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7a)。臺閩地區歷年中外婚姻統計。檢索日期2007年1月12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7b)。臺閩地區嬰兒出生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07年1月12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74。王財印(199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甘夢龍(1990)。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市:供學。
甘夢龍(1993a)。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
52。
甘夢龍(1993b)。國小學生困擾何其多?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之友,44(3),15-26。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朱敬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何榮桂(198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福田(1969)。國民中學學生(一年級)行為困擾的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福田(1978)。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指導手冊。台北市:正昇。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吳武典(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月刊,7,9-13。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市:五南。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歐慧敏(1993a)。行為困擾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1993b)。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嵩柏(1984)。藥物濫用少年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周意茹(1995)。 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正文(1982)。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與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台南師專學報,15,79-143。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芳美(1995)。青少年之自我統整、行為困擾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珠琴(2003)。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進修(2005.06.27)。新台灣之子,常有發育遲緩問題。民生報,A7版。
林照真(2004)。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有義(1977)。國中學生內外制控和適應問題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107-122。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柯永河(1971)。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台北市:水牛。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徐大偉(1992)。理性團體諮商對國小父母離異兒童之親子關係信念、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高淑芳、何秀珠(1996)。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概況之調查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貴英(1997)。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新仁(1984)。自我心理學說-Allport 人格特質論。載於郭為藩編著: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159-180)。台北市:正中。
張德聰(1998)。少年心理輔導。青少年白皮書,229-332。
張慶勳 (1988) 。國小學童產序、性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文粹,17 期,137-147教育部統計處(2007)。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07年4 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 data/ serial/fomas.xls
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春在(1991)。不同教育安置下國小輕度智障兒童自我觀念與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雅雯 (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湘淇 (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瑩珊(1999)。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鴻瑜(1997)。南向政策的評估與展望。國家政策,169,11-12。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曾廣森(1983)。國中學生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問題知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光明(1987)。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台南師專學報,20,213-253。
黃坤和、陳美惠、胡珮絹(2004)。九十二學年度教育部鼓勵及補助幼稚園行動研究--增進東南亞外籍母親親職能力之研究。彰化縣:彰化縣大城鄉西港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
黃明華(2005)。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琴雅(1991)。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盛蘭(1999)。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琬玲(2004)。 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煌鏞(1988)。家庭內聚型態與貧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溫清欽(2005)。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秀宜(1999)。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分化系統與其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主編,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45-55。楊馥綸(1985)。南區國中學生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之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祇(1988)。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焜輝(1984)。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台北市:天馬。
劉慧娟(1989)。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子女社會適應比較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春美(1975)。兒童智慧心理學。台北市:文景。
蔡榮貴、黃月純、楊淑朱、賴翠媛、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嘉義大學承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成果報告。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淑華(2000)。「得勝課程-問題解決」對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蕭文(1990)。行為困擾學生的認識與處理。輔導月刊,26(9、10),13-15。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麗紅(1990)。多重模式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家庭關係信念、自我觀念及行為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簡春安(2004)。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63-86。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簡茂發、蔡玉瑟、張鎮成(1993)。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40,271-29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二、英文部分
Angira, K. K.(1990). A study of adjustment in relation to family structure and birth order. Indian Journal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5(2), 6.
Allport, G. W.(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onger, R. D., Conger, K. J., Elder, G. H., Lorenz, F. O., Simons, R. L., & Whitbeck, L. B. (1992). A family process model of economic hardship and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t boys. Child Development, 62, 525-541.
Corey, G. F.(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5th ed.). Belmont, CA:Brooks/Cole.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ery,1
(25),241-262.
Erickson, E. H.(1968). Identity:Youth & crisis. New York:W. W. Norton.
Fan, C. C., & Huang, Y.(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88(2), 227-251.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Guttmann, J.(1987). Threshold of withdrawal from schoolwork among children of divorced par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295-302.
Hwang, S. S., & Saenz, R.(1997). Structural and assimilationist explan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758-772.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L., & Dornbusch, S. M.(1991).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62(5), 1049-1065.
Rogers, C. R.(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res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ead, D. E.(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Brigham University.
Mooney, R. L.(1942). Problem checklist. Columbus, OH:Bureau of Education Research, Ohio State University .
Newman, P. R. & Newman, B. M.(1981). Living: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The Dorsey Press.
Nicholson, S. I., & Antill, J. K.(1981). Personal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eer acceptance and sex-role ident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0, 309-325.
Shulan, J., Guiping, J., & Qicheng, J.(1968). Compara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qualities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7(2), 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