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全興(2003)。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秋錳(2003)。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堯興(2005)。國小資訊種子教師運用自由軟體融入教學關注階層、溝通媒介類型與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王聰宜(2005)。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毛連塭(1984)。台北巿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載於台北巿教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1-12頁)。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史美奐(2002)。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羽慈(2002)。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呂青蓉(2002)。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個案班級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平譯(1997)(H. Gardner著)。經營多元智能。台北:遠流。(原著為1993年版)
李宗倫(2003)。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奉儒等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原著為1998年版)
李坤燁(2004)。台南及高雄地區國中英語教師九年一貫教學創新之實施成效與未來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惠敏(2000)。開啟孩子另一扇窗〜實施多元智慧教與學之歷程研究。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行動研究至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441-459頁)。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李惠敏(2002)。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何福田(1982)。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碧燕(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正己(2001)。從英代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5。
吳易靜(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以臺北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靖國(2003)。教學創新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7-49頁)。台北:師大書苑。
吳淑茹、連國欽(2002)。肉雞 VS.土雞。師友,415,20-22。
林玉卿(2003)。高雄及台南地區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62-63頁)。台北:揚智文化。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學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雙月刊,53(4),36-48。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洸亨(2005)。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珈夙(1996)。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煌凱(200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寶琴(2006)。學習型組織運作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榮昭(2002)。創意教學策略要點。2007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ccda.org.tw/ch.htm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3)。創意教學方案綜合分析〜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意教學實務分享教學設計研習手冊(12-35頁)。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范秋芬(2004)。國民小學教學創新與成員抗拒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敏曲(2004)。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姜菁華(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創新教學能力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高惠玲(2006)。高職資訊科專業實習課程應用Lego Mindstorms 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高強華(2002)。創意教師的人文素養。創造思考教育,12,10-14。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台灣教育,614,9-15。
施宏彥(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之理論研究。載於范仲如、林達森主編,課程革新與教學創新論文集(147-149頁)。臺南:嘉藥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馬世驊(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改革。中等教育雜誌,52(3),180-197。
陳明溥(1998)。創新推廣理論與資訊教育推展。台灣教育,572,2-10。
陳亮宇(2003)。自然科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亮君(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創新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雅玲(2003)。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心理。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寶山(2002)。重起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17。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振成(2000)。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9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14-25頁)。台北:揚智。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29-30。
許藤繼(2003)。校長轉型課程領導的角色與任務。教育研究月刊,108,
119-132。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主計月刊,551,6-13。
郭明德(2003)。教師壓力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習資訊,21(1),71-80。郭明德(2004)。知識管理對學校組織的啟示。研習資訊,21(5),97-109。黃景生(2002)。解讀教學創新的新義。中等教育,53(4),26-28。
黃思齊(2004)。國中國文閱讀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銘宗(2004)。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毓琦(2004)。高職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雙月刊,53(4),4-25。
游弋姍(2006)。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思偉(2006)。比較教育。台北:心理。
楊裕仁(1994)。國民中學實習教師研習活動之現況調查與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諮燕、高熏芳(2001)。網際網路融入學習領域教學創新之探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09-125頁)。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詹佩琳(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詹棟樑(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
趙佳芬(200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廖靜馥(2003)。國小教師自然科實務知識在教學創新中的展現:敘事探究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山(2003)。知識經濟時代之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4),120-134。蔡仁隆(2002)。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劉慧梅(2003)。數位學習融入創新教學之設計與應用--以Hyperbook系統與國小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博真(2001)。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復文。
賴昭樺(2006)。影響高職商業類科教師「教學創新」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謝長榮(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應用知識管理於創新教學之現況與問題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羅文基(2001a)。培養全腦思考的創意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3,4-5。羅文基(2001b)。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5,4-5。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27頁)。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K. Spence & J. Spence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auer, Richard Charles (1998). Teaching innova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An inquiry into what happens when the lecturer stops lecturing. University of Purdue, West Lafayett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OECD.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6(20), 64-91.
Cohn, Cheryllynn (1985).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achievement in colleg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State.
Cunningham, Richard Mitchell (1994).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personal dimensions of change during 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University of Lowell: Massachusetts.
Ely, M.,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in circles. New York: The Falmer.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
Gardner, H. (1990). The effect of CAI hand-on activities elementary students attitudes and weather knowled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6 444)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2000).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Hau, Ho Huu (1997). A teaching innovation to promote authentic science in a
physics teaching laboratory in a Vietnames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Vancouver.
Lazear, D. (1999).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Solving the assessment conundrum. University of Missouri, Zephyr Press.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eeuw, S. E. & Torrence R. (1989). Introduction: What’s new about innovation? Mass: Unwin Hyman Inc.
Luu, Thu Nghi (1998). A case study of an innov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at the college of general studies,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Vancouver.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atton, M. Q.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為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