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惠琪 (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鑫(1995)。鄉土教學概說。台灣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台北:國語日報台灣鄉土教育資源中心。
古嫊琴(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為例。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碧貞(1998)。文學作品中的「地方感」:以魯迅的「故鄉」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6,311-334。江麗瓊(2004)。國小生活課程合作學習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先芸 (2002)。戰後至82年台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立勳(1997)。國小分組合作教學的性向與處理交互作用。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主辦。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生傳(2004)。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和春 (2001)。桃園縣國小鄉土教育資源中心運作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佩璇、黃政傑(1999)。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林昭賢 (1995)。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66-83。台北:漢文。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后里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靜萍、楊坤原(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經驗談──小組合作學習之成效。國立編譯館館刊,32(1),78-84。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吳舜文、姚世澤、蘇郁惠(1998)。我國中、小學「音樂科學力指標」概念統整發展之研究。測驗與輔導,150,3111-3114。柯昔枚 (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姚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一項理論建構的探討。載於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 年,3(3),1-16。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胡應銘 (1997)。鄉土教育、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史聯雜誌,30,21-27。洪若烈 (1995)。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精神與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234-243。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高曰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明智(1997)。芝山岩的鄉土資源調查與鄉土教育。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智、張自立、歐用生、羅秋昭(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5(6):課程研究專輯,1-8。高宗增(1998)。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徐榮崇(1995)。國小戶外鄉土地理教學之設計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夏黎明(1989)。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範學院學報,2,63-77。
俱雅學報91年2月號刊。
俱雅學報95年3~4月號刊。
俱雅學報96年3~4月號刊。
陳伯璋(1995)。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李隆盛、黃政傑主編:鄉土教育,23-26。台北:漢文書店。
陳佩正(1995)。鄉土教學的迷思。國民教育,36(1),42-47。陳添城(2005)。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中學生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進成(1995)。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的特性。國教之聲,29(1),57-65。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4),9-18。陳朝陽(1998)。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陳麗霜(2005)。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議濃(2003)。幼兒SPP鄉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東星(1999)。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麥建輝(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1999)。 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張文昭(1997)。以親師合作團隊推行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啟隆 (1996)。台北市文山區萬福國小鄉土教育活動實施概況。國小鄉土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引言報告。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清濱(1995)。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7。張凱涵(2005)。合作學習應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智遠(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霄亭(2004)。教學原理。國立空中大學。
賀雅蓉(2003)。台中市國小五年級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利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0)。教學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佩芬(2005)。國小五年級以合作學習概念為基礎之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 (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324,9-12。
黃政傑(1995)。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銘(2001)。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以唭哩岸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朝恩 (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7-14。黃啟瑞(2005)。國小課程中鄉土教育內涵之研究~以社會教科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義添(2005)。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解詩汾(2005)。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正 (2003)。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智穎 (1999)。台南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發展與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榮祥(1979)。戴爾的經驗塔—教學經驗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5,9-13。
詹茜如 (1993)。日據時期台灣鄉土教育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雲翔 (1996)。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方式。國教輔導,35(4),13-16。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台北市:桂冠。
熊召弟 (1995)。鄉土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36(1),12-21。趙心慧 (2006)。中部地方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斌(1998)。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合作行動研究-以結合新港社區資源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雯 (1999)。置身台北地圖上-鄉土教學活動教學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天德(1990)。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15 ,27-34。
鄧天德(1996)。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台南師範學院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7-192。
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 年,3(3),17-30。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歐用生(1994)。殷殷期盼談鄉土教育的落實。康橋教研學會雜誌,13,4-6。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10-22。台北:漢文。
歐莓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劉倖君(2003)。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麗莉(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二年級學生國語文造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俊明(2002)。主題探索戶外教學活動實施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宜蘭市南屏國小鄉土教育「河與人」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4),3-8。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惠姿(2002)。合作學習在低年級自然科的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喜亭(1994)。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推廣。國教天地,107,7-12。藍梅瑛(2005)。繪本運用於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二、西文部份:
Allen,G.,& Martin,I.(1992).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The policies of practice. New York: Cassell.
Carlson,R. E.(1970).Enrich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n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Eds.),Outdoor education:A book of readings,172-176,Minnesota: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Driscoll,M. P.(1996).World making instead world mirroring: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2-3.
Jaus, H. H.(1982).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Science Education, 66(5),689-692.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88).Circle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3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5).Why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s don’t work and what does.Educational Leadership,52,63-68.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Jones , M. G . & Carter , G . (1994)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of ability-grouped dyads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31(6) , 603-619.
Stevens, R.J.,& Slavin,R.,(1995) .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 Effects on students’achievement , attitudes , and social relation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2) ,321-351.
Ross,J.A.(1988).Improving social-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5(4),573-591.
Slavin, R.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Slavin, R.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Needham Heights,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Susan, M. & Maribeth, G.(1996).Teacher and student evaluation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observed interactive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0,13-22.
Vermette, P.(1994).The right start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Education Digest,27(1-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