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玉德(1996)。傳統孝道新論。華中師大學報,4,23-31。
王思迅(譯)(2002)。Robert Audi 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王浩博(1997)。漫談民主法治教育。研習資訊,14(4),16-21。王郁雯(2004)。馬克斯論人的本質。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方德隆(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任丑(2005)。簡析黑格爾的倫理有機體思想。武漢大學學報,6(58),724-730。
何兆武、李約瑟(譯)(2005)。Bertrand Russell著。西方哲學史(上)。台北:左岸文化。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台北:揚智。
李素貞、蔡金鈴(2003)。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李素梅(2005)。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奉儒(1996)。後現代與道德研究:多元文化的德育出路。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合編),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頁355—383)。台北:師大書苑。
李聰超(2001)。迎接挑戰-談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的專業成長。翰林文教
雜誌,21,23-28。
李瑋宸(2006)。盧梭人權觀與教育觀對人權教育之啟示。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沈六(1991)。法治認知發展與教育。訓育研究,30(3),3-14。沈六(2004)。論道德教育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沈清松(1995)。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2(11),975-991。
但昭偉(2002a)。思辯的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但昭偉(2004a)。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教育資料與研究,61,2-6。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有土(2000)。國府應加強國民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文教新潮,5(3),58-60。
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公民訓育學報,9,201-217。林碧珠(1998)。黑格爾道德哲學對現今道德教育的啟示。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研究(頁403-416)。高雄:教育。
洪漢鼎(1995)。費希特。台北:東大。
洪鎌德(2007)。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台北:人本自然。
洪鎌德(2007b)。從唯心到唯物:黑格爾哲學對馬克司主義的衝擊。台北:人本自然。
袁志英(1993)。叔本華傳。台北:業強。
范揚、張企泰(譯)(1983)。Hegel, G..W. F.著。法哲學原理。台北:里仁。
徐文瑞(譯)(1990)。Charles Taylor著。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聯經。
馬克斯(1965)。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載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頁452-467)。北京:人民。
馬元德(譯)(2005)。Bertrand Russell著。西方哲學史(下)。台北:左岸文化。
馬玉鳳、王磊(2004)。牛頓的故事。台北:白橡文化。
高涌誠(2003)。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律師雜誌,281,2-4。
高宣揚(1991)。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
高廣孚(1972)。康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翁瑞美(2005)。班級法庭對國小學生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之行動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張世英(1995)。論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台北:唐山。
張秀雄(1999)。各國公民教育-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鳳燕(2000)。教師道德推理與教學關係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5,21-45。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a)。整合型學校道德教學改進方案:國民小學階段道德教學課程、教材、教法與評量方案之規劃。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3a)。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曹敏、易陶天(合譯)W.T. Stace著(1978)。黑格爾哲學。台北:黎明。
湯梅英(1999)。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173-198。
湯梅英(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73,40-51。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21-238)。高雄:麗文。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
梁福鎮(2005)。波姆人格教育學之探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8,95-123。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台北:五南。
梁榮恩、劉傑輝(1997)。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務。香港:玲瓏。
馮娟娟(2007)。論公民道德責任的教育需要。湖北經濟學院學報,9(4),16-17。
郭本道(1971)。黑格爾哲學。台北:正文。
陳奔(1996)。從美國家庭變革看其基本價值觀。廈門大學學報,2,50-53。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 (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博(2001)。國民小學教師公民教育觀點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俊輝(1992)。西洋哲學思想的古今。台北:水牛。
陳朝陽(1997)。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4),8-16。陳曉林(譯)(1986)。Isaiah Berlin著。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陳宗韓、陳振盛、劉鎮仁、鄭錦宏(2006)。倫理學的理論與應用。台北:新文京。
傅偉勳(2004)。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單文經(譯)(1986)。L.Kohlberg 著。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
彭文本(譯)(2006)。Dieter Henrich著。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台北:商周。
賀瑞麟(1996,11月)。黑格爾的「精神」概念及其對道德教育之意義。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舉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7-51),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賀瑞麟(1990)。黑格爾的自由理念-法哲學原理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賀麟(1986)。黑格爾哲學講演集。上海:上海人民。
賀麟(1988)。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北京:商務。
賀麟(1993)。Josiah Royce著。黑格爾學術。台北:台灣商務。
賀麟、王太慶(譯)(1997)。Hegel, G.W. F.著。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賀麟、王太慶(譯)(1997a)。Hegel, G.W. F.著。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賀麟、王太慶(譯)(1997b)。Hegel, G.W. F.著。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賀麟、王太慶(譯)(1997c)。Hegel, G.W. F.著。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賀麟、王玖興(譯)(1997a)。Hegel, G.W. F.著。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北
京:商務印書館。
賀麟、王玖興(譯)(1997b)。Hegel, G.W. F.著。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北
京:商務印書館。
項退結(譯)(1992)。W. Brugger編著。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黃訓慶(譯)(1997)。Lloyd Spencer 著。黑格爾。台北:立緒文化。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五南。
黃藿(1999)。倫理學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頁110-119)。高雄:麗文。
黃默(1999)。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44,67-76。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台北:心理。
楊深坑(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台北市:心理。
楊國賜(2001)。強化人權教育培育一流國民。台灣教育,611,2-7。
楊順富(2001)。人權的奠基與開展。台灣教育,611,25-33。
楊植勝(1999)。黑格爾『法哲學』裡倫理環節的導出。哲學與文化,26(12),1131-1147。溫明麗(1997)。黑格爾的倫理思想。載於國立濟南國際大學(主編)。暨大學報,1(1),285-304。南投:教學。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
賈馥茗(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國立編譯館。
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廖飛筆、湯梅英(譯)(1999)。教師、學校、人權。教育研究雙月刊,65 ,62-64。
傅潔琳(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民主法治教育課程內涵與教學策
略之探討─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鑑、姚新榮(譯)(1991)。葛雷約翰 著。自由主義。台北:桂冠。
鄔昆如(1993)。倫理學。台北:五南。
鄔昆如(2001)。希臘哲學。台北:五南。
鄔昆如(2003)。哲學入門。台北市:五南。
鄔昆如(2006)。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三民。
鄔昆如(2007)。西洋哲學十二講。台北:東大。
繆建東(1998)。論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內蒙古師大學報,4,46-51。
劉半九、伯幼、趙其昌、全保民、韓文殿、李富榮(譯)(1997)。Arsen Gulyga著。黑格爾傳。北京:商務。
劉阿榮(2002)。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台灣教育,611,8-16。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蔡伸章(譯)(1993)。Roland N.Stromberg著。近代西方思想史。台北:桂冠。
蔡美麗(2003)。黑格爾。台北:左岸。
鄧正來(1999)。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鄧安慶(1995)。謝林。台北:東大。
鄭又成(2007)。按哲學的本性教學。湖南文理學院學報,32(3),96-100。
鄧曉芒(2006)。鄧曉芒講黑格爾哲學。北京:北京大。
賴賢宗(1998)。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台北:桂冠。
簡成熙(2003)。「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舉辦之「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之言說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1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韓慶祥(1992)。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魏元珪(1987)。孟荀道德哲學。台北:谷風。
鄺芷人(1987)。黑格爾對康德的道德哲學之批評。中國文化月刊,90,81-97
關子尹(譯)Richard Kroner著(1985)。論康德與黑格爾。台北:聯經。
蘇永明(2006)。主體爭議與教育:以現代與後現代為範圍。台北:心理出版社。
蘇寧(2001)。世界精神之鏡-關於黑格爾。台北:笙易。
龔寶善(1976)。德育原理。台北:開明。
欒棟(譯)(1994)。Jacques D’Hondt著。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台北:唐山。
二、外文部份
Danner, H. (1994). Methoden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r Pädagogik. München:
Universität Taschenbuch Verlag.
Flowers, N. and Shiman, A. David (1997).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Vision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rist Century, (pp161-193).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Fulton.
Hegel, G. W. F. (1807/1931).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J. B. Baillie, Tran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Hegel, G. W. F. (1948). Early Theological Writings (1790-1800). (T. M. Knox,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gel, G. W. F. (1821/1953). Philosophy of Right, (T. M. Knox, Tran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Hegel, G. W. F. (1821/1996). Philosophy of Right, (S. W. Dyde, Trans.). N. Y. :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96)
Hegel, G. W. F. (1807/1977).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V. Miller, Tr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John Rawls (2000).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Kant, I. (1990).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Hamburg: Meiner Verlag.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 78, 429-439.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 (3), 6-11.
Marx, K. (1971).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
Ryzanskaya, S. W.,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932).
Reardon, B. A. (1995). Education for human dignit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Sebaly, K. (1987). Education about Human Rights Teacher Preparation, in N. Bernstein-Tarrow (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