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學創新小組(2003)。氣「質」不凡的整「數」--談質數與質因數分解。人本教育札記,174,82-85。
不名(1983)。質數十一講─自然數的質因數分解。數學傳播季刊,7(4),8-11。
王尉讚(2007)。以順序理論提升貝氏網路診斷測驗之成效—以國小數學五年級領域「數列與圖形序列」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史英(2003)。「教」與「學」的思考--從質因數分解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64,98-100。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育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汪端正、蘇文君、郭伯臣、楊智為(2006)。貝氏網路在數學領域「數與量」能力指標測驗上的應用。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學。
李信樂(1975)。因數、倍數與質數、合數之教學研究。基教月刊,8(5),16-18。李俊儀(2005)。以貝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策略─以國小數學科診斷測驗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映勳(2007)。建構國小三年級數與形概念的知識結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淑娟(2003)。符合SCORM 2004與試題結構理論之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及動畫補救教學模組-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能力指標幾何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李坤崇、歐慧敏(2006)。測驗題目分析與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9,111-130。吳仁奇(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五年級數學領域分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吳裕益、林月仙(2000)。國小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之編製及理論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年刊,47(2),1-15。吳德邦、馬秀蘭、洪聰明(1998)。臺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與高年級學生對質數概念之調查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2,419-454。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習資訊,24(4),103-114。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7)。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網際網路技術學刊,8(2),191-197。范光輝 (2003)。電腦化適性測驗應用於學業性向測驗之可行性探討。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施美多(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施淑娟(2006)。應用貝氏網路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南一書局(2005)(2006)。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指引第十一、二册六上、下。台南市。
洪榮昭、劉明洲(199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孫琦、曠京華(1993)。質數判定與大數分解。臺北:九章。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修定版)。台北:精華。
郭伯臣(2003)。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1-2520-S-142-001),未出版。
郭伯臣(2004)。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2-2521-S-142-003),未出版。
郭伯臣(2005)。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3-2521-S-142-004),未出版。
郭伯臣、何政翰(2004)。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二〇〇四數位生活與網際網路科技研討會論文集。
郭伯臣、李俊儀、許雅菱、林文質(2005)。以證據為中心的數學評量設計─以貝氏網路為例。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昆穎(2005)。以結構理論為基礎之適性測驗與補救教學線上系統。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展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宏璋(2003)。線上適性測驗系統之建置─以中華大學英語字彙測驗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陳怡如、吳慧珉、黃碧雲(2004)。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2(61),81-85。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數學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許介彥(2002)。數不盡的質數。科學教育,254,28-33。許志毅(2004)。國小數學領域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之內容開發及試用─以「扇形」單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雅菱(2006)。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分析上的應用—以國小四年級學童「面積」錯誤類型為例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游國昌(2006)。應用貝氏網路進行題組試題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秋蓉(2007)。結合不同貝氏網路之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研發—以「圓周長」和「圓面積」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碧雲(2005)。以能力指標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編製及動畫補救教學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四年級能力指標代數、統計與機率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毅英(2005)。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要講的是什麼?數學教育,20,70-74。
黃培甄、葉啟村(2005)。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之創新架構研究。南大學報,39(1),61-89。
黃國勳、劉祥通(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0,52-70。黃珮璇、王暄博、郭伯臣、劉湘川(2006)。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強韌性採究。二〇〇六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詹志禹(1997)。全方位對話。教育研究雙月刊,17,6-7。
楊挽北、蕭紫菡(2003)。突破教材、改變教法教案專輯--「氣質不凡的整數」教案答客問。人本教育札記,174,86-93。
楊智為(2007)。以SVM結合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智為、劉育隆、楊晉民、曾彥鈞(2006)。結合試題順序理論與貝氏網路之電腦適性測驗演算法之探究。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學。
趙琬津(2007)。數位個別指導模式與教材之研發—以「三角形」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秉恆、黃天佑(2005)。直覺法則對兒童數學概念影響之研究。南大學報,39(1),91-110。
盧炎成(2006)。國小數學領域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題庫及補救教學數位內容開發─以「小數的除法」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戴榮輝(2008)。以貝氏網路與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數位個別指導模式教材之研發及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國小六年級圓周長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典佑(2006)。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哲仁,林榮貴(2006)。國小可操作視覺化之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電腦活動輔助學習設計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0(1),23-45。劉好(1986)。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原理。國教輔導,25(9,10),25-28。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湘川彙編(2005)。貝氏統計理論教學講義,未出版。
羅鴻翔譯(Heddens,J.W.著,1979)。小學新數學因數與質數的教學。國教之友,446-447,15-18。
蘇俊和(2002)。貝氏網路的建構與學習機制之研究─以航太產業績效管理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蘇文君、汪端正、郭伯臣(2006)。貝氏網路在數學領域「數與量」主題測驗上的應用—以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單元為例。中華民國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 Bart, W. M. (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5, 56-60.
Almond R. G. , Mislevy R. J. (1999). Graphical models and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3(3), 223-237.
Appleby, J., Samnels, P. & Treasure-Jones, T. (1997). Diagnosys a knowledge-based diagnostic test of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8(2), 113-131.
Arlene, Y. (2001). Making connections with prime number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7(2), 84-86.
Brown, J.S., & Burton, R. R. (1978). Diagnostic models for procedur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Cognitive Science, 1, 155-191.
Bell, A., Swan, M. & Taylor, G. (1981). Choice of operation in verbal problems with decimal number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399-420.
Barry, C. (2005). Third Time Proves Charm for Prime-Gap Theorem. Science,
308(5726), 1238.
Chang, K. E., Liu, S H., & Chen,S.W. (1998). A testing system for diagnosting misconceptions in DC eletric circuits. Computer&Education, 31, 195-210.
Chien, C. (1998). Sixth Grad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cimal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
Christiana, R. & Thomasenia L. A. (2007). Get "Primed" to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Number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13(2), 122.
D’Entremont, Y. M. (1991).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cimal knowledge in young adul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niversity of Alberta.
Fischbein, E., Deri, M., Nello, M. S. (1985). The role of implicit models in solving verbal problems i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4), 3-17.
Greer, B. (1987). Nonconservation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Involving Decimal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8, 37-45.
Hiebert, J. & Wearne, D. (1983). Students’conceptions of decimal numb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l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Jeff, E. (2007). Show What You Know. Teaching Pre K-8, 37(4), 50-51.
Lee, J. (2003). Diagnosis of bugs in multi-column subtraction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VanLehn, K. (1998). Student modeling In M. C. Polson and J. J. Richardson(Ed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Law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New Jersey.
Vomlel, J. (2004). Building adaptive tests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Kybernetika –Volume 40(2004), Number 3, 333-348.
Wainer, H. (2000).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a primer (2 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
Wanger, E.(1987). A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utoring systems:Computational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California.