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麗芬(2002)。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信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任蕙玲(2004)。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教師會(2006)。臺灣教師甄選錄取率大幅下降。2006年8月1日,取自全國教師會選聘服務網。http://140.111.1.189/newboard/view.asp?ID=2524
朱慧萍、饒夢霞(199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行政院主計處(2007)。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07年11月7日,取自http://fies2.tpg.gov.tw/doc/result/95/a11/Year03.doc
余鑑譯(1999)。Herr, E. L. & Cramer, S. H.(1998)原著。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秀碧(1984)。父母管教態度與犯罪少年自我概念之關係。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4,135-158。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芝儀(1991)。五專五年級學生生涯決定信念、情境、特質焦慮與生涯決定行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芝儀(2001)。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芝儀譯(1998)。Vernon G. Zunker(1994)原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吳清山(2006)。我國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檢討與策進。載於黃乃熒主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283-304。台北:心理。
吳瑞香(2000)。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建國、孟彗(2002)。職業心理學。台北:揚智。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俊良(1999)。青少年職業偏好設限現象之探討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茂興譯(1998)。Richard S. Sharf(1997)原著。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李振明(2004)。選修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學生自我探索生涯決定態度及學程選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博生(2003)。影響高職學生職涯發展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沈祝如(2004)。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正昌(1992)。不同生涯決策型態大學生的決策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正昌(1994)。一種新的生涯決策思考歷程模式之可能性。測驗與輔導,125,2570-2574。
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實驗與研究。輔導學報,6,91-124。
林幸台(1993)。自己的道路自己開-技職體系學生生涯規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24-27。
林幸台(199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政逸(2005)。流浪教師如何不再流浪。師友月刊,460,58-59。
林清文(1993)。生涯決策歷程與生涯不確定概念及其評量之研究。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23。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金樹人(1990)。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金樹人(1998)。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侯鳳珠(2001)。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素蕙(2002)。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麗晴(2006)。1945年後台灣師範院校的變革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紀憲燕(1994)。大學生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志晃(1994)。父母影響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之探討。輔導學報,17,1-31。高先瑩(2004)。高中職學生生涯不確定性量表之編製暨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仁家(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行為之相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添洲(1998)。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曹仁德、梁忠銘(2002)。台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遷之考察。台東師院學報,13,211~240。
曹榮勳(1994)。影響國中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珮真(2002)。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玟嬨(2003)。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進路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陳兆君(2003)。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欣怡(1999)。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鳳(1999)。高職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參加職業訓練意願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美(1981)。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中兒童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發展。台灣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4,173-188。陳淑娟(2003)。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曉瑩(2005)。高級職業學校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娟(1989)。師範院校大一學生生計決策行為、生計發展取向和職業自我概念的調查與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曾耀漳(2005)。職涯心理特質認知程度對生涯決策滿意度之綜合模式分析─以中部五縣市職業類科學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天中(1991)。生涯與生活。台北:桂冠。
黃淑桃(1997)。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茹音(2002)。生涯探索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和生涯覺察能力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智馨(1996)。大學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銀興、林政逸、劉健慧(2006)。我國師資培育供需問題影響評估。教育理論與實踐集刊,17,1-22。
趙育玄(2005)。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決策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劉明秋(1989)。生計決策理論與實徵研究之分析。臺南師院學報,22,109-133。劉淑慧(1998)。生涯決策典範的轉變:從理性傳統到反內省觀點。輔導通訊,54,16-19。蔣國慈(2004)。生涯決策因素影響大學生選擇延畢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淑芬(2004)。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淑芬(1998)。國中特教技藝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麗君(2007)。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提升青年就業力。2007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07/2007071008.asp?c=0600&vers=007
賴清標(2003)。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師友,435,8-17。
薛凱方(2004)。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彩瑤(2001)。台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 英文部分
Barrett, T. C., & Tinslet, H. E. (1977). Vocational self-concept crystallization and vocational indici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4 , 420-423.
Crites, J. O. (1969). Vo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Crites, J.O. (1974). Problem in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 , 4 (1) , 25-30.
Gati, I. (1986). Making career decision: A sequential elimin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 408-417.
Gati, I., Fassa, N., & Houminer, D. (1995). Applying decision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practice: The sequential elimination approach.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3, 211-220.
Gati, I., Osipow, S.H., & Givon, M.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referen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 (2), 204-216.
Gelatt, H.B. (1962).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9, 240-245.
Gelatt, H.B. (1989). Positive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 252-256.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imes-Chapmen, B. S. , & Hansen, J. C. (1983).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self-concept of delinquent and mentally illadolescents. Family Therapy, 10(3), 289-298.
Holland, J. L., Daiger, D. C., & Power, P. G. (1980). My vocational situation: Description of an experimental diagnostic form for the selection of vocational assistance.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Holland, M. (1981). Relationships between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concept in sixth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228-236.
Hotchkiss, L., & Borow, H. (1990).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work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pp. 262-30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nes, L. K., & Chenery, M. F. (1980). Multiple subtypes among vocationally undecided college students: A model of assessment instru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7, 469-477.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P. H. Musse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ewman, J.L., Fuqua, D.R., & Minger, C.C. (1990).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career subtypes in defining career statu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9, 178-188.
Osipow, S. H., Carney, C. G., Winer, j., Yanico, B., & Koschier, M. (1976). The Career Decision Scale. New York: Columbus and press.
Rogers, C.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in the social context (pp. 122-128). New York: McGraw-Hill.
Salomone, P. R. (1982). Difficult cases in career counseling: II — the indecision cli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496-500.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per, D. E.,& Overstreet, P. L. (1960).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ninth-grade bo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Press.
Super, D. E., Starishevsky, R., Matliv, N., & Jordaan, J. P. (1967). Career development: Self-concept theory. Princeton, New Jerse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Vondracek, F. W., Hostetler, M., Schulenberg, J. E., & Shimizu, K. (1990). Dimension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7, 98-106.
Zunker, V. G. (1998). Career Counseling :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 (5th ed.). CA: Brooks/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