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5。王全興(2003)。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秋錳(200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
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王聰宜(2005)。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輔仁大
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2。江羽慈(2002)。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行政院(1996)。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2002年11月15日,取自 http://140.111.1.22/eduinf/change/change.html。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2004年4月15日,
取自 http://www.sim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1.
html。
李芳真(2006)。 國民小學創新經營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燁(2004)。台南及高雄地區國中英語教師九年一貫教學創新之實施成效與未來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惠敏(2002)。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碧燕(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3。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性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緻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6。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雪華(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創新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靖國(2003a)。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64-26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b)。創新教學如何可能?- 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5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卿(2003)。高雄及台南地區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94,17-22。林珈夙(1996)。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煌凱(2002)。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秋芬(2004)。國民小學教學創新與成員抗拒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胡敏曲(2004)。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31。
陳今珍(2004)。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玲(2003)。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寶山(2002)。重建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20。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2a)。新世紀的挑戰-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手冊。台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02b)。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複審審查實施辦法。2006年9
月11日,取自:http://exc.tpc.edu.tw/94teacher/teacher_news.html
張玉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上之應用。中華創造學會暨
創造思考在九年一貫課程之運用學術研討。台北:台北市師範學院。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1-32)。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文景。
游弋姍(2006)。國中综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市:學富文化。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志朗(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相關問題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黃永和(1998)。課程實施的三種觀點及其課程改革之啟示。教師之友,39(1),第14-21黃景生(2002)。解讀教學創新的新義。中等教育,53(4),25-28。
黃湘媛(2005)。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銘宗(2004)。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溫明麗(1996)。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編,教育哲學(第七章)。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永芬(2004)。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相關
因素研究-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未出版,桃園縣。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佳芬(200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廖靜馥(2003)。國小教師自然科食物知識在教學創新中的展現:敘事探究取向,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富文。
蔡仁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淵全、蘇憶珊(2004)。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掌聲之後的回顧。國
教世紀,209 ,98-100。
蘇明進(2004)。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貳、英文部分
Betz, F. (1993). Managing technology 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 N.J.:Prentice Hall.
Banks, R. B. (1968). The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culty. In Daniel V. De Simon(Ed.).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pp.123-127).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Bauer, Richard Charles (1998). Teaching innova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An inquiry into what happens when the lecturer stops lecturing. University of Purdue, West Lafayette.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rana, Bruce Steven (1995).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 micropolitical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eam teaching model. 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 Cedar Falls.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Maureen, F. (2006).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rehearsals in a grade 8 band setting.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Hau, Ho Huu (1997). A teaching innovation to promote authentic science in a physics
teaching laboratory in a Vietnames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Vancouver.
Newmann, F., & Wehlage, G. (1995). 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Madison, WI: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Y: The Free Press.
Runyan, C. (1991). Empowering beginning teachers through developmental ind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44 867)
Scott, S. G., & Bruce, R. A. (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agner, J. (1997). The unavoidable interven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reconsidering researcher-practitioner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Reserch, 26 (7),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