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冰如(1998)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113-146。王佩蓮(2000)國小環境教育檢核表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19。
王順美(2004)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2(1),25-46王順美(2004)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環境教育研究,1(2),47-69。王順美、梁明煌(2004)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教師天地,132,22-28。
王漢全(1993)淡水河水系魚類分布及魚類生物指標之研究。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 11-22。
王 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2006.10.20取自於
http://www.cabc.org.tw/gb/
方智芳(2001)綠色學校空間規劃原則。綠色學校電子報,12。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06)。2006年10月26日,取自 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
台中縣環境教育網(2006)。2006年10月26日,取自
http://ee.tcc.edu.tw/06heart/inhabitation/05.doc
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2006)。2006年10月26日,取自
http://www.esdtaiwan.edu.tw/mainpage_c/e1-case.asp
自然保育網(2006)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6.10.20取自於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2006年10月26日,取自
http://www.epa.gov.tw/
巫麗雯(2006)校園生物棲地物種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宋建奇(1999)學校環境教育與鄉土教學。國教輔導,39 (1),36-42。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溪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文德、周儒(2003)發展與應用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探究—以台北是溪山國小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1),19-25。吳宗憲(2002)生態教育園棲地營造理論的實踐--田心生態教育園建造經驗。造園季刊,43,61-64。吳勝斌(2005)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內涵及其教育特徵。環境教育季刊,26,23-36。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2。李蕙宇(2001)生態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以數學領域能力指標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郁文(2001)田螺形態與遺傳變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天佑(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明瑞(1996)校園美化綠化之環保觀。環境教育,30,52-61。
林政賢(2004)綠建築評估指標適用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傑斌(2002)SPSS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市:文魁資訊。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台北:華泰。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憲德(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更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台北:詹氏書局。
林靜怡(2005)以系統動力探討醫療品質指標系統之適切性----以急診指標為例。大業大學事業及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曉雯(1997)校園即科學教室-淺談校園科學學習活動設計。屏師科學教育,6,40-47。林曜松(1999)生物多樣性公約(一)保育國際化。大自然,65,92-97。林曜松(2003)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台灣林業,29(1),11-14。
周 儒(1992)歐洲國家環境教育合作。環境教育,13,8-9。
周 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范明鐸(1999)從戶外教學談環境教育。載於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組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31-36。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梁明煌、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的介紹。綠色學校伙伴研討會手冊,7-19。台北市:教育部。
胡夢鯨、蕭佳純、吳宗雄(2006)成人教育工作者知識管理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學刊,27,21-50。高翠霞、高慧芬(2004)台灣地區國小環境教育指標系統探究。環境教育研究,2(1),71-104翁綉盈(2006)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對德國環保決策的行動及角色。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熙(1998)建立以學生需要為主的校園規劃理念。教與愛,22,3。
張俊彥、張蓉真(1999)校園綠美化對學裡之學習效益。科學農業,47,25-32。張清鴻(1999)國民小學校園生態的觀察與教學。鄉土自然系列叢書(二)--自然保育教材,15-26。
陳信憲、陳美華(2005)技職校院商管學群學生財金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21-138
陳錫祿、劉英淑(2005)藝術與人文領域併在生活課程適切性之調查研究。國教學報,17,69-99陳聰志(2007)永續校園環境生物棲地環境適切性及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瑞柑國小自然生態網(2006)。2006年10月26日取自於
http://freebsd.rges.tpc.edu.tw/~tmtc1/
郭金水(1992)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台北師院學報,10,177 - 214。
郭秀緞(2005)以認知負荷的觀點探討數學問題設計的適切性。教育研究,13,169-182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討。國教學報,13,251-278。郭昭佑、陳美如、洪若烈(2005)建構生活課程發展評鑑指標----精釋研究法在指標建構上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8(1),1-20。彭國棟(2002)大家一起來推動原生植物綠美化。自然保育季刊,39,6-12。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李隆盛(1998)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淑蘭(2004)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2-7。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遊自然校園生態園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劉炯錫(1995)校園自然化與生態教育。國教之聲,28(4),40-41。劉清水(2000)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58,1-4。劉學濂(1996)中文適讀度的表面指標適切性之探討及適讀公式之初步建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育麟(1997)環工指標生物。台南:復文。
鄭蕙如、林世華(2002)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第三、第四學習階段分斷能力指標序階之適切性初探研究。中國測驗學院測驗年刊,49(1),51-74謝政勳(2002)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適用性評估-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明洲、薛怡珍(2003)校園生物棲地之建構—以東海大學潛在植被複層植栽景觀復育計畫為例。造園季刊,49,17-22賴明洲(2003)綠色生態工法:生態造林法於平地造林及植被復育之應用。2003植物多樣性與植物資源永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107-121。台中市:東海大學景觀系。
賴明洲、薛怡珍(2004)從地景生態學觀點建構全國校園生物棲地網路。自然保育季刊,46,6-15二、英文部分
Andrews, K. J. (1989). Survey of Mississippi catfish farmers on mean, effort, and costs to repel fish-eating birds from ponds. Eastern Wild l. Damage Control Conf.,4, 105-108.
Carol, R. K., & Boulton, P. (1995).Campus Children’s Center:Support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Children Today, 23(4),18-21.
Chovanec, A., & Raab, R.(1997). Dragonflies(Insecta:Odonata) and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newly created wetlands-examples for long-term bioindication programmes. Limnologica , 27, 381-392.
Chovanec, A., & Waringer, J.(2001).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river/flood-plain system-assessment by dragonfly surveys(Insecta:Odonata)Regulateal Rivers:Resource and Management, 17, 493-507.
Chwala, E., & Waringer, J.(1996). Association patterns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dragonflies (Unsecta:Odonata)at different type of Danubian backwaters at Vienna. Austria, Archives of Hydrobiology Supplement115, Large River, 11, 45-60.
Corb, P. S.(1993). Are odonata useful as bioindicators? Libellula, 12, 91-102.
Corb, P. S.(1999). Dragonflies:behavior and ecology of Odonata. Cornell Uninersity Press. Ithica, New York, U.S.A.
David, R. G. (1993). What is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why is it so important?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23(2), 55-60 .
Davis, J. (1998). Young childr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6(2), 117-123.
Gibbons, L. K., Reed, J. M., & Chew, F. S. (2002). Habitat requirements and local persistence of three damselfly species (Odonata:coena-grionidae). 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6, 47-55.
Nichols, D. R. (1990). Tactual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Multisensory Approach. (ERIC/EJ410308).
Loeb, S. L. & Spacie, A. (1994).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aquatic systems. Lewis Publisher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Samways, M. J., & Steytler, N. S.(1996). Dragonflies(Odonata)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urban and forest landscap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iparian management.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78, 279-288.
Schiemer, F., Spindler, T., Wintersberger, H., Schneider, A. & Chovance, A. (1991). Fish fry associations: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large rivers.Verh. Internat. Verein.Limnol, 24, 2497-2500.
Sebba, R. (1986). Architecture as Determining the Child’s Place in its School, Jerusalem, Israel:the Edusystems 200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Values & Cont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4367)
The World Banks. (1995). Monitoring environment progress, a report on work in progress, Washington D. C.
Wilson, R. A.(1993).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2(1),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