝廉(2005)。中國神話世界(下編)。台北市:洪葉。
王桂蘭(1999)。遙遠的故事:古代神話傳說。台北市:萬卷樓。
田大畏(譯)(1991)。李福清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小說、歷史。臺北市:臺灣學生。
朱侃如(譯)(1995)。Joseph Campbell著。神話。臺北縣:立緒。
朱侃如(譯)(1997)。Joseph Campbell著。千面英雄。臺北縣:立緒。
汪培基(譯)(1991)。James George Frazer著。金枝。臺北市:桂冠。
杜文燕(譯)(2005)。Veronica Ions著。神話的歷史。台北市:究竟。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下冊)。台北市:五南。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市:聯經。
李漢偉(1989)。珍惜人類藝術發展的童年—談兒童神話傳說的讀和寫。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85-92)。臺北市:幼獅。
李福清(1998)。從神話到鬼話。臺中市:晨星。
李慕如(1983)。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市:復文。
吳鼎(1980)。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遠流。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臺北市:地景。
何星亮(1993)。龍族的圖騰。臺北市:中華。
林文寶(1989)。試說我國古代童話。載於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院(主編),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70)。臺北市:文史哲。
林文寶(1996)。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
林文寶(1998)。可圈可點的胡說八道,入情入裡的荒誕無稽。載於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台北市:小魯。
林文寶(主編)(2000)。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林守為(1990)。兒童文學(三版)。台北市:五南。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修訂1版)。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桐(1989)。神話的改寫。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79-83)。臺北市:幼獅。
林惠祥(1968)。神話論。台北市:商務人人文庫。
林鍾隆(1989)。寓言、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105-112)。臺北市:幼獅。
邱各容(2005)。臺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市:五南。
洪汛濤(1989)。童話學。台北市:富春。
洪汛濤(1991)。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
胡萬川(1996)。民間文學工作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胡適(1996)。白話文學史。北京市:東方。
茅盾(1981)。神話研究。天津市:百花文藝。
茅盾(1999)。茅盾說神話。上海市:古籍。
徐志平(2002)。中國神話與傳說。未出版手稿,嘉義大學中文系,嘉義縣。
徐志平(2006)。中國古代神話選注。台北市:里仁。
徐紹林(1989)。神話故事分析。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75-78)。臺北市:幼獅。
馬昌儀(1994)。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
袁珂(1987)。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
袁珂(1991)。中國神話史。臺北市:時報文化。
許建崑(1998)。古典童話的閱讀策略。載於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台北市:小魯。
陸敬忠(2007)。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臺北市:洪葉。
陳天水(1990)。中國古代神話。台北市:國文天地。
陳建憲(1995)。神衹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市:三聯。
陳建憲(1997)。神話解讀。湖北省:教育。
陳炳良(譯)(1990)。Richard Chase著。神話即文學。載於陳炳良、王宏志、李小良、程雲峰、劉燕萍、蘇彩英(合譯),神話即文學(頁1-13)。台北市,東大。
黃道琳(譯)(1998)。李區艾德蒙著。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再版)。台北市:桂冠。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市:富春。
傅錫壬(2005)。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市:文津。
葉詠琍(1986)。兒童文學。臺北市:東大。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台北市:東華。
楊佃青(1999)。中國兒童文學歷史發展概述。載於黃雲生(主編),兒童文學概論。臺北市:文津。
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輯(1998)。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臺靜農(1972)。楚辭天問新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潛明滋(1993)。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臺灣商務。
潛明滋(1993)。中國神話學。寧夏省:人民。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Chava 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 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縣:韋伯。
鄭志明(2005)。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市:大元。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風(1998)。兒童文學原理。安徽省:安徽教育。
鄧啟耀(1992)。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省:重慶。
魯迅(1996)。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市:東方。
劉大杰(1999)。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正。
樂蘅軍(1993)。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載於古添洪、陳慧樺(主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三版)(頁150-185)。臺北市,東大。
賴盈滿(譯)(2005)。Karen Armstrong著。神化簡史。台北市:大塊文化。
燕仁(1993)。中國民間俗神。臺北市:漢欣文化。
蕭兵(1991)。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市:時報。
鍾宗憲(2006)。中國神話基礎研究。台北市:洪葉。
關永中(1997)。神話與時間。臺北市:臺灣書店。
譚達先(1980)。中國神話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譚達先(1988)。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
羅光(1996)。中國哲學思想史: 先秦篇。臺北市:台灣學生。
嚴太白(1984)。中國古代神話。台北市:精美。
五、期刊資料
王世芸(1994)。神話意象與分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61-65。
宋麗娟、李寅生(2007)。淺談我國上古神話的文學意蘊。欽州學院學報,22(2),41-44。
杜勇(2006)。關於歷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問題。天津師範大學學報,4,53—55。
李炳海(2004)。蛇:參與神靈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踐蛇之神的文化意蘊。文藝研究,1,81-89。
吳英長(1981)。中華民國叢書內容之價值分析。東師學報,9,18-62。
何曉明(1994)。上古神話傳說與中華文化精神。社會科學輯刊,93,116-119。
袁珂(1983)。從狹義的神話走向廣義的神話。民間文學論壇,2,77-80。
袁珂(1996)。我在神話研究方面做的工作。中華文化論壇,4,16。
徐毓琴(1994)。魯迅論中國神話傳說。淮北煤師院學報,4,119-123。
徐雙溪(2004)。圖騰文化元素的氏族維繫功能。青海師範大學學報,3,32-35。
徐藝華(2004)。神話牽引下的—悲壯與美麗。師友月刊,442,96-97。商志榮(1994)。神話的演變和小說的形成。錦州師院學報,1,45-50。
郭俊(2000)。淺談圖騰文化元素與社會效能。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46-49。
張文安(2007)。中國古代自然崇拜與自然神話的的歷史考察。東北師大學報,3,74-79。
張福三(2002)。太陽‧烏鴉‧巫師──對我國太陽神話的一點思考。民族藝術研究,5,30-38。
陳連山(1999)。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結構關係。民間文化,1,16-20。
陸萍(2007)。神話‧兒童‧詩──對神話類課文教學的思考。江蘇教育,12,13-15。
賀學君(2000)。中國神話研究百年。社會科學研究,5,135-141。
溫曼英(1982)。〈從五歲到八十歲都愛讀的《中國童話》叢書〉。天下雜誌,47,75-76。逸羚(1982,5月23日)。〈我看《中國童話》〉。國語日報,第三版。
趙伯樂(1994)。古代神話的觀念載體功能。思想戰線,6,49-55。
劉愛琳、李倩(2007)。論中外神話的保存與流傳。求索,4,164-166。
劉傳(2004)。略論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嘉應學院學報,5,14-17。
閻萍莉(2002)。中國遠古時代神話傳說的民族特性。華夏文化,1,42-44。
謝保成(2004)。神話傳說與歷史軼事—三談中國史學起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3,108-115。
鍾宗憲(2001)。中國神話的敘事性與象徵性。輔仁國文學報,17,245-279。蘇伊文(1992)。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的應用。國教輔導,32(2),14-17。六、中文網路資料
葉煬斌(無日期)。歷史科教材疑難問題解答。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52/q.htm
七、西文資料
Barry B. Powell(2001).Classical Myth(3rd ed.).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Hall.
Berelson, B. (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Y:The Free Press.
Brian Sutton-Smith,Jay Meching,Thomas W. Johnson,Felicia R. McMahon(1999).Children’s Folklore:A Source Book.Logan,Utah: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arl M. Tomlinson ,Carol Lynch-Brown(1993).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2ed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Cook Kathy(2002).Myth.Artsedge Curricula,Lessons and Activities.Washington,DC:John F. Kenn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7 617)
Funk & Wagnalls(1980). 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Mythology,and Legend. New York :Nal Penguin Inc.
Mythology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July 17, 2006,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Mythology.
Peter Hunt(2001). Children’s Literatur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Rebecca J. Lukens (2003).A critical Handboo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8th ed.). New York :Longman.
Thomas J. Sienkewicz(1996).The Web of Myth Theory. Retrieved July 20 2006, from http://department.monm.edu/classics/courses/Clas230/MythDocuments/WebofMyth.htm.
W.A.Johnson(n. d.). The Nature of Myth: some final reflections .Retrieved July 20, 2006, from http://classics.uc.edu/~johnson/myth/fin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